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充实的初中生活作文

时间:2017-03-15 10:55: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初三作文内容充实指导 [1500字]

初中作文指导:内容充实

新课标为中学生写作能力高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这一要求在中考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

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

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地多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积累材料在平时,大脑的仓库是在有意无意中丰富起来的。巧妙利用现有条件,激活现有库存,适量吸入新鲜空气,做到“内容充实”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中学生活为例,几年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

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

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管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要点: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2009年云南省中考佳作《我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一文,作者没有落人单纯叙写自己登山的经历的窠臼之中,而是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巧妙地融人叙事与写景之中,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登山时的真切感受,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同学们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寞臼,突破“我”的局限,也能做到选材出新。如2009年广东梅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够大家使用的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2、认真选择合适材料。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就要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均可入文。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

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则添,需描则描,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3、精心选材多维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白描、烘托、想象、细节及人物描写等。如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却是白描的经典之笔。细节描写更为重要,试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大钱的“阔绰”,哪个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都得益于描写的作用。

4、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篇二:初三作文内容充实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内容充实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地多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中学生活为例,几年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管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要点: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2009年云南省中考佳作《我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一文,作者没有落人单纯叙写自己登山的经历的窠臼之中,而是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巧妙地融人叙事与写景之中,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登山时的真切感受,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同学们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寞臼,突破“我”的局限,也能做到选材出新。如2009年广东梅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 “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够大家使用的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

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2、认真选择合适材料。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就要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均可入文。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则添,需描则描,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3、精心选材多维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白描、烘托、想象、细节及人物描写等。如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却是白描的经典之笔。细节描写更为重要,试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大钱的“阔绰”,哪个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都得益于描写的作用。

4、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选自2005年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上面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献身这个素材,一般同学在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作为论据来用,往往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真理勇敢地面对火刑,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这样一句

话就完了,未免单薄,如果像上文那样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你会发现布鲁诺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5、叠加同类。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自然就充实起来了。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作《正气歌》,引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上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挺挺胸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人物。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到一起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也就显得更充实。

内容充实(一)

考点解说

无锡市中考作文一类文要求“内容新颖”,新颖的前提是“内容”要“充实”。“内容”是指写进作文中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内容要丰富。对表现中心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内容充实具体表现为: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景、事、物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特征清楚,资料充分。若是写成文学作品,则要求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不同文体对“内容充实”的具体要求各有各的特点。

中考写作中如何做到文章“内容充实”呢?

1、广泛积累素材。这真是老生常谈,不少同学会觉得初三时间紧,学业重,无法积累。其实,有这样认为的同学难道学业不重的时候就注重积累了吗?积累素材是指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对于初三同学来讲,如果你以前积累不够,不是一个有心人,那就要把积累素材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进行专门训练。你可以准备好一个本子,象写微博一样把片段的、微小的材料、思考(思考更重要)随手记下,这样就能尽量多地占有材料。另外,要多动笔写,没有写下来的材料永远只是材料,没有写下去的文章永远只是草稿。写成作文才是真正地占有材料。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有意识地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

2、合理选择材料。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做到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充分有力地揭示事物,表现主题。 试题回放

题目:从那一刻开始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200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作文题)

思路提示:

1.要学会抓住文题中的关键词来展开思考,要学会掂量和咀嚼词语。这个文题中,关键词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刻”“开始”。此题容易写成流水账的形式,导致内容单薄、主题浅显。所以在选材上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另外在叙述时切忌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在曲折之中彰显生动,只有叙述生动起来,文章才能丰富。

2.在习作中,如果牵涉到人物的描写,一定要使人物的形象饱满圆润。所以必须在写作手法上做到多管齐下,比如,细节的刻画,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是一篇文章内容是否丰富的关键性因素。

3.好的文章大多意蕴丰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使主题丰富、博大、厚重起来,所以在写作时要把情与景有机的融合,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原文再现

从那一刻开始(二类文)

学习书法已经好几年了,但总是找不到方向。(开头过于突兀,让整篇文章产生一种不和谐的韵律,逼仄的开头不利于主题的丰富。而且和下文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但是结局是不行,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你在临摹时到底

缺乏什么?这种简单的叙述很难使主题丰富,要通过细节的描写和个体情感的体现来完成文章内容的丰富性。)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而我)自然体会不到颜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找)寻不到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笔锋很重,完全不受拘束。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方向(搭配不协调,可改为“我竟感受到一种方向的召唤”)。从那一刻开始,我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死板,从“刷字”中深受启发。

(文章的关键词是“那一刻”,你在写与米芾的《多景楼记》相遇那一刻的感受和触动很为重要,这段的描写要细腻。在选材上,要为体现内容的丰富性而渲染,千万不能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只有这样你选择的材料才能具有张力,把本来单薄的主题突现出来,真正做到让材料充实起来,让主题丰盈起来。)

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书法的方向因人而异,这里可以改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想有时人也好似这样啊!在经历繁忙复习阶段时,我总是被繁重学习压的透不过气来,有时要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去欣赏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最本质的本真(读来令人有点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可改为“从

而获得心灵的顿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

篇三:作文要内容充实

作文要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具体是历年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之一。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具体来说,就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呢?

