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小康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17-03-15 14:30:1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一)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8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2.56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达到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13.7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改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5%提高到2010年的82.5%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2.5%,比2000年提高2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50个百分点。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3.45,比2000年的

2.85上升了0.60,实现程度为70.3%;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0.95%,比2000年的68.74%缩小了近18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65.6%,比2000年的13.3%上升了52.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2.8%;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25%,比2000年的110.64%缩小了11.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接近100%。

(三)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比2000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在六大方面中实现程度提升的幅度最大。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实现程度为67.0%,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比2000年的45.6%下降了7.2个百分点,已达到预定目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0平方米,比2000年的19.0平方米增加了8.0平方米,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比2000年的39.7‰降低了23.7个千分点,

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估计达到73.5岁,比2000年的71.4岁增加了2.1岁,实现程度为98.0%。

(四)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

“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3.6%,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7个百分点。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达到82%,比2000年的60%增加了2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1.1%;以2000年为基期,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四个方面综合来计算的社会安全指数,2010年实现程度达95.6%。

(五)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据监测,2010年中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8.0%,比2000年提高9.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从三项监测指标来看,我国文化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以来,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优势进一步凸显,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75%,比2000年提高了将近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5.0%;受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因素的影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0.22%,比2000年的11.68%下降了1.4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3.9%;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预计为8.64年,比2000年的7.79年提高0.85年,实现程度为82.3%。

(六)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据监测,2010年中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8.2%,比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从三项监测指标来看,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2010年单位GDP能耗已下降至1.21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比2000年的1.4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17.6%,实现程度为69.5%;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耕地面积指数2010年为94.5%,仍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从空气、水、绿化等方面综合计算的环境质量指数达到76.7%,比2000年的59.2%增加了17.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6.7%。

二、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但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

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看(见表

2),十年间中国四大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均有明显提升。2010

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8.0%,比2000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7.7%,提高2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71.4%,提高18.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为82.3%,提高22.0个百分点。从十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增幅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篇二:谷里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谷里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确保到2020年我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取得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我镇围绕“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召开了镇有关人员会议,布置了任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和统计材料;深入村寨实地走访,与村民座谈,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想法与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以及意见与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基本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国家惠农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到2012年底,镇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544元;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分别为100%;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

二、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困难

虽然谷里镇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工业基础还很薄弱,煤矿生产不正常,产质量不高,农民增收幅度小。即使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今年要基本实现小康,也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与全面实现小康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增收渠道少,谷里镇农民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如果遇上干旱等灾情,收入就会锐减。

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绝大多数都是凭体力赚钱。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总人口的40%,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接受不够快;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在进城务工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出现致富无门的现象。

3、农产品结构调整不力。我镇农民主要还是种植粮食、蔬菜等为主,农产品结构不够,特别是质优价高的农产品数量极少。一味追求产出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农民收益的提高。比如在新金、五里等村茶产业刚投产种植,还需扩大种植面积。

三、奔小康的对策

要使我镇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商家带来资金和技术,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劳动力。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农民才有钱投资创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也才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如何才能增加我镇农民的收入,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首先要加强镇域基础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基础素责,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次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我镇基础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了许多优秀生源,但是大学毕业生回镇工作的不多,

我镇人才资源匮乏。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提高我镇人口整体素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发展普及型的成人教育,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绿色证书等培训班,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能发展的专门人才,提高他们就业的机会。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当前我镇群众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离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近期看主要是由于农产品难卖,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引起的,但从长远看,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在现阶段的集中反映。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农业工作的引导,加强坡改梯工作,增强土地利用率,加强石漠化治理工程,防治水土流失,修筑生产便道,提高种植科技水平。想方设法增加投入,建立服务队伍,健全服务网络,构筑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信息及技术服务,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如在传统产业茶叶种植等方面,应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茶叶;充分利用山区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开发绿色食品,还可以探索特色养殖等,使我镇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3、促进劳动力非农就业,扩大群众增收渠道。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就是就业问题。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做好我镇煤矿企业的服务工作,让他们有宽松的生产环境,产出更好

的效益,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工人工资。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导鼓励客商到我镇创办中小企业,尽可能就近解决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加大旅游业的开发、促销力度,加快我镇温泉的建设力度,打造“千年古镇、奢香古驿”旅游观光城镇,挖掘历史文化,让古镇更有灵气,积极建设旅游文化村,带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我镇“游古镇、泡温泉、品香茗”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三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鼓励打工增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的门槛逐渐降低,政府应利用这一时机,搞好剩余劳动力外出的就业培训,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做到人人有事做,全民参与到建设发展中来,更好地整体推进人均纯收入的提高。

4、加大小康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首先落实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居住分散的群众向集镇、中心村转移,走下山脱贫之路。加快我镇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的步伐,着力打造弘福新街,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谷里河沟改造、道路交通等基础实施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加强村庄联户路的硬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格局,改善群众发展经济的环境条件。其次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广大群众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要扶持一批运销大户,尽可能给他们以帮助,参与到我镇煤炭运输行业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等农民的专业

