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晚清七十年

时间:2016-12-23 07:23:5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晚清七十年

《晚清七十年》

概要: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话说千遍,一语归宗。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便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转型”的现象。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长江通过三峡是滩高水急、波翻浪滚、险象环生的。在这激流险滩中,摇橹荡舟、顺流而下的大小船夫舵手,风流人物,触礁灭顶,多的是可歌可泣和可悲可笑的故事......可是船抵葛洲坝,你远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你就享有心平气和,享有无恐惧自由之感了。因此在这转型期接近尾声的阶段,回看百年史实,便知一部“中国近代史”,实在是一部从中古东方式的社会型态,转向现代西方式的社会型态的“中国近代转型史”,也可以叫做“中国现代化运动史”吧!康梁师徒在这段历史潮流里所扮演的角色,便是上述三峡中的一叶扁舟里的两个小船夫。在急流险滩之间,风驰电掣,顺流而下,终于触礁沉没——可歌可泣、可悲可笑,如此而已。”

推荐: 1.相对国内阶级斗争的史学,这本书基本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现代立场,来看待历史和其中的人物的。

2.本书提供了一些大陆一般人甚至知识人不知道,不熟悉的史料,克服了原来大陆史学呆板,单一的一面。尤其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觉得眼前一亮。

3.从叙事角度来说,本书不像原来大陆那样“党八股”,站在个人主义角度来阐述一些问题。叙事话语也新颖,有趣。

4.从学术价值来说,比起“没有自由哪来学术(胡适)”的大陆史学届,唐德刚先生有自己的观点,学术价值高一些。

读罢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还是能让人感慨的——盖其文浩浩荡荡却又趣味横生;口无遮拦铺陈而直言其事却又证据确凿,无一字无来源;善于打比方,联系古今事情,却又学贯中西,语言精确,学术词汇信手捻来;实在是史家典范也。

然而很多人推崇他却仅仅因为喜欢他的散文,他的唐派文风,窃以为这却是舍本逐末了。试想我们欣赏屈原仅仅是因为他“自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么?就是喜欢他那乖张的行为和怪异的外表么?如果是那样,疯子历朝历代不晓得有多少,为什么我们却只记住了一个屈原呢? 因为我们记住的其实是他的乖张行为和华丽外表下的那些东西,比如:忠言直谏后言不得进的愤懑,对君王亲近瓦釜毁弃黄钟的失望,不愿与世俗同流的清高,对家园故国的思念和忠诚,以死明志的坚贞??

所以唐德刚会被人记住和推崇,绝对不仅仅是他的文风如何如何,那只是他的思想外面的“奇服”,更重要的是那背后的东西:拥有独立思想,对历史秉笔直书,不为权贵折腰不为老师缄口的专业精神;善于博采各家所长,展示各种史学观点的包容态度;花大功夫来小心求证治学态度;学贯中西文史哲经法(后两个也许不足),自成一家的治学路径??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读《晚清七十年》,一定要读出“三峡说”后面的系统的历史观和自成一家的气魄,读出将流寇和长征比较后面的秉笔直言和善于联系古今;读出唐氏指责西太后老来自私无能,替李鸿章翻案,为袁世凯辩白后面的独立精神和包容的态度??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想唐氏散文风格再诙谐,也只不过是个卖笑文人罢了,我们又怎能记得住他呢?

唐氏对中国近代七十年,其实不止七十年,历史娓娓道来,颇为可观。但想起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也无非是说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必须放到连贯的历史洪流中去看才能看清楚,虽然也不觉得很新颖,但比唐德刚的“抽象程度”似乎还是要高不少。而且黄仁宇重在说理,总是把人物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这一点我比较欣赏,而唐德刚的做法如果不是相反,那也是对人的道德评判凌驾于对历史环境的分析之上。

篇二:《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 1905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而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败落给旧的?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说到底,当时整个社会都还是沉睡状态,只有少数精英却清醒着并且在幻想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祈盼的安定、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夷狄交侵、兄弟萧蔷。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值得借鉴的内容。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大众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的两大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但其结果却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把原本属于君主的权力换成人民所享有。这个口号的确诱人,但对于大多数愚昧的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倒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在当时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基础上,妄谈“社会民权化”无异于于缘木求鱼。因此革命者希望把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是异想天开的。

总而言之,百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

富国更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三:晚清七十年 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 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唐先生为我们熟悉的历史观念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其实,历史事实摆在那里,历史观点该是任人评说的。读了史书,才发现如何看待历史是很复杂的问题,并非中学课本里的标准答案。每一种历史解释都是有其意识形态的,如果不能讲明历史的复杂性,可能坐在课堂里的中学生如果将来没有机会再去读一些历史的书籍,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必然的,不知道历史总是被无数个偶然的时间、空间、人物,全面或局部,程序和方向,方式和影响决定着,成为了一种必然,不知道历史选择了一条道路,另外一条道路便无法分析判断,他们还可能永远记得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殊不知人总是功过于一身的。

在《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在第一章节,唐先生综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在此章节中,唐先生带我们回顾了晚清时代的历史事迹,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笔烂帐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从唐先生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许多的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著一个的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总运动。唐先生把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作了一个深究的对比,就像文中提到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起的反应各有不同。例如宗教一项,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在我国则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好课题。要言之,由於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其实,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从同治元年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之签订,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 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中,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虽没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给看完,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计算机122范甜甜


晚清七十年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78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