免费论文网 首页

松叶蜂

时间:2017-03-16 07:27:5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黑松种植方法

黑松种植方法

孙兴志 黑松移植苗由于根系发达、根茎比大,成活率一般高于原生苗。造林苗龄主要取决于树种,一般以2~3年生苗为宜,但在采伐迹地杂草繁茂地段,则以3~4年生苗为宜。一般以早春为适宜的造林季节。有穴植和缝植两种栽植方法,都要保持苗根湿润,栽植时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后踏实。对于受伤的和过长的侧根栽前可适当修剪。在干旱地区造林可采取各种削弱地表蒸发的措施。苗木的配置,一般是每个栽植点栽1株,但也有丛植的,即每个栽植点栽2~4株。丛植对提高成活率和促进幼树生长有利。造林密度以每公顷4444株(株行距1.5×1.5米)为宜,也可采取每公顷3333株(株行距1.5×2.0米),甚至2500株(株行距2×2米)的。

纯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生产力也低,因此不管采用栽植或直播造林,都要注意营造混交林。

病虫害苗期最常见而严重发生的是猝倒病,症状有出土前的种子腐烂,以及出土后的顶腐、立枯、猝倒等类型。叶部病害常见的有松针锈病、松落针病及马尾松赤枯病。后两种多发生在立地较差,土壤瘠薄,生长不良的林分。 松毛虫是最主要的食叶害虫。松针小卷蛾、大袋蛾、新松叶蜂、松梢小卷蛾、球果螟等在不同分布区间歇性成灾。

微红梢斑螟几乎遍布全国,是钻蛀主梢的最主要害虫。针叶树天牛和小蠹是钻蛀为害枝、干的大害虫,可使松树成片死亡,但一般不侵害健康木。防治时应贯彻适地适树、合理混交、良好的抚育管理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原则,必要时可辅以药剂防治。

篇二:文献资料综述

文献资料综述

多年来,化学农药因效果好、见效快、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然而,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从明年开始,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将被禁止在我国境内销售和使用,因此,寻找两高农药的替代品成为我国农业的紧要任务。

植物源农药研究的主流在于为创制新农药探索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目前。这是一项要求刻意创新、追求原始性创新的工作。创新的目标在于两个层面:其一是获得具有农药活性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二是化合物是已知的但活性是新颖的或者未曾报道过的植物源农药研究是一项生物与化学密切结合的课题,生物学研究单位具有生测方面的优势,而化学研究单位具有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基础研究的优势,如果两方面能够加强合作研究,将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对推动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十分有利。相信在未来的农药方面,植物源农药将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农药残留的限制十分严格。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入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绿色壁垒”其中农药残留超标是经常遇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农药残留量,努力开发新型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能在自然界降解,植物源农药来源于自然。一般不会污染环境及农产品,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的可能性不大,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坚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因此植物源农药具有广阔的市场。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研究,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一种乔木针叶植物的根部提取到一种强力杀菌抗病毒的活性物质,经大田实验显示其高效低毒,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在植物源活性药物的研发中,中草药最为活跃,这与国家倡导“中药科学化”有关。在植物源农药的研发上相对滞后。从已知的活性物质看,进行化学全合成确实很困难。即使是确定活性骨架进行简化合成和活性测试也并非短时间可以见效。 尽管认为植物源是生物合理性农药-绿色农药的重要部分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主要还是将“丰富”的资源直接加以采集利用乃至利用,绿化和封山造林及水土保持的机会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有效成分的含量也确有

很大提高,一些发达国家也需要“原汁原味的绿色农药”产品在水果和蔬菜及卫生害虫等方面进行“高安全性”的纯天然药物防治,这也促进了这方面的发展。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利用植物资源开发农药是农药发展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古罗马人使用藜芦防治鼠类和害虫,古波斯人发现除虫菊可以杀虫,中国古代使用植物杀虫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周代时,就有记载”以莽草熏之除蠹“;后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以藜芦根煮水治虫; 到了明代,《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不少杀虫植物,如狼毒、百部、雷公藤、苦参、川楝、巴豆和鱼藤根等。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逐渐从经验式上升到科学实验阶段。 例如除虫菊、烟草、鱼藤被研制加工成商品得到广泛使用。

