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知行合一王阳明txt

时间:2017-06-19 05: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王阳明知行合一

心即理

在贵州龙场,如何活下去,变成了王阳明在龙场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他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他一天到晚在想这个死亡的问题,在想生和死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的做法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他的做法很特别,他用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棺材。他躺倒里头,一天到晚在沉思这个问题,躺倒里头,闭上眼睛,体验死亡,体验死去以后是什么感觉。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琢磨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是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景当中,圣人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一直知道,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就是他不断地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所以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别艰险,特别艰难的一个环境当中,他就想,圣人处此,当做何道。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实际上阳明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了,这是一种圣人心态的切入。正是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在琢磨这个问题,按照史料的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他自己的心里头,油然升腾。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地融为一体了。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声长啸。这声长啸,在寂静的深夜,可以说是响彻云霄啊。三位随从早就已经睡着了,结果被王阳明这一声长啸从梦中惊醒,他们三个人都非常惊愕地望着王阳明,王阳明是满身大汗,但是脸上却露出非常喜悦的神态。这个情景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阳明先生非常真切而且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死亡在他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龙场悟道,那么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悟这件事情并不玄乎,并不神秘。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找不到门径,突然经过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或者说,某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突然能够使我们打开了心胸,这就是一种悟的状态。阳明先生一直在沉思关于死亡的问题,生命问题,他也一直在沉思什么事圣人之道,龙场那样子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处在那样子特定环境下得特定的生命状态,成为他悟入圣人之道的一个契机。所以在他看起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只不过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已。阳明既然已经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超出了死亡的阴影。它就更加真切而有深刻地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的眼睛里头原来龙场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天上漂浮着的彩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绿色的山,青山绿水??这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成了活泼泼的宇宙生命的呈现。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做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列子》里有一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老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

是一个偷斧头的人。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大家也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我们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我们回忆王阳明在龙场的一个时期,讲到他的悟道。“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一生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之一。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心灵转向,实现了自己心灵飞跃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这一个事件我想表明三点:第一点,实际上“龙场悟道”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他长期以来,长久以来,他从小立下的圣人之志,追寻圣人之道,不断地对圣人之道的思考,寻求,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所达成的一个自然结果。第二点,因为龙场悟道,使他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使他摆脱了朱熹以来事物之中存在至理这样的一种观点。所以,也就是说,“龙场悟道”实际上标志着王阳明和朱熹真正在思想上开始分道扬镳的一个起点。第三点,正因为如此,“龙场悟道”作为一个思想成果,也是王阳明开始创立自己以心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一个开端。“龙场悟道”以后阳明还会在思想上,在理论上提炼他的观点,也同样会在实践上去贯彻他的思想。

致良知

平叛战争结束以后。阳明先生不论是在赣州,还是在南昌。他一直没有停止他得思想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他得哲学思考。他一方面在处理着,地方的军政事务,一方面在与皇帝,包括皇帝周围的那些小人们周旋。另外一方面,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讲学。正是在这种生命经受着不断的磨难的过程当中,他再一次完善了他得思想,提出了良知学说。

正德十六年左右,他再赣州就开始宣讲他的良知之学。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他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盘针。这个定盘针,我们之所以把它叫做定盘针,那是因为它能够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指导方向。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实实在在地按照我们内心的那个定盘针的指引去做事,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个定盘针在阳明先生那里,就叫做“本心”。他也把它叫做良知。

阳明先生提出良知学说,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也代表着阳明学的完成。他开始讲良知之后,在此后的全部生活过程当中,在全部他的讲学过程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良知”这两个字。我们今天将阳明学,是离不开良知学说的,也因为良知学说在后代的流行,导致了中国思想发展格局的改变,所以讲到这一点呢,应该说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不仅对于他本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忆一下,阳明先生的思想过程,早在龙场的时期,在那么样子的一种非常条件艰苦,生资极度匮乏,时时面对生命死亡的状态当中,阳明实现了龙场悟道,实际上是实现了一种生命的境界的飞跃。他当时就已经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也就是说,他一直在追寻着的圣人之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在内心,我们通常人,往往会把所

