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真正男子汉观后感

时间:2017-02-28 05:51: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男人百分百 观后感

观后感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中间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这两种人,前者来自火星,后者来自金星,一个战神马尔斯,一个美女神。丘比特是?扯远了。话说这两种人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相依相守,不过期间也是矛盾重重。而后有一个老外还专门写了本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大卖。看来男女之间的沟通难,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

《男人百分百》本片由Mel Gibson和Helen Hunt主演,都是他有极度的大男人主义,在经历了一次偶然的事故后,他意外的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神奇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他可以听到身边女人的心声,从而完全感受到女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把这当成上帝赠予自己的特殊礼物,并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渐渐的,当他听到越来越多女性心声时,他发现自己的行为也受到了影响,一切都在无法抑制的发生着改变。他不再象从前那样“男权至上”,相反,对女性的模仿欲油然而升,如刮腿毛、对镜梳妆。惊喜与悲伤,欢笑和沮丧,几经反复,命运似乎总在同他开玩笑?

上面这段简介是copy的,显然该简介没能准确描述故事的经过,反倒把本片描绘成了在超能力支配下的男人渐渐向女性转变的情况。错误。之所以Nick挂腿毛、穿丝袜是在他没获得能力之前,是为了给女性用品做广告策划。要做,那么首先得了解,于是他使用了上述物件,并被自己的闺女看了个穿,丢人之后,卧倒浴缸,神奇地获得了能力。

首先片中的Nick的确大男子,并且喜爱将女人把玩在鼓掌之间,对于咖啡馆的女店员而言,他爱不爱?还是仅仅为了满足性欲。常说女人因爱而性,男人因性而爱,还有一个漫画描绘的好,女人的心在心的位置,而男人的则在下体。游刃有余下的Nick越是能轻易的和女人上床,他就越是的自我膨胀。好吧,当Nick能够明白女人内心的时候,他开怀大笑。这是神赐予他最伟大的技能啊,以前只能轻松地拿掉女人的内心,进入女人的体内,但如今可是真正地窥探心灵最隐秘的部分,呼风唤雨,即可即来。于是,Nick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女性,贤良温柔/坚韧大方/晶莹纯美/纤弱细小/冷艳高傲/含蓄内敛/坚强独立/小鸟依人/宽容识趣唠叨抱怨/神经过敏/脆弱孤独,进而甚至能够偷走别人的思考与智谋,同时他也为自己这样的行为而感到懊恼,直到他再也受不了女人内心那些如雷贯耳,吵杂不绝的想法们,他气馁了,越能听懂,越觉得女人如此奇妙,终于他还是沉迷在一个之中,愿意用一辈子去了解、守护、品味这个女人。

影片用了一个荒谬的想法讲述了男女之间权衡的问题,尽管很浅薄,甚至面向观众也都不是为女性考虑的,但最起码进程顺畅,可笑可乐,无伤大雅,可以一看。而且本片还很多片段非常有“洞察力”,经常能说出一些“别人心坎里的”话,编剧还是有点调研和心理功底的。就像那则NIKE的广告,“No Tricks,OnlySports”一样,连这样的广告案例都是如此完美,充满了心理诉求。当然了,影片还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虚伪与做作,真实的现实,每天都在上演,谎言则日日常新。

最后,Gibson那段独舞也非常不错,可惜的就是本片太强调Gibson了,仿佛成了他一个人电影。

OK,《男人百分百》值得一看,既能大笑,也能思考。

篇二: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党的女儿》观后感

2010-01-05 11:09:11 来源:本站原创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我的1919》观后感

2010-01-05 11:07:37 来源:本站原创

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一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驻美公使,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在会议上与法、英、美、日各国斡旋,中去中国主权而却最终外交失败的历史故事。影片详细地描述了那段历史和那次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的失败外交的经过,让我对那段历史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相对于从教科书的简单叙述中获取的知识,影片更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历史,对待历史人物的视角。

顾维钧,影片的主人公,年轻,一表人才,他的身上,似乎拥有了一切优秀的品质,而他所作的种种,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无可指责的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梭赏识;美国充当“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协商解决山东问题,当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在面对个大国的刁难时(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

