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操能力评价

时间:2016-12-30 07:22: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标准)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能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他们也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速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一些方法与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提出几个建议:

1. 热爱学生,是教好计算机课程的前提条件。

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热情对待学生,才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和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中常常热情对待学生,学生也很喜欢我,在课堂上像朋友一样沟通沟通,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这门课程,进而使他们的成绩提高,计算机操作也得到进步。由此可见这个因素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有学生对计算机是知之甚少, 出现了“一边是学生对教学无心配合,失去兴趣, 一边却是对计算机技术的高涨热情”的现象。所以开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讲座开设本课程的科学性与发展历程,引导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认真听课,查补知识漏洞,自学其他软件;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

袱, 让他们知道计算机是专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多学多练, 一定会有收获。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大胆动手,让学生意识到不要怕出错,即使错了只要及时改正就好。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并应正确对待, 要及时表扬操作正确的同学,耐心指导操作错误的同学,并提示通过改正错误的操作,学到正确的方法和新的技巧。

4. 要改变学生依赖他人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养成无论遇到什么事什么困难, 只靠自己,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请他人帮助的意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很喜欢问他人,这样下去,只会让他们有依赖他人的思想。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勤于动手操作的意识。

5. 确保足够的上机时间。

只凭学生在上机实践的环节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最好是在机房上课,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习;而且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放机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操机会,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6.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课堂有关的模范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7. 对部分同学个别指导, 并让他们在课堂中作模范,从中让学生增强只要用心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的信心。

8. 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要盲目操作,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教师不要只顾操作,要让学生思考问题,并指导学生动手。最后教师做示范给学生看。

9. 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例如:网上下载材料、制作媒体文件、制作相册、收发信息、资源共享、进

行金融交易等等。

10.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喜欢玩游戏,教师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再抽出时间让他们进行键盘,鼠标练习的游戏,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和鼠标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的症结,并做到对症下药,就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授课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篇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课题的背景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成了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工,各自处理不同的信息,但在完成心理活动时又是协作统一作用的,左脑和右脑具有互补性、整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一方面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另一方面学生的感知建立在操作活动基础上,手脑并用,多种分析器共同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增强学习效果。

心理学的智力活动内化理论也认为:外部的活动、操作是“内化”的前提。在充分的外部活动的基础上,配合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调节,能使外部操作的内容较为顺利地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而且操作活动也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将小学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操作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显示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学习。

二、课题的界定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泛指一切在动手过程中形成的能力。而本

课题中的动手能力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操作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实践能力。在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挖掘教材本身的动手因素入手,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载体,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充分发掘教材中学具、教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使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重视教具、学具的自制与使用。

2、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3、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培养学生用规范掌握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实施策略

第一、挖掘教材的动手因素,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人人动手为学习新知提供感知素材。

1、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由于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概念,都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所以教材在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就已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分割、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非几何形体的教学。这些知识块的教学(如应用题、数和计算、量和计量、统计知识、比和比例等),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更需要教

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为了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去感知,设计安排了三次动手的实践活动。

1、分火柴棒。要学生先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说说它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数数有几根?接着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3份,看看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各有几根?这样实践活动的结果使学生明白了12根火柴棒的1/2 、2/4 和3/6 所表示的火柴棒的根数是同样多。

2、剪图。让学生把大小相等的三个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分别剪下这三个圆的1/4 、2/8 和3/12 ,并比一比剪下的部分,让学生直观知道同一个圆的1/4 、2/8 和3/12 的面积同样大。

3、比线段。让学生通过涂色比较三条同样长的线段的3/4 、6/8 和9/12 的长短,使学生发现它们同样长。

从动手活动提供的素材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表示“同样多”“同样大”“同样长”的三组分数分别相等。这些分数大小虽然相等,但它们的分子和分母却不同。进一步引导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从中找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再如:在教学《移多补少的应用题》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小棒两行各10跟,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根呢?3根呢?……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第一行摆10根,给第二行2根,两行同样多,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边摆边说是怎么想的?教师创设操作情境,学生凭借动手实践,数形结合,不仅明确了算理,也促进了

