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巴奴姆效应

时间:2016-12-16 07:51: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巴奴姆效应”的启示

“巴奴姆效应”的启示

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洪善理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心理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教育工作的艺术性,而且也会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然而,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心理距离,这成为了我们实践教育活动的一道屏障,如何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证明,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其中把心理效应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就心理效应中的巴奴姆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中的启示总结几点浅显的体会。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试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言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很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这样的评语怎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注: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因他所创建的团体演出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大众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借此来指称虽包罗万象、有褒有贬,但又普遍适应用任何人的算命术)。

“巴奴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不管他们如何表现,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启示一:重建新的“智力观”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潜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

力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种“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在智力认识上的巨大冲击,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新的“智力观”。

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所以,世界各国的教育重点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语文和数学表现。“多元智力理论”则强调,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越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所以,这个理论不仅拓宽了我们“智力观”,而且使得课程功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

启示二:审视新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我们应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新的“学生观”呢?

(一)独特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为此,我们需承认差异,把差异个性作为一种财富去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我们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二)发展性。每个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是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不应该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束学生、限定学生;不应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应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时学生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总是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自主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要把学生当做具有自主性的个体来对待,使自己

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埋没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本性,不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是什么都不放心的去代替,那么教学是缺乏活力的,也是难以持久的。注重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启示三:树立新的“教学价值观”

(一)教学过程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观。新教学价值观认为,教学内容是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整体呈示:它不仅是一种认知存在,也是一种意义存在: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三)教学评价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义不一致的学生。“多元智力理论”在提出每位学生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和在提出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当今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每一

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打动人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进入这道“心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篇二:巴奴姆效应对于教育的作用

巴奴姆效应对于教育的作用

(一)什么是巴奴姆效应(摘):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有位叫做巴奴姆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人们某种共同心理现象,曾做过一项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了出一则广告,声称自己是个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一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告有所登出之后,全国各地来信纷至沓来。之后,他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几百份遥测评语。有200多人回信表示感谢,称赞他的遥测非常准确。但是这位心理学家寄出的竟都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够的……由此,他发现了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就是渴望他人给予赞美和好评,并且非常希望知道自己的未来的是能够成功的。同时,又最容易相信不太完美的好评,把这种“成绩是主要的、突出的,但也还存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之处”的评语,视为真实的评价而非有意取悦式地赞美。他的这项实验,曾一度在西方心理研究领域引起较大反应。后来学者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巴奴姆效应”。

(二)巴奴姆效应对于教育的启示:

毋庸置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希望被承认的渴望。及时这个人可恶至极,让人无比厌恶,但是他还是希望自己可以被所有人所接受,甚至希望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而巴奴姆效则是最体现出人内心之中渴望被承认的那种心态。

我们再来看看巴奴姆对于所有人写的那封评语: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像力非常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

其中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够的。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其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

我们可以看出,巴奴姆在给出的建议与猜测的同时,也在探测你内心深处的那一丝丝可能只是剩下一丁点的积极。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层次不齐,学习态度各有想法。对于老师的任务的处理方式也是各有方法。正是因为如此,在广大的学生之中,必然会有所谓的“刺头”,所谓的坏学生。

我们身边已经不乏有老师挽救多多少的坏学生。也有不在少数的学生就是在老师的不正确的处理之中,导致了坏习惯愈演愈烈,最终成为脱缰之马,无法驾驭。

这个时候,巴奴姆效应给了我们十分明确的方法与方式,如何让去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如何去面对那种千夫所指的坏学生。

(三)如何应用巴奴姆效应对教育产生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巴奴姆效应对于教育产生积极作的机理,那现在,我们可以来探讨,如何应用巴奴姆效应来对于教育产生作用。

面对一个需要教育的对象,最有积极的作用的方法当然是去寻找对象最容易接受的一个接点去继续你们的话题,而那个接点当然就是简单的赞美,去寻找对方的优点,让对方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再用一个敌对的眼光来面对你的教育,而是让对象认为你只是在和他进行交谈,而交谈之中,你可以灌输出你的观点,这样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更正。

这一切都可以简单的应用我们的巴奴姆效应。

可以找一个我们可以认为有些模棱两可的切入点,比如:你是个十分有上进心的人。我

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十分有上进心的人,所以我们一旦开始了这个话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顺水推舟了,这将会令你的交谈与教育变得更加的简单。

地理与环境学院

赵耀远

11年9月21日

篇三:“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一个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来信纷至沓来。他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其中有两百多人回信表示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

其实这位心理学家给每个人寄出的竟然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来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的确,这样的评语是“灵验”的,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好评呢?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呢?谁能说自己的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呢?所以,这种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为什么叫“巴奴姆效应”?泰勒·巴奴姆是美国19世纪一位著名的马戏团主持人。他把博物馆、动物园、马戏团结合起来,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团体,周游各国演出。因其演出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于是,心理学家就将巴奴姆马戏团演出所产生的效果用来类此上述包罗万象、有正有反、有褒有贬的性格特征评语,“巴奴姆效应”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占星术是反科学的迷信活动,这在多数人中已成为共识。那么,何以不少人,甚至连一些才高八斗的科学家、颇有声望的政治活动家身临困境时都相信占星术的灵验?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生活美满、事业有成的企求,不希望挫折和失败,当遇到曲折和失意时总想走出困境,改变命运。占星术家,哪怕是水平拙劣的江湖算命骗子,总能准确地把握被算命者这一心理特点,用一些既有正面,也有反面,模棱两可的语言加以评析推测,其中一些投其所好的语言,结果被算命者自我引导,对号入座,变为符合其内心活动的东西,所以会觉得灵验。再说,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无论性格还是处事,无一例外。那种“既……又…….”以肯定为主,似是而非的泛化评价,成为一顶用松紧带制作、任何人头上都可以戴的帽子。发挥人的潜能,给人以希望的评价,人们只要还有一点向上的要求,谁能听了不为之砰然心动、拨动心弦?从而产生共振语言,这样当然会灵验有效。

“巴奴姆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每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怎么差,但在其内心深处总多少有点向上的念头,有时羡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折射。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让它照亮内心世界,发掘自己潜在的能量。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要善于设法找出他的闪光点。希望是人们生存和前进之根。让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每个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迸发出内发性动机力量,为成功而进行尝试,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巴奴姆效应”还启示我们:教师在为学生撰写品德评语时可以把握总体,适当抽象,宜粗不宜细。若是拘泥于具体情节,容易使人着眼于论小事之短长,或者将人引向谨小慎微于细枝末节,这样会降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然而,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不能像占星术家那样无的放矢,泛泛而论,让人去自我引导,应该有的放矢,体现个性,否则评语会失去应有的教育作用。

社会上相信算命、拜佛求签的迷信风气对青少年学生也有所影响。少数学生碰到困难、挫折,或在升学、就业转折关头求助于占星术的现象时有所见。教师可运用“巴奴姆效应”产生的原理,揭示算命、释签法术的心理奥秘,对学生进行讲科学、破迷信教育。


巴奴姆效应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24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