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文化苦旅读书小报

时间:2017-02-27 06:02:1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中国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年份:2006

今天本不打算上网的,但今天看完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有点感受。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既有描述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也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等等。

我也有个小梦想,就是能够到中国的各处去走,体味体味。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明白书要怎么用。现在我的小梦想还无法实现,但能够追寻他人的足迹也未尝不可。不知余教授在行路之中是否想过徐霞客等前辈。或许每个人游览祖国的目的不同,我也不知道我将来为什么游览。最近在看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他讲到你所写不过是你的经验罢了。我想或许余教授也是这样吧!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序中写的,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告诉我,我悄悄的出发了。在书中我跟随作者到处走,看着他在各地的经历,我也游览了一遍。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苦旅?我以前想为什么不叫甜旅。那是没看这本书时,没有体会到那种苦。

好像记得这本书是2011年买的,一开始听说可以提高作文水平,但是没怎么看。今年下定决心看,终于在今天把它看完了。书总是??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那么接下来就有些篇章谈谈我的感受吧!记得我第一次读《道士塔》是读高中的时候,在高中语文书。但后来新版的教材没有。当时感觉心很痛,那么多的文化宝藏,而且卖得那么便宜。今天读来依旧痛。人们总说东西只有失去后才会珍惜。作者通过一个道士的行为表明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珍惜。中国是地大物博,五千年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都不可比,不可及。但若守不住那些宝贵的东西。只怕也会被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柳侯嗣》是纪念柳宗元的。以前也听过其名,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读过他的文章。柳州的建设追溯到柳宗元时期。读完这篇文章,然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家乡——岳阳。回顾当年的滕子京等。虽然古时这些为南蛮之地,被贬文人都会到这来。但他们的功绩会被历史铭记的。

《白莲洞》作者借洞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或许许多事如书一样,你必须打开看才知道它是什么。否则你不会直接知道它讲了什么。或许探索洞与探索人生是一样的!以前记历史的时候常

记一个常识:都江堰是谁建的?李冰父子。作者深深的表达了对都江堰贡献的赞赏。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我想离不开都江堰的灌溉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们今天不可能忘记它,三峡水电站啊!以前初中读过一篇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

描写的棒,以前怎么背也背不下来,今天觉得有些可惜。

以前也听过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一角》。以前觉得郦道元的八百里洞庭好气派,现在虽然也还算大,可是。作为就在洞庭湖旁边的岳阳人,还是觉得很自豪的。初中读过《岳阳楼记》洞庭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文章写得很精彩。传说吕洞宾也过一句:“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其中我觉得那一副长联写得好: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寂寞天柱山》论述了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人想在此安家,去寻求文人的住所。曾听别人说文人本寂寞。无论李白,还是苏东坡。于是他们向往自然寻求,希望得到一个心灵的家。我从《风雨天一阁》中了解到藏书的不易,也佩服范钦的努力。藏书或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也很钦佩范氏家族的藏书精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西湖很漂亮啊!有一首是

这样写的:当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此湖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好一个《西湖梦》

以前读过一本书《湖南人凭什么》很是激动啊!最记得就是这么一句话!有心脏病的或精神受不了的人不要看!今日看《上海人》,对上海人有一定了解。《五城记》对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进行论述。我也记得在《红楼梦》中史湘云写过对十座城的描述,感慨他们啊!我是没去过几所城。

江南有很多河,以前过木桥的时候,父母总是提醒别望水中,向堤上望。这才克服对过桥的恐惧。至于坐船,对于我们小孩是而言是兴奋的。但在《夜航船》《吴江船》却感觉到了另外的意味!若说文章中除了《道士塔》外,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信客》,也不知为什么,或许是他的职业吧!《酒公墓》讲述的是一个状元后代的一生。《老屋窗口》借老家回忆了以前上学的事。《废墟》写得非常好,我只能这样说。《夜雨诗意》让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笔墨祭》谈论了古代文人的笔墨,对于今天或许只能祭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学毛笔字。《藏书忧》我想这对于以后的我有一点借鉴作用。《腊梅》对病人确实好啊,病人难过的冬天。《漂泊者们》以前读过这样一居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唉!!!《华语情节》华语的力量无法言及,作者的担忧或许历史会证明华语仍然魅力无限。《这里真安静》。作者借这里的墓,许多军人、许多妓女、一个文人的墓的静。

