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时间:2017-05-10 07: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 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

②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除此之外,辛

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①

②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弃疾在苏轼豪放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个人经历,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稼轩词。这一点古人早就发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⑤,“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⑥个人感觉辛词的豪放,意境开阔,更胜一筹。

2. 沉郁悲壮,刚柔并济

辛弃疾适逢山河破碎之际,再加上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他的满腔报国热情无处释放,只能通过词来表达。因此,辛词多了一份沉郁悲壮的色彩。他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此时的他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心中的郁闷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辛弃疾恢复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功业难就的悲愤之情。辛弃疾的许多作品都是描写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而自己报国无门,年华虚度的复杂之情。因此沉郁悲壮也是辛词的艺术风格之一。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他写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是一篇巧用比兴手法,借物咏人,抒情寄怀的好例,被近人梁启超称赞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表达了对南宋小朝廷昏庸腐朽,对投降派得意猖獗的强烈不满。表面上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这首词在风格上缠绵而悲壮,刚柔相济。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属于婉约词一派,但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来看却充满了豪放悲壮的色彩。可见,辛弃疾的词风格多变,刚柔并济,意境深远。

3. 婉约含蓄,朴素自然

辛弃疾除了豪放词之外,他的婉约词也写得十分出色。这类词主要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典型的代表作主要有《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清新淡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中折现出辛弃疾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辛弃疾的田园词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清新的感觉,丝毫不比他的豪放词逊色。他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风格含蓄婉约的佳作,主要描写元夕之夜赏灯的情景。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脍炙人口,被王国维引用为作词的第三种境界。

综上所述,辛词的艺术风格不是仅用“豪放”能够概括的,也非是仅去“继⑤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承”苏轼就能达到这样高深的造诣的。他的词具有多样性和独异性:有激流奔腾的豪放;有抒情寄志的悲壮;有含蓄迁回的深沉;有寄兴山水田园的妩媚。这一切构成了辛词多色彩、多情致、多侧面的艺术风格。⑦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成因

辛弃疾词的风格多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生活经历,大体可分为起义从戎、仕宦、闲居三个时期。这些经历直接同创作关联。

辛弃疾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他的从戎经历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气息,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这段经历也成为了辛弃疾日后难以忘怀的记忆,造就了他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归附南宋以后,由武转文,在朝廷当起了文官。然而,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此时的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想到自己空有满腔热忱,却无处施展,只能将这种悲愤之情转为文字,写进词中,从而形成了沉郁悲壮,刚柔并济的词风。

辛弃疾在看清朝廷的腐败无能之后,无奈隐居江西。在赋闲隐居的这段时间内,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在这期间,辛弃疾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主要以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为主。这让我们见到了不同一面的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挫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多变,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辛弃疾词的影响

毫无疑问,辛弃疾是南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大家广为传颂,他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进一步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反映时代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斗争精神。不但是在当时,而且在后世,只要民族矛盾突出、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他的词总是受到人民的喜爱;其次他开拓了词的意境,再次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是形成了一个爱国词派。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⑧

四.听课心得

在《历代名词人研究》这门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很早之前就开始接触词,但是对词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领会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词本身的韵律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词的兴起也使中国文学发展到另一个巅峰。

通过这门课,我对那些名词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花间派”温庭筠到“南⑦

⑧李善阶: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5 期 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唐词人”李煜,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到婉约派的杰出词人柳永、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有着不同的风格,或豪迈奔放,或婉转含蓄,或哀怨悲凉,词是词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

最后给老师几点建议。上课时应该多放一些介绍词和词人的视频,另外多介绍一些关于词人的人生轶事,增加同学们对词人的了解,同时也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

参考文献:

[1]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5]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6]李善阶:稼轩词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山东社会科学,1994 年第5 期

[7]吴晨:试析辛弃疾词风的成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 期

[8]肖练武: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管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4)

[9]傅义: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l期

篇二: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建筑,美术及设计艺术中流行一种新的风格——新艺术。它标志着设计的发展由古典传统向现代运动的转折和过度。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原因:第一,首先是社会原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德国和法国的普法战争结束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欧洲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发展,政治形势开始走向稳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发展,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行书。第二,文化因素。形势与政治的稳定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一部分艺术家思想的发展,他们开始崇尚于“整体艺术“的哲学思想,他们放弃任何的传统装饰风格,开始将一些建筑、绘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与自然形态相融合,第三,技术因素。在技术上,这些设计师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工具和制作材料,开始追求新材料,对于一些铸铁等新结构材料的探索,他们有着极高的热情。在19世纪时期,艺术家对于工业化产生厌恶和反感,希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风格心态。

新艺术运动的特点:(1)新艺术运动完全抛弃了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彻底地走向了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部存在绝对的直线和完全的平面。(2)新艺术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矫饰的装饰,追求华美、精致的装饰。不喜欢过多得简洁,保留具有生命力的装饰。同时一些产品用品的装饰与功能结合的较为紧密。比如这一时期的一些灯具、餐具、盖勒的家具设计等。(3)新艺术运动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在装饰上用曲线代替了直线,出现了有机形态,装饰所采用的纹样都是从自然界的植物在抽象而来,大多是流动形态的线条。这些线条建筑和设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在霍塔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比利时线条,体现了自然的活力与生命力。(4)新艺术运动强调整体艺术环境,认为应创造出为社会生活提供适当环境的综合艺术。新艺术运动不反对工业化,他们反对的是工业化风格。(5)新艺术还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如马若雷尔的家具和铁器作品融合了新洛可可图案、日本风格和有机造型。德国贝伦斯早期的平面设计也受到日本水印木刻的影响。

篇三:现代主义设计形成原因再认识

作者:彭虤虤

摘要: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之一,它是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对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艺术 客观化趋势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

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①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 耷畹恼帕γ盎婊械囊桓鲈部椋纫桓鋈颂甯幸庖濉保凇耙桓鲈踩ι系娜切稳窠堑某辶λ男ч⒉槐让卓淑髀藁婊猩系鄣氖种复ゼ把堑笔种噶α啃 薄"鬯幕婊髌肪褪怯梢恍┏橄蟮牡恪⑾吆涂槊孀楹隙桑笃谠蛲耆墙衔嬖虻募负瓮及浮?nbsp; 现代艺术中的这股客观化趋势,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叹服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仅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内在动因做了简单梳理,希望能起到廓清认识的作用。


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55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