合作组织。三是要积极引导群众更新观念,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制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具体措施。鉴于因病致贫较多的现状,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社会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并在完善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医疗费负担重的问题。五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5、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我镇现目前已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根据迎接全省第二届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筹办工作会议的要求,着力打造“千年古镇、奢香古驿”旅游观光城镇。一是投资4000万元建设总长1900米,宽30米的奢香大道市政设施工程,完成市政管网安装、强弱电、雨污、给排水、消防设施、人行道铺装、道路油化、路灯安装及行道树种植。二是投资1000万元新建奢香广场一个,面积3000平方米,建历史文化长廊、水景、LED显示屏、绿化亮化、山体绿化、奢香雕塑和公厕等。三是投资1000万元新建长400米、宽30米朵妮大道,完成管网安装、人行道铺装、油化及绿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四是投资约6500万元完善2748米的古驿街改造工程,完成市政管网、强弱电安装、雨污、给排水、消防设施、路面青石板铺装、路灯及绿化工程,街道两旁的房屋立面按明清风格改造。五是完成长400米、宽20米谷兴路油化工程,完成的谷兴路油化工程

篇三:家乡全面小康建设调查报告

家乡全面小康建设调查报告

经过上完关于建设全面小康的理论课之后,我了解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由此,我调查了我的家乡——泰州,由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地区逐渐成长为水平高、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进程。

首先,要先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泰州。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正如它地处江苏之中一样,它的诸多标准多居中,综合实力居中,人均水平居中,人民生活水平也居中。

700多年前,世界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时曾说:“这城不很大,但尘世的幸福极多。”泰州民风淳朴,充满“正能量”。

自1996年成立地级市以来,泰州始终把小康社会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广大群众共建共享泰州发展的“幸福时光”。前不久泰州刚刚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

首先,一个地区的全面小康建设的程度表现在民生方面。近年来,即使面临着发展速度下调、收入增幅趋缓、收支矛盾加剧的新形势,但泰州始终坚持民需导向、问题导向,始终坚持“真心爱民、善待百姓,真心为民、造福百姓”,以民生幸福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每年安排全部财力的75%以上、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形成了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年,泰州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服务圈”,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为历史最低的2.16%,群众安全感测评指数连续3年居江苏第一,民生幸福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医疗方面。泰州中国医药城是全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过部省共建机制,已集聚60多家知名医药研发机构,落户500多家企业,拥有“千人计划”人才27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800多名。“依托中国医药城建设,泰州已经初步具备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2014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约占江苏的30%。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一批医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其中,扬子江药业连续4年跻身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百强榜首位。”鉴于这样的基础,蓝绍敏建议,将泰州市列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并积极推动试点工作。

而泰州将继续采取措施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

首先泰州的小康应该更多地体现“代表性”,并创造可复制、可借鉴、有示范意义的经验,打造全面小康建设的“泰州样本”。

谈到全面小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特别强调,江苏目前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上,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做一些基本现代化建设需要做的事情,但不能匆匆忙忙往基本现代化赶,再回过头来补课。“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为我们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将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努力建设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认可、发自内心‘点赞’的小康。”

尽管泰州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立足苏中、放眼江苏,泰州全

面小康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对照江苏2013版小康体系的五大类22子项36个小项,泰州还有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今后,泰州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建设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全面小康,仅仅满足于各项指标的完成是不够的,必须在指标达成的前提下,把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发展实践之中,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认可,力求体现“代表性”和“满意度”这两个关键词。

至于如何能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凸显“代表性”,对泰州来说,体现“代表性”,打造全面小康建设的“泰州样本”,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性,更加注重路径的创新性。

就发展的全面性而言,一是要做到统筹兼顾抓发展,对照“五个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任务,把全面小康建设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条主线。二是要目标导向上促达成。紧紧围绕江苏省2013版小康指标体系抓落实,共性指标要确保与全省一致,关键指标要力争在苏中领先,个性指标要努力创泰州特色。三是要对标找差补短板,摸清底数,打好补短攻坚战。

就区域的协调性而言,泰州将在差别化功能定位、联动式推进发展、精准式扶贫开发等方面促协调。具体而言,将创新主体功能区体制机制建设,错位安排各市功能布局,差别化形成各市的主体功能。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领域各方面联动,强化对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发展功能支持,推动黄桥老区、里下河地区等经济薄弱地区跟上队、不落伍。

就路径的创新性而言,首先,泰州要用好改革、创新“两把钥匙”。用好泰州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两年行动计划》;用创新的思维,在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抓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泰州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第三,是要守好民生、生态“两个底线”。围绕“以人为本、突出重点、解决急需”的总体要求,用心打造“泰州民生升级版”;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实施“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全力打造泰州生态环境优势。

“这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出‘健康中国’,响应了全面小康建设布局中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希望在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时,将泰州列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全面小康建设,是不分地域、不分领域,覆盖所有人群,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

在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有两个观点须确立:一是发展为了民生,一切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民生幸福,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以人为本;二是发展是民生的基础,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加快发展、促进就业、推动创业,群众增收才有保障;做大“蛋糕”、增加财力,改善民生才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为了民生,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共建共享泰州改革发展的成果。我相信,通过贯彻上面那些措施的落实,泰州的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会不断加快,不久,泰州将会使人们从小康社会过渡到全面小康社会,使人们不仅不愁吃穿,而且注重教育、医疗方面的提升。


小康社会调查报告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76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