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外婆的银针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13 07:16:1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一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2015年上期高一语文期末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饿殍(piǎo) 逡巡(qūn) 弃甲曳兵(ya) 丢三落四(luò) B.中绳(zhòng) 句读(dòu) 瓮牖绳枢(yǒu) 心广体胖(pàng) C.庠序(yáng) 氓隶(m?ng) 度长絜大(duó) 抛头露面(lù) D.供养(gōng)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í) 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沟壑 声名鹊起 鞭辟入里 坐收渔利

B. 缭倒甘之如饴 两全齐美 礼尚往来

C. 斑驳美伦美奂 座无虚席 至死不渝

D. 歆享断壁残桓 应急预案 商界巨擘

3.下列各句中,加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12月2日,湖南茶业博览会在省展览馆举行。这次博览会,汇集了君山银针、安化黑茶、古丈毛尖等1万多种名优湘茶,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瓦尔德照顾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的霍金,还帮助他整理资料,打印论文,并抚育三个孩子,无所不为。 C.日本右翼势力对“疆独台独藏独”暗送秋波,企图借助分裂分子,达到反华和对抗中国的目的,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抨击。

D.对老百姓来讲,生活幸福与否,跟收入是否有增加、社会是否有保障、社区是否功能健全这三大指标休戚相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是伦敦奥组委在国家皇家植物园举行倒计时100天庆典活动之前向记者提交的一份新闻公报中公布的。

B.草莓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水果,被誉为“果中皇后”,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它的自然成熟期是每年的5月下旬采摘最为适宜。

C.近期,媒体曝光了部分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究竟有多少药品企业使用了这种“毒胶囊”,监管部门必须作出肯定的答复。

D.据报道,日本某小岛近海突然有大量深海鱼漂浮至水面,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让当地岛民感到很吃惊,并担心近期会有大地震发生。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对于生命的意义自然不可低估。 。

①一个人大红大紫,各种应酬纷至沓来,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会大幅减少。 ②人的天性喜欢热闹,热闹可以刺激我们的感官,娱悦我们的肉体,而寂寞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它的美丽需要我们静静地品味。

③寂寞一点,没有电视报纸约你做这个访谈、那个对话,没有单位找你做此种鉴

定、彼种论证,没有粉丝寻你签名作序,你在事业上就会少些干扰。 ④首先,寂寞可使人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近寂寞也是走近一种生命内在的韧性。

A、③⑤②④①B、④③①⑤②

C、④①③②⑤D、⑤②③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通 解

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韦汨没①,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

且五常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则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逢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逢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若然者,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则三师生于今,必谓偏而不通者矣,其可不谓之大贤人者哉?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

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今恒人之言通者,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贤可及而可齐邪?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今之人行不出乎中人,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彼其欺心邪?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贼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注释】

① 脂韦:油脂和软皮,比喻阿谀或圆滑。汩没:埋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有薄而不售者薄:轻视

B.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 偷:盗取

C.必曰长进而否退长:尊敬

D.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阙:缺乏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乃脱屣其九州 ②臣乃敢上璧

B.①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C.①故后之臣辣然而言曰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D.①彼其欺心邪 ②吾其还也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古人和今人不同,抨击了当时人们“耻于独行”“慕于通才”的弊端。

B.文章列举许由、龙逢、伯夷的事迹从反面论证了人不拘常规、敢想敢干才能成功。

C.文章通过对通才的辩解,告诫人们不能“通私曲”,而要“合道义”,并努力实践。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指斥时弊,论述深刻有力。

9.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哪些人物来阐明作者的哪几个观点?(3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欤?(3分)

文:

(2)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3分)

文:

(3)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4分)

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4分)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4分)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任选一字进行赏析。(4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

(1)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2),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4)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

(5)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 ,雄飞雌丛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简答题 6 分)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 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 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

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 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 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 90%,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

13、下面对“微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

B、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着重大的区别。

C、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可以使食物迅速加热,但却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

D、瑞士科学家发现,遭受微波辐射有损健康,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90% 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因为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

B、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1991 年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 安全。

C、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使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由此产生的奇怪的新分子都有毒性。

D、所有的食物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吃微波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癌细胞会增加。

15、根据文意,微波炉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6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0分)

握住智慧的“苹果”

王庆节

篇二:2015济南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

语文试题详解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歼灭(qiān) 驯良(xùn) 干涸(hé) 坚持不懈(xiè) ....

B.和煦(xù) 要塞(sài) 炫耀(xuàn) 人声鼎沸(dǐng) ....

C.迁徙(xǐ) 瓦砾(lè) 迂回(yū) 齐心协力(xié) ....