植物源农药的作用特点:与其他有机合成的化学农药和无机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有明显不同的作用特点,其优点为:(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自然界有其自然的降解途径,不污染环境;(2)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差别很大,常规化学农药仅作用于害虫某一生理系统的一个或少数几个靶标,而多数植物性杀虫剂由于活性成分复杂,能够作用于昆虫的多个器官系统,有利于克服害虫抗药性;(3)植物源农药对非靶标的有益生物( 即害虫天敌) 相对安全,例如使用鱼藤菊酯常用剂量喷施,对蔬菜萝卜蚜的防治效果可达99.85%,而对蚜虫天敌瓢虫的杀伤率仅为11.58% ;(4)开发利用途径多,研究开发余地大。具有活性的植物来源广泛,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工生产;而地球上的植物种类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也给了人们巨大的开发余地。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俗称断肠草、馒头花、山萝卜等,为瑞香(Thymelaeaceae)狼毒属(Stelleralinn ) 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东北、内蒙古、西北、青海、西藏等地的草原广有分布。瑞香狼毒根系发达,耐旱力强,繁殖速度快,不仅降低了草场的产量和质量,在青海等某些地区甚至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是一种急需防除的草原毒草[。瑞香狼毒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等疾病。近几十年,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就其化学成分和活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我国对瑞香狼毒的记载,最早见于 《神农本草经》,谓其有散结、逐水、止

痛、杀虫的功能,民间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神经性皮炎等,但因其毒性大,并不常用。近几年有报道将其作为中药配方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癌症、淋巴结构、肺结核、皮肤病等疾病。对其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我国化学家黄文魁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得到第1 个单体化合物并命名为狼毒素。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先后有几十种单体化合物被分离得到,但对这些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却不太多。

近年来新杂环类农药的不断涌现以及植物源杀虫剂等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为新型农药的研发提供了众多新的思路。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分离技术和波谱结构鉴定技术的发展,从天然活性物质中寻找新颖的化学结构,以此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方式及良好环境相容性的新农药已成为新型农药创制的一条有效途径。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系瑞香科狼毒属植物,很久以前人们即发现瑞香狼毒的根可以制成植物杀虫剂,通过触杀、胃毒、熏蒸等作用方式。有效防治菜青虫、蚜虫、大豆食心虫、棉红蜘蛛、松毛虫、松叶蜂等, 但是对其活性成分并不明确。2001 年刘世贵等首次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出两种对蚜虫具有活性的化合物: (E)-1,5-二苯基-2-烯-1-戊酮(I)和1,5-二苯基-1-戊酮(II)。 它们对棉蚜和麦二叉蚜有较强的触杀和拒食作用。2002 年侯太平等进一步研究证明,化合物I和II对棉蚜具有良好的活性。其主要作用机理是由于瑞香狼毒素对昆虫体内的两大重要解毒酶系即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OO

鉴于瑞香狼毒素良好的杀蚜活性,候太平等通过缩短碳链,简化其结构;或者以O,N等杂原子取代C原子,获得一批结构修饰的化合物。其中代表性化合物III~V对棉蚜均有一定的杀蚜活性,LC50值分别为2.29。1.18和0.85 g/L,这说明以瑞香狼毒素为先导进行结构修饰,可能发现具有作用耙标新颖、有潜在实用价值的新型蚜虫控制剂。

国外对瑞香狼毒的研究报道最早见于1974年,苏联学者Tikhomirova分离并鉴定出了4种呋喃型香豆素,其后苏联学者Modonova和蒙古学者Narantuyaa又分离得到了几种香豆素类化合物。日本的一些学者从上年世纪80年代开始对瑞香狼毒进行研究,先后分离得到了23 个单体化合物,其中11 个具有抗HIV

病毒作用,7 个具有抗癌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要,生物农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特别是植物源农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成了研究热点。瑞香酮类似物具有和从瑞香狼毒中分离的杀虫先导物相同的杀虫功效。

高效、低毒、低成本和对环境友好是新农药创制的基本要求。植物源农药符合现代农药的要求,已成为新农药研发的热点。植物中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植物次生性代谢物质,在植物自身防御机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植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防治害虫,或是为探索新型的生物合理设计农药提供线索,这都是很有希望的研究领域。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物质,有两种利用途径,一是研制成植物农药。二是以此活性物质为结构模板,进行分子设计,用化学方法合成高效低毒的植物源农药,是目前新农药创制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绿色环保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植物源农药的出现能够满足了这种需求,也为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瑞香酮类似物就是以瑞香狼毒中杀虫先导物为模板来进行化学合成的,既方便又快速。 随着现代分离技术和波谱结构鉴定技术的发展,从天然活性物质中寻找出有效新颖的化学结构,并以此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开发具有独特作用方式及良好环境相容性的新型农药已成为新型农药创制的一条有效途径。