谓的圣人之道,把它当做一个东西,好像我们要找东西一样,去寻找它。在阳明先生看起来,那一定是误入歧途的。龙场之后,他把自己龙场悟道的思想精髓概括为“知行合一”,开始特别强调知和行的不可分离,把知识本身当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把实践的过程还原为知识的形态,这个知行合一思想,在整个儒家思想当中来说,应该是有这个根基在的,本身就有根基在的,但是阳明先生很明确地把它提出来的,在整个江西,各种各样的政治军事事务的处理当中,他所秉承着的,或者说他所实践着的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精髓,他一直没有离开这一点。

我们也都还记得,阳明先生从小立志要做圣人的,他十一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当他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清晰地把圣人之学概括为心学。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圣学,在阳明看起来,那就是圣人之学,而在儒家的思想当中修身养性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然后使自己到达一个圣人的境界。

讲到修身养性,在孟子那里,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必须是在实践当中,在不断地“动心忍性”当中,我们才能够是自己的心变得充沛起来。我们自己内心的仁心充沛,才有可能使我们真正到达一个崇高的道德的境界。什么叫做“动心忍性呢”?我们从阳明先生的生活事迹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什么叫做动心忍性。比如说,阳明先生当时去平定朱宸濠谋反这个事件,他当时是一个过境官员的身份,他去平定朱宸濠的谋反,原本是,很坦率地讲,他甚至可以不管这件事情。但是他没有不管,而是竭尽他自己的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头,把这件事情平定了。平定完了以后,他没有受到任何奖赏。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甚至还有很多人,把这件事情拿来,作为他谋反之罪,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诬陷。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在阳明看起来,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他的心体原来的样子的。当我们每一个人处在阳明当年所处的那种十分纠结的,自己的内心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屈辱的,但是我们还能够不掺杂自我的任何的私心、私利、私欲,而是仍然出以公心,按照自己本心所领会到的那个样子去实践自己、实践公心、实践公义。这就叫做动心忍性。

正因为经过不断地动心忍性,阳明先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领会到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他曾经讲过一个意思,他说自从龙场之后,他所领会到的圣人之道,就不出“良知”这两个字,只是当时点不出这两个字。只有经过朱宸濠事件之后,在那样字一种特别纠结的内心的困苦当中,他才特别地领会到了“良知”二字。所以他不断地提过这个意思,“良知”是他自己百死千难,千难万险当中体会出来的,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那么什么叫做良知呢?在阳明先生看起来,良知也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简单地来讲“良知”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良知永远存在。它是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诞生而诞生的。那么也就是说,良知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它是先天的,所以良知就是我们的天德,就是我们的天良,它是永远存在不会被消灭的。

第二点,良知永远知己知它。良知永远都知道它自己的存在,它也永远知道外面事务的存在。它永远是清醒着的,我们平时说话,平时做事,良知都知道。所以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言行的内在监督者,它永远是常惺惺的。当阳明先生把这个思想告诉他的学生们的时候,他的学生有一个问题,他说我睡着了,然后我就对外面的事务不知道了,没意识了,他说良知是不是也睡觉了,因为阳明先生老是讲常惺惺的嘛。阳明的回答非常风趣,他说我为什么喊你一声,你就醒过来呀?良知永远是不睡觉的。正因为良知永远是清醒着的,所以哪怕你再睡着的时候,他也在清醒着。我一喊你一声,阿三,阿三就醒过来。如果没有你那个良知,你还能醒过来吗?

第三点,良知永远能够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说话,

我们做事,做得几分。你是尽心尽意去做的,还是假心假意去做的。你是为博得某种利益而去做的,还是真真切切地,你自己本来就要那么做的。旁人可能不一定十分清楚,你自己会非常清楚。所以按照阳明先生的说法,我们每一个人,正因为有内在的良知,所以我们才真正会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善的,什么是恶的。真正糟糕的问题不是在于良知不懂得判断,而是在于我们人不按照良知的教导去做。这就叫做知行不能合一。若是“知行合一”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只要听从良知的引导,我们就不会犯错误。给大家举个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例子。比如说,小偷要去偷东西,他知道不知道偷人家东西是不对的,毫无疑问,他是知道的。如果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背着人?为什么要半夜三更?为什么不要让别人看见?那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小贼呢?用阳明先生的观点来说,那就叫做知行不能合一。他没有听从良知的教导。如果听从良知的教导,那至少可以天下无贼呀!那还会有做小贼这样的事情?所以阳明先生说,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正因为我们都有良知在,所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是自己摆脱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私心、私利、私欲的束缚,而进入到圣人的境域。如果没有我们的良知我们怎么可能成为圣人呢?做么可能做一个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呢?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按照良知的教导去做,那就才叫做高尚,良知使我们变得高尚。

