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吕叔湘先生

时间:2017-06-19 05: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吕叔湘

吕叔湘百科名片

吕淑湘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中文名:吕叔湘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丹阳市

出生日期: 1904.12.24

逝世日期: 1998

毕业院校: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

代表作品: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目录

人物介绍

作品成就著作贡献

参与研究

治学态度

社会影响

生平经历家庭情况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参与编注

提前回国

学术研究

治学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

十年动乱

汉语研究

一心治学

人物介绍

作品成就著作贡献

参与研究

治学态度

社会影响

生平经历家庭情况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参与编注

提前回国

学术研究

治学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

十年动乱

汉语研究

一心治学

展开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吕叔湘(1904-1998) 吕叔湘先生1904年12月24日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

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

编辑本段作品成就

著作贡献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语法修辞讲话

(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订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吕叔湘

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订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40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参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吕叔湘先生亲自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1955年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他和罗常培先生联名作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重要报告。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作的《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要处理好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为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治学态度

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吕叔湘先生一生的论著,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短文,都是他所倡导的既务实又创新精神的良好体现。吕叔湘先生历来重视语言实际的研究,总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努力

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注重对中国语言学传统的继承,而且积极借鉴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重视语言的古今比较和中外对比,在更广阔的视野里不断揭示汉语的规律。 吕叔湘先生重视语文教学,积极普及语文知识。1951年与朱德熙合作撰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连载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他所提出的有关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1954年,吕叔湘先生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作为五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文献研究室顾问,吕先生还对法律以及党内文献的文字内容提出若干重要建议。

编辑本段社会影响

2003年9月,为纪念吕叔湘先生,吕叔湘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吕叔湘中学中的吕先生铜像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家庭情况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在吕先生家乡江苏省丹阳县卫星图

江苏省丹阳县城内新桥西街柴家弄,在兄弟中排行第三。父亲吕东如经商,家境较富裕。吕叔湘幼年时在县城的一所私塾读书,1915年,考人丹阳县高等小学。这是该县最早的一所高等小学,校址坐落在县城白云街中段,现在是丹阳实验小学。这个学校虽然没有多少先进设备,但教师水平较高,教学认真,管理极严。吕叔湘入学的这年,学校增开了英语课。

学习经历

校长杨鸿范是位忠厚的长者,教全校三个年级的算术,抓习题作业十分认真。作业本上绝对不准添除涂改。如果写错,全部重写。这样就养成学生不写错字的好习惯。国文教师张海宗讲批改作文,随改随讲。一起叫去五六个学生,因此可以听到五六篇作业的评改。 当时丹阳没有中学,高小毕业升学,有的去镇江六中,有的去常州五中。1918年暑假,吕叔湘和同学夏翔考入江苏省立第五中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常州五中的校训是“存诚,能贱”,入学的新生看了,不解其意。校长特地给他们讲了这两句话的含意:“存诚”是做人要老实;“能贱”是不要轻视卑微的工作。 吕叔湘在各种功课中,对国文和英语最感兴趣,有空喜欢在图书馆广泛阅读。 1922年,吕叔湘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立东南大学外国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文系)。根据当时学校的制度,除本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在文科和理科的几组课程中选修若干学分,如中文、历史、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吕叔湘学生时代的兴趣在文学方面,对语言方面如语音、会话等并不十分重视。后来到中学教英文,需要语音、语法方面的知识,就边教边补。吕叔湘于1926年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到家乡刚刚创办了一年的丹阳县立中学教一个班英文。当时只有两个班;校长陈湘圃自己教了一个班英文。吕叔湘教学任务

