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农村环境污染及对策

时间:2017-02-26 06:09: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在说到环境污染的时候,很多人的目光在聚集在城市的环境污染,当然,城市的污染情况确实是比农村厉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而且在中国至少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生活在农村或者在城镇结合部的。现在就让我们把农村污染关注起来。 农村生活污染的现状:提起水乡农村,首先想到是晴天、碧水、清新的空气。我是来自广东东北部山区的学生,我敢说在我小时候的我家乡确实是如此的,甚至比这里描述的更美,但如今走进部分乡村,印入你眼帘的却是深绿色的水,水面、水边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垃圾流连不去的场所,臭味扑鼻,蚊蝇滋生??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如今的农村不再是山清水秀,世外桃源,造成这个原因有很多,就比如在我的家乡虽然经济发展没有其他乡镇一样飞速,我的家乡仍然是贫困县,工业化发展缓慢,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是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特别是工业商品所带的包装及其一些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并且这些垃圾大部分是难于降解的,所以农村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这是内部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底5.0亿吨垃圾中,中国城市就占到1.4亿吨,仅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总产量已达2.09万吨,相当于两座半景山的体积,每年运送这些垃圾就耗去市财政6.8亿元.我国日常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填埋,由此导致城市历年的垃圾堆存量高达66亿吨,侵占35亿多平方土地,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有114的城市不得不把垃圾堆村到乡村,由此造成城市垃圾公害变成乡村公害,这是外部原因。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是:农村的环保意识低,在很多情况下,是他们自己造成了自己生活环境的破坏,就比如,以前在我的家乡,对于有病死去的牲畜,最妥当的做法是在果岭或者菜地等贫瘠的土地填埋加之石灰粉,这样做既能增加有机肥料,又能避免污染,现在很多人的做法是将死去的牲畜随处丢,或者丢在河溪里,以为可以让河水带走污染,要知道在以前家乡的河溪是取水的重要来源,现在几乎没人敢用那里的水,连洗衣服都不敢去河溪边了,这种情况很多见,农村人一边制造、漠视着垃圾污染,一边承受着垃圾污染给自己的生活,健康所带来的不便和危害。

下面我来讲讲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1、占用土地,破坏土壤、水系、地下水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

生产。

目前,由于处理水平落后,农村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垃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 破坏大自然的优美景观,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如塑料袋等不可生物降解物 质,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这种“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其透气、透水性,又造成化学污染等,危害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危及农业生产,影响农民增收。

2、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害农民健康。

众所周知,垃圾是疾病源的滋生地和主要传染源,由于垃圾成分的复杂化和长期简单堆放,易产生恶臭物质,垃圾堆放场成为多种微生物,病原菌的繁殖场所, 蚊绳孽生,老鼠猖狂,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遇上大雨或洪灾,由于洪水的冲刷,可以造成最大限度的病原扩散,导致疾病迅速传播,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在我的家乡里有个地方在近几年来的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很多人都说跟水污染有关系,因为他们那里的水源主要靠一条小溪,而且这条小溪近年来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水面上经常漂浮着各类生活垃圾和死去的牲畜。

3是城市垃圾的二次污染

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往农村倒导致城乡结合带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危害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垃圾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卫生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原本被城市人羡慕的农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农村垃圾处理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农村垃圾处理可借鉴的模式

各地可根据经济实力、发展需要、地理位置的不同特点,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选择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合、与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1、清洁工程治理型。就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村沼气能源工程等项目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比如利用沼气技术集中或分散处理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加快“器、沼、池”(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和可降解垃圾采用沼气池净化,农民做饭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能源生产模式,这在我所在的农村也是有的而且在这方面国家是有补贴的,我记得我那边的政策都是小型沼气池补贴2000,大型的例如养猪场的就是补贴10000,但是这一模式有个缺点是现在农村人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去做。

2.义务清扫治理型。就是通过实行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和成立义务保洁队等形式治理垃圾。即要求每户农民做好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并且定期检查公布清洁户、卫生户、尚清洁户及不清洁户。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村村可以搞,缺点是组织难度大,长期坚持难,废物难降解。

3.在我的村里采用的有偿包干治理型。就是借鉴城区垃圾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村镇经济实力,采取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村多样化保洁。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基本与城区保洁接轨,比较容易坚持,缺点是经济实力不够,居住比较分散的村暂时办不到。我村里的环保资金都是靠农民自愿捐赠的,财源有限而且不确定高,我知道的是我村里的这项工作就是因为承包人不干而又停止了。

4.依托城市治理型。就是近郊农村地区通过推进城区垃 圾处理网络向农村延伸,这一模式有地域局限性,非近郊村庄难以实现,我所在县城的垃圾处理都没有处理好,如何能确保农村的垃圾处理得益于城市呢?。

