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常识梁文道在线阅读

时间:2017-02-27 06:04: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常识》读书笔记.doc

国庆力行——《常识》读书笔记

高二(2)班陈思臻

《常识》作者:(中)梁文道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阅读日期:2012-10-1

作者简介: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首篇剧评见于《信报》文化版。曾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主持人,凤凰卫视评论员,中国内地、香港及马来西亚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作品梗概: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常识》一书是梁文道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每当我阅读此书,内心深处的满腔正义之情汹涌澎湃……

在如今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恶化的背景下,他一中肯客观的角度评价了中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日矛盾,提出了中国人的前进的方向。此书中,他提出来中国人民就反日的两个大的论点:一、中国人搞不清楚该反对的对象;二、不是反日本,而是反罪恶。

就第一个论点而言,他提出了“反日必须弄清目标,一方面针对历史战争的罪恶,另一方面要把历史和现在的政治局势联合起来分析,才可以对准日本右翼和保守派的全盘计划。”的明智方针,主张“抗日不如自强。与其罢买日货,不如先搞好国货的信誉;与其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散布仇日言论,上街焚烧日本国旗,不如集中精神检讨自己的社会体制,壮大国家实力”。

我认为,在当今被仇日情绪充斥,不能正确,客观认识的中国人民,需要一个像梁文道这样的人,为我们指引方向,但是我们壮大了国家实力,并不能抱着“今日我且哑忍,瞧明日我强了谁狠”的复仇心态。对此,梁文道先生批判道:“如今中国社会脱不掉一种把中日历史问题看成两个彼此竞争,总得分出个高下来的简化国际规则,这样不仅解决不了现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且徒添了威权式的国家主义。我们随时都要反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目的是为了民众更民主,更理想的生活,既不因日本而起更不因胜过日本就可终止!”,

知识分子,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怀的是一份责任感。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最惊心动魄的,频繁更换的笔名是为了倡导民主,他们是赋予了自己时代进步的责任,作为民族一分子的责任。如今的知识分子普遍让人敬重,但有时却无端生成一股神秘感影藏在无知之中。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梁文道这样的有独特远见的时事评论家,我们也需要成为一名拥有强烈爱国主义但却不被其蒙蔽双眼的中国人!

? 《常识》摘录:

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场记忆的战争。受过伤害的,必将在新一轮关系的最初就迟疑畏惧,甚或仓皇退缩,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在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他同时还在和自己的记忆协商、谈判与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一些过去的陌生人。

所有的人际往来,莫非一种应答关系。有呼召遂有响应,送礼就期待回礼,寄了一封信之后就等着回信的到来。电话这种沟通技术使得应答俱在一瞬间完成,几有共时的幻觉,因此电话通信的悬搁就更加叫人困扰了,也更加凸显了主奴之间的优次地位。不回电话的必定就是主人。

你控制了我的身心,不过我看穿了你的真实。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这不知是多少夫妻、情人乃至于朋友都很想说也说过的话。然而,要把一切过去抹掉,从头再来,又谈何容易?若要从头再来,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把自己彻底变成另一个人。不是变化你的生活习惯,比方说戒烟或者戒酒;也不是改变容貌声线,而是将你曾经交给对方的那一部分,把你曾经送到对方手中的那一半生命割除。

宽恕,是一种和时间的特殊关系,是一种决定让不让某件错误或罪行成为过去的行动。

想象一个男人生来就少了一颗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礼,但就是没有那颗心。--芬尼摩尔

篇二: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书单

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书单 【系列一】读书这件事

《如何阅读一本书》——从简式阅读到业余学者

《好绘本如何好》——教你如何“阅读”图画书

《私人阅读史》——30年阅读史变迁

《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

《读库》——书跟人之间那点复杂的情感关系

《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

《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

【系列二】文艺进行时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当香港小说家严肃起来的时候……

《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

《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

《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

《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山楂树之恋》——纯爱感动

《小团圆》—— 乱世之中现苍凉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通过跑步去悟道

《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

《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金庸武侠里的女人和政治 《哥伦比亚的倒影》—— 美貌不需要休息

《退步集续编》—— 那些“干净”的中文

《在春风里》——陈之藩忆胡适

《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光

《我和电影的二三事》——把自己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

【系列三】思想杂草

《于丹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

《丧家狗》——经典的“原解”与“诠释”

《伊利亚随笔录》——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

《沉思录》——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

《Purity and 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

【系列四】万象

《民主是个好东西》——建立动态的和谐社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纠结

《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

《七十年代》——语言变化中的文艺潜流

《提问是记着的天职》—— 英美媒体值得尊重的地方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

《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系列五】知客

《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

《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 《嘘嘘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

篇三:《常识》读后感

警世、警人、警言

——读《常识》有感

中国有多大?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却只能通过我的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半个文人墨客,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

“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前言

梁文道,时事评论知识分子者是也。其所著的《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看完他的资料后,又成了心中不可替代的一位文人。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精辟的措辞用得恰当;他充分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他认为,一名有良心的时事评论家所写的文字,不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批评和怀疑才是一位时事评论者的天性。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很能说明问题本质的一条一条透彻得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对“常识”的解读

