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

时间:2017-02-24 11:09:0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实践研究》

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种种

永吉十中 高俊

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内,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心理、财物、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如殴打、强奸、抢劫、侮辱、杀害等。导致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诸方面的影响,其原因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失当和监护缺失

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许多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或因夫妻双方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甜蜜,这部分学生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有的家长则不注重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方法,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内心变化知之甚少。或者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动不动就斥责、打骂;或者“一俊遮百丑”,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往往不是息事宁人,而是主动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以拳头,刀棒作为解决矛盾唯一的途径。

(二)学校管理疏漏和教育保护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是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学校和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正如犯罪学者娜妮·丁·西格尔在《青少年犯罪》中所说:“由于学校之宗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又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青少年犯罪和学校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是符合逻辑的。”而且,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由于学校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孩子,使许多孩子过早的在学校里受到歧视,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缺乏对生命的敬重和关爱,很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报复校园,以致发生悲剧。学校教育的失误虽然表现在教育观念的偏颇、升学指标的强化、生命教育的缺位、心理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的滞后、惩戒功能的淡化、教师权威地位的弱化以及安全管理的疏漏等多个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校园暴力的存在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三)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坑蒙拐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致使青少年为了攀比,为了贪慕虚荣,盲目地做出许多诸如偷摸拐骗、敲诈勒索之事。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淫秽色情,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使得青少年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学生心理的脆弱

我们不否认学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学校、社会对校园暴力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我们也不能说,学生本身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没有一点儿责任。事实上,绝大多数施暴者本人就是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

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中小学生的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对别人的施暴行为一味地容忍、迁就,忍气吞声,便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甚至会使暴力行为升级。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暴戾、偏执、过激,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同学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一起起校园暴力事件。

篇二: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校园暴力事件典型案例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安静宁和的校园这块净土上,现在也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因此校园安全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导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是非不分,从而引发学生伤害事故频繁发生。

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校园安全并不是哪一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的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下面用具体案例来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一、具体案例:

2011年9月某日,在某校的大门口外50米拐角处,高二某班詹某同学伙同本班5名同学对高一某班李某进行群殴,致使李某门牙脱落2颗,身体多处受伤住院。后经学校政教处调查,两位同学的矛盾源于当天中午在学校食堂打饭时其中李某同学插队,詹某同学上前制止,李某同学不听劝告,两人在食堂内发生了口角。詹某回到班上以后,将事情告诉班上的其他几位男生,大家商议之后,决定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堵住李某同学,好好教训他一顿。因此导致詹某等

五位学生群殴李某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事后学校邀请詹某、李某及另外五位参与打架的学生家长到校,经过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詹某应负主要责任,承担50%的医药费,其他五位学生负次要责任,共同承担50%的医药费。参与打架的学生经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都表示承认错误,学校根据当事学生的责任大小和认错态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二、案例分析:

1、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李某等学生在校属于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他们缺乏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正处于心理上、生理上的发育阶段,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情绪情感不稳定,很容易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为。他们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需要。同时,每个成员个体的身份意识被团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弱化,心理健康教育缺位,来自同伴或团体的压力往往也就成为了青少年陷入暴力等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

2、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詹某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且在其家中长期存在家庭暴力,幼小的心灵很早就蒙上阴影。詹某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其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承受挫折和打击,遇事好冲动、走极端,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李某则是家中的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其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使他从小娇生惯养。家长对他缺乏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

育,导致他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性格上自私、冷酷。

3、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成绩唯一论”,“唯分数论” 依然主导着学校的教学目标。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本性,应试教育使得这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歧视。如此案例的詹某、李某两位同学成绩都不尽人意、厌学、不求上进,所以他们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甚至打架、寻衅滋事,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4、从社会和谐程度来看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些社会歪风邪气充斥着校园,暴力、色情文化催生了校园暴力。当前一些中小学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一些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无视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严重损害了教学和谐环境。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

三、预防与措施:

首先,面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外,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产生的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

其次,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残缺的。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应在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将其贯穿到教学当中,而不应单纯地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第三,在许多中小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国家应考虑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各级各类学校包括中小学,都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

第四,必须强化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这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预防校园暴力,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吧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延伸与思考:

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教

会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挑衅行为。

就上述案例,从处理的结果上我们得出结论是: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同伴恶意挑衅性的行为,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让他们来充当“中间人”,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而起反作用的应对措施往往是予以反击或者消极承受伤害。这说明教师在处理校园暴力问题上是有其独特的作用的。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抵抗校园暴力的重任,在教师个人和学校组织力量有限时,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于司法机关、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对严重的暴力伤害事故做出有效的处理。

篇三:校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承德高新区冯营子中学 王铸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电视、网络报道中。事件中的人物大多为初中生,是什么原因让他(她)们那么暴力、残忍呢?面对受害者受到的身心伤害,他们的善良哪里去了?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给怎么办?

