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七律长征说课稿

时间:2017-01-14 07:15: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目标的设计理由与根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高年段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达到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能诵读,学会感悟作品特色,提高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吸取经典精华。结合单元、教材、学生特点,设定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 难点: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

在关注学生阅读主体时,注意语文根据特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学会归纳、整体、分析、提高感悟能力,所以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词饱含的深情,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则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首诗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须在理解长征和毛泽东写作的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整首词的含义,诗词中的夸张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以此为难点。

四、教法与建议

1. 用2课时完成教学。

2.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3.创设情境法: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七律长征》。

4.任务驱动法: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法实施的依据: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写于1936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但语言文字比较难懂,让学生多朗读,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对于内容、写法的探究,

采用任务驱动法下的讨论、激励创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辨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五、学法与要求

1.诵读法:课前预习时,大声地、反复地朗读课文。

2.查找资料法: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品和时代背景。

3.想象讲述法:根据课文,发挥想象,畅谈认识和理解。

4.圈点勾画法:找出体现红军长征路上的“难”,以及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诗句。 学法指导依据: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要有目标意识,能通过自己自主学习,明白“做什么”,“怎样做”。“四合一”学法指导对预习、阅读等要求非常明确具体:如读什么、查阅什么等,形成“圈点批注习惯”等的怎样做法。《七律长征》气势磅礴,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知大意,教师不必越俎代庖;诗词语言凝练,想象讲述可以带动学生解读文本。

六、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一)熏陶导入,交流资料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没办法真实地体会到长征时艰险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用视频的方法去导入,让学生看一段关于长征时期的影片,使他们直观地去感受这长征带来的冲激。这样有利于下面的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接着出示毛主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本“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了解情况。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

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板书: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

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既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迅速投入到理想的学习氛围之中,畅谈想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所有智力活动依赖于兴趣。教师必须积极营造气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以活动为载体,展开教与学

【活动1】诊断性评价

1.自学生字词语。

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并注音。

逶迤 磅礴 云崖 岷山

2.朗读课文。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 达到了扫清生字词障碍, 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即将进行的学习做了铺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

【活动2】细读感悟,领略诗境

问题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哪几件事情?

小组研读,全班交流,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最后师生总结出: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五件事:“翻越五岭”“跨过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问题2: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远征难“之后进行诗句研读的教学过程。

问题3: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引导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问题4:“细浪”、“泥丸”又是什么样的呢?

让学生明确把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比作“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感受。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这也是这句诗的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体现了红军什么精神?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朗读这句诗,接着通过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然后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讲铁索有多艰险,学生也是只能从表面的意思知道。但以录像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红军在过这短短的铁索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引起感情的共鸣。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问题6:到底这跋山涉水有多难呢?选择描写山或者是水的语句,结合诗句的意思以及查阅到的资料,说说跋山难在哪?涉水难在哪?红军战士们分别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问题7: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问题8: “万水千山”—— 远征难,这万水千山,怎能一一都写下来呢?在这里,毛泽东选取了哪些山和水作代表,你们能找到吗?

问题9:课文中哪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以此引导学生感知毛主席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暖”与“寒”是这句诗的重点,它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这个字的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这个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再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分析、交流等活动方式理解文本的叙事要素、情境氛围、关键句意等,在研究中感受诗词特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成教学重点目标。

【活动3】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教师质疑: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件事呢? 这样引导学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千难万险。本诗只是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画面进行概括。

这首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教法让学生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地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让学生欣赏《长征》歌曲,有助于升华长征感情、了解毛主席诗歌豪迈的特点。最后再集体朗读全诗,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设计意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上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开放性、个性化的解读原则,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前面学习的总结、提升、拓展、深化,从而有利于结束全诗的学习。

【活动4】形成性评价

1.诗中哪个字点出了长征的苦,哪个字点出了红军的大无畏?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4.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

了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5.这首诗通过“ ”“ ”“ ”“ ”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6.有感情的朗读《七律长征》(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巩固基础知识,联系文本学会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强化了教学重点的把握。也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可测、可用,符合实用性、兴趣性原则。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选学)

学生通过学习了《七律长征》,对毛泽东的诗有了一定的认识,由此希望他们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且更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毛泽东的诗词。对此我安排了抄录一首毛泽东长征途中写的诗词《念奴娇?昆仑》的作业,进一步感受其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设计意图: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拓展性延伸训练,体现了语言教学的迁移特征,,也是落实基于学生的“学情”的分层训练,为学生后续学习不着痕迹的进行知识的延伸与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性评价

一、积累与运用

二、阅读与鉴赏

三、实践与表达

设计意图:

总结性评价分为三部分。积累与运用涵盖本课所有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不同能力水平的检测;阅读与鉴赏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延伸;实践与表达注重对学生不正思维和人本理念的引导。遵循以下原则:量要适中,难易适当,题型丰富,体现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要求。

七、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万水千山 只等闲

设计意图:

遵循简介直观又能画龙点睛突出教学重点的原则。

说课总结:

整个设计,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与作品、作者对话,突出情感渗透;注重教、学、练、评有机结合,体现知识点具体落实,较好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和谐的统一。

篇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说课稿

序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五课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

2

3

4

篇三: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七律 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分五个环节:

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 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 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三段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七律 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最后,教师出示“抗洪抢险”“抗击非典”、 “抗震救灾”的画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四、 板书设计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七律长征说课稿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490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