这本称为“常识”的文集来之不易,仅这两个字的立意,不只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常识”寓意丰富,在梁文道的笔下,就蕴涵有三种层面:第一种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谓的常识,在生活中基本存在却有不可缺失;还有一种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另外一种常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或者是公共情怀。

在梁文道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的确,政治课本上教育的,要为老幼病残孕妇让座,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这么去做,处世较深的人会意味深长地道,这就是社会。所以,未经人事的年轻人往往会怀着一种自卑、毫无底气的态度登上自立的舞台。可是,常识又不能被期待系统化,否则称之为制度、规范,只能期待我们所共识的常识提升其质量、素质。

梁文道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目的是更好地

批判大陆的常识;所幸,他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否则我们还真跳不出常识的圈子。

内地共识的略见

中国国情庞杂繁芜,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人物,一举一动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多种争论。时事评论人,则把握住争端、事件的核心,层层透析,有所防也有所不防——防本质、官方套话,不防批评、建议言语。作者将近七十个主题如人体的关键切片一般,面面分析出来,“虽犹如管中窥豹,亦可检视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

谈及国耻这一敏感话题,梁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从旧时代残留的阿Q精神——把自己国家的可怜软弱转换成神圣慈悲荣光,到如今盲目的自我肯定,其间伴随着中国的成长发展史,现在中国成了大国,历史向我们抛来了难题,我们是否准备好心态去当一名大国?

当今社会漫延的是一种浮躁不安的情绪,听说“中国威胁论”就立马上升到民族尊严的程度,与某位人士难以沟通就动手打人,学者发表的论文被人批评其根本论点就破口开骂等等,这些都被我们长期地忍受、冷漠地对待、以至于事不关己地默认。再比如,作为大国的中国,如若仍放不下百年来受欺负的自卑情绪,总是被这样的梦魇折磨,犹如受伤的童年记忆阴影般得缠绕终身,怎么会有平和得心态?若是一辈辈警醒着,怎么会有健康的未来和下一代?

再谈及教育,也是另作为一名学生的笔者为自身的未来担忧。中国不少的高等学府,颁布各种管理学生的禁令,不准做这、不准做那,试问,已经成人、标志着有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为何还需要来自学校的督促呢?大学生“幼童化”是中国发展的悲哀:从“五四运动”、示威游行,逐渐沦落到“啃老族”。社会一直以一种“未来的主人翁”、孩子的态度对待学生,又凭什么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成熟呢?

当我发现大学与政府有越来越多的交集,知晓现代大学生要么沉溺、要么乖僻的风格后,曾经深深吸引我的大学生活一下子失去了色彩。从字面分析,“university(大学)”中包含“universe(宇宙)”,表明的应该是“宇宙性”和“普适性”的包容天下,让各种声音都有一席之地,让各种学风都能博得掌声。可悲的是,这些高等学府成了新一轮的压力狂潮。

还有一点,在于阅读习惯。有人说,芬兰的义务教育是个奇迹,几乎一半的学生最常做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他们的教育还闻名于具有国际视野——而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就是,芬兰教师,其地位之高难于人想象。而在这里,偏远地区的老师待遇不好希望被调去城镇,那么就没有多少老是愿意在深山里教书,更何况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诸如此类,梁在方方面面都观察细腻,这些只是其中的两点。他冷

静、理性的观点可以温和地带领我们省视自身,让我们多多思考并决定一下以后言行的方式——毕竟,这些并不是一种标榜。

知识分子的情怀

知识分子,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怀的是一份责任感。鲁迅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最惊心动魄的——光是笔名就换了好几个——不惜命地去倡导民主,去揭发穷苦人民好与不好的心理素质等等;总而言之,他们是赋予了自己时代进步的责任,作为民族一分子的责任。如今的知识分子普遍地让人打心里尊重,但有时却无端生了一股神秘感隐藏在无知之中。我们没法简单地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学富五车,但是可以说他们是有一群责任敢说话、建立在自己知识上的言论的人。

比如梁文道。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除了他敏锐地对社会提出的种种质疑、各种贡献,还能够不断地检视自己。从事于媒体这个行业,需要的是一种急性、活跃、果断的思维速度和方式,这恰恰与“知识分子必须在自己的知识面上长期地思考”相违。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拥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但是难以转身成为知识分子。

现在的中国经历了世博、北京奥运会,在今年暑假的伦敦奥运会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既是经济强国,又是体育强国,而且马上要从政治大国走向强国——也许“保钓”事件过后就可以证明,但是我们国民的心理素质达到了吗?这三十年是瞄准经济目标、世界地位赶上来的,现在的时代就是需要这些知识分子提出社会弊病,若是一味地“和谐”到底,则人人都是阿Q,颠倒的自我满足。

有几次,我会这样以为,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理智不断战胜情感的结果。但是,如今又是一个异常浮躁的时代,想要完成世界的梦想,人人达到普遍的共识,光是独立地搞“中国特色”,可能会“邯郸学步”,把自己原来的也忘了。

又或许,我们应该想得更为简单些,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都尽职尽责,每一条产业链、社会链都关关把住,再多多投入国民的信任——即使被伤得死去活来还要相信的信任,那么“毒奶粉”、“毒大米”、贪污受贿的现象会少很多。这就要依赖我们的国民情怀了——就像是一场情绪和理性的斗争。


常识梁文道在线阅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17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