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国防信息动员办公室

时间:2017-01-21 07:15: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原则: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地位和作用: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要内容:人民武装动员(核心)、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政治动员。

组织实施: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落实动员计划。

表1 1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主导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节奏快速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指挥扁平化,作战行动精确化

篇二:国防动员

第五节 国防动员

一、国防动员概述

(一)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防动员的地位与作用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一)人民武装动员

(二)国民经济动员

(三)人民防空动员

(四)交通战备动员

(五)政治动员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一)进行动员决策

(二)发布动员令

(三)充实动员机构

(四)修订动员计划

(五)落实动员计划

国防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

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战争需求的一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战争动员的主体通常是国家;二是战争动员的对象是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战争动员的目的是适应战争需求,为战争服务。国防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和政治动员等领域。

一、国防动员的地位与作用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国家安

危的大事。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国防动员的这种重要地位,决定了国防动员在赢得战争胜利等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可以将战争潜力转换为战争实力,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为赢得胜利提供足够的战争实力,是国防动员活动基本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是国

家通过平战体制的转换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予以完成的。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纵然拥有雄厚的财富,但是如果这些财富仅仅作为战争潜力,不能把它迅速地转换为战争实力,仍然难以用于战争并发挥作用。国家持续不断地保持战争实力的供给,才能把战争进行到最后的胜利。动员是国家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转换器,也是持续保障战争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2、可以为遏制危机提供强大的威慑力量,遏制战争的爆发

上个世纪后半叶,在美苏两大集团严重对峙的冷战条件下,国防动员的应战功能由过去的“为赢得胜利提供足够的战争实力”拓展到“为遏制危机提供强大的威慑力量”。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越来越深入人心和世界和平力量的持续增长,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把遏制危机和战争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或首要任务。实践中,也有许多国家通过显示实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有效地消弭了威胁,遏制了战争。战争动员的这种“止战”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3、可以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效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国防动员活动对于国家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诸如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严重工业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国家遇到自然灾害、社会不稳定的紧急状态时,国防动员系统可以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力量为抗御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效措施和有力支援。

4、可以通过减轻国家负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援

动员活动可以达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目的。和平时期,任何国家都没有

必要也不可能维持庞大的战争准备规模。如果这样做,就会对国家形成沉重的负担,会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都在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加强寓军于民的各项动员准备。做好了这些工作,就可以把省下来的经费转用于经济建设发展,从而达到增强综合国力、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做好战争动员准备,也是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战争动员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 (工业、交通、科技动

员)、群众防卫动员(民防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政治动员。有的国家(如美国)将工业动员和经济动员并列为两大主要内容;有人亦将科学技术动员单列,以突出科技因素在现代战争动员中的地位。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即国家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转为战时体制。武装力量是遂行

战争任务的主体,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武装力量动员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预备役人员)和民兵动员。现役部队动员又分野战部队动员和地方部队动员。野战部队动员,是指将野战部队从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一般是以野战部队为基础,按动员计划进行扩编,达到齐装满员,并按照国家战略计划实施战略展开,掩护国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地方部队动员,是指按动员计划组建扩建地方部队,增强地方作战兵力,完成区域性作战任务,并可根据战争进程将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预备役部队(预备役人员)动员,又分为已编组的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未编组的预备役人员动员。已编组的预备役部队动员,是指征召大批预备役人员成建制地转服现役。一般是在健全的预备役制度保障下,在平时搞好训练储备的基础上,直接编入野战部队或者地方部队。预备役人员动员,主要用于补充和扩编现役部队,亦可根据需要,从现役部队抽调部分骨干,以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组建新的战略预备队。民兵动员,是指发动和组织广大民兵参军参战,除按计划部分补充野战部队和配属野战部队作战外,大部则配合地方部队担负要地防空等作战

