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攀比心理的危害

时间:2017-03-09 07:09: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攀比心理3

攀比心理

授课人:曾艳艳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科学理财和消费的能力,理智消费。

3.知识目标

让学生理解攀比心理的含义、危害及其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攀比心理的含义及其危害。

2.教学难点:如何理智消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图片展示法,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视频播放,讨论法等

四.教学时间:15分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略)

2.导入新课(表格展示)

师:开始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心理小测试,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有目的的检查一下攀比心理程度,以便心中有数。仔细回忆一下,最近2个月以来,你经常有下列情况发生吗?

(1)别人去弄了个漂亮的发型,你也想弄个更漂亮的吗?(是)(否)

(2)别人去旅游,自己也想去旅游吗?(是)(否)

(3)别人的衣服时尚,自己也想买更时尚的衣服吗?(是)(否)

(4)当别人有了新款的自行车以后,自己也想买更好的吗?(是)(否)

(5)别人的生日派对办得很隆重,你的生日派对也想办得更隆重吗?(是)(否)

上述问答,如果出现2个以上“是”的话,说明有了攀比心理,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本80页。

(板书课题:攀比心理)

3.讲授新课

活动一:七嘴八舌:何为攀比心理?(图片展示) 师:那么攀比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图片和相关信息,想一想这个问题。 (板书:攀比心理的含义)标准:通过一定的法则,按照一定的规定来衡量事物的准则 生1: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消费能力,总要跟别人比高。

师:同学说的真好,攀比就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尤其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人后,互相攀比,而攀比心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 师:攀比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本来上体育课时,可以自己带水回校的,别人买饮料喝,你也要买,还要比他贵一点的;看到别人弄了一个很漂亮的发型,就想弄一个比她更漂亮的发型,等等。

师:那么攀比心理对中学生而言,到底好还是不好呢?现在我们分为三组来讨论,然后分别找一个代表谈谈你们组的观点。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讨论的又积极,见解又独特,下面讨论开始。

(板书:攀比心理的危害)

师:好了,同学们讨论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开始回答,谁先来呢?

生1::互相攀比有时会让人觉得很烦躁,也很累。

生2:只顾着攀比,就顾不上学习了。

生3:老是攀比会让自己的消费支出增加。

(老师总结:1、攀比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会让自己活得很累,也会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 2、盲目攀比影响健康、荒废学业。3、盲目攀比的消费会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 师:既然攀比心理有如此危害,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论一下吧。

活动二:如何理智消费(板书:态度)

内容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ppt展示)

情景:小欣看到小芳新买的笔袋很好看,自己也想买,看到小丽新买的包包也很漂亮,更想买了。要是买了这些东西的话,就很容易超支了。如果是你,那么你会?

生:我也有啊,虽然不漂亮,但能用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发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所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就是这个道理了。

(板书: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内容二:避免盲从,理智消费(播放视频)

师:那么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个视频:《生日礼物》,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如果你是小丽的话,那你会怎么做呢?

下个月是小芳的生日了,小丽跟妈妈便开始讨论买什么生日礼物给小芳的话题了。

小丽:小芳快生日了,不知道买什么礼物给她。

妈妈:想想她平时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礼物给她就行了。

小丽:小林说要送给小芳一个mp3,还问我要送什么给小芳。小林喜欢耍阔,我不能给我们家丢脸。

这时妈妈顿时无语了。

师:如果你是小丽的话,那么你会?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1:我会理智一点,认真考虑小芳喜欢什么,再打算买礼物给她,不会盲目的跟小林攀比,不会铺张浪费,尽量做到不正当的消费就不去消费。

师:理智一点,认真考虑小芳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给她,也就是说我们要避免盲从,理智消费,(板书:避免盲从,理智消费)应该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的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了精神消费的倾向,这样我们才能够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内容三:勤俭节约,绿色消费(图片展示)

