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临县秧歌词

时间:2017-03-05 06:02: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临县文化

临县文化

【概述】2007-2008年,文化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以构建和谐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纲领,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净化文化市场,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品味是先进文化的终极目的。自新年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呈现出参与热情高、活动形式多样、规模大等特点。一是文化局与临泉镇老干部艺术团联合举办了“十七大精神天下传”2008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受到了全县观众的好评。二是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全县农村共组织了400多支秧歌队,赴县城展演的有20余支,每支秧歌队都规模宏大,舞姿精彩,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精神风貌。三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广场成功举办伞头秧歌晚会,同时在电影院举办了迎新春“和谐临县”文艺晚会,并搭建东门、南门两座彩门,举行大型猜谜、联对、象棋、扑克、乒乓球、放烟火等多项活动,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元宵氛围;四是成功举办了临县青年歌手演唱会,全县十六名歌手参加了演唱,一展青春亮丽歌喉,深深吸引了广大观众。五是2007年正月,临县选送十一名伞头歌手赴榆林参加了秦晋两省迎新春伞头秧歌大赛,青年歌手李泽锋力挫群雄,一举夺冠,王俊奋、樊春明等5名歌手也分别获得二、三等及优秀奖,为秦晋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为吕梁争得了荣誉;2008年选送六名选手参加了吕梁市文化局、吕梁市共青团、吕梁市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君诚传媒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临县农民歌手公鸡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的《山圪梁梁上站个俏妹妹》深深打动了评委和现场观众,在强手如林之下,荣获大奖赛第三名。六是与临县老年乐艺协会、《颐年集》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看看临县新面貌》伞头秧歌征集活动,并成功举办了颁奖晚会;由县委宣传部主办,文化局与广电中心、临泉镇老干部党总支艺术团联合举办了“迎奥运”环境大整治文艺晚会,在全县播放后,为推动创卫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七是农村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全面开展。全年共争取立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8个,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扶持项目120个,农村信息共享工程120个。县图书馆新增期刊140余册,新增文化部“送书下乡”工程图书469册,接待读者5000余人次,借阅图书杂志5000余册次,新增图书报刊20余种。八是努力搞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全年共完成放映场次7400余场,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放映任务。九是道情剧团还参加了多种国家级的大型演出活动,赴香港参加了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第九届中国环博会开幕式的演出,参加了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的演出,参加了第二届中博会隆重召开的开幕式演出,参加了山西省省城军民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山西公安消防部队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参加了延安市电视台慈善颁奖晚会,参加了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演出。晋剧团积极参与文艺演出市场竞争,全年外出演出300余场。

【文艺创作】2007年,艺术创作人员创作热情高涨,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了不少精品力作,全面推动了临县文艺创作和演出的繁荣。一是道情剧团排演的传统小戏《菜园配》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珍稀剧种展演。赴京归来又在省城晋剧院再次展演,受到省城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为吕梁争得了荣誉。该局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化遗产日”组织奖,道情剧团还新排舞蹈:《鼓舞东方》《杨柳青》、《勇士》、《黄河鼓舞》、《朝鲜舞》、《人说山西好风光》、《战黄河》、《远山的呼唤》、《兄弟姐妹》、《青春世界》等十五个;二是由临县文化馆馆长严

生平作词作曲的《橡皮泥》,在国家一级社团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举办的“全国校园歌曲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三是由文化馆副馆长刘挨明创作的歌曲《慈母心》获省文联歌曲创作奖;四是老艺人康云祥及青年伞头张林峰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生活,排演了三弦书《选村长》、《八荣八耻》等节目。三弦书《选村长》参加国家“群星奖”比赛,在山西赛区吕梁分赛区参演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赏;五是县文化馆研究员贺敬才同志的版画应韩国民族艺术人总联合会邀请,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选送韩国首都首尔,参加中韩建交15周年大型展,作品被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其版画作品《晋西印象——瓷庄招贤》入选山系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山西百年书画名家作品展览”一书,同时还分别荣获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学研究会等单位“中国百杰画家”“首届中国国学奖——创作战果金奖”等奖励。