和战勤任务,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打击敌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二)经济动员与交通运输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即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经济力量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经济潜力及其动员程度如何,对战争的影响极大。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及其它动员。工业动员就是通过各种平战转换渠道,改组民用和军工企业,提高军品生产能力,保障战争需要。工业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点,也是经济动员中最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是:统筹安排军需民用,调整工业布局,改组生产与产品结构,实行快速转产,扩大军品生产;组织工厂企业必要的搬迁、复产以及战略物资、生产原材料储备的隐蔽疏散和分配等,最大限度地把工业潜力转化为实力,为战争服务。农业动员,就是在战争爆发后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农业结构,尽力扩大生产,达到既能保障战争

所需要的粮食以及某些工业原料,又能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为前线提供人力、畜力和机械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动员,就是把国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的力量组织起来,如调动铁路、民航、远洋船队、公路、水路、邮电通信等平时业已组成的预备役部队,为战争服务;改善交通网络,按计划对各种运输工具进行采购征用,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手段;将邮电通信设施等迅速转为战时状态,确保指挥、通信畅通无阻。科学技术动员,主要是把国家有关科研部门和这些部门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组织起来,大力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加紧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技术力量,并合理使用这些力量,有计划地为武装力量输送专业技术骨干,保证战时扩编的需要;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和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力争保持国家在战争过程中军事科学技术处于优先地位,以适应战争需要。其它动员,就是除上述部门外,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行业进行的动员,如国家计划部门根据战争需要,对国家资源进行的再分配;金融财政部门对国家、民间资金的收拢募集和运用:物价、计量部门加强市场管理,稳定物价,保障国计民生;医疗卫生部门担负战争伤残人员的抢救和医疗;商业服务行业在“军民兼顾”原则下保障全国军民作战和日常生活需要,等等。总之,凡是能够担负支援战争任务的国民经济部门,都要不失时机地实现平战转换,为战争服务。

(三)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简称人防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把组织民间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防护自然灾害统称为民防动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式空袭兵器不断出现,空袭反空袭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在现代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搞好人民防空动员,对于增强国家的总体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等。

群众防护动员就是组织和发动居民防备敌人空袭,与敌人的空袭作斗争,尽量避免和减少空袭所造成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其内容包括:在平时对居民进行人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空训练,构筑防护工事及掩体,对人员、重要经济目标、牲畜、粮食和水源进行必要的防护准备;战时根据防空袭警报,适时进行人员疏散隐蔽,在有放射性物质、毒剂沾染的情况下,对受染地面、建筑物、水源、粮食和衣物进行消毒和消除,实行灯火管制等。

人防专业队伍动员,就是根据城市防空袭斗争的需要,组织各种防护专业技术分队,如抢险、抢救、抢修、消防和“三防”分队,有针对性地消除空袭后果的行动。战时,组织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实施抢险、抢救、抢修和消防,消除空袭后果,对支援城市防卫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人民防空工作,建立了各级人防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人防教育,构筑了大量的人防工事。我国人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或少受威力巨大的现代武器的杀伤,对人民群众进行防卫训练和教育,预先构筑防护工事,组织和实施城市居民的疏散、隐蔽和配备个人防护器材,保障粮食和水源不受放射性尘埃和化学武器的污染;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敌空袭威胁下能稳定地持续生产,采取各种组织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加强经济设施的稳固性、安全性,储存部分原料、燃料、动力、成套配件和供气、供水设施,组织对国民经济设施部门不间断的指挥;在遭敌空袭地区进行抢救抢修,将敌袭击后果减少到最小限度,预先组织群众防卫力量在有敌袭击威胁时进入准备状态,组织和实施在杀伤破坏(或受灾)区的抢救、抢修工作,对难民进行救护,并保障对群众防卫力量进行不间断的指挥;配合军队歼敌空降兵、维持社会治安、肃清敌特及进行城市防卫作战,给群众防卫队伍配备以必要的武器器材,以抗击和袭扰敌空袭兵器、围歼敌空降兵、消灭敌特、维护社会治安和交通运输畅通。此外,当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发生重大生产事故时,遂行抢险救灾、救护灾民、消除受灾后果任务,亦正在逐

