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赤壁地名文化1000字

时间:2016-12-03 09:28: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赤壁诗歌赏析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4.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5.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6.“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7.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8、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9、《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10、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篇二:地名文化

漫谈地名

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地名,地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东西。

沧桑留痕话金陵

南京,这座山环水抱、钟灵毓秀的古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历经沧桑,已经写下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赢得了与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齐名的美誉,成为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南京丰富多彩的称谓中,人们约略可以看出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金陵——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南京属于江南地域;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南京则属古“九州”中的扬州。西周时代,南京所在的江南,时为吴伯周章的封地。公元前495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市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铸造兵器。

吴越之争以吴国灭亡而告终。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这是在南京地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后人称它为“越城”。 南京城的历史由此开始。越城兴建之时,正值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群雄剧烈兼并的战国时期。战国初年,越国本想征服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楚国征服越国后,“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置江东郡。今南京地区,当时就在江东郡的辖区之内。

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 333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令四望山)建城,置金陵邑。从这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这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东汉未年,孙权在江东积极扩张势力,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城,“用储军粮、器械”,这就是著名的石头城(又称石首城)。

秦时的秣陵县和汉时的丹杨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金陵地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笼络部下,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公元前202年,西楚故地中的会稽、东阳、郭郡、泅水、薛郡、 郯郡等六郡成了楚王韩信的封地。刘邦建汉后,因秦郡过大,故重分为62郡,其时南京地区仍属鄣郡袜陵县。后改为丹杨郡。

从东吴的“建业”到南朝的“建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强割据。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孙权把政治中心从京口 (今镇江)迁往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取建立帝王大业之意。同年,在建业修造石头城,营建江防设施,开始以建业为中心,积极为吴国的确立和巩固创造条件。孙权称帝,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

南京城的兴盛是从东吴开始的。孙权称帝后就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筑石头城,重筑建业县城。在建业建都以后,又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和宫城以及金城、白马城等几座小城堡。由这些城邑组成的东吴首都建业,呈现出一派气

象恢宏的壮丽景象。

265年,司马炎称帝(武帝),建立晋朝。280年,司马炎大举伐吴。吴主孙皓“面缚舆榇”,出石头城投降。至此,吴国灭亡。司马炎平吴后,改建业为秣陵,属丹杨郡。

晋武帝死后,“八王之乱”又引起中国社会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时候,以王、谢为首的大族,于 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313 年,为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建邺为建康。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 318年春在建康称帝(元帝),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皇朝。

此后的宋、齐、梁、陈四代,均以建康城作为都城。

从隋唐郡县治所“江宁”、“自下”、“上元” 到南庸国都“江宁府”

隋文帝灭亡了南朝的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其后继者唐朝继续实行压抑金陵的政策,使得该地区城市建设没有多大发展。唐武德三年(620年)称扬州,改江宁为归化县。七年改杨州为蒋州,八年再改杨州,九年州治移江都(今杨州市), 改归化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635年)改白下复称江宁县。至德二年(757年)升为江宁郡,次年(乾元元年)改升州。 上元二年(761年)江宁县改名上元,并废升州,至光启三年(887 年)复置。

五代十国时期,今南京地区先为杨吴的军事重镇,后为南唐国都。杨吴和南唐的统治者,为了在动乱局面中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曾经在这个山川形胜的古都扩大城邑,营建官室官署。自隋唐以来一度冷落的南京城,这时又开始兴旺发达,进入了复兴时期。

宋时的建康府与元时的集庆路

975年,宋攻灭南唐,降江宁府为异州。1018年,又改升州为江宁府。

北宋皇朝的统治,对内因循保守,对外妥协苟安,终至灭亡。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 (高宗),南宋开始。1129 年5月,高宗迫于形势,由杭州进驻江宁,改江宁为建康府,作为 “行都”,亦称“东都”。

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后,乃于建康府治开省,设建康宣抚司。1277年罢宣抚司,立建康路,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皆隶之。1329年冬,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宋元时期,南京的城邑基本上保持了南唐的规模,没有新的发展。县的建置方面,也没有变化。

明初定都南京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攻克集庆路,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并置江南行中书省,置天兴建康翼元帅府,作为根据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从1366年起,改筑应天府城,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分留存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都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 定国号为明,建都应天。同年八月,改应天为南京,这是金陵称为南京的开始。应天辖上元、江 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1376年于六合浦子口新置江浦县,亦隶应天府。1390年,又以扬州府之六合县改属应天府。

