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时间:2017-05-08 07:1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考

浅谈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考 推进征管服务“五个集中”以来,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局推进市(州)局征管服务“五个集中”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构建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服务新格局,运用信息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等税收风险管理手段,纳税服务水平、信息管税能力、税收征管质量显著提升,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以“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环节的税收遵从风险控管体系基本确立,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瓶颈,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 “五个集中”征管服务创新转型虽提出“行业+规模”户籍管理模式,但各中小微企业管理组大都仍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

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配臵的局限性与内部流程的不规范。 目前各中小微企业管理组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

(三) 税收涉税信息数据建设亟待完善。

涉税信息主要来源于纳税人自行报送的信息、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中采集的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的信息(简称征管信息)、从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获取的第三方信息。但受制于交易信息申报、报送义务和举证责任等立法现状,缺乏信心交换平台,当前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数据无法取得。同时,垃圾数据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到征管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亟待解决。

一是税收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主要

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的开发水平及整合水平不高,有限的信息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二是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对风险管理任务的下达和完成缺乏统筹安排,导致风险管理形式重于实质,风险管理结果应用水平较低,互动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实践验证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二、税收风险管理应用实践思考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当进行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应用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深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抓好认识、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一是大力培育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文化,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与激励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

收风险管理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加强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建设,对重大、复杂风险实行团队管理;同时以管理员制度创新为着手点,合理划分责任区管理和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完善税源风险管理方式。三是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通过纳税服务增强纳税人防范遵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控系列纳税遵从度风险分析制》,从行业风险、内部控制、宏观政策、经营状况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涉税风险分析评估,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二)突出“信息管税”新思路。完成各分析系统与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准确找出“有风险的纳税人”,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获取渠道,真正建立“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情报交换运行机制,掌握足够、准确、适用的涉税交易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明确信息采集人员、采集规划、采集对象、采集内容、采集周期,对纳税人自行报送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由中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督促纳税人重新报送,对采集的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由原采集人员补充完善,对采集的第三方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应及时联系信息提供单位,沟通解决,对采集的征管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由

相关人员重新采集。三是注重“活”信息的采集和分析,通过日常巡查掌握制造业纳税人的设备投入、生产工艺、经营面积、产能库存、资金往来、能耗物耗等情况,找出纳税人实际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能耗费用与产量产值之间的非合理差异。

(三)强化税收风险监控分析。加强重点管理企业、重点监控行业、重点征收单位的风险分析是提高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多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制度,风险分析按照“分工负责、两次分析、人机结合”的原则,确分析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合理设臵分析岗位,深入开展各层级的税收风险风析。二是建立“上下结合”风险识别制度,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风险联动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通过电子档案及风险评估系统发现发布风险信息和应对任务;另一方面要有效调动中小微企业管理团队主动发现、采集风险信息,自下而上地汇总、上报风险信息,增强系统发现发布风险的能力和准确性,形成风险信息上下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要突出县(区)局风险管理团队再分析作用,在省局初次分析,市局二次分析的基础上,风险应对人员要重视实施应对前的案头分析工作,充分运用纳税人征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第三方信息以及纳税人具体情况和历史处理信息实现涉税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判定问题的具体所在和应对工作的重点及方法。

篇二: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已经在金融、保险、央企等行业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实现征管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旨在分析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深入应用该理论指导税收征管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以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契机,为降低税收风险,促进纳税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局在年初制定了全市关于实施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全市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主要取得的以下几点成效: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得到认同。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发动,全系统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征管实践中已开始主动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已得到大家的初步认同。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基本确立。经过实践,以“风险管理目标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得到进一步明确。