2008年由县委书记陈国荣作词、县文化馆馆长严生平作曲的《碛口之歌》荣获吕梁市首届歌曲征集活动二等奖,并由市文化局推荐参加全省“五个一”工程创作奖。二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临县著名画家贺敬才的版画、水粉画系列画集《贺敬才画集》由北京艺谭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及省内美术界的肯定;其黑白木刻版画《晋西印象——今朝瓷庄》参加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韩国全北道立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黑白木刻展”,受到了韩国媒体和观众的好评。2月,贺敬才版画作品《春天的歌》获山西艺术最高奖“杏花奖”;7月,贺敬才被吕梁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吕梁人民艺术家”。三是原县人大主任李光福主编的《神童玉女妙联巧对》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给临县文化工作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四是由文化局、县书法协会主办的“和谐之春”书法展览在县文化馆开展一周,共接待观展书画爱好者2000多人次,大大推动全县书画事业。五是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县书法协会共同承办的《临县书画集》一书已由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题写书名,由全国著名书画家刘文西、林鹏、李才旺、王学辉等题词,由全国政协委员、原省政协主席刘泽民作序,共收入临县及临县籍书画家书法、美术、篆刻、剪纸作品300余件。12月22日,隆重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临州风韵”书法展暨《临县书画集》首发式,省市著名书画家陈建明、阴凤华、高智、郝雪山及县市有关领导和书画爱好者出席了此项活动。六是全面铺开《临县文化志》编撰工作,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七是圆满完成了全国著名画家“走进山西”碛口采风活动,大大提高了碛口的知名度。八是贺敬才、薛建平美术作品参加市政府主办的“枣韵”美术作品展,贺敬才的《晋西人家》、薛建平的《红枣人家》分别获奖。

【民间艺术保护】临县伞头秧歌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于民间,活跃于民间,发展至今,优劣共存,需要大力加以发展和保护。2007年临县著名伞头秧歌手薛青爱、高艳明等四人在中央电视台演出,临县民间艺术第一次走向首都在国家级的艺术平台亮相,并受到观众的好评,扩大了临县伞头秧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五四”期间与团县委联合举办了“首届十佳青年著名伞头”命名活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文艺委员会主任褚栓海来临县扶贫调研,在临县宾馆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专场文艺晚会,对临县伞头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场表示将大力支持临县文化工作。

2008年,成功举办了临县第七届伞头秧歌擂台赛,特邀参加临县县委工作会议的特级劳模和“双百双千”项目负责人观看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青年伞头歌手杨雪峰荣获本届擂台赛冠军。成功举办了临县首届伞头秧歌舞蹈展演大赛,三交镇秧歌队选送的《刘三推车》荣获一等奖。圆满完成临县伞头秧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工作,6月份,国务院正式公布临县伞头秧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项目,为临县伞头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很快将公布县级首批名录,并确定临县首批原生态伞头秧歌示范村。由李海光、刘国才主编的《黄土谣——李铭瑶

秧歌精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六是民间老艺人康云祥的三弦书、顺口溜专著《说说唱唱没个完》已列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计划。

【文化市场管理】以“迎奥运,保稳定”为工作重点,继续坚持“繁荣”和“管理”两手抓的工作方针,加大文化市场日常巡查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定期不定期组织“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切实把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希望工程,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管理,维护和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网吧、书店、演出团体为重点,加大检查监督力度,2007年对全县所有音像、图书、娱乐、印刷、网吧等经营场所集中进行了检查,共出动17次,60人次,查缴盗版图书300册,光盘1400余盘,取缔黑网吧1户,取缔无证经营的演出团体1户。2008年来出动检查200余次,查封不合格印刷行业6户,取缔无证印刷行业1户,没收非法出版物1000余册,盗版光盘400余盘。查处非法网吧15户,查扣网吧电脑主机18台,停业网吧10户,书店2户。规范了全县文化市场,维护了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化体制改革】根据县政府的指示和要求,该局针对电影公司的特殊情况,制定了改造方案,目前已顺利完成电影公司改制和人员分流。同时电影院改造工作也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图纸设计、地质勘探等工作,12月25日电影院改造项目招标工作圆满完成

