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黄山三天叶圣陶原文

时间:2017-06-20 05: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黄山

黄山资料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为“黄山四绝”,其中黄山奇松遍布峰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高峰上,是植物学上一个著名的独立树种。黄山松的基本形态特征为:针叶粗短而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盘根于石,傲然挺立。

除黄山外,安徽天柱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南衡山和台湾的中央山脉,也有黄山松的生长,但与生长在黄山的相比,无论形姿、气势都明显逊色。

黄山松与其它的松树不一样,大多不滋生于土,而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破石而生,苍劲挺拔,虬枝盘结。

那姿态美得奇,又奇得绝。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由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使黄山松苍劲而多姿:或耸立挺拔,是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枝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据《黄山旧志》记载的有九大名松或十六大名松,现在游人可以观赏的,约有24处。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可错过以下名松:

迎客松:位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数高10米左右,胸径64 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是黄山松的代表,国之瑰宝。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

送客松:在玉屏峰的道路旁。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形势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

黑虎松:在北海至始信峰的岔道口,树高约15米,胸径65厘米,冠幅投影面积约100平方米,约700年寿龄。相传,早先有一僧人到狮子林,路过此处,忽见一黑虎卧于松顶,转瞬间,黑虎又不知去向,只见一株高大的古松。又此松干粗壮,针叶苍翠,干枝气势雄伟,一派虎气,且冠盖浓绿近于黑,酷似一只黑虎卧于坡下,故称黑虎松。

双龙松:在西海门回音壁对面,古松分作两干,从石壁缝隙中渗出,盘旋虬曲于悬崖峭壁之上,形似双龙嬉戏于云海松涛之中,故名。1977年遭雷击后枯死,现树干尚存,仍可见往日神姿。

凤凰松:在海心亭东200米处,此松地径30厘米,主干低矮,在树高 40厘米处,分为两条枝干,一枝昂然斜伸,宛若凤凰引颈;一枝平展四射,恰似凤凰开屏。

接引松:旧志为九大名松之三。位于始信峰,始信峰三面临壑,唯有东南与另一峰相隔丈许,只此一侧可以籍物登峰,惊险异常。此松伸臂展枝,似接引游人过壑,故名。现修建有“渡仙桥”。

连理松:自黑虎松至始信峰去的途中,此奇松连地拔起,在离地2米处树分两干,并蒂齐肩,亭亭之上,直至顶端,且粗细、高低几乎一模一样,至今生机盎然,神采不衰。相传一株为唐玄宗,一株为杨贵妃,生前约定死后同来黄山结为连理,杨贵妃死后,即遵守誓言,来到黄山,住在蓬莱三岛,玄宗去世后也按约赴黄山,与杨玉环相会,在北海始信峰化作这株连理松。正如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句。此松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连理松:自黑虎松至始信峰去的途中,此奇松连地拔起,在离地2米处树分两干,并蒂齐肩,亭亭之上,直至顶端,且粗细、高低几乎一模一样,至今生机盎然,神采不衰。相传一株为唐玄宗,一株为杨贵妃,生前约定死后同来黄山结为连理,杨贵妃死后,即遵守誓言,来到黄山,住在蓬莱三岛,玄宗去世后也按约赴黄山,与杨玉环相会,在北海始信峰化作这株连理松。正如如白居易《长恨歌》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句。此松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概 况

黄山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山中的温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钓桥六大景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改现名,这一天还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这里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文化遗产

1.渊源流长的宗教文化

黄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唐代道教旧籍中,关于轩辕黄帝和 容成子、浮丘公来山炼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传千年,影响深广,至今还留下与上述神仙故事有关的许多峰名,如轩辕峰、浮丘峰,以及炼丹、仙人、上升、仙都、道人、望仙诸 峰。黄山山名,亦与黄帝炼丹之说有关。道教在黄山建立较早的道观有浮丘观、九龙观等。宋末道士张尹甫在黄山修炼,创建松谷道场。明末以后,全山范围内,已无道教活动的踪 迹。 据《黄山图经》记载,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底近百座。寺庙之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黄山历代释徒中,能诗善画者多,著名的有:唐代岛云,明代海能、弘智、音可、元则、王寅,清代大均、大涵、檗庵、 渐江、雪庄等,都有作品传世。