前阐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二他们接到通知时已是将近两点),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斩钉截铁的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语出惊人,获得全场一致的掌声。

只是,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付诸东流,举办国法国权衡各种利益,最终仍只给予了中国两个席位,而山东问题,英法美三国左右权衡,最后仍然决定牺牲掉中国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将山东转让给日本。这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结果,尽管直到最后陆征祥总长都灰心丧气绝望的时候,他还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在争取”,只是局势,早已不是他顾维钧一个人便能力挽狂澜的,无论他再出色,再如何才华横溢,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外交失败,代表团成员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愿意以三个人头来换代表团成员的一个人头,之前的担忧“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国内政府叫他们签字——他们倒像成了卖国贼。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领导工人有幸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为废除“二十一条”领导法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游行示威,最终视死如归,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以死来抗议《巴黎和约》的签订,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深爱的祖国,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国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无数爱国者的共鸣。似乎肖克俭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为了与顾维钧相对照的,肖克俭的激烈而直白的爱国容易被人们所儿呢和赞同,但是谁又能说顾维钧不是同样爱国的呢?他在和会的最后,拒绝和约签字,在未接到国内政府关于任何拒绝签字的通知的前提下,仅仅从这里,便可知道他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他与肖克俭不同的只是,他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与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其实是殊途同归。

爱国电影《刘胡兰》观后感作文

2010-01-05 10:49:00 来源:本站原创

看完电影,脑海浮现出许许多多刚才出现的画面。记得刘胡兰生前的一句话:“不向困难低头!”那时刘胡兰明知前面的路要冒着生命危险,但她还是毫不犹豫。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一但遇到麻烦,就束手无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对,很容易放弃,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呀!

也记得这句“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可以这样来说,如果没有像刘胡兰一样的烈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接受新世纪的挑战,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

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作文

2010-01-05 10:46:29 来源:本站原创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讲述了潘冬子一家和红军战士打败胡汉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1年,胡汉三仗着自己是有钱人,欺负老百姓。冬子被胡汉三吊在树上,胡汉三大声嚷道:“只要有我胡汉三在一天,你们就别想过好日子!!!!”这时,毛主席的军队来了,把胡汉三的队伍打掉了一大半,冬子被红军叔叔救了下来。回家后,冬子的爸爸对冬子说:“冬子啊,爸爸要出远门了,送你一颗红星,你想爸爸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冬子听了连连点头。

爸爸走后,冬子干了不少好事。比如:帮红军叔叔捉拿坏蛋、把买米店里老板存好米的消息告诉了红军叔叔······不幸的是:冬子的妈妈入党后就被胡汉三烧死了。

我们大家要学习冬子爱党、爱国、爱老百姓的精神!!!

爱国影片观后感

爱国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我看过一些爱国的影片,如“小兵张嘎”、“英雄虎胆”、“战上海”、“建国大业”、“地道战”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小兵张嘎”。嘎子的任务主要是对付日本鬼子,他与敌人周旋,敌人想要抓住他。他的处境是多么地危险。可是,张嘎却没有退缩。

“小兵张嘎”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爱国主义影片。嘎子的勇敢与智慧,值得我们当今每一个小学生去学习。他是一个爱国少年,对敌人他横眉冷对,毫不胆怯。

日本鬼子十分害怕张嘎。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不敢与他正面相对,落荒而逃。可见,嘎子的厉害。

嘎子给我们中国广大的小学生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在历史面前挽回了颜面,让我们中国人重新抬头做人。嘎子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有如此深厚爱国情感,是一个多么崇高的人。更何况我们十四亿的广大民众。

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个爱国英雄——张噶!

嘎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们小朋友,要继承和发扬嘎子的这种强烈、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学习张噶的精神,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做四有青年,为国争光,完成建设祖国的大业!

