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童年读后感4000字

时间:2016-12-07 18:24: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童年 读后感 1000字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色彩斑斓的画册,装载着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着飞腾的浪

花;童年是一束灿烂的鲜花,芬芳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题记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翻开书,我的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

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童年

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欢乐,有很多美好的往事都值得我

们回忆,而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却是悲惨的。

《童年》这本书讲述了“我”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在“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因病

去世了,于是“我”跟随母亲坐船到外祖母的家乡尼日尼去生活。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结束了。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子。“我”跟随母亲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闹分家。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唆使“我”将过节用的白桌布染蓝,致使我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 在外祖父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伙计,外号叫“小茨冈”。他懂行能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

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顾自己保命,听任他被砸死了。

“我”惊愕地睁开懵懂的双眼,注视人世间的残酷与黑暗,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

而深深震动。

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是“我”唯一的温暖。

她经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童话故事,给“我”讲上帝的天堂的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

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景。一次,夜里突然失火,人们都手足无措。外祖母不

顾自己的安全,冲进火里,抱出了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

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她的果敢能干,连外祖父都不能不叹服。她给“我”无限的安慰,

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了一阵子学,后来母亲去世了。

外祖父不肯再养“我”,于是“我”就到人间自己“混饭”吃去了。“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

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我们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被细心的呵护着,娇惯着,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

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为衣食住行而担心,这让

大人们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而我们总是奢求更

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

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体会到了阿廖沙生活在一个自私,贪婪,

充满了仇恨的环境里,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也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让我懂得了要

更加珍惜美好的童年,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篇二:论语读后感4000字

论语读后感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不经意间已走过了许许多多的春夏秋冬。遥望那些逝去的岁月,一部《论语》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它囊括了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接物等等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道理。因为有它,我的人生路才避免了许多弯路;因为有它,我的交友路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因为有它,我的亲情路才走的如此和谐;因为有它,我的学习路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事隔多年,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一直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尤记得小学时的朗朗书声:“学而实习之,不易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些句子已经深深的印刻在我心中。回想《论语》中那些教诲人的句子,令人感动。它对各个方面的见

解,令我敬佩,这些先进的思想,是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去学习的,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孔子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将我们的人生路分为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这几个阶段不仅概括了孔老夫子一生的历程,也具有总结性的概括了很多人的一生。孔老夫子所描绘的这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想开心的到达最后,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论语》在交友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些话告诉我们:身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我们要乐于交友。对待朋友,应诚实守信。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友。这些话可能非常的理想化,与人交友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这样才能优势互补,才能避免偏执。 《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关于孝道的对话也十分的经典。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老夫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句子,无不告诫我们,对父母应该保持应有的尊重。孝敬父母时,应该和颜悦色,不能事事违背父母的心意。 在现代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褪色,人们对待父母失去了以往的耐心,对父母不会言听计从,父母说多了反而会觉得烦,甚至顶嘴。当然也不是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但当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向他们敞开心扉,耐心和气的与他们交谈,说出自己的心声。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人做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孝。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论语》中对学习的探讨也十分的丰富多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博学而笃志,切问静而思??”治学方面,不正是要讲究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不耻下问的态度么?孔老夫子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古人都尚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何况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认知最令我感触的两则。前一则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是说我们聪敏而努力的学习,不会因为向别人提问而感到羞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学习的见的都如此之深刻,令我无比的敬佩。他所讲都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广阔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而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不同的发光点,这些发光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就