篇二:民间文学·山西地方戏

山西地方戏曲漫谈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201111081018 张凤

【内容摘要】山西的地方戏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剧种上来说,曾流行与山西的民间地方戏大约有三十多种。梆子戏中有北路、南路(或称蒲州)、中路、东路(或称上党)四大梆子,四大梆子中以中路梆子为山西省的代表剧种,所以又称“晋剧”。又有流行较广。受人欢迎的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晋南眉户、晋中碗碗腔。由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艺发展而成的道情戏中,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右玉道情等几种道情戏。有生活气息浓,泥土味重的秧歌剧: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文交八人板、襄垣秧歌、朔县秧歌、沁源秧歌等十多种。更有古老的龙岩杂剧、腔剧、赛赛戏、耍孩儿、罗罗腔。还有晋北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对戏等几种民间小戏。此外,还有皮影戏、木偶剧、晋阳一代的弦子腔、永济的拉胡戏、芮城的线腔等。如果把外来的如京剧、秦腔、豫剧、评剧、曲剧也加上,则不下四十种。

【关键词】山西地方戏;蒲剧;民俗学

我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原始乐舞,乐舞则起源于民间祭祀。在祭祀风俗盛行的时代,民俗文化一枝独秀,古代戏曲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孕育成长。陈多、谢明在《先秦古剧考略》中,认为《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民俗生活剧和男女风情剧。对早期戏曲的具体内容和表演形式不得而知,但从至今尚存的傩戏的题材内容和表演形式我们可以推知其大略。傩戏是缘故戏剧的“活化石”,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被吴国钦先生誉为我国“最早的剧目”的角抵戏《东海黄公》是汉代百戏之一种,显然也是民俗文化中民间信仰的产物。正当古代戏曲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汉武帝时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被采纳,奠定了儒学作为主流文化的强势地位。从汉至唐,虽有曲折和反复,但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极力推行的主流文化长期把民俗文化排挤到民间下层,使我国戏曲发展缓慢,迟迟未能成熟,这种情况直至两宋有增无减。直到金元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其意识形态发展滞后,不重视礼乐教化和思想控制,使正统的主流文化暂时失去了往日的强势。更兼当时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迫使他们回归民间,于是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合流,从而导致了从金元之交到元代后期杂居的兴盛。这是我国戏曲的第一次繁荣。

从明初到明中叶,宋明理学盛行,戏曲又一次陷入低潮。到了清代前期,主流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又赶上明清易代,灾难深重,正统文化又一次处于弱势地位,导致了明清传奇戏曲的兴盛。清中叶以后,地方戏(花部)兴起。地方戏大多出自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之手,没有堪称一流的名剧出现,众多剧目互相移植、借鉴。

山西的地方戏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我国戏曲艺术遗产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剧种上来说,曾流行与山西的民间地方戏大约有三十多种。梆子戏中有北路、南路(或称蒲州)、中路、东路(或称上党)四大梆子,四大梆子中以中路梆子为山西省的代表剧种,所以又称“晋剧”。又有流行较广。受人欢迎的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晋南眉户、晋中碗碗腔。由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艺发展而成的道情戏中,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右玉道情等几种道情戏。有生活气息浓,泥土味重的秧歌剧:太原秧歌、祁太秧歌、汾孝秧歌、文交八人板、襄垣秧歌、朔县秧歌、沁源秧歌等十多种。更有古老的龙岩杂剧、腔剧、赛赛戏、耍孩儿、罗罗腔。还有晋北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对戏等几种民间小戏。此外,还有皮影戏、木偶剧、晋阳一代的弦子腔、永济的拉胡戏、芮城的线腔等。如果把外来的如京剧、秦腔、豫剧、评剧、曲剧也加上,则不下四十种。

从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来看,山西远在五代十国、宋、金时期民间戏曲活动已经流行,到了元代更为普遍,有文献可证,更有不少文物古迹可以作证。戏曲在太原,有悠久的渊源。《新五代史·伶官传》有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助很爱好戏曲,经常和伶人们在一起表演,自称“李天下”,当时的著名演员敬新磨便常开他的玩笑。他还懂得音乐,会填词制曲,直到宋朝,太原附近的民间,还流传着他自己编制的“御制曲”。

