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吕叔湘简介

时间:2017-06-19 05: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人物简介

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建议保留他的教授职位,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上,彻夜苦读。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直到1968年日本鹫津久一郎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提到类似理论,而直到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论述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1968年至1971年被下放到北京特殊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1]

恢复工作与平反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撤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篇二: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03121110

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初探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为有识之士所共认。在其生前,茅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由衷地称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我们的党与政府也给予崇高的评价,李岚清同志赞颂道:“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在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中央号召进一步抓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重温叶圣陶先生的有关著作,深深体会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叶圣陶的创新教育思想,从其形成的原由来看,首先,叶圣陶个人品格起决定作用;其次,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的渊源是不可少的前提;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创新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叶至善先生认为,他父亲一辈子坚持批判传统弊端,不断改革创新,“困循保守,不符合我父亲的性格。”(《父亲的希望》第146页)这是作为儿子对其父亲叶圣陶的最贴切的认识与评价。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多次强调,在叶圣陶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一种立足于我们优秀民族传统的创造精神,尤其可贵,尤其值得我们认真整理、总结和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第484页)

的确,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力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叶圣陶集》第11卷第29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卷数与页码)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验。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不仅有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更有着“语文教育也是人学”的体会。既然如此,文学和语文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没有创新性,否则,文学就没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生气,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后来居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他有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中师、大学的全程性的实践,更使他有必须改革旧传统、实施创新教

育的真切体验。可以说,从他1922年在《新潮》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中提出“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到1987年给罗店中学的信中向他们提出“顺着改革这条路子走下去,还要不断有所创新”(《父亲的希望》第151页)的殷切期望,创新教育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生涯和渗透于全部理论之中的。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方法等方面,更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上。说到底,创新教育要落实到“乐育全新一代人”(8 ~461)上面。早在1934年,他就要求受教育者“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11 ~66):1958年他明确提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谁都需要有这种精神”(11 ~210);1983年又强调指出,“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11 ~294)。

1923年,叶圣陶在《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开宗明义,把“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作为第一项目的。而且是把原本的“课程纲要”的“自由发表思想”改成“自由发展思想”的。这一字之改,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反映了叶圣陶对思维训练的发现与重视。而“自由发展思想”,就其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纵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不难看出,重视学生思想(即思维)训练和发展是一贯的。是他继承“学思结合”的优秀传统和兼容杜威“训练思维”的先进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的产物。早年,他在甪直的教育革新和《倪焕之》中艺术概括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开源教育”。所谓“开源”,就是开“智力之源”,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之源。

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出考察学生作文是否有进步的标准为“思想是否正确与完善,情感是否恳挚而缜密”。1922年明确认为,“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于有把捉不住的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裁培,最为切要。”此后,他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磨练思想,培养情感”(13 ~22),才算探到了根本。1942年他在《思想──语言──文字》中又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特别是50年代以后,他切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和“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等的创造性的看法。这为他的“自由发展思想”的教学目的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1984年,他总结似地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想,训练语言”(17 ~406),并提出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举”的原则。现在还有一些教师,仅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对于思维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年来,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不能不说与之有关。其实,离开了思维训练的语言训练是寡效的。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其中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推理力、批判力和联想力、想象力等。这是任何创造行为、创造能力、创造发明的基础。就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离开了思维的创造性,要想有听、说、读、写的创造性无异于缘木求鱼。这里有一个足以证明的例子。1978年,在叶圣陶、吕叔湘先生的倡议和指导下,人教社中语室对四川、福建两省作了调查,发现,语文教学质量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智力一般发展上存在着以下缺陷: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差,分析和概括能力很差,思维和表达能力很差。因此,呼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把语文之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设想》第140页)

在叶圣陶看来,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应该是一致的。要在语文教育中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方法上,就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流弊,特别是“老师讲,学生听”那种一味“灌”和“填”的做法。殊不知,这是越俎代庖,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思维训练。而任何

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学生亲自实践的,听是听不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来训练和发展思维。叶圣陶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教学生。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

因此,他坚持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教读”的方法,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首先,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犹如给种子提供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肥料那样,让它们自己生长、开花、结果。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他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倍加赞赏,认为“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再倡导“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25 ~20)。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5 ~17)。

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面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那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要做到“真知”“真能”,叶圣陶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这样,便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这一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程度。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叶圣陶认为,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其一,“不去宣扬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198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女学生自杀,闻之叹息不已。如果大家不肯想得明白些,老是认为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自杀的事情将年年会有。青年不能怪,要责怪社会、家长、学校。”说得何等痛切!1981年他就告诫学生说:“最好不要注目于高考,而须养成求知好问,多思苦察之良好习惯。”(24 ~455)说得何等恳切!其二,“不要把功课变成学生的债务,学生自然会对功课有兴趣”。

