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

时间:2017-03-09 07:11: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14秋《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以“仁”为学说核心的学派是 选项: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哪种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选项: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 选项:

a、商代初期 b、商代后期 c、西周 d、春秋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a、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开放 b、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封闭 c、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d、以上均不正确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于 选项:

a、旧石器石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选项: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我国固有的宗教是 选项: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是 选项:

a、生产工具 b、劳动者 c、土地所有制 d、产品的分配方式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哪个朝代的生活 选项:

a、唐 b、宋 c、元 d、明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中国目前确认的最早的古都是 选项:

a、阳城

b、亳 c、殷 d、洛邑

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道教真经》指的是 选项:

a、《老子》 b、《庄子》 c、《列子》 d、《抱朴子》

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玄学的最高主题是 选项:

a、对人的社会价值的思考 b、对人与人际关系的思考 c、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d、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段。据《礼记·王制》记载,周代诸侯为 选项:

a、七庙

b、五庙 c、三庙 d、一庙

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选项:

a、《春秋》 b、《汉纪》 c、《隋书 经籍志》 d、《史记》

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 选项:

a、农具 b、种子 c、肥料 d、土地

题号:1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12 内容:

在距今4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陶塑艺术品,是 选项:

a、陶塑猪头

篇二:土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我国历史上最早有田制记载的为井田制。较为系统介绍井田制是《孟子.滕文公上》。其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古代井田制的主要特点是把土地划分成九块,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形状如“井”字,故曰“井田”。农奴首先要在公田上进行无偿劳作,然后才能在私田上耕种,且在公田耕种的收入全归领主所有。此外,农奴耕种私田收入也要拿出一部分贡奉给土地领主。农奴对领主承担的无代价耕种公田的义务,表现为封建地租的最初形态,就是孟子称之为“助”的劳役地租。但是,领主对土地并不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土地不能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西周时还设有专门负责土地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官员大司空。同时,为解决土地质量不等引起的纠纷,规定土地定期轮换,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种田积极性。《汉书·食货志》载:“三年一换而居”[2]。此为换田易居的爰田制。 至公元前350 年,商鞅在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时,正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井田制自此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名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并不十分严重。但秦国时期,地主阶级已经占有大量的土地,且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国家税收显著缩减,使得国家与地主阶级间反兼并与兼并的斗争十分激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削弱大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实力,防止危害到国家政权,迁徙“天下豪官于咸阳十二万户。”并改革战国以来各国普遍实行的授田制,在全国推行“名田制”。公元前216 年,秦政府颁布“使黔首自实田”令,要求农民向政府呈报自己占有的土地数,以便政府对全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同时鼓励广大农民自行开垦并占有土地,国家不再对其加以限制,也不再继续进行授田。此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秦朝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权。名田制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先河,为秦朝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土地兼并等问题。

王田制:

由于汉初实行“黄老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至汉武帝时已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农民因失去自己的土地而四处流浪,或成为地主贵族的奴隶、佣工,同时这些大土地所有者还千方百计逃避赋税的上缴,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据此,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赡不足”。而汉武帝也多次颁布“限田令”、“抑兼并令”等,仍无法阻止土地快速集中问题。由于西汉的限田政策屡屡受挫,至王莽即位后,便着手“改制”新政,首先进行的就是推行“王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他认为西汉以来出现的严峻的土地兼并及农民贫困问题皆归因于商鞅变法破坏了井田制。因此,他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限制“名田”数额的做法,下令严禁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又试图恢复土地国有制,把全国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称为“王田”,强行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当然引起各级贵族官僚、豪强地主的强烈反对,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后迫于巨大的社会压力,“王田制”仅仅实行三年后,便被宣布废除[3]。

屯田制

曹魏政权时期,曹操在韩浩等人的建议下,根据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下令实行“屯田制”。政府把所有荒地一律收归国有,建立屯田区,分给流民耕种。古代“屯田制”主要包括民屯和军屯。民屯是由官府招募流民,在国家控制的荒地上统一生产,他们不仅要向国 家缴纳地租,还要承担兵役和徭役。民屯每50人1屯,而且屯田民不得随意离开土地,没有

人身自由[4]。而军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军人进行的屯田。即战时打仗,平时屯田,“出战入耕”,“且耕且守”;另一种是由一部分军人专门从事屯垦,作为职业屯田兵。军屯每60人1屯,军屯的士卒与屯田民一样要缴纳地租[4]。吴国、蜀国也都实行屯田制。屯田制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稳定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对安置流民,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家对屯田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及连年战乱,广大农民纷纷逃离家园,四处流浪,再加上豪强贵族侵占土地,土地兼并盛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危害到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在司马炎称帝后不久便根据当时的情况下令废除了“屯田制”[3]。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的土地制度。它始于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 年),至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两税法时宣告结束,经过北魏、北齐、北周、隋、

