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儿童心理疏导方法

时间:2018-11-09 11: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特教儿童心理疏导

浅谈预防和消除听障幼儿的自卑心理

[摘要]听障幼儿是先天或婴幼儿时期致聋或者听力受损,无法学到语言,不会说话的弱势群体。因为先天的缺陷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正确教育,听障幼儿比正常幼儿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听障幼儿的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教育进行预防和消除。

[关键词] 听障幼儿 自卑心理 对策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比较落后,至今尚不满150年的历史。据查[1]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7岁以下的耳聋幼儿就有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生聋儿3万余名。[3] 目前,每年约有40万聋人可以得到助听器的帮助,其中16岁以下的聋童和少年占1/3,有2.3万名聋童接受康复训练,有10万名聋少年接受双语教学;每年有600名聋童植入人工耳蜗,从1997年至今的五年间,已有1600余名聋童得到耳蜗的帮助;到2002年底,已有近20万名聋童经过训练开口说话,其中1/4已进入普通小学就读。[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重视耳聋幼儿的康复和受教育程度,而对心理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听障幼儿心理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听障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展开讨论。

一、听障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到消极作用。[5]听障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幼儿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而有了心理问题中的自卑心理后,听障幼儿往往会形成情绪发展障碍,心理需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学习障碍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绪发展障碍

因为自卑心理和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耳聋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

(二)心理需要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极度缺乏安全感。例如在极短的距离之内不敢独自外出,在亲人的陪伴下还是不敢面对陌生人等。

(三)社会交往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比一般耳聋幼儿更加沉默和自闭。他们几乎拒绝与别人交流的所有机会,自己承受痛苦,把问题隐藏在心理。听力言语障碍再加上耳聋幼儿自己认为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越来越害怕与外界接触。他们会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以沉默逃避与外界发生交流的可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四)学习障碍

自卑耳聋幼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他们听力言语存在障碍,一般表现为词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面对枯燥的技能学习,他们表现出退缩,逃避,厌恶在学校里接触的一切事物。

二、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人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这可以从每个婴儿

柔弱和无能为力中找到根据。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它使当事人漠视自己的潜能,消蚀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从以上生理因素分析来看,丧失听力的耳聋幼儿相较于健全幼儿更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态度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普遍的心态。然而,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家长的心理和行为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是孩子自卑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学校环境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第二课堂。理论上来说,耳聋所导致的听力、语言障碍或是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这里应该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治疗。但是,由于耳聋幼儿自身和家庭的原因,他们入学的IQ、EQ基础不同,相对的,对于学校的技能接受和同学融洽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耳聋幼儿之间自然就形成了比较。比较的结果使心理脆弱处于劣势的耳聋幼儿失落感更加强烈,这也极容易导致幼儿自卑心理的产生。

(四)社会固有观念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影响

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耳聋幼儿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并没有给予耳聋幼儿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社会对耳聋普遍存在着偏见,社会将会成为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的催化剂。

“耳聋人是残疾人。”这是正确的说法,但是容易被社会过分看重其耳聋的缺陷,他们对耳聋的态度是:一、可怜.多好的孩子啊,可惜是个聋子!二、讨厌.有的正常人知道某人是耳聋人后,见到后会刻意避开他们;三、嘲笑.有的人认识了耳聋人后怀着看笑话的心态与之交往。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情到处宣传耳聋人的坏处,严重影响耳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些看法的左右下,人们大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耳聋幼儿。耳聋幼儿在性格上本来就比一般孩子脆弱、敏感、多疑。从而使他们内心被不断的暗示提醒“自己有毛病,和别人不一样”,使他们不敢见人。

三、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对策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侯接受的影响与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恰似“与生俱来”一般,终身都会起作用。[7]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他们的生理年龄与正常幼儿是一样的,而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具体方法有:

(一) 父母创造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条件

美国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8]耳聋和其它障碍相对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因为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听觉,用口语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聋幼儿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般会埋藏在心理,旁人是无法轻易察觉的到的。所以家庭教育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反映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耳聋幼儿父母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

第二,耳聋幼儿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辅导的学习,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总之,学前期的心理发展是基于亲子互动中对压力承受水平的表达,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家庭就必须介入,否则很难实现实质性的突破。[10]