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直属三支部:周复贤

5月8日,我们直属三支部组织会员,到升华音乐厅观看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电影“南京!南京”,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情都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国产宽银幕巨片,生动翔实揭露了日本侵略军于上世纪1937年12月12日占领南京后,施行了持续6周的疯狂的血腥屠杀、强奸妇女等等的恐怖暴行,受日军惨无人道屠戮的共有三十多万中国人,南京顿时成了人间的活监狱,天地同悲,山河动容!

影片又叙述了我国抗日将士浴血抗敌,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平民百姓团结一致,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以及国际友人在教堂里收容中国难民,无私救助??影片长达两小时10分,扣人心弦,无限悲愤,观众流下热泪。

我是已有80多岁的老人,观看这部电影后,倏然惊醒留在我记忆里的——昔日湖州沦陷时

的情景。那时我十七岁,全家避难在南郊农村,受生活所迫父亲和我先回湖城,在回城途中看到遭日寇枪杀的许多平民百姓的尸体,地方维持会在掩埋;也听闻邻居妇女被日兵轮奸致死,拉年青人去服劳役做苦工;骆驼桥附近的一家旅游设了慰安所。当时粮食和生活用品紧缺,我父亲经营的一家小杂货店又常遭受伪军的欺压敲诈勒索,全家终日提心吊胆过日子。居住城里的百姓每人要领良民证,出外挂在身上,离城外出要打通行证,过路城门口要道,有日军执枪站岗,过路人一定要恭恭敬敬向站岗的日军深度鞠躬,还要搜身检查,若有不敬即遭殴打、拘留,当年日军设在北门大通桥的进出口,被视为鬼门关,曾经有许多无辜平民被打死,也有被推在河里掩死,敌占区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灾难之中。

时隔7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告诉世界,告慰死难的同胞,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已站在世界强国之林,任何灾难险阻摧不毁中华民族坚强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凝集全民族力量,奋勇前进,特别要告诉年青的一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正是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中国人民素有爱国的光荣传统,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这点非常可贵,年青的一代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所有逝去的都已成为历史,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前进。

[小学生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TAG:

有人说,看了这部电影,就会明白为什么《百年孤独》和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并且只能诞生于南美。

我想说,假如有一部电影,能够把整个南美癫狂而又苦难的历史浓缩进这100多分钟光影之中的话,那么唯一的答案,只能是这部电影。

从阿根廷最南部的火地岛,由南向北纵向穿越南美大陆,经过秘鲁、巴西,直到墨西哥。寻找是永恒的主题,表面上儿子骑着单车一路向北寻找离开久远的爸爸,由于“父亲”这一层神圣和象征意义,更是寄托着南美人民在现今政府灰暗统治下企图追寻祖辈精神和真正根基的一种寓言。

然而在想象力用天马行空形容都黯然失色的南美人面前,连政治上讽刺都艺术的难以置信。无论是穿着潜水服的阿根廷总统,还是绑着皮带束身装的巴西总统,以及在一场下跪着的比赛中侥幸获胜的美国总统,这些政要们滑稽可笑的表演用现在流行的一个字形容就是:“囧”。

在无以伦比的囧中,导演的用意不言而喻。这正是拉美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倾斜的火地岛、腾空飞走的战马雕像、瞎着双眼靠感知开车的牙买加卡车司机、飘着粪便和垃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装着死人在水中游泳的棺材、一口会自动发出有节律声音的大鼓、南美丛林里突然蹦出的山贼??熟悉而又陌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标签,让你大饱眼福之余更是往深层次的蕴意里去浮想联翩。

行了,别再说了。在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面前,任何语言都是累赘的。面对这样的神作,五星也不能表达我对它的全部溢美。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竭尽全力,把它推荐给我身边所有认识的、甚至不认识的朋友们。

好电影,永远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朽。

[小学生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TAG:

《大路双王》算是文德斯早期“公路三部曲”中的一部。全黑白的影像刻意营造出一种西部片的粗砺感,但德国境内的深沉人文景观还是让本片显得精致惟美。加上总是在恰当时机响起的背景音乐,近3个小时的长度让沉迷于公路片的影迷过足了眼瘾。