(1) 注意素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充实写作内容,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广泛积累。材料可以从生活、课本、报刊中去挖掘。首先,平时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文学常识进行整理归类,对典故、名人逸事、古典诗文进行熟记、背诵,对某些文笔流畅的语句进行记忆,对一些特殊文章的结构进行理解。其次,我们平时应多观察,多留意,从大自然中捕捉写作素材。要从社会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

(2)运用排比句式,充实文章气势

排比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在语言上高人一筹。比如,既然不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那就像蜗牛一样步步为营;既然不能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那就像溪流一样涓涓细淌;既然不能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那就像星星末端柔和地散发光和热。

(3)细节描绘,充实内容

细节是相对整体的人物和完整的事件而言的。细节描写是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小动作、转瞬即逝的神情、微妙的心理变化、具体细小的物件、局部的环境、故事里的小环节等细枝未节的细腻描绘,是在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中的最小的“构成单位”。

(4)要具体地写出事情的全过程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临别前买橘子的镜头感人,原因是作者把买橘子的过程写具体了:“卖东西的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父亲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相当费劲。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 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5)要从多方面描写事物

多方面描写事物,能显示事物的整体面貌。例 如,课文《春》写春草,就从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等各个方面去描绘,充分展示了小草的勃勃生机。

(6)要写出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

例如,《最后一课》按照韩麦尔思想感情的发展逐层展开,抱起层层波澜,表现了韩麦尔(包括小弗郎士等人)对祖国和祖国语言深沉的爱。

(7)恰当引用名句,充实文章内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文采。要有好的文采,在文中引用古典诗词是一种便捷的手段。善写文章的人,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古典诗词来表情达意,使文章词采华美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我们在攀登中留下脚印后的欣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我们历经磨难后的自信豪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我们不断“充电”后的收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我们在自然中行走观赏到的和谐??

斜风、细雨、三月三。任凭窗外新绿满丛,我在桌前岿然不动。揉揉酸痛的脖子,甩甩发僵的手腕。妈妈终于答应我,和奶奶做荠菜煮鸡蛋。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每年这时,奶奶便用荠菜煮鸡蛋,据说吃了清热解毒,平安吉祥。每年奶奶看着大伙吃得干干净净才要安心一年,我有幸随奶奶一探田野的清欢。

荠菜花不用寻,田野里,油菜花间,处处便是。碧绿的茎叶,繁星点点般的碎白小花,一下子绿了我干涸的眼,新了枯萎的心。奶奶小心翼翼地蹲在田垄边,一株一株地拔起。为什么要拔呢?奶奶说,这样荠菜花原有的清香才不会散失。 细细地摘取黄叶,掸去泥土。奶奶静静地洗着荠菜,只到根茎若白玉,叶绿若翡翠。奶奶不说话,认真望着手中的荠菜,厨房里只有水声,绿绿的菜叶飘荡,奶奶的银发闪烁,这一刻,有一股暖暖的、清清的东西流入心底,排名的困惑、作业的忧虑,竟被平息下来??

奶奶就这样守在灶前,一步步放下荠菜、生姜、鸡蛋和满满一锅的水。只待水变得透绿,简直可染一匹春天的布织!奶奶轻轻敲碎蛋壳,将鸡蛋再煮一会儿,蛋清也染成了绿色,浸入了芬芳。这一刻,奶奶的动作那么轻,那么缓,像是对待世间最心爱的宝物。

一锅蒸腾腾的荠菜煮鸡蛋。轻咬一口鸡蛋,竟有田野的味道。奶奶在荠菜水里撮上几勺糖,这样,荠菜水也就了很好的饮品——喝一口,有田野的青涩,自然的清甜。每次抱起锅儿“咕噜咕噜”喝个不停时,奶奶总会笑着看着我:“慢点,我的乖孙。”一脸的满足。这一刻,有一股暖流游走于每一个神经,有一种清清的愉悦跳跃在每一个细胞??