明太祖正式定都南京,曾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和争议,直到1378年才把南京改名为京师。 明王朝建立后,南京第一次作为拥有全国版图的大一统封 建帝国的都城。明初营建的城垣官室、官署廨字乃至酒楼街市, 其规模之

大,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南京的城邑建设,至明初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南京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初奠定的。 朱元璋死后,其子燕王朱棣夺了皇位,为便于自己的统治,1421年,明成祖朱棣改京师为南京,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府部犹存。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朱明皇朝。6月,江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但这个在风雨飘摇中匆匆拼凑起来的朝廷在清军的进攻下不堪一击。清军占领南京后,改南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辖上元、江 宁、溧水、江浦、六合、高淳、句容、漂阳八县,隶江南省。

清朝前期的江宁府

清初江南省治所在江宁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划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其管辖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当时,江苏省治在苏州。管辖江南、江西两省的 两江总督衙署仍在江宁府。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的矛盾迅速加剧,终于酿成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举起义旗,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于1853年3月19日 攻占江宁府城(南京)。太平天国将这座古城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清朝统治阶级立即在南京恢复了原来的统治机构,南京仍为江宁府治,下属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 督衙署亦继续设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12 月2日,南京光复。尔后,参加商讨筹建中央政府会议的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江宁府为国都,改江宁府为南京府。

但很快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篡夺了。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1914年~1927年 置金陵道。

国民党政府1927年建都南京,始置南京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1928年改为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直辖市,又称首都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装点“首都”的门面,国民党政府搞了一些市政建设,使明清以来的南京古城面貌开始改观。1927年制定了《首都建设计划》,这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

新中国的南京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 为省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 领导。1958年~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 南京市;1958年~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浦口、栖霞、下关十一区和高淳、溧水两县。

篇三:三国赤壁古战场

三国赤壁古战场

三国赤壁古战场风景区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现已经是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的4A级景区,主要景观有:赤壁摩崖石刻、武财神庙、周瑜塑像、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望江亭、赤壁大战陈列馆、赤壁碑廊、千年银杏、三国雕塑园等。

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这里古树参天,灵气十足。一场战争产生三个皇帝,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千古赤壁,吉祥宝地! 三国赤壁之战

三国赤壁古战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址,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连克新野、襄阳数城,从江陵顺长江东下,在赤壁与孙权、刘备五万联军发生战斗,曹军战败后,退回江北,屯兵乌林(今洪湖县乌林公社),与孙、刘联军隔江相持。

后来,孙刘联军智囊诸葛亮借东南风大起之时,运用火攻之法,向曹军发动攻击,火船借助风势,直冲曹军阵营,一时之间,曹营火势冲天,一片火海,曹军大败,孙刘联军乘机进攻,曹操领余部经华容道(今鉴别县西北)向江陵败走,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这一仗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典战役,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赤壁摩崖石刻

在赤壁山临江悬崖上,刻有“赤壁”二字,字体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据说当年赤壁大战之时,孙刘联军

火烧曹军战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边崖壁映得通红,曹军大败,孙刘联军把酒庆功,酒酣之余,周瑜提剑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笔,力盖千钧,字迹竟透过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据宋人谢枋得《赤壁诗·序》载:“予自江 下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明正统《嘉鱼县志》载: “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见存”。唐代诗人李白在游览赤壁时写出下了“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著名诗句。

武财神庙

关羽不仅是历史人物,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更是成为老百姓心目中那无敌的存在,从古至今更是被各地

商人锁供奉,关羽塑像威风八面,丹凤眼卧蚕眉,传说关羽塑像不能怒目圆睁,如若神像眼睛全睁开就要杀人(此乃中原地区老百姓所传扬千年来的说法),经过关羽的成名,随后慢慢不仅被供奉为道教的神像,佛教也会追加关羽为护法神将(佛教另有关公韦陀量大护法一说)。

关公为正义及正气化身,最善制煞镇妖除鬼魅防小人,家中若有久病之人,或者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请一尊圣像镇守宅中,更是能驱凶迎吉.所以关羽亦被称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公像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武财神.