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探析:

一、学生的不良模仿

1、家长的不良榜样和教育。

有的家长在处理邻里和人际纠纷时,由于自身素质差,不讲道理,胡搅蛮缠,甚至满嘴脏话,有时还大打出手。家长这样的行为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坏的榜样。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不讲忍让、和善。而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什么事都不要吃亏,吃亏了就动手打他(她),使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小霸王”的性格。

2、受学校和社会上恃强凌弱现象以及网络、影视、动漫等传媒不正确的宣传影响。

在各种暴力事件中,他们看到的是施暴者的“霸气”。受此影响,一旦有的孩子心情不好时和其他孩子产生矛盾,他们就会觉得采用暴力这种方式最出气,于是又一个校园暴力产生了。

二、孩子自信心的丧失。

有的家庭由于父母务工或做生意等原因,每天早出晚归甚至见不

到人影,没时间和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关爱和鼓励,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不管不问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的丧失。马洛斯的需求理论中,安全需求、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青少年渴望得到的。这些缺少自信的孩子,他们通常会选择错误的行为方式: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这些错误的行为方式是产生校园暴力的温床。

三、校园暴力事件处理不力,不能达到教育和震慑的效果

1、没有严厉处理并纠正施暴者的不良行为。

没有严厉处理,不能使施暴者受到处罚和深刻教育,是他们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由于大多是初中生,不是成年人,不到《刑法》处罚的年龄,不能受到刑事制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他们做义工。并训诫他们的父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失责。在在经济上采用重罚,拿不出钱的可以刑事处罚。

对于情节严重的施暴者可以采取强制教育的方式,这需要政府的投入,可以每个市建一所青少年强制教育学校。把因严重违纪被学校劝退的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送到这所学校进行强制教育。好比小树苗,长歪了我们可以采用外力把它扶正。如果不管它,长成大树时歪歪斜斜的,我们只能砍了烧火。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如此,有了错误不改正,放任自流,到他们长大时,也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2、旁观者和受害者没有被正确关注和教育。

对于受害者,缺少心理疏导和精神上的关注,不能使他(她)很

快地走出心理阴影。家长、教师和同学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关注他(她),使他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和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

对于旁观者,要使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冷漠、软弱、错少正义感等),使他们知道在面对校园暴力时,要勇于制止,及时报告给学校老师处理,联系不上时,应马上报警。

校园暴力解决方法探讨:

1、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成功的技能。

使他们确立:1、我能行。2、我的行为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我能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影响。[1]

培养他们成功的技能:1、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2、我能与他人互相尊重的共事。3、我理解我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4、我能通过日常的练习,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能力。[2]

2、家长的关爱和干预。

在平时,家长无论多忙也要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关怀,家的温暖。培养孩子阳光、正直、善良的性格。在子女的性格教育上,必须教交给他们能让他们以尊重的方式得到认可、力量、公正和技能的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3]

关注孩子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没原因的不爱上学;说头痛、身上难受等,这些可能就是你的孩子被欺负了的外在表现。这时你就要联系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开导。一是要看开这件事,受欺负了要和家里人、学校老师说,让大家一起面对事情,共同

想办法解决。不要把事情放在心里,那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家长要告诉孩子当你面对校园暴力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自己要勇敢、坚强,告诉欺负人的孩子他们这样是不对的。要先保全自己,大声呼救,逃跑。请求边上和路过的学生报告老师和报警。在自己的孩子和人有矛盾时,家长要接送或者告诉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结伴上下学。

3、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和干预。

学校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向他们灌输个人责任感,并在那些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们纠正自己的行为并做出弥补时进行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情感宣泄室和心理辅导室,使学生的负面情绪有一个正常宣泄的渠道。

学校可以开班会,采用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扮演施暴者、旁观者、受害者,演完之后谈自己的感想。讨论自己在面对校园暴力时应当怎样避免伤害。

在发生校园暴力时,学校要找到施暴者、旁观者、受害者与之谈话,使施暴者、旁观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自己的行为;安抚受害者的身心。避免以后此类事情的发生。

为了避免校园暴力,学校保卫人员和学生会成员要进行校园巡查,上下学时在校门、校园、楼道内有人值班。

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时结伴而行。

教给学生面对校园暴力时正确的处理方法。要先保全自己,大声呼救,逃跑。请求边上和路过的学生报告老师和报警。

教育学生在受到伤害后要及时告诉家长、老师。

4、社会的关爱和干预。

政府要进行正面的宣传,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应当怎么做去避免伤害。伤害他人要受到法律和经济上的制裁。

在上下学期间,有多余警力的情况下,民警和协警可以在学校校门和周边巡查。学校辖区内的居委会或村委会可以安排志愿人员在学校校门和周边值守。

相信在政府的关心下,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暴力现象一定可以消除。

引自:

[1]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教育.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译著)

[2]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教育.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译著)

[3]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教育.梁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42,(译著)


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92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