四、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法规来进行保障,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是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其实分析了最根本原因的就是:农村垃圾无人管,农认为这个属于政府管,所以,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的领导机制(以村支书为主的村委担责制)、目标、内容、方式等,规范村民行为规范,并为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提供法律保障。

2、以人为本,建立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农村垃圾面临着范围广、任务重、清运处理困难的难题。科学高效的垃圾处理网络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垃圾运送关键是深化完善户集和分类运送网络。“户集”要求每户农民自觉落实垃圾入袋装桶,并定点倾倒存放。这个环节的发展趋向是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分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离。“村收”要求每个行政村按要求将村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运到中转站,这个环节的重点难点是实行垃圾分拣处理。“镇运”要求每个乡镇定期将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现垃圾运输全覆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和村民集资为辅的形式投入,落实长效管理

一个项目的实施是要先预算的,但是这一笔钱靠财政投入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大多数的农村是没有固定的收入的,必须采取投入方式:一是市、乡镇财政投入一部分;二是发动热心人士捐一部分;三是村委会转移支付的一定比例用于垃圾处理保洁经费;四是村委会通过“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代运费。只有经费有了保障,垃圾处理工作才能实行长效管理,这个是数额不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实施,我村里就是存在出钱的钱太少没人干的情况,

四、强化宣传,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

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首先就要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广大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卫生环境的整治。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村民的保洁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工作还是要政府主导。

科学处理农村垃圾,彻底改变农村垃圾随处乱扔的千年陋习,不仅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现实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相信,只要我们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有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积极地探索实践,随着大胆破解垃圾处理这道难题,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提高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文献:1、《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郑好,梁成华

2、《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调研报告》应届毕业生网3《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百度百科 农学

篇二: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史超 22201031801105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

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

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2.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

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 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

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

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

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

篇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

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成为了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甚至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对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改善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 农民 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国民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兴农富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1.1 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居民饮水安全及农业生产。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属原发建成的自然村落,缺乏整体规划,公共排污及治污设施不健全,基本上处于“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的状态。加之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小企业、规模养殖和种植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污水和固体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固体垃圾和人畜粪便大都直接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大都直接排放到村边沟壕或村庄地面,降雨时被冲刷渗透到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由点到面,逐渐扩张和蔓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

[1]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因水污染导致的农业减产、农

产品质量降低、农作物中有毒物质富集等情况日益突出,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1.2 土壤污染加剧,直接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数量,并危害人体健康。

为追求农作物高产的短期经济效益,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非降解地膜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地固化,团粒结构破坏,土壤中的N、P、K比例失调,致使地力下降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方式喷洒的农药大部分附着于作物外表,也因风吹雨淋而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除草剂中含有大量的砷化物和重金属离子,这些物质进入土壤都会对土壤有重大污染。非降解地膜因回收率低,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耕层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目前,我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1000

[2]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

产100亿kg以上,农产品中,农药的检出率及超标率高达90%以上,我国粮食的有机氯农

[3]药残留超标率层高达16%—69%,农产品质量下降通过食物链给人畜也带来危害。

1.3 环境污染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剧,企业工业污染触目惊心。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加大,但大部分环境立法及监控措施都是针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设立的,许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能耗大、污染严重的化工类企业,如造纸、印染、炼焦、制苯等企业,利用农村环境监管力度相对较小的空隙,纷纷上山下乡,进驻农村,这些高污染企业往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面不愿加大投入,生产产生的工业“三废”,只是粗处理甚或不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沟塘水渠甚或田地里,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1.4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亟待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的生活水平确有很大提高,有些地区的农村已经达到了“小康”的生活标准,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在日常的

生产生活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不自觉地破坏着生态环境,诸如因毁林造地,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滥砍滥伐,造成土壤荒漠化、引起沙尘暴;为一味追求土地高产而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水质恶化,甚至污染作物降低产量并且直接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和经济收入;在短期经济利益的刺激下,盲目兴办企业,不舍得在治污方面投入,大部分废气、废渣、工业垃圾等只好"原汁原味原形"的"回归自然",导致树林变黄,河水变浊,农田减产,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失衡,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深受其害等。

2.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1加大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的直接受害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各级政府应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要使农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2.2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政策保障机制。

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指导和督促新农村建设的治污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并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赋予该组织一定的环境保护执法权力,确保其执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3 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整治力度。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对于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进行环境污染状况评估,对不符合治污排污标准的厂矿企业停产整顿,达不到治污标准的企业必须关停。

2.4 积极推广科技下乡,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是 “ 科技兴农 ” 的载体和基础,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业,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白洋.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 现状 成因及对策[OL].中国环境法网.2008/5/7/.

[2] 徐亦刚,俞飞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与成因[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6).

[3] 张晓红.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J].科技资讯,2007(34).


农村环境污染及对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08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