不足,陈湘圃让他兼教国文文法。吕叔湘以《马氏文通》为教材,开始钻研中国文法马氏文通教材

工作经历

吕叔湘除在丹阳县中任教外,还在堂兄吕凤子创办的丹阳正则学校兼课,后来是该校校董之一。吕风子长吕叔湘十八岁,在吕叔湘懂事的时候,吕凤子已到外地工作,两人很少见面。在丹阳的这段时间里,吕叔湘上课前后,有时候去凤子大哥的房子里随便谈谈,两人很快熟识起来。 1927年暑假后,校长陈湘圃改任省立徐州中学校长,继任的校长是何金元。半年后,何金元被地方势力逼得辞职,吕叔湘也跟着辞职到苏州去教书。1928年,丹阳县中情况很不好,吕凤子等共商对策,把一向在杭州教书、跟丹阳教育界无关系的何其宽找回来担任县中校长,希望能缓和矛盾。何其宽又把吕叔湘请回来担任教务主任。另外又从外地请来几位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一时间,教师阵容整齐,学校气象为之一新。 可这是不符合某些地方势力愿望的,他们不断给何其宽制造困难。何其宽感到棘手,只干了一学期,又不得不辞职回到杭州去教书,吕叔湘也辞职去安徽省第五中学教书,暑假后仍到苏州中学任教。 1929年起,吕叔湘一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丹阳,可每逢回丹阳,他总要到正则学校去看望风子大哥和别的熟人,忘不了自己是正则大家庭中的一员。苏州中学图书较多,吕叔湘在这里阅读了丹麦学者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等语言学名著,为以后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参与编注

吕叔湘在苏州中学,除教学外,还参加《高中英文选》(中华书局出版)的编注工作。有空还译书,前后译出《人类学》、《初民社会》、《文明与野蛮》三种,分别由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出版。1935年,吕叔湘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英国,第二年年初成行。在起程前,吕凤子欣然为他绘一幅画送行。吕叔湘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他出于教育救国的思想,决定选学图书馆学专业,是因为觉得图书馆工作对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作用很大,自己要为改进我国的图书馆工作而努力。 提前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已开始,吕叔湘没有等三年期满.提前于1938年初回国。当时江苏已沦陷,吕叔湘家人流亡到湖南,吕叔湘与家人会合后,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英语。他和施蛰存住同屋。施蛰存拉他给《今日评论》周刊写文章。恰好早几天,吕叔湘看到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每个句子总要有一个主词,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考虑再三,他就写了《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这是吕叔湘先生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并由此结识了朱自清先生。也正是这篇文章发表后,1939年暑假后开学,系里给他加了一门中国文法。这时候,王力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现代语法”的讲义已经印出来了,吕叔湘借来一份参考。他在教课中遇到一些问题,想找王力先生商讨,可王力先生休假,住在河内从事汉越语的研究,无法商讨,只好自己琢磨钻研。

学术研究

篇二: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问题意识

吕叔湘先生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著述等身,而且他长期关注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有着鞭辟入里的研究和独具慧眼的见解,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语文教育家。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的《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一文中,吕叔湘先生就表达了对语文教学的关心和深深的忧虑。解放后,他积极地投入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改革的宣传中。五十年代,我国语言文字运用混乱。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十年动乱之后,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状况更加痛心疾首。面对当时教育百废待兴的局面,先生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文章尖锐地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被语文界誉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声惊雷”。

吕叔湘先生是一个具有较强问题意识的学者,一直强调做学问要 “多读书,多提问,多发现问题”。他认为善于学习的人必定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和善于提问的人,因为“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问题意识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先生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是源于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也是源于他那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吕叔湘先生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根本问题的发现

1978年,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大声疾呼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老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在平日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而在当时只有先生以改革家敏锐的眼光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质疑并把它提出来。

先生从宏观上抓住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接着,对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和根源,他说:“每逢在种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退为进,先生找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语文的性质把握不好,对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的认识不足。

先生强调:“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 ,“语言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这十分清楚地阐明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他还认为语文教学是过程,是人们学会语文的过程,是人们使用语文的过程。先生正是抓住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抓住了语文的特殊性,才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 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问题到根本问题的认识,吕叔湘先生进一步挖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在,而这一切的思考和探索与先生的问题意识分不开的。若是先生没有寻找问题的意识,没有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是很难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吕叔湘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发现

