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天黑了该回家了读后感

时间:2017-03-13 07:23:1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等你回家》有感

读《等你回家》有感

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六(4)班 庞思雨

有这样一个字最能打动人心,那就是家;有那么一群人最能让你牵挂,那就是你的亲人们。周日时光,手捧一杯暖意直流的奶茶,我品读了一篇文章《等你回家》。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去戒毒所看望正在那里戒毒的儿子。去的路上,父亲一直抱怨,说媳妇,房子都给他准备好了,他却干这事。你无法想象,当一个父亲说出“如果可能,我真想和他同归于尽”的悲愤。然而,当车在半路上出现故障,去探视的时间可能会被耽误的时候,父亲此时是毒么的着急,他恨不得直奔过去,好在最好赶上了探视的时间。来到戒毒所,父亲见到了久违的儿子,“他瘦了,人也憔悴了”,父亲的强悍一瞬间也变得心软,他们没有进行语言沟通,两个人就面对面的对视,最好几秒中,父亲在纸上匆匆写下这温馨的六个字“等你回家,儿子”。

曾经的我认为家只是个固定的住所,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然而,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家的概念在我的心中彻底发生了变化

我忽然发现,原来家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不可动摇,我所有的亲人对我来说,都那么重要,他们曾经给予我的温暖至今我海记得,他们对我的关爱和教育让我健康成长。写着写着,便很想对他们说一声“至亲们,我想你们了!” 《等你回家》篇幅很短,但每一个文字都值得我去好好品读,父亲的六个字让儿子迷途知返,发誓出来后要好好做人。或许这就是家人的力量吧。家的强大的感召力让我深深折服。我想无论是身在他乡的游子还是整天忙碌的都市人,对家都是很眷恋的,他们或许在为家打拼而没有时间常常陪伴家人,但我还是希望人们能在有限的时光中,让亲情无限撒下去

家,一个很温馨的字眼;梦,一个最美好的名词。这两者结合,我们会更加努力。

篇二:《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

这部作品虽然是写一个四十多岁的家庭主妇如何重新回到社会,回到自然。但是我对它的感触却是在故事的结尾处。莱辛描写到女主人凯特是将自己分成了好几部分,这部分可以告诉她的儿子,那部分可以告诉她的女儿,还有些可以分享给她的丈夫或者朋友,但是没有一个是可以拥有整个的她。而对于那个夏天刚认识的莫林却能够全盘说出自己的感受。

对于这一点的描写,作者虽然用了很少的笔墨,但是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我们都是如此,从未曾有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地了解另一个人。也不会有人会放纵地让另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去看透自己想法。因为当一个人完全了解了一个人之后,被了解的那人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丝不挂得站在对方面前。所以出于安全感也好,羞耻感也好,没人愿意被人完全看透。毕竟谁都不会喜欢裸奔的。

很多时候不敢和身边的人说尽自己的想法,主要就是害怕自己在对方眼里变成了一个不合乎他设定的人物性格。所以总是话说该说的,而真实想法总该是藏起来的。不然会受到一句:呀,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你啊。

不是吗?那真实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那个还是自己,只不过不符合了对方设定的人物角色而已,于是他就拒绝接受。

可是当自己遇上一个下次不会再碰上的人后,那一刹那的胆子似乎会爆棚,变得无话不说,从不曾在意自己在他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场交谈后不管自己言论有多惊人,下一个转身大家已经谁也不记得谁了,只知道曾经有个逗比说着些奇葩的话。

篇三:读后感

我与顽童的故事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陶晓丽

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其中“与顽童打交道”这一节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知道了: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对后进生的教育要科学,把教育主动权教给学生;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然而,反思我对后进生的教育,相比李镇西教育家,却差之甚远。

2010级1班是我从一年级一直教到到六年级毕业的,这个班有良好的班风,大多数孩子学习习惯良好,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聪明懂事,活动出色。其中,有三个孩子让我永远也不能忘怀??