所以上面讲这三点,如果我们给它做一个很简单的总结,那就是说,从第一点来说,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做为人的存在的根据,它是我们的生命本源;从第二点,良知不仅是自知,而且是能知,这个意义方面来说,它是我们知识的根源,是我们人有能力获得知识的根据,是理性的本源;从第三个方面,良知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这一点来讲,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可能成为有道德的根据,它是我们的德性本源。正因为如此,它是我们的生命本源,是我们的理性本源,是我们的德性本源。所以阳明先生说,它,良知,才是我们真正的本心。

在阳明先生那里,“致良知”又是什么意思呢?在阳明先生的整个思想当中,“致良知”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我们刚刚有讲过,良知在我们每一个人那里都有的,但是它是很容易被遮盖住的。所以“致良知”的第一层意思,阳明先生就是教导我们,我们同样必须通过,自我的精神努力把遮蔽在我们良知上的那些“黑布”一层一层地把它剥掉,使良知显现它本有的光辉。举一个例子,或者说打一个比喻,阳明先生也经常用这个比喻。他说我们的良知就好比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它之所以能够照,是因为它原本是光明的。但是镜子长期长期地不用它,就会变得秀迹斑斑。锈迹斑斑的镜子,我们只能仍然把它叫做镜子,它仍然是镜子,但是它还能不能照啊?它已经丧失照的功用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们磨,我们把这个锈迹斑斑的镜子上面的锈迹给它磨掉。镜子就会怎么样,就会恢复它原来的光明。它就仍然可以照,一点都不亏欠。所以阳明先生说,我们“致良知”第一件事就是要磨镜子,把遮蔽在我们本心上面的,各种各样的贪欲、私利、私欲等等,把它去除掉。这就是格物致知,这就是修身养性,这就是恢复本体,这就是“致良知”。通过这样子的不断地事上磨练,我们在实践当中,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我们不断地去做,不断地去磨砺,不断地动心忍性,终究良知会显现它原有的光彩。而一旦良知闪现它自己原有的光彩,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境界已经到了一个超越流俗的境界,这就是往圣人的道路上面靠近一步。请注意,“致良知”在阳明先生那里,它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完全是一个实践问题。“致良知”是一定要体现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的。

阳明先生讲“致良知”的第二层内涵,那就是以前面一个为前提。我们使自己的良知显现在我们的内心,那你还要怎么样?你把它表现出来,用阳明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我们人在日常生活实践当中,你不能说我有良知,我有良知,我的良知很光明。不够的,你必须拿出来,显现给我们看。那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自己内心,你通过我们前面讲的,磨镜子的那个功夫,所磨亮了的良知把它表现出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在阳明先生看起来,这就是正心,就是诚意,就是格物。因为在阳明看起

来,良知本来就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正好比镜子能照见一切事物一样。一切事物到镜子面前,镜子显现一丝一毫都不差,就是它事物本身它原来的样子。所以阳明先生说,我们一旦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实实在在地去“致良知”,那么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事物,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就能够还原它原来的样子,该当如何便是如何。这是“致良知”的第二层意思。