(三)税收风险评估取得初步成效。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纳税评估机制,积极探索评估管理新模式的思路为指导,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对市级监控的373户重点纳税人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税收缴纳等情况进行了风险分析和识别,通过对征管数据、网络在线发票开具信息、网上申报系统等信息的比对分析,重点排查风险疑点,以《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任务派送单》的形式派送到各基层单位,要求各单位采取巡查巡管、纳税评估等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并及时反馈市局。9月份主要对59户风险等级较高和零收入、零税收纳税人进行了疑点派发, 10月份又对17户1—9月纳税排名在前500名且未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企业完成了疑点派发,11月份通过重点税源企业2012年纳税情况与2011年同期对比,对其中差异较大的9户企业进行了疑点派发。通过风险疑点分析、风险排序、风险任务派发、风险评估应对等阶段,向8个县区局派发有纳税风险疑点的纳税人83户,完成评估分析53户,共评估税费290.43万元。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信息在总局和省局内外网站进行刊登,受到上级的关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征管资源重新配置收效良好。以税源专业化改革为契机,落实风险管理理念,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开展分级应对。按照“规模+行业”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工商户。重点税源由大企业管理局或者直属税务分局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由专业分局(所)管理,个体工商户由辖区主管科所管理。在科学分类税源的基础上,对不同规模的税源实施实施分级应对,重点税源在征管资源配置和人员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实现管理扁平化,市、县(区)局都直接实施监控、纳税评估和风险管理;一般税源实施行业管理,梳理同行业主要特征,掌握行业管理规律,强化行业纳税评估;个体工商户坚持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

纳税的原则,大力推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和“电子定税批量扣税”的管理方式。将有限的征管资源根据税源风险等级程度和复杂程度重新进行配置,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拉开序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制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足对税收风险管理存在制约。从管理层面讲,基于传统征管方式,不论是否实际存在税收风险,不论风险大小,均实施无差别的税收管理,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防控,有限的征管资源不能集中用于存在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没有有效地提高纳税遵从度,还加大了征管成本,造成征管资源的浪费。从执行层面上,内部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认识不统一、理解有偏差、掌握不到位;外部纳税人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逃避纳税义务的侥幸心理,税法遵从度不高。征纳双方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一致,提高税收遵从度未成为共同目标。

(二)征管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人力资源丰富,但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目前,一线征管人员的数量占全局总人数的38%,也就是说,大多数税务人员没有直接从事一线征管工作。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基础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比例很高,但基础业务素质较好的直接从事税源税基控管的比例相对不高。在现实工作中,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难以形成一个资深的专家群体,甚至到大型企业看账还有困难。

(三)信息采集利用不充分。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购买方信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很难获取,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同时,由于税收风险管理是新生事物,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风险特征指标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三、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有限的征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使用。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现状,探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深入实践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层级管理机制,在省局风险管理工作指导下,市局主要负责目标规划、情报交换、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直接应对处理重点复杂风险、派发风险任务、监控考评风险应对成果等;县(区)局主要负责采集风险信息、提出完善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议、直接应对处理一般性风险并做好情况反馈。机制二:风险识别排序机制,风险识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进行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风险分析;针对税种管理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风险分析;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通过纳税评估、典型稽查等案例解剖进

行风险分析。风险等级划分是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前提,在市、县级机关设置风险等级管理的专门岗位,实施等级评定排序工作。主要对系统排序的初始化设置进行研究,根据本地区遵从状况、资源状况,合理分配各等级比例,合理设置风险分值设置,合理设置不同风险类别的权重等。机制三:风险应对管理机制,首先在于风险应对的支持管理,主要应由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完成,包括建立评估指标、行业模型,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指南等,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为基层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对基层一线遇到的复杂政策和征管问题,及时派出业务骨干进行指导帮助。其次在于风险应对的上收管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市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如大型企业的高层沟通和纳税评估,对上收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一是宣传培育风险管理理念,要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与激励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的组织目标共同努力。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对各岗位人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跟踪监控等技能和税收管理、评估、检查等执法能力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支持平台。一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掌握足够、准确、适用的涉税交易信息。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对其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涉税交易的相关方包括银行、中间人、行业协会等依法履行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义务,从而提高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占有量。二是要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优化税收风险特征库。要在省局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市级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最大程度地运用好各种涉税数据资料,归纳提炼出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完善识别和排序税收风险的特征库。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以管理员制度创新为着手点,合理划分责任区管理和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完善税源风险管理方式。责任区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所有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纳税评估以及调查、巡查、协查等各项业务,同时也有查找和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责;税源风险管理负责风险的分析识别,从事普遍性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的直接应对以及一般纳税人注销、大企业管理等重点复杂管理事项的处理,开展专业性纳税评估等。通过明晰责任区管理与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努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与责任区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方式。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到征管一线和税源风险应对环节,消除人力资源多层级平铺式配置,强化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力量。