(二) 学校创新教育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聋人学校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完人”,但可以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耳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聋人学校在注重耳聋幼儿知识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还应从各个途径针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消除。主要方法有:

1、培养看话、听话能力

口语是健全人赖以交际的最基本工具。手语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工具,是耳聋人的母语。而看话听话能力则是架起耳聋人与健全人沟通的桥梁。

3、增加情感、思想交流

聋人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作到“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作到从心理上给予耳聋幼儿更多关怀,帮助耳聋幼儿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耳聋幼儿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后,心理产生的郁闷不知道如何正确宣泄,一般会选择沉默自闭的形式逃避,避免自己再度受到伤害。教师在这一时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耳聋幼儿在聋人学校接触学习的事物较多,相对的,也较易产生矛盾。在校的聋人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经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耳聋幼儿解决内心的问题,杜绝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的所有隐患。另外,教师应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平时尽可能的多接触他们,细心的观察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就算耳聋幼儿自己不愿对教师倾诉,教师自己也可以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和情绪中观察到他们的异常,给予及时的开导和抒解。

(三)社会集体力量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耳聋人也是。社会生活知识至为广泛,其中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知识,有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家务劳动与处理亲戚、邻里、小伙伴关系的知识。要让自卑耳聋幼儿参与社会的活动,体会生命的意义,脱离无语手语的世界,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多彩的社会。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耳聋幼儿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会各界人事也应关注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进耳聋幼儿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努力学习,与健全人一起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庆宝.耳聋儿童特异心理实证研究2003-4-7 http:///20011229/3015733.shtml

[2][3]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http:///nj/bla004/

[4]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十二次理事会上的报告.http://temp.cdpj.cn/jjh/2004-03/22/content-165.htm

[5][6][7]A·阿德勒.黄光国译.超越自卑.1版.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21页

[8]高天德.家庭教育指南.1版.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3.1页

[9]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71页

[10]聋儿听力语言康复.http:///kangfu/ku/0003.htm

[11]张英.精神分析学述评.1版.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6.11-13页

[12]傅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1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1-14页

[13]林孟平.辅导与心理咨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1-195页

[14]陈家麟.5-7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载《心理科学通讯》1986第4期

篇二:作为家长如何为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作为家长如何正确的给孩子做好心理疏导

(一)学会感恩

(1)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赋予的一切成果了。生活中,当我们每天享受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喜迁新居,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当我们读一本好书,要感谢作者的创造。正如一首《感谢》小诗中所讲的:“朝霞捧出了黎明,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生活赠予友谊爱情??”

(2)感恩是一种品德。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大多时候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使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要这样做,这就给我们自己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我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3)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看看一些美国儿童每日写给,,“昨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怀着感恩之心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那么,作为子女,怎样学会感恩呢?

(1)学会体谅。就算有人坚持要说“亲子之间没什么恩”,但他至少也得承认“父母并不欠孩子什么债”。实际上,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从来都是含辛茹苦,尽心尽力。他们并不期望能有什么回报,如果能够得到一句关切的问候,在他们则已经是极大欣慰的事情了。子女若像债主一样逼着父母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奉献”,对父母来说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心灵折磨。子女要学会体谅,首先就要学会体谅父母。

(2)学会负责任。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包括对自己、父母、家庭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社会。懂得自己的责任,并通过努力负起责任,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二)情绪的心理指导

中小学生情绪内容丰富,情绪体验也较深刻,反应强度大,易冲动和走极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当产生诸如嫉妒、愤怒等消极情绪,甚至产生敌意或攻击倾向时,往往因不懂控制而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所以,要学习控制和调节情绪。心理学家把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两类:认知重评策略和表情调节策略。

(1)认知重评策略,指改变对引起情绪产生的外部事件的理解,改变外部事件与自身需要之间联系的认识。例如,发生了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可以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是小事情,无关紧要,或者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考虑,觉得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2)表情调节策略,指改变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现行为。如发生了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我们已经产生了愤怒的情绪,但是,如果我们直接表现自己的愤怒,会造成消极的后果,于是,我们表面上可能装作很平静,也可能表现出笑容,以避免产生消极后果。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使用的方式。