一个总是颠簸在路上连刷牙喝水上厕所都需在野外解决的电影维修技师,一个因妻子离去遭遇解雇而痛苦纠结不已的男人,两个人决定一起进行一段未知的旅程。

边境,连绵的群山,荒芜的加油站,德国风情的城镇,一个又一个电影院,无休止的公路,很少的对白。

无论是白天还是寂静的夜里,只有呼啸而过的火车,在提醒他们的存在,和他们一起,放逐亦或寻找什么。

已经不止一次在文德斯的影片里看到火车了。对于一个铁路爱好者而言,还有什么能比在班驳的画面里寻觅到火车的影子而更令人激动?无论是美国的火车,日本的火车,古巴的火车,德国的火车??无论是在德克萨斯的巴黎,还是在哈瓦纳的清晨,还是在东京的暮色中,还是在这没有终点的路上?

最后,文德斯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简陋的乡村火车站,失业男人用自己的眼镜和空空的皮箱和站内唯一的一个过客做了交换,他得到了小男孩的笔记本。这个喜欢静静地记录火车站里所看到一切的小男孩,和他分享了一段短暂的时光。然后,在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里,他看见了维修技师的房车,狂野地奔驰在公路上。

在浩瀚的网路上试图搜寻本片的原声音乐,无果。得到和得不到,都是悲剧。

爱国主义电影《狼袭草原》观后感

2009年11月26日 下午,我在学校看了电影《狼袭草原》,看完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剧中开始蒙古族的陶克和娜仁花结婚了。但是这件事被草原上的土匪乌日根那一伙知道了,乌日根决定把娜仁花抢过来。于是他就带领他的弟兄找娜仁花的父母,他们一过去,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拆娜仁花父母的房子。我看到这里时,心想:中国人民被日本欺负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恐怕日本鬼子早就被我们打跑了。

篇三: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一)

昨天熬夜看完了《十二怒汉》,很有感触。影片讲述的是陪审团十二个男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十八岁犯罪嫌疑人最终认定否有罪的>故事。影片设计的精巧让人折服。

故事发生在一个法院陪审团的讨论室里,故事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在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傍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十二个男人聚集在这里,由于异常闷热,陪审团的十二个男人都打算尽快把案子了结,好去忙各自的事情。故事一开始,其他人都显得很懒散,唯独一个人站在窗边陷入沉思,他是一位建筑师,尽管证据都证明那个嫌疑犯有罪,但是他认为一旦这十二个人一致认定有罪,那么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就将被送上电椅,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毕竟这男孩才十八岁。他认为,这里面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

为更有效率完成认定任务,有人建议投票,如果意见一致,大家就可以回家,但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那么就必须好好讨论,仔细研究直到最后意见统一为止。第一轮投票,只有一个人认为那个男孩是无罪的,而那个人就是那位建筑师,其他人都用自己的道理企图说服建筑师,而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个认为犯罪嫌疑人无罪的建筑师并没有被其他人说服。他提出自己的质疑,并且有些人认为他的质疑还很合理。在他的不断强调和推理解释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的观点,对所有指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看法。最终,这十二个人都达成一致的意见——指控不成立,这个十八岁的犯罪嫌疑人无罪,应当当庭释放。

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我认为原因有四点:

一、主题

影片表达的主题是对生命的尊重。这个被控告杀死他父亲的十八岁男孩,出生贫民窟,性格粗暴,没有文化,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语法都不懂,可以算是社会的人渣。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作为公民也享有公平的权利。《独立宣言》中说:“人生而平等,生命是人最基本的权利。”这个犯罪嫌疑人有权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从陪审团的角度来说,要他们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生死,应该带着巨大的责任就像决定自己的生死一样慎重。

二、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是影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影片不仅展示陪审团判定一个案子的过程,而且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社会经历和一定现存的社会问题。那个一开始就准备在讨论结束后去看球赛的男子,最初人为男孩有罪,在情势发生戏剧性的逆转时,他由对反对者的愤怒转变为投靠反对的一方,他的解释是“他有罪没罪我不知道,我只是不想让事情变得太麻烦!”显然是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而那个一直坚持认为有罪的男子,在第一次谈到他和他儿子时,他看着自己和儿子