植物源农药的间接开发利用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改造,,对活性成分进行结构改造主要是针对结构比较复杂,目前还难以人工的天然产物分子进行改造,即以已知的天然产物进行同系物的合成筛选;第二,发现先导化合物,即从天然存在的化学品中通过生物测定,发现和选定具有化学结构新颖,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起始研究模型,并经结构优化而开发成的农药新品种,这也是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处于直接利用,间接利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间接利用上。

植物源农药应用的关键是药效,一般说来,纯植物源农药类似中药,对比起化学农药来,见效慢,持效期短,但由于原料全部来自自然,不能够使用化学合成,原料及原料的采集,运输,加工和调配的成本都远高于化学药剂,造成纯植物源农药成本高,效果往往还不如化学药剂,在对于农作物的安全考虑还不是农户的首要考虑因素的前提下,植物源农药的使用和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

过去二十年间,在国家的扶持下,植物源农药的原料种植在一些地区开始成规模地发展,产地原料粗加工业也发展起来,形成了初级加工原料的产业市场,原药和制剂厂家可以在市场上直接采购加工原料,混配后生产自己的产品,大大降低了植物源农药生产的设备投资和复杂程度,也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成本下降,但还远远不能够同化学药剂的低成本相比。

由于日益严重的农药残留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对于作物,土地,水源造成的有害影响,植物源农药势必成为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处于对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从国家到农业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遏制化学农药和农肥使用数量的必要性。生物农药不污染环境,不产生公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植物源农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或提取其有效成份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农药,大多数低毒,不破坏环境,残留少,选择性强,不杀伤天敌,可利用时间长,用量少,使用成本低。在全世界面临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安全、无毒、来源广、成本低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

近几年随着国内农资市场向外开放,一些欧美企业将成熟的植物源农药带进中国市场,既有杀虫剂也有杀菌剂,实验效果体现了强大的优势,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作物已经超过了化学农药,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成本和价格也逐渐接近高端化学农药的水平,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欧美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欧美市场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也远远超过中国;但对于欧美企业的最大挑战是产品登记,目前已知的植物源农药登记还没有国外企业的登记,相信二三年后会有大量的国外企业获得植物源农药的登记甚至生产许可,届时将对国内的植物源农药产业形成致命的打击。但结果会是国内的植物源农药逐利快速发展,化学农药/农肥使用逐渐减少,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对于国内外植物源农药/肥厂商来说,这是个上万亿的潜在市场。

目前,传统化学农药长期使用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凸现: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人畜中毒事件增加,害虫产生抗药性,天敌害虫数量骤减,生态平衡遭破坏等等。为此,许多高毒、高残留、持久性农药已被禁止使用。从天然植物中分离活性物质,研制成植物农药,或以此为结构模板,进行分子设计,研制成高效低毒仿生农药,是目前新农药创制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已引起世界农药界的广泛关注,并为这一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巨大市场空间。瑞香酮类似物具有和瑞香狼毒中分离出的杀虫先导

篇三:昆虫行为学

第六章昆虫的通讯与通讯方式

第一节 信号

一、 什么是信号?

昆虫的许多醒日的形态特征、许多行为方式,所分泌的许多化学物质以及由动物发出的大多数声音都可以认为是昆虫为了影响其他个体的行为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并经常被看作是动物的信号.正如翅膀借助于在空气中搏击来完成其正常的飞行功能一样,一个信号往往是借助于影响另

一个昆虫(经由感觉器官)来完成其正常的通讯功能.除了回声定位以外,由昆虫的特定发声器官所发出的全部声音,对其他动物来说都是一种信号.这

些信号可以用来吸引其他个体(如雄螅蟀用鸣叫把雌蟋蟀吸引到自己洞穴中来),也可以用来排斥其他个体

(如工蚁分泌的报警激素),还可以对其他个体的生理状况产生某种长远影响(如蜂王分泌的蜂王激素可抑制工蜂卵巢的发育).

什么是信号?

一个信号往往是借助于影响另一个动物(经由感觉器官)来完成其正常的通讯功能.“信号”(signals)一词可以从字典中查出两个定义:

1) 信号是用于交流信息的任何符号,状态和标志等;

2) 任何能唤起动物行动的事物都是信号.