拜风台

又名武侯宫,坐赤壁山东南处的南屏山顶,是为了纪念在赤壁之战中,诸葛武侯在此"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而建造的。整个建筑面积有310平 方米,分前后两殿庙堂,内

殿供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全身塑像,袍带飘逸,栩栩如生。左侧有文物陈列馆,建于1979年,馆内陈列赤壁出土文物 1000余件,有刀、枪、剑、戟、镞、戈、带钩及东吴铜币(“大钱当千”、“大泉五百”、“大泉当百”),并有东汉铜镜和“剪轮五铢”钱及大量东汉、三国时的陶器等。右侧“东风阁”于1975年建造,供游人歇憩。今拜风台系1935年 重建,1948年维修。 周瑜石雕像

在赤壁矶头,一处开阔平地上,矗立着三国东吴都督周瑜的石雕像,是为了纪念当年赤壁大战时周瑜的英姿而建立的,雕像是1991年元月竖立起来的,雕像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块花岗石雕砌

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充分展现了周郎当年雄姿飒爽、血气方刚的英雄形象。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汉画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双重优点,从正面看,东风吹来,战袍飘向西北与孔明设坛祭风的东南风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设计别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纹络象征拍岸的惊涛,三个层次比喻“卷起千堆雪”,从苏轼的词中取意,同时也隐喻了三国鼎立。周都督雕像手持利剑,目光英武,面对曹军的二十多万强敌毫不畏惧,整个雕像把周瑜“雄姿英发”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凤雏庵

南屏山东南方的金鸾山上,有一座庵堂,相传为赤壁之战时,"风雏先生"庞统披阅兵书之处,后人于此建凤雏

庵纪念凤雏先生为赤壁大战做出的贡献。现庵堂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三个殿室:第一室供奉有庞统全身塑像,第二室为赤壁图书馆,第三室为接待、休息室。凤雏庵的右侧门牌上有“绝甘兮少”四个字,传说是赤壁之战时诸葛亮题赠给庞统的。那时庵外有一块小菜地,庞统在菜地里种上了鲜嫩的马蹄菜,菜园正中有一个古井,井水清澈干冽,山坡上也栽满了色味甘美的香茗,每次客人来了,庞统总是炒上一大碗马蹄菜,拿出糯米酒来招待,酒后又给人客人用井水和香茗泡一杯浓茶,这样的招待更是让客人无不啧啧称赞。

赤壁碑廊

位于拜风台右侧,东风阁后。于1985年动工筹建,碑廊建筑面积277平方米,1986年5月开放,为四合回廊

式、钢筋混凝土及木石结构。门楣有李尔重题“赤壁碑廊”四字,廊内镶嵌有25块石碑,石碑与墙面联为一体。碑上更是有历代诗人对于赤壁之战进行描述的的诗、词,由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扬州等地的王遐举、沈鹏、任政、关山月、徐久达、吴丈蜀等全国著名书法家所书,赤壁碑廊后墙的正中还有一块长4.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碑,碑文乃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手迹,内容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这些碑刻,行、草、篆、隶,各具千秋,精雕细镂,均堪称不世之佳作。

千年银杏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内的凤雏庵前,有一颗千年古树,此树高数十米,主杆挺拔,枝繁叶茂,甚是壮观,

为周边景致增色不少。据说这颗银杏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了,是庞统当年亲手栽种的。这颗古树也是当年亲眼目睹赤壁之战后唯一有生命的幸存者。更有传说庞统死后变为凤凰,金鸾后栖息于这颗银杏树上。

银杏为落叶乔木,是一种孑遗植物。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银杏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药用价值,全身是“宝”。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

望江亭

望江亭位于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中的赤壁山的山顶。于亭内,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即可以看到当年曹操二十六万部队驻扎的地方——乌林寨。赤壁山像一把利剑直插江心,是观望曹营

最好的位置。此处退可守,进可攻,让当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占据了地势的绝对优势。

望江亭据说是黄盖当年观望曹营的地方,黄盖是东吴的三朝元老,早年就跟着孙坚一起打天下,为孙氏基业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吴人人都敬重他。相传,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约黄盖一起下棋,周瑜每走一个棋子,就被黄盖吃掉一个,黄盖甚是吃惊,周瑜假装无奈说到:我无将可用矣。黄盖会意后,毛遂自荐。于是,在赤壁之战中,黄盖果然不负众望,一把火烧的曹军不见天日,曹操仓皇而逃。这把大火为孙刘联军最终的胜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之后孙权论功行赏,将黄盖练兵的太平湖赐给了黄盖,并改名叫“黄盖湖”一直沿用至今。 赤壁大战陈列馆

该馆是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面积2069平方米。1990年动工兴建,1994年建成。馆内设有序厅、

战况模型室、蜡像故事室、文史资料室。馆内的展品真实地再现了东汉末年的人文历史和当时三国赤壁鏖兵的壮观场面。

mnei();
赤壁地名文化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07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