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三国演义论文3000字

时间:2016-11-23 14:16:2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浅 谈《三国演义》

学生姓名: 成旭茹

指导教师: 金振邦 教授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 201109058628

学习中心: 四川叙永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4B]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X X 年X X月

前 言

罗贯中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说一般读者,即使是文学专家也恐不能说其全部。本文就其文学地位、反映的思想以及根源评价、人物形象的鲜明而有层次感、写作中的“虚”“实”技巧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拥刘反曹、思想、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其中《红楼梦》成就最高。拜读四大名著,分析其成书时代,我则更加钦佩于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首先,《三国演义》成书最早,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并最终被读者学者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其次,《三国演义》在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以其创作思想高,思想内容丰富,情节独特(三点布局),刻画众多形象而丰满的人物而高高耸起,成为明清小说的旗帜。第三,《三国演义》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地位是显赫的,成就是巨大的。

罗贯中先生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丰富,现将拜读之后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勉。

一、拥刘反曹思想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明白一个事实: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势力最大,书云;“天下三分,操占其八,孙,刘各得其一”。不说刘玄德独立抗曹,即使孙、刘联合,仍畏曹三分,为何罗贯中先生以及世人独爱刘而反曹呢?首先让我从罗贯中的身世说起,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元的残暴统治,弄的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反抗不断,起义不绝。这一现状与东汉末年的情形完全一致,作为文人阶层中有志之士的罗贯中,急切渴求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于是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托在《三国演义》一书之中:维护正统,拥刘反曹。其次:读了《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刘备仁厚,曹操奸诈,故爱刘而反曹。由此可见:“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既有现实的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中。

二、“忠义”思想

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讴歌忠义观念和忠义英雄的史诗,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人的“忠义”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之士比比皆是,如关羽、黄忠、周泰等。这里我要讴歌的是关羽,“桃园三结义”使刘备、关羽、张飞形成了一个以刘备为核心的整体,其纽带就是“义”。为此关羽“义”保刘备妻小寻得义兄刘备的音讯,不惜“千里走单骑”,斩杀挡道的曹操六将。同时对曹操他也不失“义”,为报答曹操的收容之情,他“斩严良,诛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成了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义”的旗帜。此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走麦城被擒,面对吴王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大骂吴狗而走上刑场,这是何等“忠义”啊。

“忠义”思想是罗贯中处世,立世的思想,是其倡导的“德行天下的最高标准”,认为惟有此,人才能信达于四海,才能在元末残暴混乱的时局中振臂一呼,招募忠义之士挺身而出推翻元的残暴统治,实现四海统一,人民安居。因此《三国演义》一书有力体现了罗贯中的“忠义”观念,塑造了一大批忠义英雄,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忠义”思想仍然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独立的伟大旗帜。

三、“忠君”思想

君权社会初以“仁德”“杀戮”维护君权,西汉的董仲舒为了确立皇帝的坚固统治地位,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思想上确立了“家天下”的合法地位,这样必然产生一切向皇帝看齐的“忠君”思想。这一思想在创业之初和安乐升平的世代里曾起着团结百姓共同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誓死效忠。曹魏大军压境,力助刘备破敌,新野兵败誓死追随,四处逃亡,似如丧家之犬。为使刘备东山再起,败军之际出使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东吴,实现了联吴抗曹,并一举击败曹操,为刘备赢得喘息之机,为此后三国的鼎立的出现赢得了天时。“夷陵之战”惨败,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为成都之主”,【1]】而诸葛亮一直以报先帝,忠陛下之心辅佐后主刘禅,南平夷蛮,六伐曹魏,忠君之心可见一般。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君”,才使得末路的皇室后裔有了一席之地,并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忠君”,才使得无能的刘禅又将蜀汉政权维持了三十多年,换句话说,是诸葛亮等一般文武大臣的忠心缔造了蜀汉政权。

四、提倡“孝道”

“百敬孝为先”,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孝”的美德,在西汉以来推行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由此可见“孝”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孝”成为了社会公认的最高的准则,做人的基本标准,它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孝”的表现,徐庶之母被曹操挟持,他为尽“孝”不惜弃下心中的明主,舍弃施展才华,实现政治报负的机会。孙权欲除刘备,以招亲诱之,在甘露寺他完全可以不顾母亲的感受,除去刘备这一心腹大患,他终没有

这样做,只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为此,他给以后的东吴埋下了祸根。据《三国志》中记载:马超因不明意图而举兵反叛,导致全家二百余口人丧命,从此背上了“不孝”的罪名,遭人弃唾。即使在元末这一残暴,混乱的世道里任何人也不能因个人的私欲而抛弃这一社会准则,做人的标准。

五、提倡“节烈”

“节烈”简单地说就是贞节、气节、是一种向性的表现。人如果没有“节烈”,就是一孬种,将被人所唾弃、瞧不起。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里有不少“节烈”的表现。蜀汉政权将亡,刘禅欲降,百官欲降。而禅之子刘湛带领妻儿,面对祖宗,安然自杀。表现出刘氏后代面对基业将毁。捍卫基业的“节烈”;徐庶之母因儿不明大理,牵挂自己而自缢的“节烈”,以此消除徐庶追明主,干番事业的后

