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村志

时间:2017-05-20 10:1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村志范文

《夏杜曹村志》序言

当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置于案头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因为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知吾村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启示。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村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听到一个时代进步的厚重足音。本村志既是留给每位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史料,也是献给每位想认识夏杜曹、了解夏杜曹的同仁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夏杜曹山水绚丽,文化绵长,景致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吾族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家园奉献智慧和力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们斩木揭竿,奋起反抗,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铁胆忠肠,涌现出象爱国将士曹云剑这样的民族英雄。当鬼子进村,夏杜曹人宁愿战死,不甘坐亡,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筚路蓝缕,不竭追寻,探索过很多农业农村新路。8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全村老少齐上阵,亲戚朋友来帮忙,场面宏伟壮观,描绘了一幅“科学种田增效益,规模生产促增收”的壮美画卷,使得夏杜曹在全县名噪一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继承祖辈聪明能干、勤劳肯干、踏实会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之际,在永康五金炉火越烧越旺的历史大背景中,夏杜曹虽没有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但同样有一批人先知先觉,借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西面的山坡上办起了工厂,使一个农业村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夏杜曹人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淀下厚实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这是人们对夏杜曹村的概括。“一村书法两父子”,“一村高考三状元”,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夏杜曹村民的荣耀。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史志(村谱)是一个区域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本村志内容丰富,体例编排科学,类目设置合理,资料翔实可靠,行文规范流畅,做到略古详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体现了较高的编纂水准。它凝聚着以退休教师曹德明等

为代表的一批编纂者的无数心血。无论是查阅资料、史海勾沉,还是爬山涉水、调查走访,抑或伏案书写、胪列明析,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其心可鉴,其情可嘉,其精神与本志书共存。

观史思治,修谱谋远。本村志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还原了夏杜曹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历史规律,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夏杜曹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村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培根基,清本源,克振家声,德传万古,我相信其意义深远而无穷矣。

夏杜曹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仰望先贤,我心生无限豪气。今天,沐浴着祖宗的恩泽,我默默地行走在天地之间,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都是你的赤子,无论走到哪里,夏杜曹永远都是我的根和源。我愿常常听到家乡人熟悉的声音,看到家乡人亲切的脸庞,我愿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以赤子之爱,回报生我养我的家乡。

我祝愿夏杜曹村代代相续,历久不衰。祝愿我的家乡和家乡人更加精诚团结,更加奋发进取,更加富庶繁荣。

《夏杜曹村志》编成之际,编委会嘱我写序,深感荣幸,爰书数语,以为序言,以待来者。

雷家崄村志序言

存史修志,无疑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一件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大事。在地方志的编修中,乡志、村志的编纂,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层社会文化现象,是志书编修领域的一种拓展和创新,为地方志的编写增添了鲜活的新内容,呈现出生动的新气象,可喜可贺。

我在榆林工作了整整九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深知榆林农村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这是一片宝地。多年从事教书育人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榆林日报记者雷鸿儒同志编撰的这部 《雷家崄村志》,以一个农村为载体,取材广泛,考证翔实,序列有致,文笔流畅,略古详今,雅俗共赏,不失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好志书。以史为鉴,足可资治。

农村史志值得编修。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发起的,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基本上是在农村展开的,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攸关民族兴衰的党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则更是从农村开始的,今天已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历史一再证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农村、重视农村,在治国方略统筹运作中,始终把农村事业定位于影响全局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因此,厚实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文化底蕴,注定农村永远是一个内涵丰富、题材重大、值得记载的史志课题。

农村史志别具特色。对于雷家崄这样一个榆林南部普普通通的村庄来说,在榆林这片既有光荣革命传统,又富集多种矿产资源,既欣逢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又囿于贫穷落后封闭守旧的传统观念困惑的广袤土地上,《雷家崄村志》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也就既带有典型性,又带有普遍性。这样一个普通村庄的史志,真实地反映出陕北广大农村,特别是革命老区近百年来艰难曲折、生动鲜活的历史状况,可以说是榆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村史志弥足珍贵。史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再现,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原因,还是民族的、军事的原因,不论是主观世界的原因,还是客观世界的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对后人来说弥足珍贵。一部《雷家崄村志》,内容丰富,编修有序,是全体村民父老乡亲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人们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一份特殊的珍贵礼物,更是地方志编修同仁们的一本颇有价值、独具特色的参考志书。