D.酬和(hè) 伫立(zhù) 刹那(shà) 中流砥柱(dǐ)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造型 顶粱柱 刻骨明心 隐姓埋名

B.藉贯 沉甸甸 锐不可当 秩序景然

C.丰硕 紧箍咒 疲备不堪 振耳欲聋

D.憔悴 逐客令 家喻户晓 进退维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

B. 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

C.在当地人心目中,王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

D.清晨的公园里,一些老人在指手画脚地打着太极拳,姿势优美,如行云流水。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工作。

C. 劝阻青少年戒烟,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D.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中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是曹操。

B. 《简·爱》中简·爱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勇敢地宣布了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

C. 《草房子》中细马在桑桑的帮助下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后来细马回到了江南老家。

D. 读《老人与海》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

B. 造饮辄尽 造:酿造 .

C. 期在必醉 期:期望 .

D. 环堵萧然 萧然:空寂 ..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

B. 因以为号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

C. 既醉而退 濯清涟而不妖 ..

D. 黔娄之妻有言 能以径寸之木 ..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6分,每小题2分) ①记六一语

②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六一:与文中的“欧阳文忠公”“此公”都指欧阳修。②顷岁:近年。③指擿:批评指正。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

疵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擿 多 作 自 能 见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1.本文所记欧阳修的写作主张,至今仍有价值,请简要概括。(2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6分,每小题3分)

春思

① 贾 至

②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2.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 的特点。(3分)

13.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3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共7分,每小题1分)

(1)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3) ,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 ?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5)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小时候,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三、(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共l 2分)

(一)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竹海”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无园不竹”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竹林七贤”,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竹溪六逸”,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3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

种,被誉为“世界竹类的故乡”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二》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19.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3分)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3分)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洗老 .

21.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4分)

2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四、(50分)

23.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一、(15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易错字字音的辨析能力。B项读音全部正确,其它选项误读的分别是A歼灭(jiān)、C瓦砾(lì)、D刹那(chà)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A“顶梁柱”,非“顶粱柱”,“刻骨铭心”,非“刻骨明心”;B“籍贯”非“藉贯”,“秩序井然”非“秩序景然”;C“疲惫不堪”非“疲备不堪”,“震耳欲聋”非“振耳欲聋”。每个选项设置两处错误,难度较小。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A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使用的对象不恰当,应该用“获益匪浅”。B“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了,用“津津有味”才恰当。D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B搭配不当,删除“和培养”。C“劝阻”“戒烟”,把意思说反了。把“戒烟”改为“吸烟”。D句子成分(主语)残缺,去掉“随着”或“使得”。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草房子》中细马在邱二爷死后,没有回江南老家,而是留在了油麻地,卖了十二棵树,买回五十头羊,努力赚钱,买砖,立志要给妈妈盖大房子。

二、(2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9.答案: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篇三:《正骨 李子胜》阅读附答案

《正骨》阅读答案李子胜 几年前,我突然腰疼,痛不能寐。找到个名医,他说我腰椎错位。治疗一段时间,名医面露赧颜,打发走了众人,对我耳语:“你去找瞎白话吧,也许他能帮你。” “瞎白话”三个字是方言,意思是一个人爱瞎说,爱胡侃。他说的瞎白话是一个老人的绰号。我所居住的小城边缘,有个叫柳沽的地方,瞎白话就住在那里。 我们汽车出了城区,距离渤海更近了。当呼吸到淡淡的腥咸时,我们看到一个老人手里握根短竹竿,蹲着钓鱼。朋友下车询问,我听着他们的对话。 “老人家,有个叫瞎白话的住哪儿啊?” 老人哈哈笑了:“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 “朋友腰扭了,看病啊。” 老人又笑了:“问我算问对啦,走,我带路。” 走进一个破砖头儿码成围墙的院子,老人把鱼竿扔下,走进了屋子,然后在昏暗的屋子里向我们招手。 看到我们困惑的表情,老人说:“我就是瞎白话啊。” 我趴到床上,老人用大手在我身上揉摸,他说:“我给扎扎针灸,不碍事的。”说完,老人点燃一支蜡烛,用烛火把银针简单消毒。 第二天天明时,我很轻松就起床了。 我就是这样结识了老人。他高低也不肯收我送的医疗费,于是逢年过节我会提着两瓶酒去看望他,他很高兴,和我无话不说,我多少知道了一些他的故事。 老人18岁的时候加入了东北野战军。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就负伤了。那个时候,他的大号叫李贵。大约5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贵所在的连队被敌人伏击,战斗在一个山村打响。东野的战士骁勇善战,很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转守为攻,很快把敌人打散了。李贵胆子很大,为了追一个敌兵,摸黑跑了20里,把这个敌人追得趴在地上,狗一样地喘气。当时天已经亮了,李贵用枪口顶住了对方脑壳,正为自己抓到个俘虏心花怒放时,俘虏竟开口了: “喂,你是贵子吧?” 李贵愣了,定睛看看,俘虏竟然是同村的李满。天下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哥俩忘记了各自的身份,坐在一起唠开了。李满说自己前年闯关东,被抓了丁。李贵说自己爹妈死后也参加了部队。他又告诉了李满家乡的情况。说着说着,他忽然醒悟过来,抓起枪,对李满说:“哥哥,你是我的俘虏,你得跟我回去!”李满面如土色,扑通跪在地上:“好兄弟,放了哥哥吧,我想回家打鱼,不当兵了。”李贵琢磨了一会儿,觉得也对,反正没有人看见,就点头:“那你把军服脱了,我就相信你了。”李满迅速脱下军装的上衣,扔给李贵,然后,一头钻进了旁边的高粱地。李贵拿着那件衣服往回走了十几米远,身后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他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兄弟,我是怕你再追我——别怪我啊——”身后传来李满的声音。 李贵就这样复员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自己申请到长芦盐场当了工人。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李满由于渔民转工人的政策,和他分到了一个工区。李满整天惊惶地尾随着李贵。休息的时候,李贵说起当兵的事,让李满心惊肉跳。李满总抢着帮李贵干活,李贵挺感激,在李满的张罗下,两个人杀了只鱼鹰,喝了鹰血,结拜为生死弟兄。 几年后,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李贵因为总爱说这说那,虽然有伤残军人证,也依然是工人。后来的某一年,李贵——这个时候已经被叫做“瞎白话”了——被怀疑是叛徒,调到杳无人迹的海边守水门,一守就是10年。他明白,这都是他义兄李满背后鼓捣的。10年间,分房子、涨工资等好事都没他的份,他惟一的收获就是捡了个媳妇。 一个要饭的河北妇女晕在了水门,天性善良的瞎白话收留了女人,等大家发现这件事情,女人贴在玻璃上的喜字已经晒褪色了。后来,女人把自己的父亲接来了。 瞎白话与岳丈很投缘,亲哥俩一样,形影不离,嘻嘻哈哈。有时候岳丈就直接叫他“瞎白话”,他叫岳丈“老要饭”的,谁也不在乎。一次,瞎白话扛盐扭了腰,死尸一样不能动,岳丈叹口气,让女儿买来银针,只扎了两次,瞎白话就下地了。岳丈这才告诉他自己懂点家传的正骨推拿医术,用了半年时间把正骨的医术悉数传授给了瞎白话?? 瞎白话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再后来,我所知道的是: 那个从副场长位置退休的李满,在一个雨夜,一声炸雷后,心脏病发作,孤独地死在家里。那一刻,他的老婆在场俱乐部正欢快地跳舞。瞎白话的老伴无疾而终,瞎白话给老