动手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知服务。

第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1、建立操作常规。

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刚开始时由于学生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导致时间不够,起不到操作真正的意义。因此,必须及早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些常规包括课前如何认真准备、专心倾听老师的指导、何时收拾学具等(一般课堂上完成操作活动后学具先放一边,等下课再整理)。特别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总之,教师要从讲究实效出发,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使操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

(1)操作演示法。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性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

(2)小组合作,相互指导。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层次结构的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合作。但要防止小组内出现小导师、小权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操作、讨论、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的等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就可以多媒体演示量角的方法(包括量角器的摆放、怎么读刻度等),比老师和学生的操作演示更清晰,更直观。

3、把握恰当的指导时机。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基础、动手能力等影响,需要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下进行,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学生也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就可让学生先尝试独立操作,再分析讨论。因此,处理好独立操作与操作指导的关系,会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使操作过程合理、有序。

第三:及时反馈,合理评价。

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更是有意识地鼓励、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利用准备的绳子、尺、圆片等工具操作后,要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反馈内容有:你是怎么得到圆的

篇三: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验证和巩固原有知识。

要使化学实验成为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前提是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懂得并自觉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形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所以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做好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将其基本技能融入到具体的化学实验活动中,形成一定实验探究能力。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达到学生动手、动脑的目的。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氧气的制取为例,说说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在整个初三化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同时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最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一、想办法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到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通过实验探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掉以往的教学模式。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讲解,而学生看、听、记等

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提不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新课改的目标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自主探究,把课堂交给学生,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但由于我校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学生来源相差较大,结构层次相差甚远,加上我校条件有限,初三有十个班级,有的班级有70多个学生,而学校只有一间能放25张实验桌的化学实验室。而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只能克服困难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人数多的班级以6人一组,人数少的班级4人一组,并根据优良中差的学生搭配,每组学生都有分工,优生为小组长,可以让学生都有事情做,还可以带动差生的学习,提高差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中,能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下面我以氧气的制取怎样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

先以小组的形式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再让学生对氧气的性质进行描述,重点放在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主动探究生氧气的制取,在每小组中都放一套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药品,让学生观察,认识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等,再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引导小组通过讨论得出设计氧气制取和收集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氧气的反应原理,由小组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各组展示自己的装置,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找出最好的一组,让该组的小组长介绍组装时应该注意哪些

问题。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导管口只能露出橡胶塞一点即可等,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手脑相结合的效果。

其次,让小组合作用各组组装的实验装置进行氧气制取和收集的实验,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操作步骤,教师指导,小组之间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记录员边记录,实验完后,小组讨论、交流。各组展示出实验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及应注意事项,如加热之前应先预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应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等,最后由全班学生做出评价,选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参考,对该组进行奖励。中下等的组,找出他们的不足,让好的组进行辅导。争取每一个组的成员都在小组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动起手来操作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同时也增添了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乐趣,尤其是让差生和不愿学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和学习的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三、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氧气的制取来说,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外,还可用氯酸钾、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再阅读课本后以小组讨论后找出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班长

汇报,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不需放一团棉花,但要加水作催化剂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装置的熟练程度,通过对比装置的区别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然后再在每组中又放一套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然后由学生通过对比自主设计并动手组装,通过反复的组装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速度越来越快、越准确,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动脑思考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不能将化学实验作为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实验的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反映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取法,同学都知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一种气体,是人体呼出气体之一,让学生在氧气制取的熟练程度上加以对比,尤其是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那套装置,让小组自主组装二氧化碳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通过学生组装,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长颈漏斗的缺点,不能控制反应时所需物质的量和反应的速率等,引发出分液漏斗,从该实验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实验的技能主要从学生的观

察能力,实验的设计能力方面去培养。

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如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先展示出一瓶澄清石灰水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有无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再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科学放、科学思想的指导,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

实验设计是实验过程的关键的一步,是实验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怎样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至关重要。传统的学习方法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学生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自行地区设计实验和探究过程,这样他们的实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制作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才能达到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指导老师对学生实操能力评价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41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