然而,两种调节策略对个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较多使用认所以,

(三)社会适应的心理指导

1.网络成瘾的心理指导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网络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褒贬不一,教育界人士认为:网络美丽但有陷阱。网络成瘾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网络成瘾的类型。网络成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色情成瘾,指上网者迷恋网上色情音乐、图片以及影像等。有专家指出,每周花费11小时以上用来漫游色情网站的人就有色情成瘾的嫌疑;二是网络交际成瘾,指上网者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以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三是强迫信息收集成瘾,这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四是游戏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这在中小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网络成瘾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或电子游戏本身的刺激性、交互性和沟通的新颖性所致。如电子游戏闯关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中小学生的喜欢冒险的心理以及好胜心。二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和模仿欲促成了学生迷恋网络,一旦上瘾,难以自拔,

有的甚至发展到病态的程度。三是中小学生的生活过于单调。与作业和习题相比,网络给他们带来了愉快的体验,以至于全身心投入,即使想摆脱,也难以抵抗诱惑。

(3)网络成瘾的危害。网络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使用者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网络的益处和害处。具体到青少年学生来说,网络成瘾势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①网络成瘾不利于学习。网络成瘾会分散中小学生的学习精力,转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专家分析,玩游戏疲劳后会产生幻觉,使人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个体一旦沉溺其中,会产生越来越强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与毒品的成瘾特征极为相似。

②网络成瘾有损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长期而集中地使用计算机,会使个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因而也影响了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长时间近距离地面对电子屏幕,使许多学生视力急剧下降。

③网络成瘾与人格缺陷关系密切。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自身性格、心理尚不健全,性格特点尚未定型,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缺系紧张或过于自卑的学生也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受害者。

2.偶像崇拜的心理指导

青少年崇拜偶像或者说喜欢某个明星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精神动力,认为这样能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有的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交给了自己的偶像,而对学习的兴趣却大打折扣。有的学生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上一味模仿偶像,这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一种愉悦感,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降低对周围事物自主评价的能力。

(2)从众心理。虽然青少年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把追星看成表现自己个性的手段,但事实上,这反映了一种从众心理。青少年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

总的来说,正常而适度的追星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

有益的,关键是怎样做。

(1)提高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青少年对明星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要盲目相信娱乐报道,要理智看待明星的是是非非。要明确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明星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

(2)放开眼光。偶像不仅限于娱乐界,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都能成为中小学生的榜样或偶像,以他们的成功来激励自己,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对人对事的看法。

(3)明确明星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把握好度。过度的迷恋很容易失去自我,不能因追星而置自己正常的学业和生活于不顾,生活在一种虚幻的世界中。

(4)要认识明星背后的生活。中小学生往往只看到明星的成功,忽略了他们为了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而其身后的努力与奋斗精神才是真正值得中小学生去模仿的。

(5)要正确对待家长或教师善意的指导与批评。大多数教师或家长之所以不赞成中小学生追星,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中小学生因盲目追星而误入歧途。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中小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考虑一下家长、教师的建议

篇三: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或是学生做心理疏导

如何帮孩子转化负性情绪

把情绪压抑在心理会造成本人的情绪不稳定,形成很多心理症结,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发泄出来的方式包括发脾气(这影响了人际关系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每次发泄过后还是觉得不成,经常要重复发泄,造成很大的后遗症。 使自己忙碌不去想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作为孩子最常用的就是看小说、看电视、玩电脑),当时有点效果,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那些引起困扰的事情和情绪便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往往造成失眠问题。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多是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致。情绪是一种能量,会不断积累,正面能量推动我们成长,负面能量则会产生破坏作用,负面能量要么转化,要么释放出来,否则就会出问题。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可以帮助孩子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力,安全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孩子们无论外表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情绪问题,即面对压力、生活中大的变化时,不知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

从咨询师处下载的案例:上周三,一个来自阿城二中的高一男孩儿在父母的陪伴下来找到我,据说是通过参加过训练营的学生家长介绍来的。这是一个面容清秀的瘦瘦的男孩儿,高高的个子,说话的声音有一点无力。通过沟通才知道,这个男孩儿已经是这一年中第三次不上学了,高一的第一个学期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想上学了,休了一段时间的病假;后来再一次不想上学时,去饭店打工,结果做了一天就逃回来了; 这次是第三次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自己却完全无法静下心来听课,在学校里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每天都很沉闷地度过,在家里也不想和爸爸妈妈说话,连吃饭都没胃口,过去喜欢看一些课外书,现在也没心情看了。

从爸爸妈妈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们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同时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又显得那么无能为力。

那么,“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使人无法控制?