伴穿好装裹衣服,等大家注意到他,他坐在女人身边,面带笑容,仙逝多时了。 很多他医治过的病人为他守灵,瞎白话也算风光了一次。念悼词时,写悼词的人说,这是老喜丧,悼词里就叫他瞎白话吧。结果,悼词几次被笑声打断。瞎白话下葬那天,我也去了,从坟地出来的半路上,忽然下起疾雨,等我们全身湿透,雨也停了。 有个人笑着说:“这个瞎白话,死了还和大伙闹着玩儿。” 人们都笑,我也笑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在去找瞎白话正骨的途中向一位钓鱼老人询问瞎白话的住处,得到的回答是“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表现出瞎白话性格随和,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 B.李贵和李满都成了工人。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而李贵虽然是伤残军人,却一直是个工人,得不到提拔,这是因为他经常抱怨、总爱说这说那。 C.小说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了李贵、李满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以李满反衬李贵,使李贵的性格特点更鲜明。 D.再次相遇后,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因此总是抢着帮李贵干活,二人冰释前嫌,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生活轨迹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触发了读者对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2)小说中的瞎白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瞎白话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正骨”为题,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8分)(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题思路】A“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错,从初见面的人开玩笑的一句话中看不出这一点;8.他“经常抱怨”错,“总爱说这说那”不等于抱怨;n“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错,从全文叙述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来看,他是怕昔日的事情暴露。 (2)①善良,重情重义。打仗时他顾念情意,放走同村人李满;守水门时收留河北要饭的妇女。②外向直爽,幽默风趣。我们向他问路,他假装自己不是瞎白话;与岳丈开玩笑,称他为“老要饭的”。③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打仗时李满伤害过自己,但他不计前嫌仍与李满歃血为盟。(每点2分,性格判断1分,结合小说分析l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分)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更加真实。(2分)②以找瞎白话正骨为话题,引入瞎白话的故事,(1分)使叙事更加集中。(2分)③叙述方法上采用倒叙,(1分)先交代瞎白话高超的正骨技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交代技艺的由来。(2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①小说以“正骨”为标题,题目双关、含义丰富。一方面“正骨”是指瞎白话会正骨,同时“正骨”又是指“骨正”,是指瞎白话为人正直。②“正骨”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让小说情节紧凑清晰。“我”找瞎白话正骨——瞎白话的故事中体现“骨正”——瞎白话正骨技艺的由来——“骨正”之人善终。③标题让人物特点更鲜明。正骨体现出瞎白话的医术高超和善良、重情重义。④标题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善良、宽容的人格的赞扬。(答出一点2分,两点5

分,三点8分)


外婆的银针阅读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48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