不论从那个意思上面来说,知行合一在阳明先生那里,都是作为一条最根本的原则被强调的。从前面来说,实际上,是自己的良知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你毫无疑问,你必须是自我承担的,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你的,必须是自我承担的。它是自我的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知就是行,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阳明先生常常说,知行合一,本来体段也是如此。从第二个意思上面来说,我们把良知至于事事物物,因为人是要在生活的过程当中,无非两个打交道,我们和人打交道,我们和事打交道,无非是打交道。所以正是在这个打交道的过程当中,事物来到我的面前,但是如果说我的心,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的心是被各种各样的私欲、私利所蒙蔽着的,你能去恰当地处理来到你面前的各种事物吗?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致良知,我们以一个光明的心体,坦荡的态度去对待来到我面前的各种事和物,事事物物就能够按照它自己的原来的样子,该当如何便是如何。所以在阳明先生看起来,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之所以有各种不道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违法乱纪,各种各样的坏人坏事,关键问题在哪?仅仅在于每一个人不懂得去正视自我内心的良知,不懂得在生活当中,把我们内心所体认到的,真、善、美表现出来,如此而已。所以在阳明先生看起来,如果真正坚持知行合一,我们就能够把我们的良知贯彻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真正通达于一个圣人的境界。

王阳明经常讲的四个字,是“心外无物”,也经常说,“无心外之物”。关于这一个说法,一直引起我们的误解,我们通常会觉得,一个事物它是存在于我们的心外的,也就是所谓的客观的。这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毫无疑问,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是这样子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可能理解一个事物,如何可能认识一个事物,如何可能领会一个事物,它对我们的意义。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事物,毫无疑问,它是可以在我们的心外的。但是当我们,只要他来到我面前,我们马上就能够领会到它的意义,了解它的存在,或者说对我们才有意义。而当事物来到我们面前,成为我的认识对象的时候,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它就已经怎么样呢?已经进入到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了,它就已经不再是在我们的心外。我们刚刚有提到过,人在世界当中生活,是要不断地和人和物打交道的。所谓的打交道,就是我对你有影响,你对我有影响,这叫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人是在不断地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把我们自己和外面的人、外面的事、外面的世界不断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如果我们不打交道,我们很难想像,我们如何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我们很那想像这一点。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既然我们是要不断地要和人、物打交道的,那么人、物就不断地进入到我的思想世界当中。所以我们的实践能力越是强大,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世界也就越是广阔;反过来说,我们的思想世界越是广阔,我们的实践能力就越是强大。如果说我出生到现在,我从来不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然后你再跟我讲,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世界多么浩大,我恐怕一点观念都没有。这也是我们人生活的一个事实,所以阳明先生告诉他的学生们,首先说,我说的:“无心外之物”的那个心,不是那一团血肉,他说,如果是那一团血肉,如今那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他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也就是为什么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听,四肢不能动,嘴巴不能言?我所说的心,是那能使视听言动的,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精神,那才是我们的主体,这是讲心的第一个意思。更重要的意思,阳明先生讲“心外无物”是说我们是在不断地通过我们的意识活动把它转换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把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

篇二: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

目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 1

心学横空出世 ............................................................................................................................................. 1

心学诞生的前夜 ......................................................................................................................................... 2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 5

何谓第一等事 ............................................................................................................................................. 5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 9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 12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 14

转捩点 ...................................................................................................................................................... 15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18

刘瑾风暴................................................................................................................................................... 19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21

释厄路 ...................................................................................................................................................... 23

做自己的主人 ........................................................................................................................................... 26

新朋友和新敌人 ....................................................................................................................................... 29

心学的政治力 ........................................................................................................................................... 34

朱陆异同................................................................................................................................................... 38

贵人王琼................................................................................................................................................... 42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 45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 45

横扫詹师富............................................................................................................................................... 48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 52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54

金龙霸王池仲容 ....................................................................................................................................... 58

池仲容也会用计 ....................................................................................................................................... 61

定力的交锋............................................................................................................................................... 64

只怕有心人............................................................................................................................................... 68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 70

风雨又来................................................................................................................................................... 74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 78

不被待见的宁王 ....................................................................................................................................... 78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 81

针锋相对................................................................................................................................................... 85

宁王革命了............................................................................................................................................... 88

安庆保卫战............................................................................................................................................... 92

决战朱宸濠............................................................................................................................................... 95