行为生态学家倾向于把信号理解为:信号是一个动物(信号发送者)利用另一个动物(信号接受者)肌力的一种手段.

二、信号的特点

1、以较少的能量获得较大的利益

这是信号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发信号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但靠利用其他动物的肌力却能得到较大的利益.

一只雄蟋蟀完全有能力到处跑动去寻找配偶.但它却呆在一个地点用叫声把雌蟋蟀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显然是利用了雌蟋蟀的肌力而节

省了自己的肌力.

? 鮟鱇将猎物驱入自己的口中则不是靠自己的肌力,而是靠摇晃一个诱饵使猎物主动进入自己的口中,在这里鮟鱇是在巧妙地利用猎物

的肌力.

? 寄生于蚂蚁巢的隐翅甲幼虫靠分泌化学物质引诱蚂蚁给其喂食。

2、信号的专一性

昆虫对信号的感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只雌蟋蟀对百灵鸟动听的歌声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它对一只雄蟋蟀发出的唧唧的求偶声则特别敏感,会一往无前地向它奔去。

3、信号不变的刻板性(stereotype)

同一昆虫种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极相似的方式发出同样的信号。每一种昆虫只有少量的信号和信息,有时某一特定信号在不同场合下会有完全不

同的含义。

如蜜蜂蜂后所分泌的化学物质(trans-9-keto-2-decenoic acid)被护理它的工蜂带到蜂箱各处,其作用是抑制所有工蜂生殖腺的发育,以防蜂群中出

现新的蜂后。但当蜂后在高空进行婚飞时,也分泌这种化学物质,此时的作用则是促使雄蜂聚集在自己周围,是一种性引诱剂。

4、信号的梯度变化

声音信号、化学信号都有信号梯度的变化 .

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蚂蚁、蝗虫)都能形成地面臭迹,并使种内其他个体发生跟随行为。它们的运动呈锯齿形跟随方式。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信号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随着昆虫动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节 通讯方式及其功能

通讯(communication)是指昆虫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并能导致信息共享,这种信息共享具有生存的适应意义。

长期的自然选择巩固了这些通讯模式。

通讯可涉及昆虫的任何一种感觉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电场等。每一特定信号所采用的感觉通道将决定于该种昆虫的生物学

特点和所在生境以及该信号的功能。

一、视觉通讯

视觉通讯是以视觉信号为媒介的通讯方式。

昆虫的视觉器官:复眼(1对)、单眼(1~3个)。

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种类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蚂蚁Ponera punctatissimar的工蚁复眼仅一个小眼;

家蝇的复眼含4000个小眼,蛾类约1.2-1.7万个小眼,蜻蜓达1.0-2.8万个。

视觉信号:

视觉信号包括光感信号、色感信号、空间和时间格局信号等,这些信号都可因昆虫的运动和姿态而发生变化。

萤火虫的闪光、蝴蝶的飞舞、花朵艳丽的色彩等都属于光信号。

有些视觉信号实际上是昆虫有标志意义的某些形态特征。如黑翅豆娘,雄性翅的末端生有醒目的白斑(雌豆娘没有),这时一种永久性的视觉标志,也是一种通讯信号。

还有一些昆虫如眼蝶,在静止时极不醒目,但遇到捕食者时会立即把翅展开露出大而鲜艳的眼斑。警戒或威吓捕食者。

视觉信号的特点

视觉信号具有简单、准确、迅速等优点;

容易定位。当看到信号就能确定信号发送者的位置。

呈直线传递。速度与光一样快。

视觉信号的局限性:

必须在对方的视线内,如果看不到信号发送者,信号自然就会失效。

视觉很容易受到障碍物的阻挡。

很多视觉信号会受到光线的影响,夜晚或黑暗处无法起作用。

视觉效果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不能用于远距离的通讯。

昆虫视觉通讯的意义

?

?

? 同类识别和求偶 觅食和飞行定位 防御

二、听觉通讯

声音在昆虫中与视觉信号一样被广泛地用于通讯和信息交流.蝉、蟋蟀等的鸣叫声是人们十分熟悉的。

1、能发出声音的昆虫种类

在昆虫的34个目中,有16个目的昆虫能发出声音。不但成虫能发音,有些幼虫,甚至蛹也能发音。 按发音方式可将发音昆虫分为3类: ①具有特殊发音器的昆虫;

②靠碰击发音的昆虫;

③因自身活动发音的昆虫。

视觉通讯在直尺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的求偶、聚集、防御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昆虫的发音器

鼓膜发音器:依靠膜振动发音,是昆虫中效率最高的发音方式。如雄性蝉、灯蛾。

摩擦发声:即发音器的两部分相互摩擦而发音。普遍存在于昆虫中,如蟋蟀、螽斯、蝼蛄、蝗虫、猎蝽等。

碰击发音:有些昆虫虽然没有专门的发音器,但能以身体的某一部分碰击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来。

?