的合影说为了让儿子成为男子汉,他一直用着严厉的方法鞭策着儿子。而在儿子十六岁那年,儿子成为男子汉把拳头挥向了他的下巴。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坚持认为有罪的时候,他把皮夹摔在桌上,愤怒地把那张合影撕成碎片,趴在桌上失声痛哭,最后说出:“无罪。”他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到他和儿子的关系很僵,他之所以认定男孩有罪,一定意义上是把自己对儿子的恨转嫁到这个男孩身上。还有一个人,一开始就带着偏见来看待这个犯罪嫌疑人,当他说像男孩这类人就是小混混的时候,大家都纷纷离席,不愿意听他继续讲了,因为事先就有偏见是不可能形成公正的判决的。然而这个人的看法却反应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来自于贫民窟的孩子,无论怎样,都会被认为是人渣,多数情况下会遭到歧视。

三、环境渲染

环境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一开始闷热的天气,十二个人都处在烦躁的状态,没有心情坐下来冷静地讨论。而下雨之后,天气变凉爽了,那个球赛也没办法举行了,大家逐渐冷静下来,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认定无罪的行列,最后所有人都同意犯罪嫌疑人“无罪”.讨论结束后,走出法院,雷阵雨停了,眼前是一个凉爽舒心的天气,这也呼应着那个建筑师的心理状态—一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到最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四、摇镜头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最大的特色在于摇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从十二个男人逐个进入讨论室以及会议之前的闲聊,都是一个镜头,没有被切断,画面流畅衔接自然,显示了高超的拍摄技术。

总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它对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阐释独到而又不露声色。当然,推理过程也相当精彩,不同人的观点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能展现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十二怒汉观后感(二)

今天看了一部很棒的片子,以至于现在还兴致勃勃,激动地不能入眠。在没有查看任何本片评论及背景的情况下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因为怕被左右掉一些直观的印象,先入为主总是让我们失去很多珍贵的感觉。

片名如题目《十二怒汉》。讲述的是一个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对一个疑似儿子谋杀父亲的案件的裁决。一九五几年的片子,黑白,场景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房间,其实当一部电影只有一个这样的场景时,你就可以感觉到导演的自信。近100分钟吧(确切时间不定,因为此刻的激动,也没有再回头看一遍,只是粗略估计),12个男人都在这个空间中,甚至一开始你都会觉得拥挤,每个人都在做各自的事,有些眼花缭乱。人物(除了两个人最后交换姓名)甚至都没有名字,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从事各种职业(建筑师、推销员??),不同的社会背景,生长环境等等诸多不同点的人,他们聚集在这个房间,裁决一个18岁的少年是否该被送上电椅(不是很清楚美国的法律,应该是死刑的裁决吧)。最初的设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今天是今年最热的一天”.炎热,让人感觉烦躁不安,而他们所处的空间是一个会议室,唯一的风扇坏了,房间被

锁上,以留给这12个陪审人员充分不受干扰的空间。在进入这个空间以前,庭审告一段落,法官的话也非常重要,虽然这位法官显得很不耐烦这样“显而易见”的案件。但他依然提出了两种结果,一个便是男孩背叛有罪,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另一个便是男孩无罪释放,但若判断有误,就是放走了一个将来可能对社会有潜在破坏力的杀人犯。这样两个结果,如果交给我们,当所有证据都将矛头指向男孩时,我们会如何做判断?