师:大家有没发现身边存在这样的现象:看到别人用一次性饭盒打饭回宿舍,自己也照做,在饭堂吃饭,也没有根据自己的食量打饭,于是出现了以下的画面:(展示相关图片) 师:同学们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生1:应该勤俭节约一点,理智一点消费,不要铺张浪费。。。。。。。。。

生2:尽量少用塑料饭盒打饭,减少污染。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消费时,要勤俭节约,绿色消费。在消费时,不要铺张浪费,应该要节约一点,还要绿色消费,减少污染。(板书: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

(总结:理智消费主要有三大招: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智消费;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师:所以在日常消费中,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并提高科学的理财能力,适度消费,避免盲从,勤俭节约,从而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来

看,你们的确挺聪明的,能够知道怎么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不过学习的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那我们现在就要来学以致用实践一下,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掌握了理智消费的方法。现在进入我们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活学活用,走进生活。

活动三:活学活用,走进生活

连连看:

1、小明几乎每天都自带饭盒去学校附近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的饭店打饭或者直接在那里吃饭,不会浪费食物。

2、对于自己要买的东西,都会考虑

清楚才买的,有所节制,不会乱花钱!避免盲从,理智消费

3、在买东西的方面,小颖秉着适合自己的才买,

不会跟风随大流,有自己的风格。 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师:看来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掌握都不错。

4.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攀比心理的含义,也了解到攀比心理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也收获了一些理智消费的小妙招,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以致用,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从而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5.布置作业

除了刚才所讲到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理智消费的办法,请同学们回去认真思考,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攀比心理

一、攀比心理的含义

二、攀比心理的危害

三、如何理智消费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智消费

(3)勤俭节约,绿色消费

篇二: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浅谈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

法学0906班

张传枝

120910260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着实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温饱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普遍的提高,本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本是一个非常欢喜、乐见的大好局面。但如今的社会却充斥着各种盲目的无计划的攀比消费之风:比吃、比穿、比职位等等严重偏离了原来正常的消费观念,腐蚀着发展的结果。大学生虽说是与大众社会接触未深的一个群体,但由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社会的认知能力不高、意志力不强,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迷惑、不太能辨明是非等等特点反而成为盲目攀比之风的重灾区,不得不引起广泛的关注。下面就仅围绕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一些问题展开。

大学生消费攀比在高校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攀比之风现象风起云涌,好像不争个上下死不休的架势。物质的攀比,无节制的消费,这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比如很多大学生买东西并不是基于要用而是要跟人家比、赶潮流;买名牌的东西并不是基于其品质而选却是由于它的名气可以显摆自己的地位,比阔气、比有钱。在他们的眼里攀比视乎成为了他们买东西的主要动机,于是乎在他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穿的一定要有名牌,多不多放一边”,崇尚潮流、名牌的潜规则等等一些不健康的消费。消费白领化是现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的最生动描述。

促进经济健康的、良性的循环发展,我们鼓励人们消费,拉动内需,本是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以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为主导,不量力而行、不节制、不理智的超前消费导致盲目、泛滥消费,其造成的一连串后果也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现今很多大学生被盲目攀比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引导,对大学生、家人及社会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攀比心理危害极大,大学生攀比消费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的大学生70%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生活享受、追求高档消费,致使家庭难以承受。在其家里不能满足其攀比需求的时候,有部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由此与家里产生了隔阂、甚至矛盾,埋怨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继而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