2.精品荟苹的黄山艺术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为之赞叹 和陶醉,产生无法抑制的创作激情,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从盛唐到晚清的1200年间,仅就赞美黄山的诗词来说,现在可以查到的就有两万多首。 黄山艺术作品的体裁和内容都十分丰富。它们从各个侧面发掘体现并充实了黄山的美,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灿烂花朵。就诗文而言,李白、贾岛、范成大、石涛、龚自珍、黄炎培、董必武、郭沫若、老舍等都有不少佳作流传于世。散文中,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另外,黄山的故事传说也不胜枚举,如《黄帝炼丹》、《李白醉酒》、《仙人指路》、《仙女绣花》等广为传颂。尤其以体现黄山俊美恬静的黄山画派,更是成为黄山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黄山画派的大师们不断从黄山山水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和清高悲壮的风格、深沉宏达的旨意,在画坛独树一帜。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又赋予黄山以艺术的生命。

自然遗产

1.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的立体画面。

奇松,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附近),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位于卧云峰陡腰),卧龙松(位于卧云峰),团结松(连理松位于始信峰途中),龙爪松(位于始信峰),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北坡),陪客松(位于玉屏景区)——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棵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2、怪石

黄山“五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黄山怪石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千岩万壑,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黄山石“怪”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故,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位于北海的梦笔生花、以及“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飞来石、猴子望太平(猴子观海)等,据说黄山有名可数的石头的就达1200多块,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欣赏时不妨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可获更高的审美享受。

3、云海

黄山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4、温泉

黄山“五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黄山温泉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初,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5、冬雪

黄山的冬雪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极品”,是当之无愧的黄山“第五绝”。

黄山冬雪不同于北国的冬雪,它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黄山的冬雪,妙就妙在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飞雪、冰挂、雾凇堪称黄山奇景。

篇二: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四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复习资料

1、《观潮》: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的。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重点写“潮来时”时,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 表示声音的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闷雷滚动、风号浪吼、震耳欲聋

2、《鸟的天堂》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分别是傍晚时候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时候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ABB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补充:黑乎乎、灰蒙蒙、蓝莹莹、红艳艳、白茫茫、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

事物特点的颜色:枣红、银白、雪白、墨黑、苹果绿、橄榄绿、

百合色、古铜色、咖啡色、玫瑰色

4、《古诗两首》

1)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接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诗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画杨桃》一样。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题:书写,题写。缘:因为。

2)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陷入困境,似乎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腊酒:腊月酿的酒。 豚:猪 疑:怀疑

3)《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4)《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5、《巨人的花园》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代表作品有《快乐王子》

1) 童话分为作家创作的和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集、整理而成的两类。前者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添翼、郑渊洁写的童话。后者是《格林童话》,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

2) 从这篇童话中,我懂得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或是“快乐是

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6、《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理解: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回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7、《白鹅》作者:丰子恺

1)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

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也是文章的过渡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8、《猫》作者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本册课文《母鸡》也是他写的。

1) 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一是有时候特别老实,有时候又特别贪玩,有

是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

9《长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0《颐和园》

1) 课文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

2)截至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1处,有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自然遗产共4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区、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自然文化遗产共4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遗产景色”迷人,如黄山的奇松、怪石、温泉、云海;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通幽曲径。

11《古诗两首》这两首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其他的送别诗还有《山中送别》、《赠汪伦》等。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的故人是指孟浩然。全诗紧扣一个“送”字展开,送的时间是“三月”,送的地点是“黄鹤楼”,诗中最能体现依依不舍感情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之:去,到 故人:老朋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2)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人送别友人是在春季。诗中“渭城”这个

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朝”点明了道别的时间,从“更”这个词可以看出酒已经劝了多次,尽了多杯。名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意思是: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香醇的美酒吧,等你西行除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使:出使 浥:湿润 更尽:再饮完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13《呼风唤雨的世纪》古时候的人们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 地球也能被成为“村”的原因是:科学技术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越来越先进,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2) 我还能举出一些现代科技成就:空调、冰箱、洗衣机、信用卡、微波炉、圆珠笔、磁悬浮列车、霓虹灯、彩色胶片??

