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古典文学2000字论文

时间:2016-11-24 13:00:0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论文 学院:

年级:

专业:

班级:

学号:

电话号码:

姓名:

论中唐散文理论中的“奇”

摘要:“奇”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创作中不受约束的自由性。中唐时期散文创作经历了重大改革,散文理论推陈出新。汉代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中唐文学理论研究的两条主线。韩愈、柳宗元、裴度、李翱、皇甫湜等人对于“奇”这一范畴的讨论,反映出中唐文论家对于复古与革新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争论从理论上看是复古与革新两种观点的交锋,从创作实践上看则是对于创作规范和创作个性之间关系的大胆探索。

关键词:“奇”;中唐;散文理论;古文运动。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每一个范畴都代表着散文理论在某一个方面的核心意义,分析这些范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散文理论发展的规律。

“奇”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对我国散文、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奇”这一概念在先秦时期多用于军事领域,经常与“正”对举。《老子》第五十章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兵法·势篇》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奇”作如此解释:“奇,异也。一曰不耦。”段玉裁注曰:“奇,不群之谓也。”因此,“奇”在先秦时期为新奇与特殊之意,指战术安排不合常规,有出人意料之举,这一策略往往成为战争中获胜的关键。汉代学者王充较早将“奇”这一概念引入文学领域。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着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退与儒生相料,文轩之比于敝车,锦绣之方于縕袍也。其相过,远矣。如与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长狄之项跖,不足为喻。故夫丘山以土石为体,其有铜铁,山之奇也。铜铁既奇,或出金玉。然鸿儒,世之金玉也。奇而又奇矣??夫射以矢中效巧,论以文墨验奇。奇巧俱发于心,其实一也。”

在这里,王充以才高能文者为“奇”。这种人才智超出常人,博古通今,才思敏捷,并能够用文字将思想准确并富于美感地表达出来。“奇”代表了王充所设想的一种理想状态,自此,“奇”这一概念开始被应用于文学领域。“奇”在《论衡·超奇》中被解释为“形式内容均高出一般”,显然王充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论衡·对作》中,王充对于“奇”还有另一种解释:“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词,为奇伟之观也。其本皆起人间有非,故尽思极心,以机(讥)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这一段里有“奇伟”和“奇怪”两个词语。王充的观点是,如果对于“奇”的追求走向极端,则“奇”就不再是《论衡·超奇》中所称赞的高出一般的理想状态,此时“奇”为文词艰涩、难解难懂之意,成了一个贬义词。王充对于“奇”的褒与贬,成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两条主要线索。

隋唐五代是散文创作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散文的概念得以明确,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元结、李华、萧颖士、梁肃、柳冕等人提倡宗经复古、弃骈就散,到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再到李翱、皇甫湜继承老师的衣钵大力推进古文运动,唐代文学领域大家辈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中唐散文改革运动———“古文运动”正是发生在唐代散文研究和创作的高峰期。而随着古文运动的推进,“奇”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中唐散文理论一个重要的范畴。因此,分析中唐时期的学者对于“奇”这一理论范畴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文人对于散文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一般与高妙等问题的态度,也可以帮助我们窥见中唐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研究蓬勃发展的原因。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他们的理论对于后世的散文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二人都对散文创作中的“奇”持肯定态度。韩愈强调,写作古文虽是从学习古人入手,但应“师其意,不师其辞”,他提倡在创作中去陈言、求创新。韩愈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为

了扭转骈文创作中因循沿袭的问题日趋严重的局面。韩愈曾赞扬友人樊绍述“善为文章,词句刻深,独追古作者为徒,不顾世俗轻重”,并认为樊绍述作文“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至于韩愈本人,他在创作中也自觉贯彻这样的思想,多有出人意料的构思。

韩愈的自我评价为:“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他曾为自己创作了《毛颖传》这样新颖独特的滑稽文章而自喜,声称自己创作的目的是“居穷守约,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由上述分析可知,韩愈对于文章之“奇”的理解,应当与王充《论衡·超奇》中的认识较为接近,为立意新颖、创作技巧和创作成就突出之意。柳宗元的观点与韩愈比较接近。柳宗元文论的中心是“文以明道”,他所尊崇的“道”内涵相当丰富,他对于“奇”的看法也是宽容的。柳宗元在《读韩愈所着毛颖传后题》中对《毛颖传》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索而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韩子之怪于文也。”