另一部分大学生,可能比较会理解自身的家庭处境,他们理解家里的父母亲甚至同情家里人,尽量的寻求为家里的父母亲减轻负担,但却并不能正视攀比消费的心理。因此面临着双重的经济压力,只好寻求自身能力,发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兼职、去打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但却严重的荒废了大学的学业,将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倒置。学期结束,有的同学甚至数门成绩“挂科”,有时重修、补考的队伍比真正考试人数还多。专业知识不仅没有学好,更不用提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来扩充知识。有的人考试靠作弊,有的甚至找人替考,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有的学校居然成立了地下“枪手”党,将替考称为“接活”,有其专门的“市场价”和“潜规则”。这种消费攀比,容易形成 “不良的示范效应”,在校园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校风、学风,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最后不健康的消费攀比心理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让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攀比的过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攀比的驱动下,你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和别人一样的水平,这时你会感到暂时的满足。然而攀比的危害就是攀比心理本身就是一个“驱动器”,蠢蠢欲动,“试比高”是其基本特征,决不允许你长期停留在一个层次。总有新的东西让你继续攀比,导致的结果是你的心理根本不太可能有处于平衡的状态;反而激励你去攀比,去摘取最高点,时时去揣测别人的心理,长期以往便会产生一种“攀比恐慌综合症”的病态心理。犯有“攀比恐慌综合症”的人,轻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心脑疾病的发生。

我们深知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危害性,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拯救深陷其中的大学生,预防深陷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更显的重要。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咱们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式溺爱教育管教模式”, 家庭溺爱成为大学生消费攀比的助推器。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家长的对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因此父母亲应该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合理供给子女开销,不能一味迁就,从思想上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亲应该对自己的孩子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及时进行纠正,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其次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广泛地利用负面的宣传,误导大学生消费,为自己创利,也是致使大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诱因之一。大多的商家运用心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特点、爱好和经济状况;然后运用现代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大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易受暗示、迷惑等特点,激起他们的各种消费欲望。因此一方面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违规违法的商家的整顿、处理,规范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另外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倡导积极的健康的消费观,引导社会消费群体的正常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

最后大学生不同消费层次群体的不良导向作用,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形成盲目攀比消费心理的诱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虽然集到了一起,共同生活,却一般是不会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必然导致形成消费层次差别。在正常的社会上由于消费层次的差别,都会导致不正常的、盲目的攀比消费心理,更何况是对于涉世未深、认知能力不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暗示、迷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考验。通常情况下,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经济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影响,个性不太强

的学生容易受到各性较强的学生的影响,不追求时尚的学生容易受到追求时尚的学生的影响。最后导致超出本来正常的消费能力,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攀比消费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因此学校首先应当将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再者可以通过利用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抑制物质攀比的“群体效应”。比如利用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中开展正确对待劳动所得和感恩教育等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再者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攀比消费的原因也是复杂的、综合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才能提出客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建议,对最终解决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起到有益的帮助。

篇三:浅谈家长攀比心理对子女的影响

浅谈家长攀比心理对子女的影响

摘 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以乐山小区南区16~20号楼,1~7单元的103位不同年龄的家长作为被访谈者,进行了问卷访谈,通过对访谈答案的分析,逐一研究家长攀比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影响。结果表明:

1.家长的攀比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家长的攀比心理不像学生的攀比心理那样单纯,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比如不考虑家庭情况给子女购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的物质层面的攀比,也包括不考虑子女意愿强迫子女上名牌学校、报和其他同学一样的辅导班的精神层面的攀比。

2.家长攀比心理的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攀比心理的出现,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也有家长的面子在作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再加上盲目的从众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了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3.家长攀比心理往往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但如果使用不得当或者使用过度,会给子女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会滋生子女攀比行为的产生,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子女个性等等,但合理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子女的上进心。

关键词:家长攀比心理的表现;家长攀比心理的成因;家长攀比心理的影响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in this study, taking Leshan Xiao Qu Nan Qu 16~20 floor, 103 parents of different ages 1~7 unit as the interviewe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to answer, each of the parents bandwagon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causes and effec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ar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is widespread, and par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unlike the stud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that simple, it includes two aspects of material and spirit, for example, do not consider the family give their children to buy brand-name clothes, high-grade mobile phone material level comparisons, including don't consider the children will force the children to school, newspaper as well as the other students of the class mental comparisons.