文化苦旅到这就完了。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我们应该有机会了在祖国大地上多走一走!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余秋雨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所言“笔下也就一派端肃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品读历史,也让我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苍老了些。我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弱。

于是,追寻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也踏上了这一段文化的苦旅。

第一站是《道士塔》。我在高中时就学习过这篇文章,然而,再次回味时,我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仿佛我置身于莫高窟的大门外,看着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圆箓把壁画刷白、把塑雕砸碎,然后把成车的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此刻,我的心也随着支离破碎的敦煌文明消失在无尽的悲痛中了。“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我已然明白余秋雨先生在说出这样的话时内心的无奈与心痛了。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第二站是《阳关雪》。不知如今阳关的风雪,是否还是越见凄迷。“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图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这句话我读了好久,在赞叹余先生的文采的同时,我在想,到底是怎样诗文才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此震撼心扉。品读完文章后,我想大概是只有阳关才能给王维这样的灵感吧。

随后,我继续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参观敦煌县的鸣沙山和月牙泉,解读柳侯祠的碑文,感受江南小镇的惆怅??

合上书卷,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我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践行,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篇三: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余秋雨

匆地读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 书中纵横捭阖指点千年文化,激扬的气魄与感伤同在,让我时喜时悲,感慨万千。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废墟是一种常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 虽“败”犹荣。我实在读完余老的《废墟》后,想到这个词的。欢乐固然悲壮,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成为永恒。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依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文化: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

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

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

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悍然闯进闭关自封的大清帝国,圆明园惨遭蹂躏,几代的辉煌,付之一炬——得胜的侵略者满载而归,殊不知,他们的欢呼声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沉重的叹息……清帝和他的子民早已无法负担巨大的费用重建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只好任凭这艺术瑰宝的残骸暴露荒野,遗留到了今日。等待着后世,为它再造一世威名……

不久前,听说国内一位著名导演拍摄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影片,我很想看看,却害怕去看。记忆中,圆明园留给后世的,是在残风中摇摇欲坠的断柱和荒原上莽苍苍的野草。当然,还有那份独属于废墟的宁静。我担心,现代人高科技的制作会将这原始的残缺之美化为乌有;会让这原本沉寂的废墟变成喧阗的街市,失掉它原有的独特魅力。既是这样,不如让它遗存于眼中,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空地,建造那昔日的辉煌。

在大多数人心里,废墟总代表着衰亡。“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然而,大地却不能缺少废墟,就像老者不能没有白发,那就失去了岁月的留痕。

王圆箓,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为了一己私利,这个无知的出家人把成千上万的宝藏以低价出卖给了洋人;为了建造一个三清观,他用刷子和铁锤毁掉了前人心血凝铸的瑰宝!他没有受到制裁。也许,愚昧腐朽的清王朝永远也领悟不了敦煌国宝的真正价值,于是只好任历史的年轮把这废墟碾碎,碾碎;留与后人评说……

尽管圆明园的雕栏砌柱已然被“两个强盗”付之一炬,但他们烧不去康乾盛世书写的壮丽篇章;就算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已然被王道士毁于一旦,但他抹不去敦煌佛都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底蕴。

废墟是伟大的。于后世来说,废墟是最好的老师。它讲述着历史,映射曾经的成就与残败;它述说着岁月,让人们学会忘记与铭记。

一片废墟,一个民族的浮沉,一种文化的沉积——废墟不应遭到唾弃与掩盖,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象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尊重历史,尊重废墟,因为废墟,也是一种永恒,一种凄美……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释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这是摘自《废墟》中的一段话,这些文字于宁静中敲入我的眼帘。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是吗?人生真的需要废墟。我们该于废墟中振作,于废墟中挺拔。


文化苦旅读书小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16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