拿一个班集体来说,就有着绘画巧匠、书法能手、象棋大师、篮球上的猛将、热心开朗、团结同学的人。有人能歌善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人学习课程门门优秀??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天空,是那样的纯洁无暇。山之所以那样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那样阔,是因为它积级的聚集好一点一滴毫不起眼的水;天空之所以那样纯洁,是因为它有着广纳一切的胸怀。我们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与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论语》中也不无缺乏教人如何做人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理解他人的愿望、情感作为出发点。他人的"所欲"与"情感"存在于各自心中,如何才能准确了解呢?孔子认为,通过反省自己就可以得知。我与他都是"人",当自己想要做什么或者希望得到什么,而这种获得可能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自己想一想:这样的后果要是落在自己身上,是我所希望,所愿意、所想得到的吗?若不是,那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也一定不想做,不想得,故不能因为满足"我"而把这种"不欲"强加于他人;若自己想得到,那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也一定想做、想得。我所做、所得,就应当做到不夺人之好,而成人之美。这样反省自己而理解他人,就是明智的想法,明智的举动;就是以平等心、恭敬心待人、爱人;就是认真实行仁道。 不夺人之好,不强加于人,就是行义,能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就是勇敢、坚强的表现。能平等待人,卑己尊人,别人自会敬重他。不怨天,不怨环境,也不怨他人,凡事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办法,找力量,能如此待人接物,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反求诸己。"由自己以推及他人,因他人而节制自己,使自己的好恶喜忧之心与他人相通,与天下人相通。天下民众忧乐皆与我心相通,这就是孔子对颜渊讲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感悟人生,我们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需要去借鉴。《论语》对我们有着积极的作用,学习《论语》让我感悟出了一个精彩的人生!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不经意间已走过了许许多多的春夏秋冬。遥望那些逝去的岁月,一部《论语》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它囊括了如何学习,如何处事,如何待人接物等等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道理。因为有它,我的人生路才避免了许多弯路;因为有它,我的交友路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因为有它,我的亲情路才走的如此和谐;因为有它,我的学习路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功。 事隔多年,那些耳熟能详的句子一直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尤记得小学时的朗朗书声:“学而实习之,不易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些句子已经深深的印刻在我心中。回想《论语》中那些教诲人的句子,令人感动。它对各个方面的见解,令我敬佩,这些先进的思想,是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去学习的,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孔子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将我们的人生路分为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这几个阶段不仅概括了孔老夫子一生的历程,也具有总结性的概括了很多人的一生。孔老夫子所描绘的这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想开心的到达最后,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论语》在交友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些话告诉我们:身边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我们要乐于交友。对待朋友,应诚实守信。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友。这些话可能非常的理想化,与人交友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这样才能优势互补,才能避免偏执。 《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关于孝道的对话也十分的经典。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老夫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句子,无不告诫我们,对父母应该保持应有的尊重。孝敬父母时,应该和颜悦色,不能事事违背父母的心意。 在现代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褪色,人们对待父母失去了以往的耐心,对父母不会言听计从,父母说多了反而会觉得烦,甚至顶嘴。当然也不是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但当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产生分歧时,我们可以向他们敞开心扉,耐心和气的与他们交谈,说出自己的心声。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人做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孝。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人生就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论语》中对学习的探讨也十分的丰富多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博学而笃志,切问静而思??”治学方面,不正是要讲究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不耻下问的态度么?孔老夫子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古人都尚且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何况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认知最令我感触的两则。前一则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是说我们聪敏而努力的学习,不会因为向别人提问而感到羞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学习的见的都如此之深刻,令我无比的敬佩。他所讲都是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广阔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而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不同的发光点,这些发光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一个班集体来说,就有着绘画巧匠、书法能手、象棋大师、篮球上的猛将、热心开朗、团结同学的人。有人能歌善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人学习课程门门优秀??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天空,是那样的纯洁无暇。()山之所以那样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那样阔,是因为它积级的聚集好一点一滴毫不起眼的水;天空之所以那样纯洁,是因为它有着广纳一切的胸怀。

