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时间:2017-03-04 06:05:5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想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 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

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篇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国际影响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国际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

充分肯定了青蒿素奇的疗效。该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协调员安德烈亚·博斯曼在10月8日接受中国《环球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青蒿素是消灭疟疾的 ‘首要疗法’,在全球普及的15年取得了重大成果。

进入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再是基础的温饱问题,疾病是威胁生命的第一大杀手。其中,由寄生虫引发的疟疾极具传染性,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当今,在贫困的非洲地区,每年都有大量民众染上疟疾。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随着青蒿素在全球普遍推广,疟疾新增感染人数下降37%,死亡率下降60%,可折算为620万人的生命被拯救。

美国:

10月6日“美国之音”报道称,来自中国的屠呦呦与分别来自日本、爱尔兰的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领域的奖项。

“美国之音”还介绍了屠呦呦的简历,称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1年,她因创制抗疟药青蒿素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研究奖,成为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据报道,屠呦呦家乡宁波的报纸曾刊文希望以名人故居的形式保护屠呦呦的居所。

据《侨报》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宋晓东表示,“一早听到屠呦呦获得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作为中国人他尤其感到兴奋和骄傲”。宋教授认为,屠教授及其团队当年从中医中药中的发现非常了不起,希望有更多国内杰出的工作得到国内、国际的认可。这一次的获奖对广大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工作的科技人员是极大的鼓励,也能鼓励中国思考和探讨科技创新和评价体系。

而美国联邦农业部华裔科学家白晋和对《侨报》记者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国人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是在完全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实现零的突破,这对中国学者的激励与此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等大不相同;二是中国学者在最近20年内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或将出现大爆发,不会再如现在这样只是零星有几个,而是会每年或每几年都有几位,间隔也不会再像现在这么久,而是会连续出现。

美联社10月6日的电讯中,对原本在国内默默无闻的屠呦呦的获奖极为关注:“在中国, 屠呦呦并无因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发现而赢得多么大的公众赞誉, 也没有当选科学院院士, 但人们对她的获奖表示热烈祝贺。”

《纽约时报》10月8日的电讯中称,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现在已经是标准抗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自从奎宁在几个世纪前被发现之后,中药青蒿素被广泛推崇为治疗热带疾病疟疾的最伟大进步。”《纽约时报》网站10月10日刊文指出:“中国传统医学遭到了尤其严厉的批判。中国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例如鲁迅),对其讽刺批评,把它当作中国弊病的典型之一。他们说,中医的理论不清晰,治疗效果未经证实;最重要的是,在一个开始把科学奉为灵药的国家,它是不科学的。” 该文认为, 中医药和基于科学数据研究方法的西医理论仍有较大差距,但显然不能排斥中国传统中医的价值,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17日也刊文指出: “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破性工

作, 可被视为全球对中药药理活性成分进行的广泛科学研究的冰山一角。”该文认为,诺奖授予屠呦呦,是对中国中草药通过现代生物医学转变为强效药物的承认。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全面分析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一事件的意义, 结合当今医学和医药事业的发展, 引发了关于传统医学和医药的思索及呼吁。 该网站直截了当地说:“世界任何地区的传统医药知识都不曾受到关注。”中医药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类, 是当今唯一仍在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科学, 但同样未被国际医学界所正确认识、理解和首肯, 也未被全世界所完全认可。显然,这是令人遗憾的。”

英国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也在10月6日引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后的感想:“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新加坡

《联合早报》刊文道, 屠呦呦获奖消息一出, 迅速成为全中国的舆论热点, 除了官方予以祝贺, 社交媒体更是为此“炸开了锅”,网友们情绪多是喜悦、振奋、 骄傲, 认为这是一个 里程碑。

日本

《朝日新闻》10月5日电讯中强调了屠呦呦的“中国本土色彩”:“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一直在中国工作。 ”

《日本经济新闻》于10月6日指出: “虽然此前也曾有海外华人学者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但并无中国籍科学家获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直接贡献的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堪称实现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夙愿。”屠呦呦成了中国摘取诺贝尔科学领域奖的第一人。

《读卖新闻》10月18日电讯中的评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预示着中国当代科技已开始改变落后面貌。

韩国

韩联社10月8日文章,原题:中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引人瞩目,中国正全方位促使中医药现代化 随着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国政府未来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将更大。

以屠呦呦获奖为契机,中国政府正在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振兴方案。目前主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课题的中国社科院陈其广研究员表示,国家正在研究振兴中医药和强化中医医疗服务管理的方案,未来中医药必将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产业。

中国政府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已经有60年,此前每隔5年就制订一次中医药发展计划。今年5月,最新的5年发展规划开始施行。中国还与美国合作设立共同研究机构,就中医药对癌细胞的影响等6个重大课题展开研究。

现在不少中国大医院都开设专门的中医诊疗科室,积极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受此次屠呦呦获诺奖的鼓舞,中国中医界正准备大展宏图。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表示,以中国古代医书古方为基础研发的抗疟疾药堪称中医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这成为世界认识中医宝库的一大契机。同样受到鼓舞的还有韩国传统医学界。大韩医师协会评论认为,此次获奖是中国长期重视发展中医药的结果。

香港:

10月6日香港《星岛日报》首先认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对中国科学界是巨大的鼓舞,期冀中国将有更多科学家获诺奖,且获奖者不止一个, 因为这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的。持相似观点的日本外交学者网站, 则在撰文中引用了李克强总理的原话, 强调屠呦呦获得诺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该文还乐观地预测,“中国科学界将再攀高峰。”而关于屠呦呦所获诺贝尔奖中的“传统中医元素”。

《南华早报》10月8日的报道中透露, 古代药学家葛洪(曾著书提及青蒿素)隐居地的当地官员称, 将恢复宋代的药材市场, 以此促进灿烂的传统中药文化。 该报认为,这说明屠呦呦获奖的另一大作用, 是向世界提醒, 不能忘了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外媒

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当代科技步入世界前沿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科技在古代就已十分发达,以“四大发明”享誉全球。英国现代科技专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大力肯定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十七八世纪以后, 尤其是近现代, 中国科技发展明显滞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7年后, 中国才开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以来, 中国的科研资金投入增大,科研设备也采用了最尖端产品。进入本世纪以来, 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数量骤增, 论文数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本次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技实力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朱建平, 林明欣. 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中医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 38(1):38-45.

[2]屠呦呦. 坚持对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开发 为人类保健事业作更大的贡献[C].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2004.

[3]屠呦呦.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J]. 青春期健康:家庭文化, 2016(1):6-7.

[4]水清浅. 外媒如何评说屠呦呦获奖[J]. 文化交流, 2015(12):8-12.

[5]白剑峰. 屠呦呦获奖是一针醒脑剂[J]. 人人健康, 2015(22).

篇三: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B.②

③C.①

④ D.③④

2、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材料二 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参考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在

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3分)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2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2分)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1分)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1分)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分)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1分)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1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2分)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

(1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63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