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道德经多少字

时间:2016-12-23 07:2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前言

擡頭仰望星空,星河燦爛明月其中;再觀蒼穹,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觀人之道,衆人各有所歸;觀天之道,行事盡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宿,衆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從何處而來?我們的生命又從何處而來?萬物是由誰在主宰?何謂真理?真理在何處?

對于這種全人類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決的。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悟道能力絕對的強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學家——老子。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開創人,是道法自然哲學的祖師。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見性。老子所著之書之所以叫《道德經》是因爲闡明了自然規律人之道的運作,是一部世出世間法的經典。只有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了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經》所闡述的大道內理,即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用一個字來統稱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歸真的大道上運作,能夠堅定不移的在歸真返璞的大道上運作就是“德”。而經是指萬物之靈所寫的著作,並能夠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其實《道德經》並非是老子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心性之道觀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觀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學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質與衆不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境界從感悟修到漸悟,從漸悟再修到明悟,從明悟然後又修到了明心悟性,從明心悟性最後修到了明心見性,通達了世出世間法,精通大道內理。老子者,心神複歸于大道,本命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就成了《道德經》。相之道:老子見多識廣所以知識豐富,然後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哲學體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義,《道德經》是老子如何所認爲。心性之道爲真?還是相之道爲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而他人聞之示于衆曰:“老子他認爲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難道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認爲?對于同樣的自然運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達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說:“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有人說:“紅日東升西落。”有人說:“日照大地,升于東而止于西。”所以覺悟的智者們都說:“我沒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經》是一部闡述人生命運行軌道的經典,是一部修身的經典,是一部闡述宇宙萬物如何運作的經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歸真的大道,回歸自性的經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縱然有仁人志士者們自我犧牲,自我奉獻,那也是爲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長壽的。《道德經》是道法自然哲學。道法自然哲學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這一性質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學是實用主義之最,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的生命還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

第2章世界觀???????????????????6

第3章治國????????????????????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態???????????????????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觀???????????????????11

第8章處世????????????????????11

第9章觀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養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論道?????????????????????15

第15章論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義示現之道?????????????????18

第19章治國?????????????????????19

第20章述覺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處世之道???????????????????22

第24章處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學爲人師行爲示範???????????????26

第28章以正爲天下??????????????????27

第29章尊國貴民取天下????????????????28

第30章議兵?????????????????????28

第31章議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處世?????????????????????32

第37章述無爲????????????????????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萬法歸一???????????????????35

第40章述道規????????????????????35

第41章述層次????????????????????36

第42章述過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6章述禍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無爲????????????????????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養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舉???????????????????47

第57章治國之道???????????????????48

第58章長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國?????????????????????50

第61章處國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處世?????????????????????52

第64章處世之道???????????????????53

第65章治國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層次????????????????????57

第71章處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論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煉????????????????????62

第79章處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處世之道???????????????????64

篇二:道德经全文文字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然 」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有 忠 臣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欲 , 绝 学 无 忧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自 然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第 二 十 七 章

善 行 无 辙 迹 , 善 言 无 瑕 谪 ﹔

善 数 不 用 筹 策 ﹔ 善 闭 无 关 楗 而不 可 开 ,

善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

是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无 弃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无 弃 物 。 是 谓 袭 明 。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为 天 下 溪 。 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离 , 复 归 于 婴儿 。

知 其 白 , 守 其 辱 , 为 天 下 谷 。 为 天 下 谷 , 常 德 乃 足 , 复 归 于朴 。

知 其 白 , 守 其 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朴 散 则 为 器 , 圣 人 用 之 , 则 为 官 长 , 故 大 智 不 割 。

第 二 十 九 章

将 欲 取 天 下 而 为 之 , 吾 见 其 不 得 已 。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为 者 败 之 , 执 者 失 之 。 是 以 圣 人 无 为 , 故 无 败 ﹔ 无 执 , 故 无 失。

夫 物 或 行 或 随 ﹔ 或 嘘 或 吹 ﹔ 或 强 或 羸 ﹔ 或 载 或 隳 。

是 以 圣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第 三 十 章

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强 天 下 。 其 事 好 远 。

师 之 所 处 , 荆 棘 生 焉 。 大 军 之 后 , 必 有 凶 年 。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强 。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强 。

物 壮 则 老 , 是 谓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三 十 一 章

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君 子 居 则 贵 左 , 用 兵 则 贵 右 。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为 上 。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夫 乐 杀 人 者 , 则 不 可 得 志 于 天 下 矣 。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

偏 将 军 居 左 , 上 将 军 居 右 , 言 以 丧 礼 处 之 。

杀 人 之 众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战 胜 以 丧 礼 处 之 。

第 三 十 二 章 道 常 无 名 朴 。

虽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宾 。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

夫 亦 将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第 三 十 四 章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大 。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第 三 十 五 章

执 大 象 , 天 下 往 。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 乐 与 饵 , 过 客 止 。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无 味 ,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 柔 弱 胜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夫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正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进 道 若 退 ﹔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质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 身 与 货 孰 多 。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篇三: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

我不得不说自己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却对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有着共鸣——“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为欣赏的大概就是水了。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认为,“水往低处流”,因而才有了“人往高处走”的对比。水,源自高山之巅,能俯瞰世界,却是甘心一路顺流而下,滋润万物已是最伟大的了,却又不与万物相争,甚至是安身于别人都不喜的低洼处。而且水是最善于循环的物体了。只要有一点不平,便会开始流动。循环着,“生命不息,流动不止”永远想着前方行进。难得的是,停下来的时候,表面是最平静的,而在平静之下仍是不断的渗透、循环。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放弃自己所在的高出而甘心去卑下的地方呢?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与为争?又有多少人能永不停留,在不断自我循环的过程中又不断向前呢?

静心吧,让我们的心灵平静如水,由此,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上善若水”,若水乃为上善。“道”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先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及本源。“道”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而水,便是这世间最接近于道的了,水“无所不利”正如“道”无所不在。水舍高趋下,而不受阻碍;水能流淌于世间各处滋养万物,洗涤无垢;水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


道德经多少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77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