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恐龙无处不在

时间:2017-05-20 10: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伶俐 学校:贵阳中天中学 联系电话:1363908328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在》

学科:语文 年级:八 执教人 周伶俐 学校: 中天中学 一、教材分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其中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从恐龙遍布世界说到“板块构造”理论,以此来印证“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入思考,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问题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有关方面。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从而积累知识。

二、教学目标

1.提高默读课文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三、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所用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

七、教学用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篇二:八年级语文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1

语文:第18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4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 )目 2.chán chú( )( )

3.xi?( )带 4.潮xī( )

5.领yù( ) 6.yǎn( )射

7.二氧化guī( )8.排chì( )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

2.褶皱(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大陆漂移

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A.懂得 提出 出现 参照

B.发现 创立 形成 参照

C.发现 提出 形成 结合

D.懂得 创立 出现 结合

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 ):

地核( ):

蜕变( ):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一、1.臀 2.蟾蜍 3.携 4.汐 5.域 6.衍 7.硅 8.斥

二、1.B 2.D

三、1.fa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ji?;灾难;灾祸。

四、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4.分类别

五、1.√ 2.√ 3.× 4.√

六、(一)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1.C 2.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3.D 4.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兼而有之”。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三)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篇三: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1.提高默读课文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所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具: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

1、播放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恐龙,活跃课堂气氛。

2、扣住课题,设计问题“恐龙无处不在”是指它生活在我们身边、在动物园、在森林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让学生就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从说明对象来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

明确答案: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事理说明文。(简单解释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

三、课文研读: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作者是怎样运用例子来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这一观点的?

了解什么是泛大陆,以及泛大陆是如何分离,并使恐龙无处不在的。

明确答案;

1.作者从恐龙无处不在想到“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球生存”,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作者并没用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由此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然后作者对此作出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由此提出“板块构造”理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从生物学领域讲到地质学领域,这正印证了文章一开头提出的观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四、把握说明顺序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作者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因为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所以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这对帮助我们读懂这样的事理说明文很有帮助。

把握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

1.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2.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哪些词语能表现这些特点?

教师找出几例分析。

教师举出实例,学生判断、分析。训练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恐龙无处不在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105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