《沙洺村志》序

《沙洺村志》摆在了我的面前。组织者建国弟、主要编修者晓东兄瞩我,“说两句”。其实,我也有此意。盛世修志,目前已有不少的村庄都编修了村志。愚以为,《沙洺村志》是我市村志中上乘之志,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欣然命笔。

我遥望沙洺。沙洺独锁我市门道三川,三川源于我市西方屏障摩天岭,摩天岭流下两道岁月的河,一条是物质的河,一条是精神的河。这两道河从石器时代就开始流淌,

且经久不息、流淌多年,终于流到了我们这一代,在相互汇合点上,谱写了沙洺历史、诞生了具有太行特色的沙洺文化。

这些历史宝藏,是何等的雄厚、何等的宝贵。然而,岁月无情,它能创造历史、繁荣文化,亦能湮没历史、埋藏文化,天长地久甚至将历史、文化一并清零。“夫志也者,史之流也”。志书之旨,就是遵循时光隧道,记载其盛衰变迁、风俗习惯之史迹,以供后人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作为立身、治世、发展之鉴。《沙洺村志》较全面地记述了沙洺先人执著地生活,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沙洺现代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及智慧、创造,将沙洺历史变迁和巨大变化载入史册。它将这一“史之流”资料化,无愧地担当起志书这一主要责任。

“详近略远”,是方志之学的同义。其实,历史越远,越有入志的价值,“略远”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时代太久远了,资料缺乏,史海钩沉相当不易。晓东兄深知这一点。他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古沙洺历史文化的挖掘上,在古志书、古遗址、古文物,尤其在民间记忆中苦苦寻找线索,利用辨析、推理、存疑的方法,较准确地厘清了沙洺变迁的历史文化脉络。

比如:上世纪70年代,村民整地、建房,挖掘出数量相当多的铁炉渣和遗留的铁块;村留有大量的窑洞炉炼铁遗址,乃至一条数里长的季节河叫窑沟河。这说明在古代,沙洺曾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炼铁场,而这一点历代志书都没有记载。再比如,沙洺村旁有一丁字阁,在当时这里是三川货物贸易、通晋达冀的大市场,非常繁荣。当时,丁字阁位于村中,只是洺河泛滥、将村庄冲毁才使村庄南移,形成现在的村落,使丁字阁偏于一隅;而所有志书对此都没有祥载。还有,武安落子的发祥地是沙洺、沙洺也曾是古战场、《桃花庵》的故事发生在沙洺、由艺人编剧、首演??这些推理都有实据在,经晓东等人小心求证,逻辑非常严谨。如果对古沙洺的历史变迁加以研究,对武安的地方文化也是一种极大的丰富。

“详近”,自然也是《沙洺村志》的特点。不同其他志书的是,这“详”中有略,详略得当。因此,能给人一种信仰、一种鼓舞、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古老、沉闷的华夏大地迎来曙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富裕的各个历史阶段,伟大的

党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甚至失误。这在沙洺这个小小的村庄的历史中,也留下轨迹。对这段近史的“详”,《沙洺村志》却力求“简”,点到为止而又不遗漏——因为这毕竟是历史,不能不载;点到为止则使志书不至于成为“伤痕文学”、消磨人们的意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沙洺村志》却浓墨重彩,对村庄发生的重大变化详细铺陈,悉数记载。这样,既尊重客观事实,又给人奋进的力量。洋洋数万言、跨越数千年,能准确地把握详略之度,实属不易,这也是《沙洺村志》的主要特色。

