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战斗精神图片

时间:2017-01-02 09:21: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可谓民族之魂。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这一精神,他指出:“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和??直到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他将这一精神用之于抗日战争,“不到驱逐日军帝国主义出中国,使中国得到完全解放,这个奋斗是决不会停止的。”

这场历时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意义:一是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二是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三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同时也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独立,而且还产生、凝聚、形成了以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抗日战争精神,这种精神

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始终。

至今,抗日战争燃烧在中国大地上的烈火硝烟已经熄灭了六十八个春秋,绝大多数抗日英雄也早已安息于祖国大地。但是,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却将永世长存。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战斗精神是比较早,持续和流传时间比较长的。

在中国东北战场上,有这样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直到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它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在这场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八女投江等为代表的伟大人物和事迹创造了一个千秋万载、永恒不朽的光辉业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篇章,铸就了一种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人民抗日战争中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 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他率部在吉林深江(今靖宇县)与日本侵略

军展开战斗,此时,一个叛徒因为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而出卖了抗日联军。不仅如此,这个叛徒还带着日本鬼子和伪军,将抗日联军包围了起来。这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杨靖宇决定让主力突围,他自己则带领一支小部队断后以牵制敌人。他说:“我是敌人的眼中钉,吸引力最大。”杨靖宇带领战士们打退了敌人的3次进攻,到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出去时,留下的战士只剩下几十人和一部分伤员。转移伤员的干部请求留下来保护总司令,可杨靖宇严肃地说:“不行!现在,前有伏兵,后有追兵,在这严峻的时候,领导的责任是带好队伍,保护战士,不把伤员转移出去,我于心不安!”伤员转移走了之后,杨靖宇和他的两个小战士开始寻找吃的,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又没有吃东西,他们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就在杨靖宇寻找食物的时候,敌人发现了他,所有的敌人都向他围过来,杨靖宇对着敌人猛烈射击,敌人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过了一会儿,杨靖宇发现枪里面只剩下一颗子弹。这时,杨靖宇也身负重伤,他靠着一棵大树,吃力地举起手枪,两眼怒视着周围凶恶的敌人,毫不犹豫地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敌人吓得目瞪口呆。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了。

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杨靖宇挺身而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群众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奋起抗战,勇赴国难,誓死保卫祖国。捐躯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杨靖宇身上得到了透彻的体现。

二、 勇敢拼搏的英勇战斗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强调:“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东北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阻击日军的江桥战役,就是表现抗日战士英勇顽强的最好例子。当时东北军有很大一部分投敌或退守辽西,日军在辽吉两省如入无人之境,没有受到任何阻击。黑龙江省军队人数不足三万而且战斗力比较弱,但主席马占山却力主抗敌,他在战争一开始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一省长官,守土有责,绝不能将黑龙江寸土尺地,让与敌人。我的力量固然不够,他来欺负我,我已决定与日本鬼子拼命,保护我领土,保护我人民。如果我打错了,给国家惹出乱子来了,你们把我的头割下来,送到中央去领罪。”(马占山将军抗战史料)江桥一役,因为抗日战士从上至下均有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才能英勇顽强,屡次挫敌锋芒,坚持战斗半月,创造了中国抗日战争首战以毙伤俘日伪军万余人告捷的巨大战果。

在面对敌人凶残的进攻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敢拼搏,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充分阐释了面对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 舍生忘死的不畏牺牲精神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里。但她却毅然投身革命,相继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抗日游击区开展工作。她在《滨江述怀》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坚定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

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1936年6月30日被捕,日军对她施以酷刑,逼其招供。但她宁死不屈,还严词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日军为了得到口供,将她送到医院看管治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也不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呼声中从容就义。时年31岁。

赵一曼没有死。她美丽传奇的一生,已化作中华民族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精神象征;赵一曼没有死。她用柔弱瘦小的身躯,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铸起一座抗日爱国的丰碑。为了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略,赵一曼英勇斗争,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她舍生忘死、不畏牺牲的精神。