步列入人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主要指围绕实施战争而进行的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政治动员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国内政治动员,是政府、军队和社会团体等,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对全国军民进行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使之对战争的性质、目的有明确认识,树立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思想,坚定打败敌人、夺取胜利的信心。国际政治动员,是国家通过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控诉敌人的残暴罪行,争取国际上友好和中立国家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建立国际的统一战线,甚至结成必要的国际联盟。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前提和保证,不论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还是群众防卫动员,都需要以政治动员为引导和动力,才能顺利地展开。只有使全体军民通过政治动员,对战争的威胁和危害有充分的认识,激发起对敌人的极大仇恨,才能引起对各项动员工作的重视,保证各项动员措施的落实;只有广泛进行国际宣传,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援,孤立敌人,壮大自己。

三、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

战争动员的实施过程,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按一定的工作步骤和次序展开。认识并掌握其规律,对科学安排动员工作,提高效率,实施快速动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战争动员实施的基本程序是: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充实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落实动员计划。

(一)进行动员决策

正确地进行动员决策,是战争动员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旦实施动员,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均相应地转入战时体制。如果动员决策失误,动员为时过早或规模过大,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国内不必要的紧张,在国际上也会处于被动地位;动员为时过迟或规模过小,则会影响武装力量的战略展开和整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造成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所以,国家动员决策机构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决策,使战争动员既不失之于过早,又不失之于过迟;既不失之于过小,又不失之于过大。

进行战争动员决策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判断敌情。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收集各国(包括敌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并对这些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尽早洞察敌性国家的战争企图,判定战争威胁是潜在的还是现实的,是全面的还是局部的,是一国的还是国家集团的,从而视情确定动员实施的时机、规模和方式等。

(二)发布动员令

动员令是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某些部门转入战时状态的命令。动员令的发布,关系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命运,各国大都由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规定,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第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会,并行使宪法规定的国防方面的其他职权。”

发布动员令的方式,分为公开发布和秘密发布两种。公开发布动员令,一般是战争即将或已经爆发的情况下施行,可以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和通讯手段,不受任何保密限制。这种方式传递速度快,能在短期内家喻户晓,迅速转入战时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苏联就向全苏发布了动员令。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遇到埃及的突袭10分钟后,政府就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发布了动员令,当天晚上,总理梅厄夫人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全国很快掀起了动员高潮。秘密发布动员令,一般是在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尚未爆发

的情况下施行。要执行严格的保密限制,通常是根据需要,只秘密通知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构、军工厂和需要转产的民用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德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的我国,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叙利亚,在战争前都进行了秘密动员。发布动员令是战争动员的一般程序,但不是必然程序。在战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国家事实上已经进行战争动员,但并未发布动员令,如美国侵越战争即是如此。

动员令的主要内容有:①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敌国发动战争的企图和本国所面临的威胁。②国家进行战争的意志和决心。⑧对战争动员的实施作出原则规定和要求。④明确战时国家动员机构的组成和权限,以对整个动员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⑤明确动员的规模和开始动员的日期。

动员令发布之后,能否实施快速动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员令的传递速度。所以,无论是公开动员还是秘密动员,都应该充分运用所有允许运用的传递形式,以最快的速度,将动员令传递到有关机构和人员。

(三)、充实动员机构

一旦实施战争动员,和平时期的动员机构,无论在人力上还是权限上,都难以适应需要,必须及时调整和加强。一是要扩大组织,增加人员。战时,一切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战争动员刻不容缓,动员机构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大,只靠平时的编制员额,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所以,要增加编制,扩充机构。二是要赋予职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战争动员事关国家安危,责任重大,如果权力有限,指挥无力,处处受制,就难以完成繁重的动员任务,影响战争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战争动员机构都应拥有较高的职权。各级行政区的动员机构,必须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吸收有关的工、商、贸、交通、燃料、公安、司法等部门的领导和人员参加,形成一个协调有规模过大,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国内不必要的紧张,在国际上也会处于被动地位;动员为时过迟或规模过小,则会影响武装力量的战略展开和整个国家转入战时体制,造成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所以,国家动员决策机构必须把握时机,适时决策,使战争动员既不失之于过早,又不失之于过迟;既不失之于过小,又不失之于过大。