《沙洺村志》的问世,编修人员历经数年、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在有生之年,以客观、科学,求真、求实、公正的态度,潜心挖掘、创造了这笔宝贵财富,其功德无量。我怀敬佩之心,向沙洺人民表示祝贺。相信沙洺人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定能用智慧、勤劳的汗水,续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金兰村志序

贯穿古今,阅尽沧桑。跨越世纪,共创辉煌。《金兰村史志》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在金兰之子杨彬笔耕下,终于面世了。是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千秋大事,将给村民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件无价之宝。笔者不辞辛劳,千百次走访乡亲父老,查阅历史资料,求证历史事实,考察地理环境,体验人情习俗,完成了近八万字的村史志,从中可见金兰的骄子们爱村念乡之心,怀旧望新之情。

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以铜为镜,可正衣襟。金兰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村里自古就有文人秀才出现,现今又有众多学子考入大学。金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村在绿中,绿在村中,是绿的海洋,环保示范村。东临母亲湖程海,南依河囗,北邻潘莨,西靠向云坪。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村民带来生存的好条件,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给村庄增添诸多光彩。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村民的思想意识,生产建设,民房改造,村容村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长足发展。这是该村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长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金兰村志》全面地记述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突出建国以来机构变革,经济建设,自然风貌,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才辈出的深刻变化。体现“薄古厚今,古为今用”,力求“公正、事实、全面”。村志引经据典,印证过去,广采博录,拾零整合,漫笔纵横。《金兰村志》的出版,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金兰村,激发人民热爱家乡,

篇二:某某村村志

某某村

某某村,属保德县某某乡,地处保德县东部,东与本乡王家寨村一河之隔,南与本乡五楼沟村毗邻,西与本县义门镇三庄头村接壤,北与本乡红花塔村相连。现有人口345人,面积约1.5平方公里,2008年起修建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征用六百余亩,其他耕地分别于2001年退耕397亩、2002年退耕126亩、2005年退耕62亩、2006年退耕59亩,共计644亩。

历史沿革。民国以前,本村所在地属边关地区,偏头关以内,宁武关以外,是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沿黄河南下的重要通道,常有战事发生。本村原名刘家渠,大约在宋、元时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朝廷军队和北部少数民族军队在此打过一仗,朝廷军队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将村名改为“吾捷尔”,我们取得了胜利的意思,后取其谐音,村名改为“某某”。都甲户口时期,本村属义门都十甲。

本村居民原来只有刘姓一族。明朝洪武二年,朝廷颁布命令,从人口稠密的河东平阳府迁移部分人去北部屯垦戍边,一为增加土地耕种面积、发展生产,解决老百姓的粮食问题;二为解决北部边患问题。平阳府洪洞县符村王姓一家,响应朝廷号召,迁来某某村前坪居住、耕种,协助朝廷抵御北部少数民族入侵,后来为躲避战乱,王姓全部搬到今王家

寨村位置居住。由于某某村地处保德东大门,属本县战略要地,朝廷在朱家川河某某村对岸设立兵寨(今王家寨村位置),因此地有王姓居住,所以取名“王家寨”。后来有部分王姓族人从王家寨迁出,分别到本县的岳家里村、红花塔村、五楼沟村和河曲、五寨等地居住,其中一户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后来迁去岳家里村的部分王姓族人又迁回原居住地某某村。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在本县义门镇所属的水池墕(无人居住的地庄子)开荒种地的本县铺房墕村徐姓一家迁来某某村居住。所以现在某某村居民有王、刘、徐三姓。

本村为农业村,村民以耕种土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糜子、谷子、黍子、莜麦、玉米、高粱、山药和豆类,耕地全部为旱地,山坡地居多,产量不高,但由于人少地多,除遇特别干旱和自然灾害年份外,都能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生活并不富裕。

村级组织。解放前,某某村先属保德县二区(区政府所在地为桥头),后归保德县五区(区政府所在地为腰庄);人民公社时期,本村先属桥头公社、曹虎公社,某某公社成立后,归某某公社。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本村村民先后有十几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地下党组织,村民刘焕明(后来参军,解放后在北京外贸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刘润万为本村党组织负责人,积极协助上级党组织开展工作,参