男主角,他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当其他人走进会议室,为天气的炎热烦躁时,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风景,应该是在思考。而接下来,众人便开始展开了精彩的故事。男主角认为判男孩有罪的证据存在问题,而其他的11个人,从一开始的一致反对,到一步步被说服,甚至是说服彼此,最终走向12个人的统一,判定无罪。这并不是一个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故事,但却是从少数者的思考开始的。烦躁的天气让其他11个人作出的判断更多的带有早些结束的念头,更不遑其中还有急着去看球赛的兴奋的棒球迷等等不负责的人。但,争论既然开始,当然要有一个结束。其中精彩的推断、主角的冷静与坚持、以及每个人直接的互动都非常精彩,就不一一详述。

而我最欣赏的是男主角的一个概念,“我们应该有合理的怀疑”.没有人看到事发的真正经过,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男孩可能是无罪的,甚至一切为男孩辩驳的理由都不能完全的、毫无疑义的肯定。但,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判定一个人有罪,不论这个人之前做过什么,出自怎样的社会背景,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人必然成为罪犯的理由。没有什么是必然的。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我知道法律上有一个概念——疑罪从无。以前并不能十分的赞同,但看过这部片子后,对这个概念却有很强烈的认识。当一个人可能犯了罪,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指证时,判定他是无罪的。我想,这是我们之所以称自己为高级动物的理由。可能这句话说得大了,但我直观的感受就是如此。我们是人,在我们无法确认时宁愿给予信任,宁可把它想得美好些,这是我们应该为人有的认知。试想,如果我们坚持人性本恶,那么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将会怎样?这个世界将会被蒙上一层怎样的颜色?即使我们嘴上总是对现世充满抱怨,但试问问你骨子里那流动的鲜血,你不希望这个世界美好些?你不希望好人多一些?我们都明白答案,而这可能就是那个“善”字。我不是喜欢套用“爱”、“善”这些词汇的人,甚至我都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汇,因为害怕一不小心就说大说多了一些东西。但这一刻我想就是这样的,正因为我们心中有那个字所以我们定下这样的法律,为每一条生命负责。这样的法律证明我们是一个人,活生生。

这是一部好电影,有太多可说的,节奏的掌控,矛盾的处理,人物的塑造??很多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我感触最深的这些。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看到这样一部老电影,是我们的运气。叹服于导演与编剧的才华,感谢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为我们保留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便是思考吧,思考着的我们才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将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希望将这样的珍贵分享给每一个人。

拷问人性——《十二怒汉》观后感(三)

世上有两样东西使我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义。

——康德

从历史上看,苦难的俄罗斯有着多姿多彩的个性,人道起来像个圣人,霸道起来像个疯子,浪漫起来像个诗人;时而像个美丽的姑娘,时而像个醉酒的汉子,时而又是个仰望苍穹的哲学家。但众口一词的是,俄罗斯的艺术有着伟大的传统,从古典音乐、文学、戏剧、诗歌、舞蹈到电影,都达到过必须仰视的高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面临前途的迷惘与彷徨,以及对好莱坞大片的盲从,电影业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然而,毋庸置疑,《十二怒汉》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影片向世人生动展示了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以及人性与社会冲突引发的诸多思考。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十二怒汉》,借用了1957年美国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的框架结构,他将故事的背景置于俄罗斯与车臣深远而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大环境中,把一个有关司法体系、法律制度、人性对于公正与真理不懈追求与坚持的故事演绎得更加深邃。

影片从一个男孩在车臣战火的回忆中开场,全片结构紧凑,主题严谨。12个来自不同职业和不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车臣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其中一位陪审员力排众议,他要求其他人至少再讨论一下这个案子,但这个要求却激怒了其他陪审员。在他们看来,当调查员和公诉人已经控诉这个被告“有罪”之时,他的罪行就已经先行论定。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内心自我挣扎而改变观点,人性的张力开始涌现。最终持反对意见的那个人说服了其他十一个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方向,从而使正义得以伸张。凭借人性的良知,少数战胜了多数。

在现代法治社会里,一个常识是,正义不仅应得到伸张,而且公道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程序。然而,为何人民都感觉到了真相,往往偏偏主审大法官充耳不闻?人性的良知与道义,才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诚然,完善的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专家和顾问的存在,但它同样需要局外人、普通人的常识与判断。社会和强权不能随意认定一个人“有罪”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那些并非坏人的人而响起。

发展中和彷徨着的俄罗斯人用一部改编的电影《十二怒汉》,借着对一个车臣孤儿命运的审判,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反省自身的态度。


真正男子汉观后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29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