【1】《三国演义》第448页,罗贯中著,岳簏书社1998年1月出版。

顾之忧。生活在元末残暴混乱时局中的罗贯中,深感反抗暴元需要有牺牲精神,不 能在异族的残暴统治苟且偷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不留露出自己的“节烈”思想,以唤醒民众,推翻元朝的的残暴统治,从而把它竖立在政治的标准上,而不仅仅是社会公德,做人的标准。

六、王道与仁政

“王道与仁政”指的是贤明君主的施政行为,施行王道与仁政的君主得天下,人民拥护,认可他。为此它成为帝王创业和守业的法则,也成为帝王教化皇子,维护其政治统治的信条。让我们来简单看看《三国演义》中不同统治者的“仁政”,“王道”表现。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举师南下,想一统江南,不想在孙、刘联军的抗衡下惨遭打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才明白,穷兵黩武,残害生灵,不是施政之道。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曹魏强大,不战而统一全国(此后,强大的魏、晋果然不费力就统一了全国),此后他再也没有发动过对江南的大用兵;刘璋的昏庸,但不受人恨,原因是刘备逼进成都,有人劝他坚壁清野,死守成都。但刘璋从爱惜百姓,不让百姓徒遭残戮,毅然开城投降,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基业让给了同宗兄弟。刘璋因其仁政的举措而不受人弃,终以亡国之君而安享天年;刘备更是“仁”的代表人物,大到关乎天下百姓,小到施惠个别人。故刘备有“仁义”信于天下之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施行“王道与仁政”的人评价极高,刘备、曹操、孙权都因施行“仁政”而雄霸一方,形成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都因为施行“仁政”,而使自己所辖区域国泰民安,繁荣稳定,社会和谐,施行“王道与仁政”永远是创业与守业的不变之法则。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人物长廊,有独立之人,也有群体之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可谓形象鲜明而层次感强。

1、三个统治集团的领导者

刘备一个被人遗忘的皇家后裔,有理想、有抱负,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叹息于市井篱席之间,后结识关羽、张飞,使其如虎添翼,在平息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角。在群雄逐鹿之际广布信义于四海,获得信义。新野兵败,面对曹操的追击,携难民

渡江而不弃,至襄阳本欲保民而反害民则不进,可见其“仁义”。伸张信义民则拥之,其后势力大增,以正统皇室身份力图捍卫大汉王朝。为恢复汉室,他广施仁政,被称为“仁德”之君,是《三国演义》中“仁义”的化身。

曹操本姓夏侯,北方望族,面对混乱的时局,民不聊生,为解国家之危难,救黎民于水火。他立下远大的志向,希望能扭转乾坤,安抚八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为此他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宽以待人,最终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表现出了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本色。为实现自己的 政治目的,他也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易信人,因此,他把“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1]】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孙权久居江南的名门望族,在汉末混乱的时局中,力图重新分配自己,其父孙坚在讨伐董卓中得玉玺而不交,就见其志不小,并非甘心久居他人之下。后讨伐刘表,不仅是报仇,实为吞并荆州扩充其势力。孙权继承父兄之志,独霸江南,无论联吴抗魏,还是臣服曹魏,都是为了保存实力,消灭对方。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孙权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审时度势,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1】 《三国演义》第22页,罗贯中著,岳簏书社1998年1月出版。

2、三国时期的智慧之神

(一)术士兼发明家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神秘的,如“草船借箭”、“借东风”、“出陇上诸葛装神”、“巧布八卦阵”、“摆七星灯延寿”等,都给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游方术士的把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着许多惊人的发明创造,大家熟悉的有“木牛马”、“翻车”、“抽屉”、“连环弩”等,他的发明创造或运用于军事,或运用于生活,就发明创造来讲在三国上层人物中是无人可比的。

(二)政治家兼实干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奖励农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真正的“天府之国”,强大的农业解决了他以后多年用兵的粮草问题,使得蜀汉政权进一步巩固。同时注重工商业的发展。蜀锦的技术不断提高,质地优良,产品远销吴、魏。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为蜀汉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诸葛亮政治家的远见,实干家的精神,蜀汉政权不可能维持那么久,南方不可能保持那么久的和平与安宁。所以说,南方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说与诸葛亮的努力有关,三国时期南方经济不是在倒退,而是在不断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赶超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智绝者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聪明的人,被誉为“智慧的化身”,如“能言善辩说服东吴抗曹”、“大摆空城计”、“ 借东风”、“造木牛马”、“火烧藤甲兵”等,无不见其智慧高绝,诸葛亮是乎成了通天彻地之人,他似神,似妖,无所不能。正如鲁迅先生在谈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智慧非常人可比。

3、蜀汉政权中的手足之情

在《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实际是手足政权,,“桃园三结义”锁定了刘、关、张难舍的手足之情。关羽一个命犯,因与刘备结义,誓死追随。曹操惜其才而挽留不得,千里单骑寻兄,华容道义释曹操触犯军令,刘备求情保释。张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首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2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纵观历史长河,三国风云,犹如电闪雷劈,像那烟火瞬间般的绚丽,又如泰山般永恒的霸气。抚摸着那发黄的封面,仍能感受到当年群雄叱吒风云的豪气。气壮山河的历史,又有谁能像三国演义令我如此的意气激昂。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
三国演义论文3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21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