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时间、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本文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大家研究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篇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对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初步探讨

近年来,风险管理开始进入中国税务管理领域,衍生出“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它是指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管理,能创造出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有效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从理论到实践,从国际和国内全新视角,进一步开拓视野,广泛借鉴国际上税收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有效推进和实施乌市税收风险管理,提高征管质效,降低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遵从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一、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泛,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税收经济学原理。但在实际税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税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税收,从而导致客观税源决定的纳税能力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税源管理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税收流失的风险。

根据《中国税务稽查年鉴》公布的,全国税务稽查数据显示的全国税收流失率,与同期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总额,可以推算出同期全国税收流失额。从数量上看,我国税收流失的总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每年在3000-4000亿元左右,数额惊人。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如何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是理论界和各地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健全法制、完善税制,规范税式支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等等,其中最直接有效可控的措施,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自2009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即“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的提出,为实施全面的税收风险管理做了技术、业务和理论的准备。可见,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风险概述

1.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特征。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

税收风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性税收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纳税遵从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本文研究的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非故意性不遵从,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故意或恶意不遵从,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

2.税收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

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代理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在纳税人方面表现为少缴税(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可

能是故意逃税),纳税人在技术上履行了纳税义务,但因对税法的理解不同,而可能在遵从上出现问题;在征税人方面,表现为税法缺乏透明度,税收征管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纳税人并不知情等。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的一个产物。

2.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源。风险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前半世纪,如法约尔的安全生产思想,马歇尔的“风险分担管理”观点等。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加拉格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的论文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

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3.税收风险管理发展进程。OECD(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作为国际组织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推进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1997年7月,OECD通过一个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对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扼要描述。2002年初的OECD战略管理论坛一致同意,为促进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2002年5月,来自OECD成员国的许多税务官员在伦敦召开会议,组建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关注影响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04年10月,OECD批准了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提供的,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税务专家参与文献的起草工作。2008年,OECD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了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税收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2009年全国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信息管税,树立现代税收管理新体系;2010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信息管税就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依靠立法大力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以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为基础,寻找和识别税收管理风险点和风险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2012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将税收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风险产生的因素

税收风险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作用引起的:。

从纳税人偏好角度看,纳税人会比较遵从成本和不遵从成本,从而做出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遵从成本越高,不遵从程度也越高;只有当不遵从成本高于不遵从收益时,才能对不遵从行为起到负激励、负强化作用。

从税收制度的角度看,税制和税率的不合理、收入和税负的不公平、征管程

序的不公正,容易导致纳税人的不满或产生对立情绪。

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纳税人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纳税人通过缴纳税款,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是不完全等价的,公共支出违背公众意愿,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优质公共服务时,政府公信度下降,也会导致纳税遵从度降低。

从税收法制的角度看,税收在立法环节的法制环境不完善;执法环节的权限和程序内容存在质效低下;司法环节存在大量税收违法和税收侵权行为未走司法程序的情况;法律监督环节流于形式等,没有给纳税人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纳税环境。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征纳双方存在征纳博弈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纳税人会利用信息优势为纳税不遵从作掩护,税务机关如果征管不严,会客观上助长逃税、骗税的风气,产生社会性税收风险。

从人员素质的角度看,税务人员职业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纳税人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也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引发税收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但税收风险和风险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因素分析和控制的方法,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风险损失强度的目标。

(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原因

税务机关的基本管理目标是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实施税收管理的主体,其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但是要保证每一个纳税人全面遵从税法,这些资源又总是不足的,即征管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有效的税收管理必须尽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税收遵从风险容易发生,且风险级别较高的领域,优先配置资源,从而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应对风险,获得较高的纳税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税务机关找到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和遵从目标最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选择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源,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预先的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得管理措施最终对于缩小税收遵从缺口规模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如果税收管理中没有一种工作机制持续地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


税收风险管理经验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37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