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军国民教育思想

时间:2017-03-04 06:14: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但是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之后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个性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一样,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务必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到达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我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

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构成了颇有建立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1.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务必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就应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就应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一样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此刻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务必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此刻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潜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19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4.教学制度选科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连系,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篇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论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

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蔡元培完全人格的理论基础

倡导教育、注重培养以救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战火洗礼而得的教训,志在救国的蔡元培认为应当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在辛亥革命前后三次出国留学,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不少学科都有研究。这为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对西方教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其中,对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随后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蔡元培从这些思想中,认识到中国旧教育的不足,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理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和完美人的形式;通过德、智、体、美促进个性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视儿童为教育主体,教育要依据儿童的自身发展要求和规律促进其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19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从而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理论。“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1.体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首位

蔡元培认为,德、智、体、美、世界观这五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生理与心理、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协调发展,都不能离开体育。在解释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时,蔡元培曾如是说道:“夫完全人格,首先在体育。”

在发展体育上,蔡元培认为体育首先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讲究体育的科学化,从而免去一些不良的影响。其次,主张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蔡元培认为:“人类有游戏的嗜好,而儿童尤为甚。”再次,蔡元培认为体育需要普及,使全民注重身体锻炼。在进行体育的锻炼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注重体育的合理化,只有如此,才能很好地提高身体素质,进而促进学习的进步。

2.智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重点

蔡元培认为,知识是人格的基本。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智育与其它四育有密切的关系,而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发展智育上,蔡元培遵循“尚自然,展个性”的教学思想,认为教育首先要因材施教,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育上反对旧教育的灌水注入式的灌输知识,主张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蔡元培同时主张要以最新的科学方法——实验法,进行智育。另外,他强调教育必须要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认为教育是师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协同合作,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此外,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实行选课制,采用按科目给学分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

3.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中坚力量

德育,即公民的道德教育,是形成完全人格的根本途径,它在一方面保证了智育和体育的方向,克服利己主义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则是连接着智育、体育和美育,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蔡元培认为公民道德的中心内容是自由、平等、博爱。其中,博爱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是最基本、最广泛的道德情感;平等是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以此来保证人的人格尊严;自由是公民道德的目标,是最高境界,这个境界不含丝毫的外力强制,全靠个人的良心维系。同时,蔡元培还结合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因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其与“自由、平等、博爱”相整合,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纲领。

4.美育能自由发展个性

蔡元培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

同时,蔡元培认为美育的主旨在于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养献身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美育,可以塑造人的健全心灵,提高创造精神。另外,蔡元培还期望通过美育改造社会的腐败风气,从而“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发展个性”和“涵养同情心”。

蔡元培还认为美育是由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因为美具有脱离现象接触实体世界的超越性和体现现世幸福的普遍性,能使人在“一瞬间超轶现象世界种种之差别关系,而完全成为本体世界只大成”。

5.世界观教育使人性得到最大发展

蔡元培认为在道德教育体系中,不能仅仅关注公民道德教育,而是要实施世界观教育,培养人具有远大的阳光和理想,加强对公民的“仁民而爱物”的教育,使其树立起“完全的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从而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观念,以获得人性的最大发展。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其倡导的五育并举,是科学知识教育与美感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相互整合,也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的知识、智慧、创造力,以及发展生产、兴办事业、提高物质生活,完全能够克服现实世界的灾难、痛苦,而使大多数人获得幸福;另一方面,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多数人有了幸福,那么普遍享受教育、

审美和各种文化生活也就有了保证,而这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增加了快乐,同时也受到了审美教育,提高了道德境界,从而得到道德情感上的升华。

蔡元培的德、智、体、美、世界观和谐发展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界提出了明确、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理论。同时,蔡元培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中,一直是以“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观作为基础而进行的。但是,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在现今看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只要通过教育就能培养人自由、平等、博爱的高尚道德,成就完全人格。这个想法过于理想化,在现实情况下很难达到。但总体来看,他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依然值得借鉴,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雷颐.蔡元培语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4]张勤.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与和谐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1)

[5]赵慧,李化树.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6]吴敏燕.蔡元培教育思想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7]周冬升.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J].商业经济,2008(15)

[8]杨伶.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4(05)

篇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摘要】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教育内容包含了: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独立主张;提倡妇女解放等。这下面我将从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其主要教育思想、以及其教育管理思想三个方面来浅谈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 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人(绍兴)人。自小饱读经史,得意科场,在清季官至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后,开始创导新式教育,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更是锐意改革,除旧布新,积极开拓,对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坚持了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给予了颇多启示。