小豪,一个活泼而聪明的男孩,父母离异,他的生活和学习基本由婆婆负责,爸爸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下班之余,也查查他的作业。小豪是从一年级开始就在我班的,记得他特调皮,经常欺负同学,还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相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他特狡猾,很多事情没得到当场证据他是不会承认的。有好几次,为了让他有个深刻教训,我和他都没吃到中午饭,而后又想到孩子在长身体,不能挨饿,我又给他钱买面包吃。他的爷爷婆婆拿他是没有办法的,就算爸爸亲自出马,也没有多大的效果。所以,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特地邀请他的爸爸妈妈都来参加,可是一说到正题,他的爸爸妈妈就吵起来了。后来,我发现了小豪的心事,他特想妈妈,哪怕婆婆和爸爸说得妈妈一无是处,他仍想妈妈,还偷偷一个人跑到妈妈那儿去。二年级快结束的时

候,他的爸爸决定让小豪到妈妈那边去上学,说换个环境看看。我也想孩子既然这么想念他的妈妈,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偶尔碰到小豪,依然很有礼貌。不过据我得知,他依然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

小良,大眼睛男孩,活泼、聪明,不太讲卫生。三年级的时候,他从璧山转入我班,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在班上的表现用“孙悟空大闹天宫”来形容毫不过分。每天晨会课上,都有好多小手举起来告他的状:打人、骂人、乱丢垃圾、不遵守纪律、不做清洁、说谎话、拿别人的钱、不完成作业??只要他在教室,班上的孩子都提心吊胆,把他当作老虎一样来防范。在小良身上,我花了不少心思,道理讲了不少,实例也举了许多,有的时候还对他动了武,甚至请来校长当我的救兵。可是,我感觉没有一点收效,反而,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量越来越大。我常常对他说:班上的52个同学,都没有你一个人让我操心!后来,我得知他也是父母离异,平时被老师和家长打骂惯了,所以我总是尽量从各个方面关心他,遇事总爱和他商量,和他谈心,给他安排班上的事做,竭力让他从我身上感受到少有的母爱。说实话,我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没有这么细心,没有这么有耐心呢!但是,我看到的还是自己白白的付出,我真是伤心到了极点。 一位同事劝我说,这么调皮的学生,既然不是属于我们辖区,就劝他回老家读书好了。没想到,一年后,还没等我劝,他的爸爸就把他转回璧山了,原因是他迷上了电子游戏,而在他们家乡目前还没有这么多的诱惑。

小姜,也是一个来自璧山的男孩,瘦瘦的,四年级时来到我班。他的最爱是电脑游戏,为了打游戏,他可以天不亮就出来上学,为的是利用好从家到学校那点多余的时间;为了打游戏,他也可以天黑了才回家,可以省下中午的饭钱,可以撒无数次的慌,可以在外公接他的途中悄悄溜走,可以向同学借一元钱,还两元钱。对于他,我也想尽了办法。他的爸爸妈妈可以说是相当负责的,该说的说了;该打的打了,看到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都有些心疼;该做的也做了,他的外公就是专门护送他上学放学的。可是,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效果。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渐渐开始逃学,说他向往无拘无束的日子,甚至,为了躲避家长的责骂,可以几天不回家,闹得家长到处寻他。后来,小姜的妈妈经常到学校来和我商量对策,每次她都会哭。我也黔驴技穷,最后我们决定实施“苦肉计”——暂停上学,回家劳动。五一假期,他妈妈辞职了,专门陪他回家挑粪??有两天小姜没来上学,我的心里也空落落的,后来他说还是想回璧山上学,和妈妈约法三章后,这个在我班停留了一年的调皮孩子又离开了我。

今年,他们都应该上初三了吧,现在,我还常常想起他们,不知道他们过得可好,不知道他们的坏习惯改过来了没有,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还有我这样一个牵挂他们的老师。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教他们到小学毕业,没有和这三个调皮的孩子一起克服他们的缺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无私地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而我,却在他们最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思想出现了偏差:尽力了,但没有竭力!

不知道他们转学的原因是否与我有关,但我始终摆脱不了无尽的自责??

十多年的潜心教育让我明白:当我们遇到调皮学生时,只要我们认真、科学地对待问题,用心地研究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这类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他们得到转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拥抱一切孩子,去理解、信任他们,去增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用全身心去拔动每一根琴弦,让他们也弹奏出人生动人的乐章。


天黑了该回家了读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2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