AAB:摆摆手 点点头 哈哈腰 挥挥手 散散心

ABB:绿油油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呵呵 笑眯眯

ABAC: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不三不四 不闻不问 不折不扣

AABB: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快快乐乐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AABC: 息息相关 欣欣向荣 心心相印 帘帘飞瀑 恋恋不舍

ABAB: 打扫打扫 整理整理 休息休息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ABCC: 白发苍苍 得意扬扬 风尘仆仆 泪眼汪汪 两手空空

篇三:黄山记

黄山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

山的激情。

2.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课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方法: 1. 讨论法2. 自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景镜头,引发学

生兴趣。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黄山风

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南的名山之

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授课

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

整体理解课文。

(1)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

况。

让学生自己整理字词,培养其运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在互测

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当堂掌握基础知识。

煞费心机(shà)倏来倏去(shū) 扑朔迷离(shuò)

绮丽(qǐ) 悭吝(qiān)菡萏(hàn dàn)

糗(qiǔ) 氤氲(yīn yūn) 喑呜(yīn)

叱咤(zhà) 款步(kuǎn)

(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其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

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

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确但语

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

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

(4)炼句,尽可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各部分内容,并将其连

缀成一首诗。

把段意变成诗句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诗句当中进一步体会黄山的

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锤炼语言的能力。

① 黄山胜景天造就 ②千古黄山几人登

③ 今登天都寻常事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

⒉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明确鉴赏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

论协作学习,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学习结果。

(1)教师出示第一部分思考题:

①这一部分作者写了黄山的哪些景物?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

它们体现出了黄山景物的什么特点?

②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布置黄山?

③作者写大自然创造了黄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各小组相互补充,共同解决: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问题。这一过程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又

培养其协作精神。在完成过程中可能小组内完成得不够准确,但经过

各小组相互补充,最后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提示、

点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①作者写了黄山的群峰、云雾、奇松、飞禽走兽、植物和摄身光。

描写景物的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

参差、高风峻谷、鼎足而立、扑朔迷离、绮丽多彩、天下罕见、神奇、极罕见等,这些词体现了黄山“险”和“奇”的特点。

②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

③作者赞美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3)第二部分,小组间互相提问,主要问题有:

第二部分较简单,可让小组互相提问,旨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提高

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

①从古至今有哪些人曾攀登过黄山?

②作者写古人登黄山的历史有何作用?

(4)学生回答,共同完成答案:

①黄帝曾登光明顶,李白、吴翰林登莲花峰,但多数没有登上去。

②衬托黄山的险峻的绝景。

三、作业:

作业1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业2旨在

巩固基础知识。

⒈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搜索有关黄山的图片,并配合第四部分的课文

制作成配图朗读。

⒉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训练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课下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介绍课下学习结果:作者在文中第四部分介绍了哪些景物。

二、 授课

(一)小组协作学习,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浏览课文第三部分,

第一层(1~6)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经过。(叙述)

第二层(7~8)写作者登山的感受。(抒情)

(2)小组研讨两个问题:

这一部分是体现文章主旨的地方,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体会

并总结出文章的主旨。学生通过问题能够较容易地总结出文章主旨。

①将作者一行人的登山经过和古人作比较,看看情况有什么不同,并

找出情况不同的原因。(可从课文当中划出一些描写古今登山情况的

句子来进行比较)

答案:和古人相比,作者一行人很容易就登上了黄山,这是因为现在

的黄山已经被黄山的探索者和开发者所征服。

②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抒情的内容,总结作者所抒之情。

答案:作者借景抒情,讴歌新时代和劳动人民征服黄山、开发黄山、

利用黄山、建设黄山的壮举。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搜索到的图片,进行配图朗读,共同欣赏对

第四部分的黄山奇景的描写。配图朗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文章所抒之情。小组内交流。

(2)欣赏文章语言,注意找出其中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交

流各自欣赏的片断(学生个体不同,各自欣赏情况不同),并讲述欣

赏的体会。

(3)学生欣赏后教师设置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好?提示学生


黄山三天叶圣陶原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58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