进行战争动员决策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判断敌情。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收集各国(包括敌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并对这些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尽早洞察敌性国家的战争企图,判定战争威胁是潜在的还是现实的,是全面的还是局部的,是一国的还是国家集团的,从而视情确定动员实施的时机、规模和方式等。

(四)、修订动员计划

战争动员计划,是实施战争动员的依据。在面临战争的情况下,由于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事先制定的动员计划难免与战争的实际情形不完全吻合,所以要及时予以修订。

修订战争动员计划,一般说来,是在既定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若作小的修改、补充就能适应战争需要,一般不作大的修改。只有在与战争实际明显不符时,才作大的修改。为避免实施战争动员时对计划进行大的改动,在平时就要针对不同的战争规模和样式,多设计几套方案,并根据情况的不断变化逐年修订,在战争征候较为明显时及时修订。这样就可以缩小平时制定的战争动员计划与战争实际之间的距离,减少战争动员实施时修订动员计划的工作量,加快动员速度,缩短动员时间。

修订战争动员计划,要注意统筹规划,关照全局,突出重点,优先保障战争初期,照顾战争中、后期,优先保障一线战区,兼顾其他战区。修订动员计划,与充实动员机构常常是同时进行,一边充实动员机构,也修订动员计划。

(五)落实动员计划

落实动员计划,是使计划见之于行动,实施战争动员的关键环节,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

篇三: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战争离不开动员的支持。那么,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内容有哪些?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

国防,就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动员一词,就其字面含义而言,可以解释为:“动”即发动、控制、支配与运用,“员”即人力、物力及一切能量代表的单元,所以,动员的含义就是为达成某种目的,将一切能量单元,有计划地组织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由此可见,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国防动员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必须由国家统一发号施令。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的统一号令,组织实施本级的国防动员活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组织实施国防动员活动。

国防动员的对象是国防潜力资源。国防动员的对象是一切能够为应付战争或应对危机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服务的国防潜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等。

国防动员的实质是国防潜力的调度和转化。国防潜力平时通常是“静态”和“散在”的,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之中。动员就是把这些“静态”和“散在”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服务于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的动态和集中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不断调控的动态过程。

(二)现代国防动员的主要特征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这一切对动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是:

1.国防动员的主渠道是社会化

信息化战争所具有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特征,是战争对抗中的任何一方都必须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否则战争将难以进行。为此,除军队特有的装备物资外,大量装备、技术、人员将依托社会进行动员,社会化动员将成为国防动员的主渠道。海湾战争中,美军为保障在海外的50多万军队作战,政府有80多

和经济技术部门为军队筹集作战物资,38家航空公司、几十家海运公司和7个州的铁路部门为军队提供运输工具,73家公司提供食品、服装和药品,三分之一的企业为军队生产了高达284.6亿美元的作战物资;日本现在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基本上是全部委托民间企业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立足社会化动员,在战争准备阶段就按计划大量征用民用后备航空队的运输机向海湾地区空运兵力,租用了包括美洲航空公司、环美航空公司等22家民航企业的飞机,将第3机步师、第4机步师、第101空中突击师、第82空降师、海军陆战队等地面作战任务和特种作战的部队送达海湾地区。及时有力的社会化动员,有效的保障了作战需求。

美军认为,许多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那些非战斗性的保障工作,完全可以由市场承担,如社会服务、卫生勤务、基地维修等。伊拉克战争准备过程中,美大量征召了从事各种专业勤务工作的后备役人员扩充兵力。这些人从事通信、测地、架桥、医疗、运输、建筑、维修、翻译等工作。美军后勤保障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私营公司承包的项目。美军在科威特的营房维修、军人商店、伙食供应、娱乐设施、邮件、环境清扫等基本上都是由地方服务公司承包,军队主要用合同方式规范其行为。同时,作战部队的淡水、生活品和油料等物资,也相当大一部分向当地购买。