一锅绿油油的荠菜水,几个热乎乎的煮鸡蛋,才下舌尖,暖流阵阵激起;又上心间,清欢点点浸润。

田野里,荠菜花沐风浅笑,有冷雨,还有阳光的陪伴;考场上,我奋笔疾书,有挫折,有困惑,还有奶奶的笑意。

朦胧间,绿意葱茏的荠菜花浮在眼前,一抚内心狂乱。恍惚间,奶奶采的仿佛不是荠菜,而是一捧清泉一掬阳光,滋润到我的心底,拂去阵阵尘埃。

“春在溪头荠菜花”,此时已从溪头,流到了奶奶执着睿智的手头,住在了我永铭清欢的心头!

爱,无声,照亮了天空;爱,无言,滋润了心田。多想留住一段时光,留住你的容颜。你的馈赠如那滔滔江水,一生用之不竭。

——题记

做一座山

小时候,常常和父亲一起背靠着背,坐在草地上,感受那细细的风从身边溜过,望着天空,就像面对着自己的心。靠在父亲的背上,总是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父亲有些僵硬的面庞上,偶尔露出的一丝笑容却是那样温暖。他沉稳得像座山,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垮掉,也会再也承担不起。

男人,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像一座山一样。父亲对我这样说。 昔年那直挺的腰杆,已有些许弯曲,茂密的黑发,也如落叶般飘下。我不想承认,那座山已经开始动摇了。

爸老了。

爸,现在轮到我做你的山了。我这样告诉自己。

做一座桥

老家是江南水乡,有无数的河,无数的桥。

小时候,父亲常常拉着我的手,穿梭在小巷之中,踏在桥上,听着如音乐般悦耳动人的流水声。脚下是那坚实的石板桥,站在桥上,不由得生出满心感激之情。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话不多,但是言出必行,性子懒,但做什么都追求完美。记忆中,父亲是不大求人的,但有事找父亲帮忙的,父亲却从来未拒绝过。

男人就应当像一座桥,帮别人跨过难关。父亲这样对我说。

从此,我学会了在别人迷茫的时候,伸出自己的双手。

做一只鹰

父亲过第十六个父亲节时,我在考场中。

临行前,父亲那双像砂纸一般粗糙的手,贴上了我的脸。父亲说,男人,就应当像鹰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搏击翱翔。我点了点头,攥紧了拳。

今天,就是雏鹰展翅高飞之时。

漫漫人生,我们舍弃的如牛毛,得到的有几多?但即便一无所有,父亲给我的启示,给我的馈赠,也终将伴我走过一生。

好想说,爸,我爱你!还有,节日快乐!

小街真美丽

总向往那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都市生活。而对小街的那种宁静和陈旧多了几分厌恶。老实说,一段时间里,连做梦都想成为都市人。

去年暑假,我随爸爸到北京旅游,这一次,我对大都市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

都市的车太多太多,在马路上行走的车辆如同蜗牛挪动,车尾不断喷出的尾气让我窒息,那不绝于耳的喇叭声让人寝食难安。

都市的节奏太快,快得让人总无法适应。

都市的人太小气,偶尔碰他一个,赶紧说对不起、对不起。他还给你白眼。

??

说实话,我已经深深喜欢上了故乡小街那种宁静、那种祥和,那条曾经伴我走过十几个春秋的小街。

小街是美丽的,美在自然。

你能想像,站在街口,望过去是蓊郁的、没有边际的梧桐树,那是怎样的撩人心魄的美丽!我喜欢摸它盘虬卧龙的树干,聆听着树叶沙沙的耳语,透过叶隙欣赏那洒落在地上斑斑点点的阳光。每一棵树都是最亲密的朋友。春去冬来,我在树下树上捉迷藏,或在树下玩老鹰的抓小鸡的游戏,或拿着一本书,搬上一把竹椅,在树荫下静静地看书。偶尔有小鸟在枝头跳跃,树、人、鸟也便融为一体了。

小街是美丽的,美在和谐。

总爱听那穿街走巷的小贩悠长的叫卖声,就连彼此间的讨价还价都充满着质朴和温馨;总爱看小孩背着书包,一路地谈笑风生;总爱看那端坐在阳光下的老人,含着笑,享受着温情的光辉。这时,我常常会感动地坐在他(她)身旁,静静地说些话,在树叶婆娑的身影中感受这一份温馨。

是的,小街总是少了一些典雅,小街里的人说话粗犷,但句句舒心、句句真切;小街里笑语喧天,但声声悦耳、声声爽朗。

小街里也不吵闹。什么李家媳妇虐待老人呀、张家男人和女人干仗呀,他们便咧咧嘿嘿地骂上几句,尽心地把事情摆平。

小街更多的是祥和:一家有难万家当,一家有乐万家享。张家缺什么、李家差什么,乡亲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分给乡邻。谁家有喜事,个个满脸堆笑,人人喜气洋洋。

小街是美丽的,美在古朴。


充实的初中生活作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75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