我们若想拥有高山的情怀与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论语》中也不无缺乏教人如何做人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理解他人的愿望、情感作为出发点。他人的"所欲"与"情感"存在于各自心中,如何才能准确了解呢?孔子认为,通过反省自己就可以得知。我与他都是"人",当自己想要做什么或者希望得到什么,而这种获得可能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时候,自己想一想:这样的后果要是落在自己身上,是我所希望,所愿意、所想得到的吗?若不是,那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也一定不想做,不想得,故不能因为满足"我"而把这种"不欲"强加于他人;若自己想得到,那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也一定想做、想得。我所做、所得,就应当做到不夺人之好,而成人之美。这样反省自己而理解他人,就是明智的想法,明智的举动;就是以平等心、恭敬心待人、爱人;就是认真实行仁道。 不夺人之好,不强加于人,就是行义,能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就是勇敢、坚强的表现。能平等待人,卑己尊人,别人自会敬重他。不怨天,不怨环境,也不怨他人,凡事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办法,找力量,能如此待人接物,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反求诸己。"由自己以推及他人,因他人而节制自己,使自己的好恶喜忧之心与他人相通,与天下人相通。天下民众忧乐皆与我心相通,这就是孔子对颜渊讲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感悟人生,我们有着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需要去借鉴。

篇三:《童年》读后感1200字

《童年》——读后感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

——题记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我们都曾经历过那份天真,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但童年只有一次,当我们突然想要好好珍惜它的时候,却发现童年已和我们渐行渐远了,就像做梦一样,但那却又是实在存在着的,真真切切的保存在我们的脑海,我们的心中,是值得我们久久回味的人生经历。

玛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他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政治活动家、还是诗人、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等。《童年》就是他的一部举世闻名的著作。

这本书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可怜的孩子。高尔基小名阿廖沙,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这开始,就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外祖父是个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的人,他还经常毒打外祖母、阿廖沙以及其他孩子们。他总是寻找别人的罪恶,惩罚他人。而他的外祖母就不这样,她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她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对谁都很忍让,即使对外祖父也是如此。阿廖沙还有两个舅舅,米哈伊尔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这两个舅舅对阿廖沙也不好,就在阿廖沙和他母亲刚去的时候,两个舅舅还吵着要外祖父分家,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还打起来了。后来,因为阿廖沙犯了错误,被他的的外祖父毒打,趴在床上好几天。阿廖沙正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才逐渐成长成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和友善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虽然艰苦,但也有过开心的时候。比如茨冈,他是一个弃儿,但很能干。阿廖沙喜欢他,他总是在阿廖沙挨打的时候把自己的胳膊挡在前面,这样阿廖沙会疼的轻些。阿廖沙的外祖父斥责茨冈并不像斥责他两个儿子那样频繁,而且他在背后谈起茨冈时,他总是说:“这小子将来一定能有出息!”能看得出外祖父也很喜欢他。但是,没过多久,他死了。是被阿廖沙的两个舅舅活活给砸死的。几天后,他被埋葬了,他永远的被人们遗忘了。除了茨冈以外,还有另一个人。他被人们称呼为“好事情。”因为人们叫他吃饭或喝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好事情。”他沉默寡言,所以从来不被人注意。而阿廖沙却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朋友,他们曾一起坐着沉默不语;他们是朋友,他们曾敞开心扉地说话、聊天;他们是朋友,他们一起欣赏美丽优美的风景??阿廖沙很快就对“好事情”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感,有点离不开他了。几天后,“好事情”被迫搬走了,就这样,阿廖沙即便舍不得,可这段友情就是这么过去了。

后来,阿廖沙的妈妈改嫁了,他的继父是个恶棍,根本就不管他们的死活。被逼无奈的阿廖沙不得不自己出去打工赚钱,养活自己和外祖母。在这期间,他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已慢慢变得坚强、勇敢,慢慢变成一个男子汉。

把我们的童年拿来与阿廖沙的童年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拥有的太多太多。在家里,我们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在学校,我们有老师的呵护;在生活中,我们有朋友的关爱与帮助。阿廖沙呢?他就因为犯了小小的错误就遭到外祖父的毒打,和他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高兴也有难过。但我认为,悲伤难过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它、战胜它。我们要像主人公阿廖沙一样,做一个勇敢、正直的人!同时也要勇敢面对阻挡我们前进的任何困难,直到我们解决它、克服它为止。我们要学习阿廖沙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信念! 放下书,我真的明白了很多很多。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大自然新鲜的气息萦绕在我耳边,天空一片蔚蓝。


童年读后感4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50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