?

? 头碰击物体发音:如湿木白蚁属的兵蚁用头碰击蚁道。 前翅响板相互碰击发音:如一种夜蛾Hecatesia exultans Walker. 腹部碰击物体发声:襀翅目昆虫(石蝇)求偶时雌雄虫均以腹部碰击物体发出的声音来相互交流。

因自身活动发音:有些昆虫虽然没有专门的发音器,但在飞行、求偶、取食等过程中也会产生声响。

?

? 马达加斯加的一种发音大蠊成虫没有翅,在求偶、被攻击时,由第2腹节的气门发音,其他腹节的气门均关闭。 泰坦大天牛,体长17cm,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牛。在遭遇危险时,鞘翅下的空气被挤压出来,产生很大的响声,警告来敌。

3、昆虫的听觉器官

昆虫接收声波刺激的感受器被称为听觉器,它们就是昆虫的“耳朵”。

从内部结构上可将昆虫的听觉器分为3种类型:听觉毛、江氏器和鼓膜听器。

听觉毛是一种毛状触感器,构造很简单,内部只有一个神经细胞与毛窝膜连接。当刚毛受到空气振动或压力时,就可做出相应的反应。

江氏器是由许多细胞组成,是位于昆虫触角梗节中较常见的一种弦音感器。

如雄性按蚊的江氏器由3万个感觉细胞组成,对350~550赫兹低频率声波的反应最为灵敏。婚飞时靠江氏器寻找配偶。

鼓膜听器由薄表皮形成的鼓膜、内气囊和具橛感觉细胞(1~1000个以上)组成,是一种弦音感器。

螽斯和蟋蟀的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

夜蛾科、舟蛾科和灯蛾科的鼓膜听器位于后胸侧表面;

蝗虫的鼓膜听器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4、声音通讯的特点

优点:可在黑暗中起作用,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的距离.信号变化快、变化大,故信息量大,产生和消失得快。发声昆虫一般都有信号接收系统,如听器。

声音通讯的缺点

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效,如海边;在让同伴或伙伴接受到信号的同时可能也会引起敌害的注意。

三、化学通讯

是指以信息化学物质作为媒介的通讯方式。

昆虫化学通讯的信息化学物质可分成2类:信息素和他感化合物。

昆虫的化感器:是能感受体外化学刺激的感受器,可分为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主要位于触角,其次是下颚须和下唇须。

味觉感受器主要位于下颚须、下唇须、口腔、跗节和产卵器上。

信息素:

信息素是由昆虫释放的、能引起同种其他个体产生特定行为或生理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如:

性信息素:由成虫释放的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交配)。

聚集信息素:招引同种成员在一起取食、交配和繁殖。

警戒信息素:诱导同种成员逃避、警戒、攻击、聚集。

示踪信息素:表明个体活动踪迹,指引同伴觅食或归巢。

标记信息素:是昆虫在产卵场所或其他场所留下的具有提示作用的化学物质。

蜂王信息素:蜂王释放的信息素,抑制工蜂卵巢发育。

他感化合物:

由某种生物释放、能引起昆虫产生特定行为或生理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如:

利他素:接收者受益而释放者不受益的信息素。

利己素:释放者受益而接受者不受益的信息素。

互利素:释放者和接受者均受益的信息素。

昆虫的气味通讯

雌舞毒蛾(Porthetria dispar)分泌的信息素可把远在400m以外的雄蛾吸引到自己身边来.

若将雌性松叶蜂(Diprion similis)关在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来多达11000只雄性松叶蜂.

桑蚕(Bombyx mori)雌虫分泌出一种叫蚕蛾醇(bombycol)的信号物质能引起雄蚕蛾对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蜂王分泌物既是一种性信息素,又是一种聚集信息素(aggn:gation pheromone).