四、 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彭真同志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进行抗日斗争。”东北抗日斗争确实非常艰苦。穆青曾经写到:“东北抗日联军这时几乎完全生活于冰天雪地、丛山密林间,时与野兽同居,饥寒相伴,没有房子住,便背着斧锯,在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中砍倒大树,建造“密营”。后来“密营”又遭敌人破坏,从此他们就经年累月的在雪地上睡觉,火堆是他们最亲爱的朋友,腿骨痛时,火堆又成了他们的医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曾吃过树皮、马皮,甚至脱下自己脚上的靴煮食。数十天不见一粒粮食的事是极平常的。”“一到冬天,风雪寒冷

篇二:浅谈战斗精神的培养

浅谈战斗精神的培养

提起雷锋精神、中国女排精神大家都比较清楚,今天我们谈谈战斗精神。首先,我想问问在座的同学,有谁知道黄继光、邱少云、谭秉云和郭忠田。他们都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我认为在革命战争中,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英雄楷模自身所具备的顽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表现出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就是我们要学习和垂范的战斗精神之一。

一、培养战斗精神要讲正气

正气就是坚持正义和真理,是对一切帝国主义纸老虎的蔑视,是革命英雄主义。讲正气,就是解决为谁打仗,保卫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中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我国一直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方向,

世界各国与我国的商业贸易往来也不断扩大,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同时我国经济建设对能源、希缺原材料的进口逐渐加大,虽然我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国(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发展始终采取遏止和包围(科技封锁,经济诋毁、军事禁运建立围绕中国的军事基地等等)的战略,妄

图阻止我国的和平崛起,抱希望在未来挑起战争时,实现战术牵制、分割和战役打击。而大国为了自身的发展动辄对他国经济制裁或政治威胁,在强加于他国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目的。这里和平发展就是正,而威胁、战争为不义,就是反(反动)。

我们从五个实例来看看我国周边环境,看看我军保边为国任务的艰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组织利用“9.11”事件占领阿富汗,为了石油侵略伊拉克,至今占领伊拉克已经长达6年,拉拢印度、鼓噪菲律宾在东南与我国抗衡。

我们军队保卫和平、保卫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成果,就是保卫人民的最基本利益。为了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的不懈追求,曾有黄继光舍身取义,邱少云烈火焚身也要完成任务。今天我们军校的学员在课堂上学习,未来都将成为国家的捍卫者,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只有正确理解了战斗精神的意义,明白是与非、正与恶,才能做到打得赢不变质,才能从内心焕发出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真心。

二、培养战斗精神要树骨气

现在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革新,造就出人文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我们的军校也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这种英雄气概就是骨气。树骨气,就是要晓廉耻、知荣辱。

历史的沉淀告诉我们,18世纪近代中国因为腐朽落后八国联军在中国烧杀掳掠,为了掩盖滔天罪行,火烧圆明园(这里有三幅圆明园的遗址图片,中国百年文明被付之一炬);19世纪因为落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百姓30万。历史教育着我们,这曾经的屈辱从我们开始不要再上演。中国近代史苦难、悲痛、屈辱的一页,现在已经翻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面对社会新的形式和需要,胡锦涛总书记于此时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我们军校学员作为军人的一部分,“八荣八耻”更是我们要模范执行和遵守的。树骨气,就是不能媚俗,不贪图攀比,爱慕虚荣。曾有一段时间一些中国青年认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是人间的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世界金融危机揭示了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是当今世界无信无义的魁首。

在物质世界,金钱的面前,要能抵抗住各种诱惑。以我们军校学员为例,军队是用整齐和统一来体现美,从内务到着装到队列体现军人的威武之躯和阳罡之气。可是我们看到,总有个别学员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标新立异制造不和谐的 “声音”。头发留一撮毛染

一撮色,手腕、脖子上爱带装饰挂件,穿了双黑色的鞋上面还带白色的条纹等等,这些胭脂俗粉的行为都是与军人固有的行为准则相违背的。大家身上有没有带着手机等通信工具,现在的手机有些仅限于通话和接收信息,有些则功能繁多复杂价钱昂贵。一些学员家庭生活条件富裕光手机就换了4、5部,另外一些学员家里很困难,也弄部手机聊天谈恋爱,这些都是爱慕虚荣的体现,必将腐蚀人的思想,侵蚀人的肌体。面对任何情况,做到心中无“鬼”、无愧,才能挺直腰杆,傲骨凛然。