一、蔡元培思想的形成

多数学者认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在西学东渐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而形成。其中留学德国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史。康建认为:蔡元培在南洋公学直至留学德国,经过民主革命洗礼和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已经从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及西方办学模式的多重视角审视中国教育。张平海也认为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虽然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但德国柏林大学的办学方式和办学经验对蔡元培的影响更为深刻,无疑是该思想的直接来源。

对于以上观点,蔡建国持有不同看法。他一方面肯定了蔡元培教育思想受德国教育思想影响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指出蔡元培在世纪最后十年里学习和研究了日本文化教育所受的影响。在他后来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都有所体现,但学术界前对此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从有关蔡元培早期谈论教育的文献可以看出: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担任总教习期间施行日语教育方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实践中以及在民国初年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中也都充分借鉴了日本的教育理念。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所谓“五育并举”,首倡于蔡元培于1912年2月11日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发表的著名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并在他后来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中作了补充。他在这两篇文章中,首先指出教育有两大类别:隶属于政治者和超轶乎政治者,前者是专制时代“教①① 史康建:《论蔡元培早期国民教育思想之形成》,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220页;

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后者则是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因为“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在国内要改变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状况,“平均其势力”的目的,都必须实行军国民教育,“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军国民教育是隶属于政治者之一,实质上强调的内容是体育。

隶属于政治者之二的是实利主义之教育,蔡元培认为,“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遍教育之中坚”,甚至提出将普通学术都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针对当时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的实际困难,实利主义教育真可谓“当务之急也”。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都是“富国强兵之主义也”。

隶属于政治者之三的是公民道德之教育,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蔡元培认为应该提倡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但同时他又指出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义”、“恕”“仁”三者是一切道德之根源,试图站在中华传统道德立场上吸收、消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以达到“大道为公”的政治目标。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首创,他认为世界有两方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前者相对,后者绝对。“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指出世界观教育必须“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而惟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使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而对实体世界进行精神上的追求,以求得人性的自由和发展。

但是,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必须通过美感之教育这一途径才能实现,“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他还指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达到陶冶人的感情和道德品质的作用。因此,“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总体认为上面的五种都是今日教育必须的内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德育 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他进一步中国古代之六艺教育、西洋之教育来论证“五育”的历史依据,把“五育”在心理学上分为意志、知识、情感,在教育学上分为体育、智育、德育,在方法上分为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

并将“五育”比作人身整体中的五个组成部分,再次强调五者不可偏废之理。同时,蔡元培还认为“五育”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并不局限于一门学科,提出“本此五主义而分配于各教科,则视各教科性质之不同,而各主义所占之分数,亦随之而异”。在“五育”中,蔡元培尤其注重世界观及美育,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总之,蔡元培认为民国的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在此“五育”中,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这对于当时的教育影响很深。

三、确立女子教育思想,提倡妇女解放

早在1901年10月,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就指出:“我国女学之不讲久矣。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而生存。”相比较于泰西女权之盛,我国应“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指出女子教育的迫切性。1913年,他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说时,认为求国富强则人人宜受教育,“自当以女学为最重要之事”,因为一个人生命开始前后最重要的是母亲的胎教和儿时的家庭教育,“以余论之,贤母良妻,亦甚紧要。但以贤母良妻为限,是又不通之论也。故余以为,女子当求学之时,即须自己想定专诚学一事他日所成就定可与男子同”。蔡元培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上,明确提出无论为男为女,均应以教育为根本。“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就女子方面来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次在智育,更言德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他认为中国女子普遍存在不求自立,不和诟谇之缺点,但也有恻隐之心等优点,应当推广爱人以德、与人为善之道。此外,他还肯定女学除了养成女子完全之人格外,仍能保持其固有的治理家庭各事之天职,充分说明了提倡女学的积极作用。

除了在理论上鼓吹女子教育外,蔡元培在实践中也身体力行,他发起创办了爱国女学校并担任经理(校长);提倡并实施男女同校;执长北大创国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权利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教育管理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学术界更多研究的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教育管理思想。项贤明认为:“兼容并包、重视科研、民主管理”是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张力认为自蔡元培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苗体君谈到在中国近代教育中蔡元培借鉴外国教育的精华。从民族的实际出

发营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和集大成者。

此外,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亦被纳入比较视野中来研究不仅有与外国教育思想家的比较,也有和中国与蔡先生同时期的教育家的比较,《张謇和蔡元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便是目前少有的几篇将蔡先生与同时期中国教育家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之一。蒋国宏在该文中就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对两位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人的异同点。 蔡元培是我国新式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乃至近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实践上更是取得了无人企及的辉煌成就。为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新的楷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关于蔡元培在19世纪末受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蔡元培与同时期世界其他教育思想家的比较、蔡元培中小学教育思想、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蔡元培与法国教育之间关系、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或空白。综上所述,蔡元培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上述四个方面仅仅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诸如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也颇有论述,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军国民教育思想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67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