明确了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是学会语文的学习过程这一根本问题后,先生就能正确发现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并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陈腐的旧观念和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精辟的见解。

(1)阅读教学的问题

首先,先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处理不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现在人家谈写作谈得最多,阅读为写作服务也谈得多,但阅读本身却谈得不多。”先生认为阅读可以为写作服务,但也不是全为写作服务;阅读还有它自己更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也是一种能力,甚至需要花不少时间去培养的能力,不能只为写作服务。

其次,先生认为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视课外阅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他说:“现在是自流状态,小孩看不看课外的书,看什么书,怎么看,都是不闻不问的。”他主张:“既然这个对于语文的提高有帮助,就应该抓它一下,给他一定的指导,告诉他哪些书看了容易得益,哪些书看了不容易得益,哪些书不值得看,哪些书要好好地看。对他有点指导,他的阅读可以更加提高效率。”

第三,阅读教学方法陈旧。“上阅读课,基本上是‘先生讲,学生听>,又叫‘满堂灌>。妙在学生让历任教师灌惯了,你不灌他还不高兴。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习题答案,全得由教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抄。教师不写,学生不答应。教学的目的,在学生方面是把教师讲的都记住,把教师写的都抄下来,在教师方面是督促学生把这些项目都做好。”

(2)作文教学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期望和实际情况产生冲突。“家长和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作文的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看。”

作文教学方法单一。“作文课的情况也差不多。例行公事三部曲:一、教师命题,二,学生写,三、教师批改。学生是无可奈何地写,教师是无可奈何地改,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3)口语教学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就杂乱无章。语文课上可以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加以指导。”这里是明确指出了“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为忽视口语的教学,今日学校里的学生,在小学时还能说会道,讲一件事情有条有理,到了初中就不大愿意讲话,到了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动辄出现脸红这种倒退现象。

除了以上的问题外,吕叔湘先生还指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文言文教学问题、语言训练问题、教师问题等等,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吕先生的一字一句都切中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要害,震撼了语文界,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吕叔湘先生的问题意识驱动他去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问题的发现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吕叔湘先生经过调查研究和自身的经历得来的。吕叔湘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是经过验证和调查的。因为吕叔湘先生是一个主张做学问要调查研究并付诸行动的人。

先生说:“我主张我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办法,就比较可行。”“比如光说语文能力‘差>就很笼统。究竟‘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还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严重?有没有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好的和‘差>的,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人数是怎样的比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多少是由于教材?有多少是由于教学法?有多少是由于教师的修养?做过些什么实验?有些什么先进经验可以肯定等等,这都需要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有了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处方。”

吕先生本人就是坚持调查研究的模范。他随时随地注重中国语言中的各种具体现象,由

很平常的现象看出重要的问题。吕先生根据调查材料写出的《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剖析了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引起了巨大反响。

先生这种重调查、重研究的务实精神与他的问题意识的完美结合,帮助他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并且树立了先生在语文教育界的权威地位。

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毋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藏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重大的发现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没有问题意识,发现将成为无本之木。吕叔湘先生就是这么一个在平常的生活和问题中,发现藏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平常的事情的研究者,他把那些看似平常却很严重的问题指出来,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实实在在地切中语文教育的要害,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育向前发展。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改革有指导意义,他的问题意识更是对语文教育的研究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践者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指导作用。

篇三:吕叔湘生平著作

吕叔湘(1904-1998)

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1936年赴英国留学。1938年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和金陵大学研究员、开明书店编辑。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学术成就极为卓越的学者,是我国语言学界众望所归的学术泰斗和一代宗师,在语言研究、语文教学和语文知识普及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吕叔湘先生共出版专著和编译著作二十多种,学术论文和其他类文章六百多篇,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这些论著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语法、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众多领域,丰富了我国语言学宝库。吕淑湘先生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四年多,确定了编写细则,完成了“试印本”,为《现代汉语词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叔湘先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56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