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莱西秧歌传承人

时间:2017-03-08 07:38: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大舞台-中国民间秧歌艺术生态与传承价值研究

中国民间秧歌艺术生态与传承价值研究 QQ2232209701 摘要:秧歌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绝对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无论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地,秧歌的发展让人喜悦,成为集体性、娱乐性、艺术性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和发展对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

关键字:秧歌、民间舞蹈、文化生活 秧歌,俗称扭秧歌,是中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以以及南方地区等地广为流传的一种具有群众参与性和民间艺术代代表性的民俗舞蹈艺术,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关于秧歌舞蹈的起源说法,大体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农耕文明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一种娱乐方式,减轻劳动压力;一种说法是因为与洪水的斗争。黄河孕育中国北方的农耕文明,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灾难,人们在战胜水害之后庆祝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一种说法是源于闹春,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盛大节日,也是作重要的节日,在庆祝一年来的收货和祈福来年的时候演出的舞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秧歌普遍存在于农村,形式上连跳带唱,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唱秧歌”或者“跑秧歌”;在城镇里,人们简化了秧歌艺术形式,不在演唱,所以通常称之为叫“扭秧歌”。如果严格的分类的话,秧歌可以分为两大种类:“高跷秧歌”和“地秧歌”,踩高跷表演的属于“高跷秧歌”,华北地区流行的踩高跷是典型代表,地秧歌以东北大秧歌和西北秧歌为代表。

秧歌作为民间民俗舞蹈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南宋的《武林旧事》、清代的《新年杂咏抄》等书中都有明文记载。早在九年之前,秧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就已经被国家国务院列入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的提高,秧歌艺术从乡村走进了城市,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参与人群也分布更为广泛,其精神内涵也得到发展和外延,秧歌从民间舞蹈表演艺术活动,延伸为具有群众广泛参与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当代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下扭秧歌已经成为普遍性的大众体育娱乐活动,并成为民间、民俗文化宣传的重要组成形式。因为秧歌丰富、灵活、多变、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所以受到广大中国群众的喜爱,成为流传性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看,秧歌是艺术最初是民间祭祀活动之一,后来发展成民间地方戏、到如今发展成为民间舞蹈艺术、民俗艺术。 基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时代的差异,不同的地区,秧歌形式表现有所不同,定义也存在差异,秧歌舞蹈艺术现在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为了更好地发扬地方民俗艺术,个地方通常把本地地名或者体现本地艺术特征的关键词冠于秧歌二字前面。如满族秧歌、东北秧歌、地秧歌 、西北秧歌、高跷秧歌、鼓子秧歌等等;在南方众多秧歌舞蹈艺术形式中,“花鼓”、“花灯”、 “采茶”等秧歌舞蹈艺术形式和广东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流行的“英歌”,同根同源,叫法不一,从艺术本质上来分析,都是从“中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丰富艺术形式。

1、中华文化影响的各国家,中国各个省、市、地区的秧歌艺术生态中,中国东北三省秧歌舞蹈的发展和影响较大,俗称“东北大秧歌”,其形式自由洒脱、幽默诙谐,艺术风格强烈、独特、夸张。黑土地培育的东北文化,深深的一影响了东北秧歌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方向,东北秧歌特有的秧歌舞蹈艺术风格是东北人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是稳中有浪、浪中还有梗、梗中还有翘,翘中还有跳、跳中还有笑,扭在腰上,踩在板上。更有意思的是手上的灵活动作形式,典型的代表动作是“手中翻花”。

2、中国西北地区秧歌舞蹈中,陕西省北部和陕西省西部为代表,陕西北部把我们熟悉的正月十五灯节的群众活动称之为“闹秧歌”,各村各乡都有秧歌队,西北秧歌的特点通常是先演唱后舞秧歌,演唱一般是一个以带头,中国人应和最后的一句,群众的参与性也非常之强。正月十五灯会期间,陕北习俗摆“九曲

黄河灯阵”,消灾驱邪、祈求安康。行进中的秧歌舞蹈队伍在一名手持彩伞的“伞头”或者说领舞的带领之下,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和踩着鼓点,兴高采烈的起舞,当地称之为“跑大场”、而两三个人组成的秧歌舞蹈组合表演称之为“演小场”,并且到各家各户表演,恭贺新禧,祈求丰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领舞者一般都是能歌善舞之人,根据现场情况有选择的演唱,新老段子都有,有时候现编现唱。除了伞头领舞,西北地区的秧歌舞蹈表演,还有白皮短褂反穿、花面、白髯、红缨帽等,有很多非常类似于东北大秧歌和华北秧歌两种秧歌舞蹈艺术形式。以陕西省的榆林市保宁堡乡以及著名的米脂县的郭辛庄为例,两地的“老秧歌”,通常被称为称“神会秧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大年初一当天敬神谒庙,大年初二才走街串户拜年道吉祥,当地人将其命名为?沿门子?,深刻的探究其根源类似于不戴面具的民间驱鬼祈福活动。

3、中国华北地区秧歌同样历史悠久,并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著名学者李炳卫等专家精心合著的民间艺术专著《民社北平指南》中,客观细致的讲述了老北京“鞅哥会”的详细情况,全部表演人员皆化彩妆,如同戏子,脚下踩着高跷,“鹤立鸡群”,远远的就可以看到。其中人物角色总共分为十部,又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与东北地区的辽宁秧歌舞蹈,有种某种血缘关系,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非常相近。老北京“鞅哥会”的“傻公子”选段,其实就是河北沧州秧歌中的“公子”选段、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选段,然而河北沧州秧歌中没有的“卖膏药”选段,在东北地区和北京都有。除了沧州,河北省昌黎的秧歌形式也非常独特,昌黎秧歌是一种典型的体现农村生活风貌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真实的反映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和农民积极乐观的精神文化风貌。