费心为哪般............................................................................................................................................... 99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 103 致良知 .................................................................................................................................................... 111 伟大的杨廷和 ......................................................................................................................................... 115 不许来京................................................................................................................................................. 118 再见,杨廷和 ......................................................................................................................................... 121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 124 万人齐捧王阳明 ..................................................................................................................................... 124 李福达案................................................................................................................................................. 126 有请王阳明............................................................................................................................................. 129 走在成圣的路上 ..................................................................................................................................... 132 谢谢诸位................................................................................................................................................. 135 平定思田................................................................................................................................................. 138 雷霆扫穴................................................................................................................................................. 141 追忆祖先................................................................................................................................................. 145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 147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150 王阳明的另一面 ..................................................................................................................................... 152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 153

我是自己的上帝 ..................................................................................................................................... 153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 156 去心中贼之私情 ..................................................................................................................................... 157 去心中贼之私欲 ..................................................................................................................................... 160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 162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 163 我们该追求什么 ..................................................................................................................................... 164 如何对付恶............................................................................................................................................. 165 不要操心................................................................................................................................................. 166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 167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 170

格物致知................................................................................................................................................. 170 心即理VS性即理................................................................................................................................... 171 心外无理................................................................................................................................................. 172 万物一体................................................................................................................................................. 173 心外无物................................................................................................................................................. 175 心外无事................................................................................................................................................. 175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 176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 177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 178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178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 179 实践出真知............................................................................................................................................. 179 良知就是判断力 ..................................................................................................................................... 180 如何光复良知 ......................................................................................................................................... 181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 182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 184 后 记 .............................................................................................................................................................. 185

编辑推荐

◆道破天机!习近平主席九次强调知行合一,仅2014年就反复强调六次!

◆公务员争相购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热门图书!

◆狂销50万册!有史以来关于王阳明及心学畅销读本。

◆2015年学习知行合一成党内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重磅刊文解读。

◆习近平视察贵州时,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讲话时也谈及王阳明。他说他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瞭望》

◆王岐山:我对王阳明有兴趣。他讲的是心学,我对王阳明很有兴趣。这几年我能抽空坚持读书,不容易。我脑海里浮现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句话。

◆全面解读知行合一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十年心血,厚积薄发!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力作! 内容推荐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唯一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如果老天爷在1508年高坐云端俯瞰人间,他会看到这一年发生在地球上的那些大事。在中国,大明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刘瑾创建了内厂,这是继明帝国三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后的又一更加残暴、更加摧残人性的机构;在日本,幕府掀起的内讧飓风归于平静;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军队进攻威尼斯共和国失败;在中美洲,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罗人运到西印度群岛作为奴隶,美洲有?黑奴?自此开始。

老天爷如果擦亮双眼仔细观看,还会看到未来的宗教精神导师马丁?路德正在威顿堡大学慷慨激昂地鼓吹他自己的宗教思想。如果他专心于中国,则会看到广西柳州的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看到山东曹州的农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还能看到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正在紫禁城里不眠不休地纵欲。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没有看到,或者说,他不屑于看到。这件事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当事人是驿站站长王阳明,叫?龙场悟道?。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老天爷看不到,是因为贵州龙场在原始森林中,连目光最敏锐的鸟儿都看不到;老天爷不屑于看到,因为那时的心学还未散发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七年后,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不过在1508年它来到人间时,恐怕只有王阳明一人认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伟大思想的诞生一样,表面上看,心学诞生在电光石火间。

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他的两个仆从被惊醒时,他已开始自言自语:?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想到这里,王阳明感觉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静寂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多年以后,当心学璀璨夺目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不是

篇三: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时,真不知从何谈起,深感自己才学疏浅。随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度阴山,让我随之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语,这位当今的“历史奇才”对中国明代的全儒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的分析,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为此,我找寻了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相关简介,在其家乡浙江余姚,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了解了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能文能武,独创心学,打起了挑战传统程朱理学的旗帜。《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还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心学》更是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他的心学秘诀浓缩为一句话----知行合一,翻译成今天的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提法,在王阳明那个时代绝对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异端。

阅读中,网上一博文的例子让我借用分享: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但

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尤其是找到最佳路径(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则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也就是说,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是探索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认识和感知,但不能妄想去创造或创新真理。以上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言语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习主席推荐6次的哲学理念,公务员们争相购买!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应用在工作、生活中,是怎么个样子呢?文中提到王老先生 “在事上磨炼”, 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 "知行合一"。这些道理不正是应该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一一落实的吗!


知行合一王阳明tx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57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