2.动员实施的快捷性

由于军队整体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迅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持续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如海湾战争只持续了42天,科索沃战争持续了78天,阿富汗战争持续了61天,伊拉克战争只持续了40天左右。同样,由于现代社会电视、广播、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进程,以及各种应对手段和措施的运用情况,都会几乎接近实时地迅速扩散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实施快速高效的敏捷动员,才能跟上军队作战后勤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工作节奏,从而确保国家应战或者应急需要。同时,国防动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是国防动员工作部门可以同步感知国防动员需求的变化状况,并根据迅速变化的情况接近实时地做出快速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国防动员的行动和工作部署,组织实施快速敏捷的国防动员。

3.动员技术兵员多

现代战争由于大量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兵种增多,要求兵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以便能迅速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的专业技术只有20多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加到160多种。二战后,军队的专业技术发展更快,如美军现今已达4000多种。美国军队中普通兵与技术兵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的技术兵大约占20%,2005年底,美军现役士兵中具有一定军事专业技术的人员比例就已经超过了80%。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技术动员的比重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兵员动员所涉及的技术种类由17种上升到400多种,其中相当部分为高技术领域;首批动员

的后备兵员大多或全部为技术兵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员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总量有10多万人,不到海湾战争的1/2,但装备维修、卫勤保障、信息技术人员的比例却是海湾战争的几倍,还征用和租用了30多颗商业卫星、民用信息网络,大大提高信息传输能力。

4.动员控制“精确”化

所谓“精确化”动员,是指在对战争需求进行精确分析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动员活动实施精确控制的一种动员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合理确定动员规模,优化整合战争资源,尽可能的使动员与战争需求之间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动员效能。

国防动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战争需求。过去,动员的计划性、针对性不强,处在有什么动员什么,有多少动员多少的状态,动员准备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海湾战争中,仅作战准备阶段,美军就向战区投送兵力55万多人、各种装备物资700万吨,征用了200余艘船只、400多架飞机。这些物资并未完全派上用场。战后,美军又不得不展开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达1年的、被称为“移山”的“沙漠告别行动”,用4.1万个集装箱将余下的价值27亿美元的补给品运回国内,造成了战争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动员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伊拉克战争前,美军先后在“千年挑战-2002”军事演习和“内窥-2003”指挥机关模拟演练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战争过程,对伊拉克战争可能的规模、兵器兵力配置、各种物资需求、战斗毁伤评估等各方面进行了精确推演,预先取得了与战争实际极为相近的各种动员需求数据,使战前动员工作颇具针对性。战前准备阶段,向战区运送兵力30万、装备物资约300万吨,仅相当于海湾战争的50%,贯彻了使成本最小化的“即时动员补给”战略:一切物资只是按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极大地提高了战争动员的时效性和效费比。再以预备役人员征召为例,2003年3月19日,美国防部宣布征召24025名预备役人员,使被征召的预备役人员总数达到212617名。同时发表的声明称在总共212617名预备役人员中有148612名陆军,30783名空军,19711名海军陆战队员,9875名海军和3636名海岸警卫队员。对征召人员数量上的描述精确到了个位,这在战争动员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实际上,美国防部在每周例行的军情公布中通报的数字大都精确到了个位,这充分表明在超强的制信息能力的支持下,美军已经能够准确、实时地掌握作战系统的损耗及战争需求的信息,能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量化分析得出需要的动员供给量,并严格按需求进行动员。真正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哪里缺哪里补”,实现了战争需求量与动员供给量之间的一致。

三、国防动员的主要功能

国防动员既适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适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可以释放“战时应战”功能,又可以释放“急时应急”功能,甚至还可以在平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应战功能