2. parents bandwagon psychological causes are many and varied,.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ppear, parents, and parents face at work, don't want their children than other children, coupled with the blind herd mentality, in the course of time caused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3 .par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often do not get the attention of parents, but if use not when or the use of excessive, will cause a lot of negative impact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 for example, will breed children with behavior, undermine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repressed personality and so on, but the reasonable use can inspire children to a certain extent motivated.

Key words: Parents bandwagon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genetic parent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parents of psyche

目 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1

一、前言 ........................................................... 4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二)研究假设 ................................................... 4

(三)研究方法 ................................................... 5

(四)文献综述 ................................................... 5

二、家长攀比心理的表现的调查与分析 ................................. 7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 7

(二)精神层面家长攀比心理的表现的调查与分析 ..................... 8

(三)物质层面家长攀比心理的调查 ................................. 8

三、家长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 ................................................................................... 9

(一)望子成龙心切 ............................................... 9

(二)中国的面子文化 ............................................. 9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0

(四)“人心向上”的社会心理倾向 .................................. 8

四、家长攀比心理对子女的影响 ...................................... 11

(一)精神攀比的消极影响 ........................................ 11

(二)物质攀比的消极影响 ........................................ 12

(三)攀比心理的积极作用 ........................................ 13

五、结论 .......................................................... 13

六、参考文献 ...................................................... 14

七、访谈提纲 ...................................................... 14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以研究家长攀比心理对子女的影响为目的。首先通过访谈法总结出家长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对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这种心理的影响以及家长攀比心理的后果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目的包括:

1.了解家长的攀比心理的表现是否会因为子女的年龄、性别存在差异。

2.探索家长攀比心理的成因,为减少家长的攀比心理提供参考。

3.探索家长攀比心理对子女成长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教育者及家长提出有效的建议。

希望通过对家长攀比心理成因和影响的研究,完善家长攀比心理成因和对子女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亲子关系的不和谐、解决子女出现的性格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2.研究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潮的推动下,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人们对物质、精神的追求日益增多,导致现实生活中攀比心理逐渐表现出来。这种心理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涉及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对于家长来说,虽然已经处于成年期,心理和意识已经得到很好地发展,但是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使得家长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子女,选择符合自己子女的成长方式。本文希望通过对家长攀比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影响的分析,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不良的攀比心理对子女的影响,抓住时机纠正自己不良的攀比心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倾向。

(二)研究假设

1.自编的访谈提纲具有信度和效度。

2.家长的攀比心理会因为子女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存在差异。

3.家长攀比心理的形成,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也有家长的面子在作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再加上对尊重的需要的渴望心理,久而久之造成了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4.家长的攀比心理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共存,但是消极影响占主导。它

不但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影响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到孩子和朋辈群体交往,而且也是子女攀比心理产生的温床。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研究,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2.访谈法:

选取乐山小区南区16~20号楼,1~7单元,每个单元选择一名家长,共35人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对家长攀比心理的看法、以及是否意识到攀比心理对子女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家长的看法中获得宝贵资料。(访谈提纲见附录)

(四)文献综述

1.攀比心理的概念界定

对于攀比的概念界定,从古至今国内外都有着不同的标准。攀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援引事例比附”。

攀比心理:是消费心理的一种,是脱离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

“攀比行为在心理上是指人本身潜意识里的动物性,受到原始时期繁衍最优原则的影响,本能的显示竞争能力的行为。”

攀比心理随着个体的成长过程,它包括负性的攀比和正性的攀比两个方面,即:消极、盲目的解释和积极、合理的解释。前者是指不同个人、不同群体或不同地区之间在主观设定的一天均等线下的一种不满于现状,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为了不被他人所超越而产生的要强于他人的心理欲望。后者是指有积极的进取动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有意识的、科学的与他人比较的现象。

本文的攀比心理,是指不顾自己子女和家庭的具体条件和情况,依照自身选择的标准进行盲目的向上攀高的心理现象。

2.攀比心理的相关理论

(1)费斯延格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Festinger 认为,人如果不能通过直接、有形的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个体就会选择他人作


攀比心理的危害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21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