4、华东地区的山东省胶州市秧歌舞蹈同样在乡间农村发源,是山东各市各地区民间秧歌舞蹈艺术的典型代表,胶州秧歌在农村和乡镇非常盛行,并且已经向城市发展和推进,文化影响非常巨大,展现了胶东地区的朴实百姓特有的生活热情和人生态度,传播范围也非常广泛,艺术审美价值非常高,更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山东省烟台市的海阳大秧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山东烟台的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海阳大秧歌是海阳市人民群众艺术创想精神和集体智慧的真实体现,艺术表演形式上,山东省烟台市的海阳秧歌立体、全面的向人们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朴实性格,是中国地域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传承和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5、在南方地区,民间秧歌舞蹈艺术最为活跃的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部分地方。在南方,很多地方并不像北方医院直接称之为“秧歌”,而是被人们冠以许多美妙的名字,例如:秧歌灯、打花鼓、采茶、花灯等等,南北之间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着许多类似,同属中国秧歌舞蹈艺术,但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浓厚。湖北省房县在元宵节期间,上演许多民间庆祝活动,秧歌灯是主要表演项目。而云南省的姚安花灯戏也非常普遍,规模惊人。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湖南省的地方志《嘉禾县图志》对当地秧歌舞蹈艺术就有明确的记载,当地称之“耍花灯”。民俗专家胡朴安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一书中记载:江苏省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民间秧歌艺术形式之一。广东省的潮安、普宁等地流行的英歌(因歌、莺歌),也是秧歌的重要分支,其根源是北方秧歌,并且表演形式上的与北方秧歌具有许多相同特征。由此可以得出: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民间艺术形式与北方秧歌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民间秧歌舞蹈艺术传承价值: 民间秧歌舞蹈艺术是中国民间民俗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大江南北,民间秧歌舞蹈艺术深刻的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的人名群众朴实、憨厚、乐观、积极的良好性格,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民间秧歌舞蹈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发展至今以及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近年来无论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地,秧歌的发展让人喜悦,成为富有群众广泛参与性、集体性、娱乐性、运动型、艺术性、表演性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和发展对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也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正月十五、国庆节等,民间百姓的秧歌队,扭跳起来,迎春除夕、祝福庆祝、欢天喜地,是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中国各地区的民间秧歌舞蹈服装和道具在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上,色彩对比强烈,衬托出喜庆的气氛,充分的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和民族情。舞者与观众在锣鼓喧天的喜庆伴奏中,载歌载舞,以此抒发和宣泄内心的愉悦,表达对美好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中国各地许多民间秧歌艺人新中国民间舞蹈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发挥了重要贡献,如今,秧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和传承,把民间秧歌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陕北秧歌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杨建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12/03

胶州秧歌活态传承机制研究.潘文竹、李萌.东方论坛.[J].2010/02 10 363

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李雪梅.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2002/02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石裕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J].2007/02 4

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罗雄岩.北京舞蹈学院学报.[J].2002/01

篇二:17莱西春节传统文化表演年味足 百场吕剧过足瘾

百场吕剧过足瘾

记者从莱西市文化部门了解到,2月20日到3月9日莱西市各街道、乡镇的文化团队开始了密集文化表演。这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吕剧。

莱西市水集街道、开发区、南墅镇、沽河街道??从2月21日开始,莱西市吕剧团表演了包括传统吕剧《墙头记》、《龙凤面》在内的百余场演出,让观看的居民大饱眼福。在姜山镇黄土台村表演当天,记者看到,几十平米表演台前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现场表演的《奇婚记》等经典吕剧节目,更是掌声不断。

灯谜活动乐翻天

除了传统吕剧表演,最受居民们关注的莫过于猜灯谜活动。3月4日上午,由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月湖街等5个社区联合举办的社区猜灯谜活动,吸引了大批居民前来。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百余个灯谜悬挂在台子上,不少心急的市民提前到场,聚精会神的看着题目。

“得抓紧猜,要不就被别人抢走了。”正在猜灯谜的赵先生笑着说。

“爷爷,你看看这个怎么猜。”在一旁,一名小朋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前交谈,记者了解到,原来当天宋先生一家三口还有老人,一起来到社区猜灯谜活动现场。“正好不上班,就带着孩子和老人一起来了。”宋先生说,社区最近几年都会组织猜灯谜活动,他几乎每次都不落。

广场上一起扭秧歌

从2月13日开始,秧歌就热热闹闹地走进莱西人的春节生活当中。可以说,在莱西多个乡镇都有着自己的秧歌队,而秧歌队的表演也丰富了村民们的春节生活。

在3月5日正月十五这天,在莱西城区里,秧歌队表演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月湖广场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秧歌队,所带来的精彩节目如期上演。记者看到,广场上锣鼓声、欢笑声共同汇聚在一起,让人们感受到春节独有的魅力。

据秧歌队的队长王永瑞介绍,从前年开始,秧歌队每到正月十五都会来到月湖广场上表演,而每年的节目也各不相同,在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是想带给居民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随着秧歌表演渐入高潮,不少围观的居民也参与其中,上百人

在广场上扭秧歌的壮观场面也就此形成。

传统文化表演应继续下去

看完春节期间的精彩演出,不少市民也有话要说。

居民赵先生说,从春节期间的这些表演,不难看出,在莱西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无论是吕剧还是秧歌,都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这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演出,还应当继续坚持下去。”赵先生说,除了让中老年人融入其中外,也能让年轻人看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表演,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

篇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27名)

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27名)


莱西秧歌传承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13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