1.应战功能——动员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环节

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现代战争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但综合国力的优势并不能直接与作战实力划等号。如何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转化为战争的实力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呢,这里面就是要通过动员的作用,在其中起到力量凝聚器和力量转换器的作用。例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战争爆发10分钟后就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紧急征召预备役人员;20小时后,被指定在西奈半岛展开的两个预备役师先头部队到达西奈前线;48小时后,即有30万预备役官兵开赴前线,使总兵力由11.5万人迅速增加到40余万人;7天后,15个预备役旅全部成建制投入作战,很快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当时,世界各国都对以色列的快速动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位著名的军事评论家这样说,如果说埃及强渡运河是这次战争的第一大胜利,那么以色列的动员就是第二大胜利。可见,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2.威慑功能——动员是遏制危机的有效手段

1962年,我们新中国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一方面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国内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我国北部边界屯兵百万,重兵压境,对我构成巨大威胁,此时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认为反攻大陆的时候终于到来,于是召集高层,制定多套反攻大陆的作战计划,信心满满。为了应对这种危机,紧急实施战备动员,在全国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向东南沿海紧急调兵遣将,军工部门紧急动员扩产,东南沿海加强军民联防,蒋介石集团一看大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反攻大陆的计划。军事实践表明,动员不仅是战争潜力向战争实力转化的枢纽,而且是使用武力的一种特殊方式,以其本身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可以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看了中国民兵建设的情况后,深有感触地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的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要把进攻中国作为战争的禁律之一。”

(二)应急功能

任何一个国家所处的状态可分为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两种,战争只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今,非战争性质的各种突发事件对国家安全利益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某一突发事件往往会导致连锁反应,甚至升级为国家内乱、国家间的武装冲突乃至局部战争,这些突发事件的频繁出现,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例如,在1998年全国抗洪斗争中,当地的民兵和预备役人员都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他们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成为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队,为抢险救灾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年初,50年难得一遇的冰雪灾害使我国19个省份受灾,电力、交通、能源、国防、气象等几乎所有关乎国计民生以及社会发展的层面都有所波及,而且正处在春节、春运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我国政府紧急启动了应急动员机制动员了各个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1月10日冰雪灾害发生,到2月13

日全面转入灾后重建,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赢得了抗击冰雪灾害的伟大胜利。

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突然爆发后,中国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和救援活动迅速展开。以解放军、武警官兵为主的十余万救灾大军,成为国外媒体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奥地利的《新闻报》在5月15日刊登文章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中国政府对大地震的迅速反应是空前的,三天内调运13万军警及

物资设备到灾区。世界上,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

中国和俄罗斯。而能在三天内调派几百个医疗队到灾区的国家恐怕只有

一个,那就是中国。我的美国大兵战友们都对解放军官兵一天80公里

负重强行军以及4000米高度伞降印象深刻。”

这段文字来自于美国陆军第二装甲骑兵团(美国陆军驻欧洲的一个重火力快速反应部队)华裔士兵陈果的博客,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美军精锐部队的一员,陈果对解放军官兵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快速反应及空地联合突进的表现尤为赞叹。

中国军人之所以具备这样的救援能力和奋斗精神,和中国军队在和平时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是分不开的。

(三)服务功能

国防动员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可节约国防开支,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和平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提髙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国防建设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必须提高国防建设的效益。有限的国防经费,要想获得最大的国防效益,必须健全完善动员体制,建设一支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做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不仅可以经常保持较强的国防整体威力,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可以减轻国家负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防动员建设可以节约国防开支,从而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防动员要坚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军民融合发展,就是把国防动员建设的层次提得更高,范围扩得更大,程度变得更深,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让会发展。例如,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要考虑到军队和国防建设。修建高速公路时,可结合高速公路的建设,修建一些简易的飞机应急跑道,就像沈大高速公路部分路段一样。铺设光缆的时候预留一部分接口为军队服务等,都比军队单独建设要节约很大一笔经费。军费节省了就是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2008年月8月4日,《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千里海防线呈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景观。说的是山东烟台市近3年来,修建了5条能满足战时需求的海防公路,20多项码头改扩建工程全部预留军用接口,在民用机场开设军用应急起飞跑道,确保大型武器装备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港口和空中都能方便地运输和装卸。河南省在4条主干高速公路上为部队机动开设了29个特殊“出口”,将30多条高速公路上的310个服务区


国防信息动员办公室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37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