他对这种奇思怪语予以肯定:“韩子之为也,亦将弛焉而不为虐欤!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欤!而不若是,则韩子之辞,若壅大川焉,其必决而放诸陆,不可以不陈也。”他甚至指出,这种创作手法是不违背圣人作文宗旨的:“且世人笑之也,不以其俳乎? 而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诗》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柳宗元从经学、诗学中选取论据,进一步肯定了“奇”文的价值,巩固了“奇”这一范畴在唐代散文理论中的地位。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创作时自造伟辞,学习者就很容易落入误区,其突出表现是所写作的文章言辞艰涩、语句无序,过分注重文章形式而忽视文章内容的弊端也难以避免。所以有人针对韩愈、柳宗元散文理论中的不足提出了质疑。裴度在《寄李翱书》中说:“且文者,圣人假之以达其心,达则已,理穷则已,非故高之、下之、详之、略之也。”他还说:“故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也。”裴度提出了文以意为主的观点,强调“意随文而可见,事随意而可行”,并且指出,经典文章“经圣人之笔削者,则又至易也,至直也。虽大弥天地,细入无间,而奇言怪语,未之或有”(《寄李翱书》)。他反对为了改变骈文以俪文偶句、华美辞藻取胜的状况而刻意造语、尚奇求怪的做法,他指出,这种做法也是不合圣贤作文之意的。裴度文论中所提到的“奇”,指的是散文创作风格怪异、语言艰涩,其内涵脱胎于王充《论衡·对作》中对于“奇”的阐释。

可见,对“奇”这一概念内涵的争论,在古文运动兴盛期就一直存在着。总体来看,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奇”的内涵,这些观点既有交锋又有互补,共同完成了对于“奇”这一理论范畴的意义架构。即使是在韩柳一派内部,对于“奇”的理解也存在分歧。韩愈的弟子李翱主张文章应以符合“道”(即“仁义”)为主,而对于“奇”颇有微词。他在《答朱载言书》中指出:“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于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于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

李翱以字词异于常规为“奇”,认为尚“奇”偏离了文章创作的主流,虽有一定价值,但不应提倡。而韩愈的另一个弟子皇甫湜则继承了韩愈尚“奇”的审美观。他在《答李生第一书》中说:“来书所谓今之工文或先于奇怪者,顾其文工与否耳。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篇二:古代文学的论文

从咏月诗之月意象

看李杜风格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谭富瑶

班级:2012级10班

学号:2012101492

目录

一、“意象”的由来 ........................................................................ 3

二、相似的情怀 .............................................................................. 5

三、不同色彩与情调 ...................................................................... 7

四、语言风格比较 ........................................................................ 10

五、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综合分析并总结 .................................. 11

主要引用及参考书目 ...................................................................... 12

内容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写下了数以百计的咏月诗章。月意象也被看做是李白、杜甫性情的物化。本文先阐释意象的形成起源,然后从李杜咏月诗中月意象入手,通过这一意象,剖析情感意涵,进而论述李杜风格异同。

关键词 咏月诗 意象 月亮 李白 杜甫 风格 异同

自古以来月亮成为了人们吟咏的对象,或触景生情,感发志意;或移情于景,借景抒怀,不一而足。①《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喻美人之容颜仪采,首开诗中月亮意象之先河。汉乐府及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多有咏月之作,如②《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③曹植《七哀》之“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则是抒写闺妇思人之情境。④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因出色地描绘了月下春江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而成为咏月诗的千古绝唱。盛唐诗坛上的两大巨擘李白与杜甫,对月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两位诗人以月亮为载体,写下咏月诗,随之月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涵。李白与杜甫对咏月诗的贡献,不仅在于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传统,把月亮写得意象纷呈,色彩缤纷,而且还在于他们以出色的直觉能力,使月亮意象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共同把明月意象思维推向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本文分别将李白与杜甫的咏月诗置于一处来分析比较诗人笔下月意象寄托情感的异同。 ①

④陈国戌:《四书五经》,岳麓书社 1995年版,第339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404页。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260页。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繁体字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第32页

一、“意象”的由来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韵》: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将,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⑤

刘勰在这里使用“意象”一词,显然是为了突出“意”中之“象”,这意象的形成本身就是心物契合的结果,这就说明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意象,是“心境想得,见相交融”的心理成果。⑥在刘勰的《物色》篇中说意象的形成是诗人在动情感物的状态中,启动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心灵能随物像一起变化,物像也能与心灵共同起伏,正是在这种交互不息的心理活动中,各种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就勃然而生。刘勰首次拈出“意象”这一概念及其对于美学内涵的具体表述,是符合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的。这就难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意象是客观物像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统一,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主观与客观物像相融合的产物。而月就很好的充当了诗人的一 种情感产物。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如⑤

⑥王运熙 黄霖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6页15行。 王运熙 黄霖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07页7行。

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以至于成为某种意象,实现“言外之意”的深沉内涵。

从文化渊源上来看,月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已成为一种风俗。另外月的阴晴圆缺的变化也激起了人们的联想。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像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 朱光潜先生也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过:自然界本有两种美,一种是峻崖悬瀑,一种是清风朗月。所以会产生对月的歌咏,但两位诗人更多的是倾注了他们的真挚感情,以月寄寓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现实的忧思和对人的关爱,从而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月亮意象,曲折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二、相似的情怀

同把月意象作为怀乡思亲寄托

我们都知道明月成为历代文人怀念家乡、思念亲友的寄托。在李、杜的咏月诗中,不仅多处出现这样的月亮意象,而且使这一明月意象更趋于细密精妙。

李白年轻时曾漫游四川,峨眉山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唱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⑦诗人以清新俊朗的峨眉山月指代家⑦选自(《李白集》卷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篇三:古代文学论文