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指出:“学校里只知道逼学生,其实是教育不得其法,不知其道的缘故。大家如果不肯下决心改,老师学生都只能是牺牲者。”说得何等深刻!其三,一定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1980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小学中学安排课外作业,往往不甚得当。我有两个重孙女,一个初二,一个中二,我嫌老师之安排太多而不活泼,只顾记诵,不甚注意开发心思。”说得何等中肯!学校应该让他们有自己看书看报的时间,有发展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尤其要反对要学生死记硬背,当然,“学生心爱某篇文字,自然乐于读熟成诵”是另外一件事。他深刻地指出,死记硬背所得的记闻之学,为真有学问的人所看不起,因为,记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对人类的知识总量并没有增加,质量也没有提高。尤其重要的是,死记硬背徒增学生的负担,戕害学生的智力,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会使学生越来越笨”。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处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有着阶段性的特点,那就是基础性、层次性、示范性,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去掉神秘感与畏难感。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叶圣陶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式。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当年,他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教研员的时候.曾用这一模式上过观摩课,获得很大成功。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有价值的心理感受。叶圣陶说:在预习阶段,“他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较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有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14 ~11)所以,叶圣陶认为,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的方法。据有关调查,全国百名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获奖者在行为方式上有以下特征:喜欢找问题(占95%);喜欢标新立异(占65%);喜欢独自做功课( 占75%);喜欢选择困难任务(占90%);喜欢发表个人独到之见(占84%);遇问题能独立钻研(占51%)。这充分说明,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可惜,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并不很重视作为“独立阅读”的预习环节,或者走过场,或者简单化,既缺乏对叶圣陶所指出的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又没有如叶圣陶所要求的对于预习的应有的指导。

“讨论”,这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讨论,是“集体阅读”的重要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它是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即所培植起来的自悟意识和独创“基因”)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1950年,叶圣陶在《教学举例》中指出,“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篇文章有没有毛病?从前教国文的老师总爱做文章的辩护律师,永远是?文章好呀,好文章!?咱们现在不必再当这义务律师了。文章有不好处,就说不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可以“让学生练习眼光”,提高识力(14 ~69)。此外,讨论,能最自然地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获得综合训练,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全班得以“水涨船高·”,尤其可以有效地促进独立阅读的深化。对于如何组织好讨论,的确是一个十分不容易的问题。叶圣陶对讨论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如,教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讲”,等等,在拙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中都有具体介绍,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

在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我们认为,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排,如,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可见,“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传授结论,忽视

篇三: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

岑麒祥 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 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 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 著名语言学家

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 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

郭锡良 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

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 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 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

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 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

《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 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

《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

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

汉语和藏语的研究

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

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 音韵学家、方言学家

《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

《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 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陆俭明 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吕必松 在北语语文系首先创办了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6年提出了“总体设

计理论”, 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可以归结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

试四大环节。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吕叔湘 重点研究汉语语法

《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编纂《现代

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

罗常培 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

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

《汉语音韵学导论》、《临川音系》

马建忠《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

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马庆株 现代汉语语法,兼及词汇、修辞和语文现代化。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

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与陆俭明合著)、《简明实用汉语语法》 邵敬敏 研究主攻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学史稿》、《现代汉语通论》

沈家煊 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 《“有界”与“无界”》、《 不对称与标记论》,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

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

唐作藩 《汉语音韵学常识》、《上古音手册》

王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创者之一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王力 《古代汉语》、《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汉语史稿》

王宁 编高校教材有《汉字汉语基础》、《中国文化概论》、《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

魏建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

文献专业的奠基人

主持编纂《新华字典》

伍铁平 《词的语法学导论》(合译科学出版社);《普通语言学纲要》(合译,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文化语言学和相关的其他问题。

《汉语语法学》、《文化语言学》、《汉语复句研究》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

徐枢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专著有《宾语和补语》、《语素》、《实用语法修辞》(合著)。 叶蜚声与徐通锵合作著作《语言学纲要》、合译的重要著作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方言与中国文化》

张斌 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词类问题、语法分析方法、三个平面理论等方面为汉语语法研

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编现代汉语》

张志公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赵金铭 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专著为《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元任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

《中国语文法之研究》、《现代吴语研究》

周有光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

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比较文字学和文字的发展

规律

周祖谟 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

《问学集》、《方言校笺》

朱德熙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

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内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

《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著/朱德熙,著)、《语法讲义》、《语法答问》


吕叔湘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56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