与递送党的文件、信件,俗称“鸡毛文书”,本村递送的上一站是本县冀家峁村,下一站是河曲县沙泉村。战争年代,村民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中,先后有刘焕明、王顶树、王华雄等人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王顶树在五寨参加战斗中,光荣牺牲。

土地革命时期,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本村没有地主,只有富农、中农和贫农,按照党的政策平均分配了土地。

合作化时期,村民刘更喜首先成立了合作社。

人民公社时期,成立了大队党支部,王长大、王丑圪嗟、刘五十三、刘赖小、王占年等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跃进时期,村成立了集体食堂,后解散;农业学大寨时期,本村开展了学习大寨运动,平田整地,修大寨田,打淤地坝,成立了村文艺宣传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成立。 经济发展。某某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既没有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也没有经济林木的栽培,村民以务农为生,经济基础薄弱,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只能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初期,本村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将大队原有的土地和农具全部分给村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粮食连年丰收,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主要经济收入是卖余粮和外出打工,后来有部分村民购

买货用汽车、小四轮拖拉机、三轮拖拉机,跑运输,增加了经济收入。1994年神朔铁路过境,征用本村土地和村民房屋拆迁,村民获得了补偿,同时在神朔铁路工程上承揽工程项目和打工,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我村于2004年打通了通村水泥路,共计2.7公里,于2012年进行了街巷硬化,共计4.453公里。截至2012年底,我村新农合参合率已达百分之百。

我村于2005年打深井一眼。

某某村地处交通要道,依托韩府公路过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道路服务业,由村民修建加油站两处,餐饮服务业十余家,还有与运输业相关的修理行业等。同时大力发展运输业,由村民购买的大型厢式货物运输车十余部,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2008年,县政府和神华公司在原王家寨火车站的基础上新建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征用了某某村大量的土地,村民的房屋全部拆迁,村民获得了补偿。同时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努力下,县政府和神华公司积极支持,某某村新农村建设启动,目前新农村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某某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2011年12月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开始运行。

文化教育。某某村的教育历史比较悠久,解放前就有本村村民王全旺创办私塾,在每年的冬季三个月内教识字和毛

笔字,主要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六十年代,村里创办了完全小学,并有邻村王家寨、红花塔、五楼沟的五年级学生来某某村读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汪先武在某某村创办了求知学校,招收小学一至五年级和初中学生,办学规模比较大,吸引了周边村的学生来学校就读。

恢复高考制度后,本村先后有三十多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成绩优秀的的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特别是2010年,一年考取了本科大学生十名,村里为了鼓励学生每人给予奖学金五千元。

某某村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了能使下一代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都把子女送到东关、桥头、五寨、忻州等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读书。

民俗民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为某某村的古会,会期为一天,近年来,随着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善,每年都有戏曲或歌舞等文艺表演,为古会助兴。某某村民风淳朴,远近闻名。

篇三:村志题词

志书题字

盛世修志 读史育人

以史为鉴 真实可信

盛世修志 再铸辉煌

铭史励志 继往开来

深耕本土 铸就主流

爱国须爱乡 鉴古方知今

百姓真英雄 发展原动力

了解过去 知道现在 创建未来

发扬革命传统 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千家万户尽朝辉

繁荣昌盛 继往开来

盛世修志 创建和谐

以史为鉴 再创辉煌

盛世修志 造福后代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经济

历史的复还

铭记先辈创业史 谱写后人宏图篇

政通人和兴业富民 熔古铸今志存高远

昔日汉武躬耕地 今朝富美新农村

继往开来 建设新村

盛时修志存千古,继往开来铸辉煌,侯李杨任齐努力,北洋头人建小康

工业强新村,三产富农民,谋公益发展,建和谐庄园。 以史为鉴 继往开来

存史资世

博古通今

志在千秋

求实存真 直言为民

落笔述天地 志成鉴古今

志存高远 出书育人

以志为师 再创辉煌


村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12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