三、培养战斗精神要练勇气

练勇气就是要不怕流血牺牲、不畏惧艰难险阻、吃苦耐劳、奋勇争先。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世界公认的劲旅,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他的威名从何而来,读过魏巍小说《东方》就知道了,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合众强敌,为保护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粉身碎骨全不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人民军队成长的历史知道,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艰难困苦,不惧生死,战胜了国民党100多万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的重重阻碍会师陕北(这三幅组图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我们学员现在在军校除了课本学习外,还

有军事、体育科目的学习,如:5公里越野、木马第1至2练习、单双杠第1至3练习、单兵战术动作训练、400米障碍、军体拳、刺杀操等等。这些学习既是脑力的锻炼,又是体力的考验。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当400米障碍的高墙拦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退缩和放弃,有没有只求及格不争优秀的想法?对照先烈的英雄伟绩,我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磨练坚毅的品质,才无愧于先烈和无数革命志士抛洒热血建立的国家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四、培养战斗精神要提士气

士气是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外在表现在勇气、耐心、操心,内在表现为自觉性、凝聚力,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精力、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里能量。

有句古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还没有切身感受到战争的痛苦,更多的体会是生活的平淡,现在有一些学员学习上、生活上较多的追求感性的认同,不喜欢的课程就不想学,不喜欢的事情就不愿意做,得过且过,在对将来的打算上,又想去条件好的单位,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样一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总是提不起精神,有的学员走起队列弯腰哈背,喊起番号放不出声音,个别学员站队集合漫漫吞吞拖拉在后面;有的学员上课睡觉,

篇三: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战斗精神(03版)

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战斗精神

在信息化日益完善、战场环境日渐复杂的新形势下,要保证战争胜利,主要决定于以下方面:1、军事实力(武器装备,高科技,后勤保障,经济实力,军工生产力,军队规模及战斗力)

2、软实力(高层决策水平和下级执行能力,战略战术制定的水平,国际声望和国际关系,周边战略环境,国内社会安定程度、国内生产力的调配水平、民心)3、精神因素(纪律严明,顽强作战,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不悔的勇气)第三条往往起着最重要的因素,一般第二条因素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战斗精神必定很高昂。

一、 什么是战斗精神

简单的概括来讲,战斗精神是军人基于爱国热情与民族感情,在战争中个人的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战斗气质,集中地体现在战争中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各自信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实现理想抱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

从科学内涵来看,它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持军人行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官兵产生义无返顾、慷慨赴死英雄壮举的思想基础;是部队创造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战争业绩的力量源泉,是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把英雄之气化为无畏之举的行动。

二、 培育战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它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战斗精神是一个在军事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范畴。考察人类1、历史上的战争实践,我们不难发现,

不同阶级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总是在通过自己的军事实践给战斗精神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大力培育战斗精神,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拓展了我军的职能任务,同时也丰富了战斗力的内涵。这不仅对官兵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官兵战斗精神的培育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战争的突发性、残酷性、破坏性,使官兵面对的生死考验更加严峻而直接,更需要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精确性、隐蔽性、智能化有了很大提高,更需要官兵有驾驭装备、掌握技术的智慧和勇气。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钢”不如人的情况下,我们的“气”一定要十分旺盛。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力培育战斗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教育训练的始终,坚持不懈地引导官兵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建军治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世纪中叶欧洲军界曾经围绕新式针发枪对战争的影响展开了一场争论,不少人认为,对使用针发枪进行快速连续齐射的部队发起任何冲锋都是不可能的。但1859年爆发的意大利战争很快就打破了这个神话,于是军界舆论开始转向。恩格斯总结这场争论,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229页)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恩格斯的观点,提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69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关于战争制胜因素的基本道理。

纵观中国革命的历史,我军历来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重视部队战斗精神的培育。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兵员数量,还是武器的先进程度,我军都无法和敌人相比。然而,我军始终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军官兵有

