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易地扶贫总结

时间:2018-11-09 1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

×××发展和改革局

2015年8月

目录

前言????????????????????????1

一、基本形势????????????????????3

(一)“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 3

(二)“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形势??????? 4

二、总体思路????????????????????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主要目标???????????????????7

三、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8

(一)实施区域与搬迁规模??????????????8

(二)搬迁方式???????????????????9

(三)安置方式???????????????????9

四、主要建设任务??????????????????12

(一)住房建设???????????????????12

(二)配套基础设施?????????????????12

(三)公共服务设施?????????????????13

(四)土地整治???????????????????13

(五)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13

(六)迁出区生态恢复????????????????14

五、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15

(一)资金需求测算?????????????????15

(二)资金筹措方案?????????????????15

六、政策保障????????????????????16

(一)土地支持政策?????????????????16

(二)金融支持政策?????????????????16

(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17

(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17

(五)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18

(六)其他政策???????????????????18

七、组织实施????????????????????19

(一)成立专班运作,加强组织领导??????????19

(二)制定专项规划,指导项目实施??????????19

(三)积极筹措资金,发挥投资效益??????????20

(四)扶持后续产业,夯实发展后劲??????????21

(五)部门协调配合,共促项目建设??????????21

(六)强化实施管理,保证项目质量??????????21 附件1××ד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区域分布图????23 附件2××ד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统计表????24 附件3××ד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摸底调查情况表????25 附件4××ד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规划表???26 附件5××ד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任务计划表??27 附件6××ד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投资及筹资方案表?28

前 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经我省多次争取,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基本同意从“十三五”开始将××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范围。针对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搬迁,通过改善安臵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搬迁群众拓展发展空间,拓宽增收渠道,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达到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织编制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于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升扶贫工作水平乃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切实发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作用,进一步提高投资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根据国家、省发改委通知要求,我县在摸清搬迁任务和安臵资源的基础上,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并力求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以期达到充分发挥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扶贫拉动作用,充分发挥综合使用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新阶段。但是,目前农

村贫困人口依然量大面广,特别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居住在深山、交通不便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村庄,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中最大难点,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一最大难点的治本之策,这项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搬迁群众的发展环境、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口与村镇布局、调整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扶贫投入效益,有利于迁出村庄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科学指导全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生存条件恶劣乡镇贫困农民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将廉租住房等31类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交由地方具体管理安排的通知》(发改投资[2013]1238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实施范围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篇二: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从群众关心的住房建设着手,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水、电、路、学校、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移至农村新社区后,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小孩的担忧,能够放心务工。

3、凝聚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密切了党群关系,,解决了群众求医、法律咨询和信息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4、加快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搬迁群众广泛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用能结构,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群众通过建新房、树新风、建新村,村民一改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风文明呈现一派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0年底,按照16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0.8%。主要集中在秦巴中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去年“7.18”暴雨洪水灾害,我市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达条件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六、对策建议

1、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十二五”期间,我市需移民搬迁45万人。恳请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2、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使县区在照顾面上工作的同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重点贫困区域,实行片区综合开发,统筹

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体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认真执行《陕西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5、与时俱进,拓宽扶持领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坚持主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篇三: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2008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2003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3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2003年以来,我州7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2003——2007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临夏县13个、广河县7个、和政县8个、积石山县6个、东乡县7个、永靖县10个、康乐县3个。批准总投资2320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8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临夏县建成9个,占计划的69%;和政县建成6个,

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50%;广河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42.8%;永靖县建成5个,占计划的50%;康乐县建成1个,占计划的33%;东乡县建成2个,占计划的28.6%。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26%;11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20.3%,其中2007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178万元,占计划的78.8%,其中:临夏县到位1566万元,占计划的100%;康乐县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4.2%;广河县到位1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6%;永靖县到位2375万元,占计划的88.7%;东乡县到位1408万元,占计划的86.4%;和政县到位1158万元,占计划的66.7%。州财政局已将2003——2007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55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①群众参与自建模式:如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永靖县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②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如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永靖县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

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③县上统一建设模式:如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等在建设2003——2005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 从2003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3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

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03——2007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截止2008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3.7%、47.7%、46.6%。康乐县2004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05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2006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007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2003——2007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占计划的22.8%,整合资金755.7万元,占计划的26.24%,两项资金缺口达3543.3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

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03——2007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户均达1.2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占计划的24.2%。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情况。

4、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如康乐县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


易地扶贫总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79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