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

时间:2017-02-21 07:46: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阅读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生的道德境界和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进一步推进我校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现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读书活动。

一、指导思想

读书活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继承民族文化中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发挥阅读在学生思想教育、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中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开拓他们的眼界和视野,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内容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开发、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尤其

要向学生重点推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四书”、《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积极引导学生背诵唐诗宋词、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彩片断;引导学生摘录积累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等。各个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结合学校实际,有选择地开展一种或几种活动。

(一)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语文是民族文化之根,诗歌是文学之母,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灵魂,具有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易于记诵等特点。小学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多积累、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古诗文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个道理。

古诗文诵读篇目,可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古诗文(小学70篇、初中50篇)的基础上,从《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古文观止》、《宋词一百首》等古诗文选本中选取。古诗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是“每天20—30分钟,坚持三年,终身受益”。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开辟统一的语文读书时间,全校一起大声诵读,做到书声琅琅,以保证此项活动取得实效。

(二)、开展“中华经典名著阅读”工程

文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是语言的经典范例,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历

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小学可结合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针对名著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基础,并参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每学期读一部名著”活动。如小学低年级选读《三字经》,中段选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论语》,高段选读《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孟子》等。“经典名著阅读”的形式可采用教师推荐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撰写阅读感受、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请本校老师或外校老师开设名著阅读专题讲座。

(三)开展“每日一则”活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许多言简意赅,催人上进、脍炙人口的格言警语、名篇佳句。“每日一则”就是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摘录、背诵这些格言、警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每日一则,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气质。 开展“每日一则”活动,可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分门类进行,如可以分成爱国、励志、惜时、勤学、意志、成功等类型,某一阶段专门集中积累某一类型的内容。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可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手抄报,开辟本栏;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由学生讲,教师点评,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

(四)开展“每月一专题”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

充分开发、利用、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和进度,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每个月开展一次语文专题活动,如“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专题、“走近家乡名人”、“走近孔子” 专题、“鲁迅研究”、“长城” 专题、“春节与对联”、“中秋和月亮”、“端午节与棕子”、“元宵与迎龙”、“茶文化”等。如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农历一月、五月、八月可分别安排“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该月的专题;太华可开设“魁城文化“专题;屏山等茶乡可开设“茶文化”专题;上京可开展“走近田一俊”专题活动等。 专题活动形式可采用搜集资料、交流研讨、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融口语交际、作文、语文实践活动于一炉,使学生在在动口、动手、动笔中得到传统伦理道德与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五)开展“百家讲坛”进课堂活动

中央十套午间“百家讲坛”栏目,大都是一些名家、教授为公众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史经典著作的讲座,讲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精彩纷呈,是中国传统文化酿制的美酒和文化盛宴,深受大众和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更是影响深远,收视空前,二人也由此一举成为人气最旺的文化公众人物、万千学子心目中的精神偶像。这个栏目开播时间恰好在中午时间,各个学校可组织、引导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收看,语文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点拨,有条件的地方,可刻录成光盘,在语文课上播放。相信,这对于我们广大学子亲近经典、启迪智慧、开拓视野、提高素养、陶铸人格气质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实施步骤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读书活动的组织、开展工作,县里由局和进修学校牵头,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指导组,各学校也要成立由党支部、教导处、团队负责人组成的工作机构,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处室组织落实、语文老师全面参与、各学科老师协同配合的局面。该项活动的开展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相结合,要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之中,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这根主线,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刊、国旗下讲话、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立足校本、制定方案

各校要结合各校学生的程度和师资的情况,立足本校实际,依据指导意见,制定各校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要具体、明确、易行,有主要措施和具体做法,内容简要、由易到难,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各校自己的特色。

3、改善条件 提供保障

各校要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筹集资金,选购一批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不断充实学校的图书馆,增加藏书量。加强和改进图书馆和阅览室的管理,真正实施图书专人管理制度,改善阅览室的条件,延长开放时间,努力为学生的借书和课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

4、文道结合 读书明理

各校在开展读写活动过程中,要遵照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要求,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

学 期 读 书 报 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 号 361309010302

专 业 计算机

班 级 计算机1303

姓 名 樊睿

任课教师朱 建 锋

读《弟子规》有感

一、阅读的目的 初读《弟子规》是因为父亲的缘故,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自小,读的第一本国学经典便是《弟子规》。其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初期,并不理解父亲的用意,只是闲时阅读,全文朗朗上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内容也有了略浅的见解,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弟子规》便是我的行为准则,我的一言一行都要以其为标杆。《弟子规》属于孝悌忠君体系,但是和《三字经》有所不同的是,后者更注重个人修养,而前者,更多层次上是让我们来学习,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弟子来学习。“规”则是要规范,先规己才能以己服人。对《弟子规》的阅读,也逐渐让我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史知识。《弟子规》所讲的道理,很多也应用到了古代的很多典故。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弟子规》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还是地理。 《弟子规》明确强调了做人的各项准则,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知道什么是廉耻,如何分明是非,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如何辨别世间的善与恶,以此来培养我们健全的道德品质,这对于身心正在发展的我们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学习《弟子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阅读全文感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会如何为人,为好人。做人,不应有分别之心,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们应该去继承它,发扬它。

读孝一文,给我的感觉就是多多敬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让自己后悔。

二、阅读的具体内容与感受

阅读《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孝为先一文。对待父母我们都应该敬孝之态度,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今天读了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孕妇上了车,两位老大爷因为争着让座吵了起来,其他人像看热闹一样,有的还起哄。结果出来了,但孕妇到站了,她为了知道结果还多坐了一站,但她还是很谢谢两位老人。司机转头说:“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轻人,两位大爷虽然为谁让座而争吵,但至少他们有这个想法,为什么除了两位老大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座呢?”车上的人听了都默不作声,慢慢地低下了头,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不懂礼让,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为老孕幼残让座,可谁做到了呢,我们应从尊敬兄长和长辈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应该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三、阅读后的总体评价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生存智慧。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摒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

21世纪,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从来没有为父母付出过,从来都只有索取。连古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何况我们呢?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劳动。区区这点小事我们都做不到吗? 而《弟子规》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弟子规》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文化不但对韩国和日本,还对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然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为何我们还要摒弃她呢。当然,我们应该承认,传统文化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们应该去其槽粕,取其精华,而不是一味的继承和一味的摒弃。《弟子规》也应该加入小学教材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篇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读书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

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几个儿女为了争夺老人的财产来到了这个节目,老人已经是中重度的老年痴呆。目光呆滞的老人看着几个儿女在台上唇枪舌剑,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来,老人是特别可怜的,可是老人的几个儿女脸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让人们寒心。难道现实的社会真的事利字当头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在和谁谈利益,是你至亲至爱的娘啊,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娘是怎么把你们四个人拉扯大的?孝顺孝顺,在孝顺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做到顺呢?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我们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但是咱们不能把它们当做累赘,他们是我们的宝贝。最值得珍惜的宝贝。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53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