浅析《西京杂记》艺术特色

摘 要《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佚事传闻的笔记体小说,主要包括帝后公卿的奢侈好尚,宫殿苑林,珍玩异物,以及兴服典章,文人轶事,民间民俗等都多有所叙。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清秀隽永,诙谐幽默,描写细腻,多方面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从体制特点、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京杂记》 体制特点 人物塑造 语言特色

前 言

在中国古代文史领域的人都明确表明《西京杂记》是一部“伪书”,“现存之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1,但却在其史学和文学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中不少传说故事被后人引为典故,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还保存了有关西汉这些人事的奇说轶闻,后反映了某些人的感情和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价值所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思怨,但看往事却可以比较分明,因为她穷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2而在这个意义上,野史杂说正有正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所谓“西京”,系指当时西汉都城长安,此书就是杂记当时以皇帝位中心的种种趣闻轶事,所以写宫廷生活的内容占了大部分。现存共六卷132条内容,这些记载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体制特点

《西京杂记》作为杂史著作,属于志人小说,“杂史传记者皆野史之流”3亦称野史,它同时兼有笔记小说,叙事生动、引人入胜的长处。鲁迅先生曾许之为“意绪秀异,文笔可观”,4笔记小说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观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1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月第一版25页 鲁迅:《鲁迅全集﹒华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38页

3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汉美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卷三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月第一版30页

种文体。一般分为志怪小说和佚事小说这两种。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西京杂记》则属后者,佚事小说。主要记载的是西汉的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平凡生活的事。笔记体小说注重写生命力的弘扬,重视雍容的气象,力戒虚浮骄矜,虚张声势。在其《西京杂记》中很明显体现出的是雍容的气象,尤其是在描写帝后公卿的生活,珍玩异物以及宫殿苑林。如,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为黄金缸。含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展示了西汉的辉煌盛世,但在西汉辉煌盛世的背后,隐藏着统治阶级内部尖锐急促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其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西汉宫殿苑林的富丽堂皇,展示了西汉皇族生活用度的奢靡成风,以及娱乐方式的丰富多样,还有感情生活等。

杂记,所谓杂记,就是所述内容,或偏于荒诞,或过于琐细,多促信。但就整体而言是杂而不乱。《西京杂记》从题目看很明显的就是“杂记”,但却很好的演示了“杂而不乱”。如,在“昭君出塞”中,为了让昭君、元帝等联系起来,加入了画工,使其看似荒诞,但又赋予了整体的因果关系,更具有说服力。在其中,描写详尽的不仅仅描写西汉的帝王的琐事,而且也描写了平民百姓的琐事,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但正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前后记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使得这种“杂”有了所表的意义。

编纂体制,在《西京杂记》中每一卷都有若干个故事组成,它们上下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结构亦不甚严密。就如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5在《西京杂记》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它所存在的意义,不因为上下的无关而影响整体,看似一个一个短小的故事在其中却带有不同的意义,上下结构在此看似没有完整的意义,其中也有不少流传至今的故事,如昭君出塞,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凿壁借光等。

《西京杂记》可以说是一本“小说家言”,因为它有所描述的历史故事与可信的历史记载很不相同,颜师古在注重《汉书》时,把它拆之为“其书浅俗,出于里巷”。《西京杂记》这段文字查阅正史,可以看出它是根据历史事件夸张描写5李善注:《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三十一引《新论》

的。《汉书?高帝纪》所载有关内容与上述文字有相同之处,只是正史中没有详细记载。这样就留给“小说家言”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让人们以另一种方式方了解其中的内容。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京杂记》说:“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还可以说是一部史书,虽然其记载与《史记》,《汉书》多有不合,但往往能在汉晋其他文献或当代考古中得到印证,如“读千赋乃能做赋”见桓谭《新论》。

二、人物塑造

《西京杂记》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等不同社会阶层的各色人物,其塑造人物的手法颇有可取之处。

善于把人物的命运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如社会背景或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下,通过这些情景的烘托,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一点,再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卷二》“画工弃市”这一故事中,增加了王昭君受画工毛延寿的勒索、迫害,毛延寿因受贿作弊而弃市等故事情节,在这个矛盾冲突下很好的展现了昭君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封建宫廷的腐朽和黑暗。

将虚与实相结合,记载的人物,既包括历史真实的轶事,同时也含有神异夸张色彩的逸闻,但在描写真实事件中对一些细节又进行加工,加入一些夸张奇异色彩,给人一种神异感,感觉就是这样发展的。《卷三》相如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衣翁谓之曰:中为大人赋。遂作大人赋,言神仙之事,以献之,赐锦四匹。这段很明显说出因何作《大人赋》,虚实结合,使故事具有神异的色彩,但也合乎情节的发生,说明其原因。再如,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颇有神异色彩,虚构。结合真实的现实来想真的不太可能,就算可能在当时借来的光是如此的微弱,而且相当的暗,怎么能用来看书。但就是这种手法,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给人一种激励。

善于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中,从不同角度着手进行描绘,避免了单一的乏味,赋予文章整体的画面感,似有一种身临其境,把人物塑造较为饱满。《卷二》文君较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
古典文学2000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9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