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辨析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3000字

时间:2016-12-06 09:09: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这一点从故宫到苏州园林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建筑的美,

也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成为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什么?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

据不胜枚举。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劝孝格言,20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启蒙教育的必读名句。当前,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贤的社会公德。中国不但要和平崛起,更要礼仪崛起、公德崛起。敬老文化的弘扬,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为浓厚的文明风气,促进更多的家庭文明立家、以德治家。“长者宜少让,幼者宜自抑。”长幼相亲,则家庭和睦。而美好、温馨的家园,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打造的社会基石。

“和为贵,谐为宝。”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社会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愿传统文化随二月春风吹遍大地,使孝顺父母的美德发扬光大。倘如此,则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切莫将糟粕当作精华!

现今,到有些教师在宣传教育中,大讲儒家礼教思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和“愚忠愚孝”等封建糟粕当作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华来传授,并看不惯青年人的某些“自由自主”行为,大声哀叹“世风日下”。

礼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统治中,起着规范和支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同时也成为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重重阻力。鲁迅称之为“吃人的礼教”。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对此都有深刻的揭露。中国的“五四”运动更是对封建文化的反叛。

对家人应该“孝顺慈爱,尊老爱幼”;对友人应该“忠诚守信,真心实意”;对社会应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对国家应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更要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自由、法治”。试想一下,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如果还是穿着“长袍马褂”,还是灌输“愚忠愚孝”思想,大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仪,中国还有希望吗?

中华文明的精华一定要继承,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分辨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许多因循守旧、与新时代要求不符的东西必须摈弃。同时,我们必须下苦功夫去努力学习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分,要有卧薪尝胆的发奋精神,要有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我们不可能照抄西方的经验,但是只有积极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才能使中国全面地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篇二: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论文)

中国历史文化课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姓名:蒋静

学号:班级:10东导游1班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精华 糟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的传

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

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

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

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

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

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 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兵家: 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

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

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

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①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

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②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③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

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

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④时新的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

⑤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⑥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

1、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

权和法治——的基础。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法律上的平等。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2、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我国古代,商品经

篇三:论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明九千年, 神州佳话中外传。”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似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有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使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旷古烁今的百家学说。然而,一个文明绝对不可能只有其精华的内涵,同样它也有糟粕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文明应水而生,因河而建。长江、黄河孕育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自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进而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再到唐诗宋词,华夏文明在历史的洪流中不间断的散发出他那绚丽的光芒。依然在光芒的照耀下阴影也应运而生。

亘古的文明精华——道家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字字珠玑,字字玄妙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老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学习已经达到人天合一的境界,行事做人已和自然法则(道)高度统一,以至通过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智慧对自然以及人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观察角度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度。但这个境界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是:知亦难行则更难。虽然后人对他的描述已经达到神话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道德经》中的一词半句也是终身受用无穷的!而庄子的思想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对世间事物的更进一步阐述。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正与我们当今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是异曲同工。仅此就足矣证明道家思想的博大与广远。道家思想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统一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应当以人的主观臆断去胡乱行为,从而导致自然界的和谐平衡遭到破话。同时道家还强调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道家的这一思想都在当今世界提倡的和谐社会中得到了体现。

道家的核心思想当然是“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今天在高速发达的物资条件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当我们妄想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也遭受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所以,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的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一方面,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无疑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道家主张的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的思想。而在当今有些价值观、人生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拜金主义横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社会中。道家主张的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将亘古不变,道家思想就将是亘古的中华文明精华。

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文明——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精华——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关注的不是君王的威严,而是民众的意识,不是统治者的权益,而是民众的命运。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义上肯定了民众反抗、推翻暴君的正义性,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尽管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民贵君轻”的思想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起了制约作用。民心向背决定君王政权的兴衰。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以后,如何处理民众、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唐太宗李世民便以该思想的另一个版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治天下,成就了流芳百世、一代明君的美名。

君王实行“仁政”必须以民为本。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孟子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名言,鲜明地提出了关于民众、国家、君王之间关系的主张,成为我国民本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民贵君轻”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孔子讲“仁”,重视的是人的生命。孟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相符合。

2.儒家思想的糟粕——森严的等级制度。儒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无疑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君臣之分的思想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把全国的臣民变为了君王的奴才,只是作为一个受气包而已。

这种思想规定民众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帝王贵族们制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束缚人民行动和思想自由的枷锁。而历史上专制统治正是得益于这个思想。长期以来,人民只有统一思想的份儿,只有与上保持一致的份儿,只有按照上面规定说话做事的份儿,而绝对不允许人民怀疑和批评。

儒家的这一思想是催生奴性的思想根源,对中国千百年来专制制度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奴才意识。

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与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它同样遵循文明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的规律。

俗语有言“民以食为天”,从而一个叫“劳动”的名词成为了以“食”为目的的产物。我们都知道劳动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民文明史向前发展的引擎,是促进历史洪流向前流去的地球引力。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在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饮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就当今社会而言,中国的腐败极大多数发生在饭桌之上,不少高级餐厅会所不再仅仅是提供餐饮服务的地方,更是藏污纳垢的集中营。当前,酒量也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某件事情能否办成,某个合同是否能够签下很多时候取决在了饭桌的酒是否喝得痛快。这不仅助长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造成了不少的如酒后交通事故等许多社会危害。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
辨析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36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