玉米田蚁(Lasius alienus)在受到惊扰时会分泌一些挥发性萜烯物质,在极低的浓度下(109mol·cm-3)便可起作用,这些物质可引起蚂蚁无方向地四处逃散 。

蚂蚁的气味通讯

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它会急速地回巢通知伙伴,在回家的路上它会留下外激素,回巢后告知同伴沿指引路线去取食。

白蚁的报警信息素与一般报警信息素的作用相反,有招募其他白蚁来修筑被破坏的蚁巢的作用.

化学通讯的特点

优点:可在黑暗中起作用,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的距离.比视觉和听觉信号更持久;微量的信息物质即可起作用。

缺点:在释放者的上风处无效。

信息素对于维系动物的种群及其繁衍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夜间活动和集群的动物来说,情况尤其是如此。

四、触觉通讯

是指昆虫靠身体的互相接触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

优点:信号接收者为单一个体;瞬时反馈;触觉信号的强度和性质可以迅速改变,出现及消失快;在暗处同样有效。如洞穴、植物茎干虫道内。

缺点:昆虫必须保持直接的接触;信号必须重复传递才能使每个个体接收到。

昆虫的触觉感受器

常见的昆虫触觉感受器有两类:

毛状触感器:是体表的毛状突起。

钟状触感器:是体表下陷薄表皮形成的钟形体或卵形体。

昆虫触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昆虫体躯、附肢和翅的表面。

昆虫触觉通讯的意义:

触角通讯在很多昆虫的求爱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芫箐雄虫用触角轻拍雌虫身体两侧,若雌虫伸开自己的鞘翅,就意味着雄虫的求爱成功。蜜蜂的工蜂用触角触摸舞蹈蜂的身体以便获得蜜源所在地的信息。

蚂蚁用其触角拍打蚜虫的腹部,可使蚜虫分泌出自己喜食的蜜露。

第三节 通讯信号的进化

一、通讯系统进化的一般原理

昆虫通讯行为的某些成分是遗传的.如果这些成分在同种个体之间存在一些变异,那么就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起作用的机会,导致这种行为在其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加以改进,提高通讯效率.

? 科学家们发现:动物的很多信号都是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动作或反应,其伴随条件是这些偶然的动作和反应碰巧对其他动物起了传递信

息的作用.

? 昆虫的一个轻微动作如果是一个重要行为的先兆,而且其他昆虫若能对这一轻微动作作出反应,从而能预知对方下一步会怎样行动,

那么,对这些作出反应的昆虫就会带来好处,自然选择也就能在这一过程中悄悄发生作用.

举例说明这一原理:

?

?

?

?

? 一只狗如果在发动攻击前总是先张口龇牙, 其他动物若看到狗龇牙就跑开. 这一行为反应就会因对反应者的生存有利而被自然选择所保存; 另一方面,如果经过自然选择,其他动物确实是一看到龇牙的狗就逃跑,那自然选择反过来又会有利于那些把龇牙作为威吓手段的狗. 这样,张口龇牙这一行为就会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示威吓的信号.

二、化学信号及其进化

昆虫把化学信号作为寻找和识别食物或配偶的一种手段,生物对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信号)常常会作出敏感的反应。

即使是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都很发达的动物,往往对于食物和配偶的最终识别,仍然主要是靠化学感觉。

化学信号很可能是一种能够跨越空间距离的一种最原始的信号系统。

一种信息物质就是一个确定的指令

对化学信号来说,增加信息主要靠两种方法:

1)靠增加信息物质的数量。如蜜蜂就具有很多种外分泌腺体,每一种外分泌腺都能分泌一种不同的信息素;

2)增加化学信息物质的种类。化学信号混合体成分的细微变化就会带来信号发送者的各种不同信息。

三、视觉信号及其进化

视觉信号的进化是与视觉能力密切相关的.

例如,动作信号和形状信号的发展是建立在昆虫和对物体的移动和外形有感受能力的基础上的。 颜色信号的发展则是建立在昆虫有色觉能力的基础上的.

随着动物视觉能力的发展和改进.也必将会伴随着不断产生新的信号。

舞虻科昆虫视觉信号进化的几个阶段

a)不给雌虻提供猎物,但有时会被吃掉;

b)给雌虻提供猎物,乘雌虻吃猎物时完成交配;

c)雄虻在猎物外作茧,送给雌虻,当雌虻打开丝茧吃猎物时完成交配;

d)雄虻不捕猎物,只把一个空的丝茧奉献给雌虻。

舞虻的喂食求偶似乎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复杂的视觉信号。


松叶蜂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84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