着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作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形态,战斗精神是勇气和智慧的体现。在战争环境下,任何一个瞬息都生死攸关,这种特殊的生存条件对人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最严酷的考验。勇气使人于危急的瞬间捕捉到生机和希望,而任何胆怯和迟疑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智慧常常给人提供身处险境绝处逢生的机遇。在战争环境下,要求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战场也是一个最能让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在这里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会获得最丰厚的回报。人的能动性,是战斗精神得以展示的条件,也只有这种能动性才能使战斗精神得以体现出来。

(三)是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基础理论的深化。

古今中外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战斗精神归结起来就是一种与士气、勇敢、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等内容相关的范畴,集中地体现着人们为维护崇高信念、捍卫正义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特殊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战斗精神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战斗精神是人们应有的一自我超越内在品质,它强调人不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二,战斗精神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形态,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战斗力而言的精神战斗力;其三,战斗精神是由政治目标、理想信念、公平正义等基本内容构成的,它以对军事活动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前提。

首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从严治军,首先要在政治要求上严,确保部队始终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指挥。

其次,坚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从严治军必须依法进行的基本要求。军无法不立,法无严不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然是一支法规健全、制度完备、依法运转的军队。

再次,坚持把作风纪律建设作为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铁的纪律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作风纪律建设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最后,坚持严格要求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依法带兵与以情带兵相统一,坚持把尊重科学、尊重群众的思想和民主、文明的理

念贯穿建军治军的实践,努力使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与现代文明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一致。

三、 如何培养和保持战斗精神

1、学习激发与文化熏陶相结合

学习是培育战斗精神的根本。所以,应当坚持不懈地进行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以及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学习,并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官兵的政治信仰、精神支柱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官兵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斗志,转化为与责任使命要求相适应的打仗意识、与牺牲奉献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追求、与未来战争要求相适应的战斗意志,从而激发打赢意识和求胜欲望。同时,应重视发挥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对保持官兵高昂的士气、锤炼顽强的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环境建设是多方面的,应注重从培育战斗精神出发,营造“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的文化氛围,从而克服和平麻痹思想,不断强化战斗意识,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训练铸就与意志磨砺相结合

军事训练是培育战斗精神的主渠道,而心理素质又是战斗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育官兵过硬的战斗精神。首先,应严格按纲施训。深入学习《军事训练条例》和《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树立按纲施训观念,建立正规训练秩序,做到手中有法规、眼中有标准、胸中有目标,坚决克服随意降低训练标准、变通训练计划的做法,杜绝“土规定”、“土章法”,在严扣细训中提高自身战斗力水平。其次,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很早就提出了“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快节奏、残酷激烈的特点,对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加大心理训练的力度,在训练中把战场设真、对手设强、情况设险、困难设够,在复杂环境、困难情况下接受训练,提高处变不惊、坦然自若、从容应对的能力。

3、条令规范与作风养成相结合

军人的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养在平时,重点在磨炼,关键在养成。古往今来的军队,都极为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古罗马时代的“马其顿方阵”,让人闻之变色;我国宋朝的“岳家军”,平时治军严明,威如雷霆,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谈。而曾是精锐之师的满清“八旗军”,入关后养尊处优,文恬武嬉,军纪日废,筋力日懈,最终成为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所以,应进一步制定、完善法规,形成结构完善、门类齐全、内容协调、规范严密、层次分明的军队建设、管理、训练、政治、后勤等工作的条令法规体系。在现有条令的基础上,保证那些新科目、新工作也有法可依。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强调尊干爱兵,团结协作,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在学习训练中,要强调一切按“打仗”的标准,严抠细训,精益求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通过一日生活制度与军事训练的落实,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培育和展现战斗精神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军营将充满火热的战斗气息,学员具有高涨的战斗热情,把部队真正培养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雄师劲旅。

4、弘扬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民族文化,传承一个民族的基因,是军队战斗精神的直接来源。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不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弘扬,催化战斗精神。在世界军事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作战观念和作战样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战斗精神培育形式和手段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战斗精神,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力强、辐射面广、负载力大的特点,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在局域网上演示、网上答辩等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培育战斗精神的实效。


战斗精神图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70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