情绪是一种能量。本来无力去做的事,情绪一来,就能做了;本来还在犹豫的,情绪一来,就非要做成什么样。因为它是一种能量,只能使用、转化,不会自己消失。如果不使用、转化,就只能积累在情绪的垃圾桶里。

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中国人推崇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哭时,父母有时就会说:哭什么哭,这么点小事就哭。总是笑有时也会受到父母的指责。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里面的情绪。

有的孩子天生就会化解自己的情绪,但很多家庭不和带给孩子的坏情绪,孩子是处理不好的。导致的后遗症就是,小孩不会在交往中学会社会功能。因为他们一直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一直在努力把它压下去,这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交往中的一些规则等。这些小孩无法和其他孩子融合,无法很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情绪的垃圾桶会有满的时候,满了就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大部分孩子的情绪垃圾桶有三个时点会满,第一就是11-12岁左右。这时积累了很多情绪的孩子会爆发,比如乱打人、不想上学等。不上学常常是孩子无法处理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

这个高一的男孩儿,也是用这种方式呈现出自己内在的情绪困扰。我当即决定用情绪能量转化法帮助这个孩子快速转化被压抑了很久的负面情绪,同时交给他们全家人动态静心的方式在平时转化自己的情绪能量。一个小时后,这个男孩儿感觉轻松了,说话的声音都大了,说饿了,想吃饭了。结果第二天这个孩子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回到家和爸爸妈妈说了很多心里话,也去上学了,而且吃饭也比以前吃得更香了。

情绪的转化,带来的变化让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同时也预约要在暑假来做几次个别辅导,让孩子清理所有的负面情绪,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并且要报名参加暑期开班的NLP卓越青少年训练营,全面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的心、学习目标等!

每次看到这样的转变,都是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最开心的时刻,又一个家庭变得和谐、幸福,充满对未来的希望!

当一个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如果父母说“不要叫!”那是没用的,父母要对孩子表示你了解他很生气,说:我看到了,你真的很生气,很痛苦。如果一个孩子气的一拳把门打破,父母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看到的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暴力,必须停止,这就错了,而应该说:“我看到你真的很痛苦,你一定心里很难受。”只有这样,才会帮助孩子把情绪垃圾倒出来。爱讲话的孩子一般不会使情绪积累到失控的地步,所以应鼓励孩子讲、写出自己的心情,这样他才会顺利走过成长的历程。

除了说、写以外,宣泄情绪的途径还包括画画。小孩出生后就具有自然的方法发泄情绪,一个是做梦,另一个是画画。

要让孩子对你说出他的情绪,就要做安全的父母。怎样做安全的父母:(1)不伤孩子自尊;(2)说话不让孩子觉得出丑,鼓励多,挑错少;(3)说话不让孩子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比如威胁孩子、唠叨孩子等。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不要你了”这类的话,孩子听到则这个会觉得很恐慌。

还要教给孩子怎样转化情绪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转化为动能,好的动能,比如运动,而不是坏的动能,比如打人、自残等。当代中国的孩子,他们被关注得太多,却不是很自由。被保护太多的结果,要么退缩,要么爆发。关心是好的,担心却是不好的。对青少年来说,最不开心的就是父母担心太多,不信任自己。要让孩子多运动,做他喜欢的运动。这个能力还可以转化为声能,好的声能,比如唱歌等,而不是坏的声能,比如骂人。

这个情绪还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给孩子鼓励,孩子才有能力将情绪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孩子才会成为情商高手。不管多么沮丧,都会看得起自己,有生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难题

作为师长,我们必须能够成功化解孩子的心理危机。


儿童心理疏导方法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92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