[5]唐共五代,历时近300 百年。

均田制把土地分为露田、麻田、桑田和宅田四种,其中露田、麻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准买卖;桑田和宅田作为祖业可传给子孙,允许自由买卖。规定年满15 岁的成丁男女分别分配40 亩或20 亩露田。全家为老幼病残无成丁人口者,及年满11 岁的未成年人或残疾者,按成丁人口的授田数额减半分配。奴婢按人数同样分配给露田。耕牛每头分配30 亩露田,每户最多限4 头。露田不许买卖。授田者死亡或年满70 岁免除赋役义务,或奴婢、耕牛数目减少时,须将露田交还给国家。成丁男子分配桑田20 亩。规定桑田可以作为私有土地传给子孙。同时,对外来人口分田也有规定。凡新入户或落户的授田居民,每3 口人分配1 亩宅基地,奴婢5 口分配1亩土地,用作建造房屋。此外,对各级政府官员,按其职务高低分

[5]给一定数量的公田作为办公费用,但是所分公田不许买卖。

隋唐时期,均田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均田制的实行对巩固政权、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国有土地不断减少,均田制难以为继,最终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便彻底崩溃。

租佃制

宋代确立了“不设田制,不抑兼并”的佃耕制。不设田制和不抑兼并的政策,表明土地基本上是进入市场流转,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宋代土地交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绝卖土地,二是典当,三是倚当。土地和房屋是宋代不动产买卖的主要对象,土地交易中,凡称“永卖”“绝卖”“段卖”的,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绝对让渡给买主;只转让使用权、 而保留土地的所有权和赎回

[1]权的“典卖”,称之为“活卖”。

在宋代广泛实行佃耕以后,也曾出现过短时间的反复、倒退的小高潮。一是北方金人、蒙古人掠取了大量汉人为奴,尝试奴耕,但是并不成功。原因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使用奴隶耕种远不如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益高,所以纷纷出卖手中奴婢,另行招募佃户来种田。二是满族人入关后在华北地区进行“圈地运动”,将汉人民田地划为旗地,赏赐给满人贵族,原来的汉族居民被降为类似奴隶的身份,在旗人家中操作,其中很多人被安排在田间工作。清政府也再三明令,不许旗地领地将土地出卖或出佃。然而这些旗地农场都连年亏损,许多旗人很快暗地将土地出售。

永佃制

永佃制是在封建社会历史上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取得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的一种租佃制度。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两部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永久分离。地主占有田底,其权利是向佃农收租;佃农占有田面,其权利是永久使用土地。田面权可以继承,也可以出租或出卖,

改革开放时期的土地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土地制度。其重要方法是包干到户,即以农户为单位的劳动者首先占有其全部劳动成果,然后,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承包合同,完成应上交的税收和定购任务及集体的提留、统筹。

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一,土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986年,国家通过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第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在使用权上,变过去无偿、无限期使用变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使其真正按照其商品的属性进入市场[1]。

参考文献

[1]孙陶生,李杨等.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

[2]万淮北.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3]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

[4]陈守炎.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

[5]韩国磬.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

徐浩神

140506020003

篇三: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3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程标准要求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契,地契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学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主学习精要

一、井田制的实行、瓦解和废除:

1、实行:

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有周王将全国的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由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

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思维激活

说一说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怎样开始实行、瓦解和废除的?

做一做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土地所有制形式: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以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之外,就是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土地兼并: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土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思维激活

说一说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哪些?如何认识土地兼并是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途径? 做一做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 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C. 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答案:C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从东汉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又发展成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田庄的特点: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其中不少劳动者虽与庄主同姓同宗,但同样受到剥削。更多的劳

动者是投身于庄园以求保护的外姓农民。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2、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自宋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组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性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思维激活

说一说 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是什么?租佃关系又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做一做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比较

学法指要:要注意从两种土地所有制性质、发展历程、特点上进行比较。

思维开放线 (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人的劳动果实。

(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案例拓展园: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宣布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

2、考点二:土地兼并问题

学法指要: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对土地制度的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思维开放线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案例拓展园:《汉书·食货志》中描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而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 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答案:B

解析土地兼并根源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采取的这些措施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3、考点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学法指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分析其主要特点。

思维开放线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案例拓展园: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答案:B

解析本题为程度式选择题,各选项都和题干有一定的关系,但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4、考点四:比较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

学法指要:作为封建社会的两种生产关系,在认识时主要应该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还要注意当时的社会环境。

思维开放线 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后,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者少地者为雇主作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案例拓展园:右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22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