北宋形成、金朝大盛的诸宫调这种艺术,也是首创于山西,由山西泽州(今晋城)人孔三传。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熙宁、元祐之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都有类似的记载。诸宫调是一种有曲有白、可说可唱的讲唱文学。这种曲体,是由几个宫调而组成,每个宫调中均为一套曲牌,每个套曲或用一、二支或十几支不同的乐曲,先由一个宫调开始,再转入其他宫调,连转几个而形成一部完整乐曲,故名诸宫调。它对戏曲的影响很大。现存的三部诸宫调——宋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其中有两部都是写平阳地区(临汾一代)的故事。《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平阳管辖的蒲州(今永济),至今永济还保存着西厢记遗址及莺莺塔。刘知远就是从平阳起家的儿皇帝,他的生平事迹打不扥发生在山西地区。

中国农村过去不少庙宇前面建有庙台,庙台就是古代演出戏剧的舞台。中国戏曲的演出最早是在广场上,就是一块空旷的场地上。到了宋金元时期,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叫做“棚”和“勾栏”。所谓“棚”即草草搭建的有顶棚的演出场所,是勾栏的一种;所谓“勾栏”即四面设有一尺多高的栏杆的场地,栏杆外面四周都是观众。勾栏内有戏台(演戏的地方)、乐床(女演员的坐处)、还有戏房(即后台)等。 一九三二年在山西万泉四望乡(今万荣县汉薛公社四望大队)后土庙发现的元代舞台建筑,又进步了许多,这是固定的庙台式的舞台,已经不是三面对观众或四面对观众的舞台了,而是一种面朝观众,靠里面有一堵墙隔断,分为前后台,两边是上下场门的舞台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设定,台面一概是方形,左边门叫上场门,右边门叫下场门。上下场门叫做“鬼门道”。他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所特有的设置,与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的演出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出,既不分场,也不分幕,

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就靠演员一场接一场地演下去,人物从上下场门一上一下或者走圆场等,便表示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根本不受时空限制。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民间舞台建筑,就是这一座,然而很可惜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寇给毁了。从万泉戏台的发展,充分显示山西戏曲在元代就很繁荣了。

山西赵城霍山脚下广胜寺里,藏有一副珍贵的元代戏曲壁画。笔画完整无损,涂以颜色,位于明应王庙的正殿壁东侧。画上横额正楷书写着:“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日。”这幅壁画不但表现了元杂剧的艺术特色,诸如演员脚色、砌末(道具)、化妆、服装、伴奏乐器、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充分说明当时平阳地区戏曲活动的盛况。依据元延祐六年《重修明应王庙碑记》所载,远在元代,明应王庙每年三月十八日有大集市,必唱戏数日。这几天,远近居民不论男女老少,或乘车马,或徒步而来,赶集看戏。演戏地点就在明应王庙山门的舞台上。

为什么平阳地区戏曲活动如此繁盛?这是由历史原因的。平阳历代为政治军事要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有记载:“禹贡冀州地,即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宋仍为晋州,正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金因之,元曰平阳路,大德九年改为熙宁路。??盖地大力强,所以制关中腑椰,临河南之肩背者,常在平阳也。”

地方戏是属于戏剧范畴的。按照文学体裁的通行划分方法,有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四大类。戏剧是一个笼统的大概念,且来源与西方。从戏剧的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分,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从戏剧的结构形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在西方戏曲里就是本戏和折子戏;从戏剧所采用的表现方法看,又可划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等、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不同于西方国家民族的戏剧,从剧本到舞台,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和程式,必须有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而唱腔又构成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张烽、康希圣著《蒲剧音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朱颖辉著《当代戏曲四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张烽、康希圣《蒲剧唱腔结构初探》山西省晋南蒲剧院,1964年;

篇三:民间戏

民间戏

序号 省份 曲目

1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2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3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4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5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6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7 黑龙江省 龙江剧

8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9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10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11 新疆 新疆曲子戏

12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13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14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15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16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17 江西省 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18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19 台湾省 歌仔戏

20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21 广西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22 海南省 琼剧 临剧

23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24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

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25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26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27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28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29 西藏自治区 藏戏


临县秧歌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74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