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乡镇党的领导弱化

时间:2018-11-09 11:2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对策

张亚勇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的弱化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 农村党组织 影响力 原因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党支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有些党组织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经济原因

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因此,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建工作的实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实行的公有经济体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地控制村庄的管理权,村级党组织掌握着村内经济资源,享有直接决策、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绝对权威,成为农村实际的“执政者”。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同时,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渐淡化。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严重短缺,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广大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在减少,甚至消失。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受到了空前挑战。

(二)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政治原因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则直接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民众对于组织权力的心理认同。我国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自下而上的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

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民直选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赋予了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地位。而村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党员推选。而在同一个村庄内,党员人数总比村民人数少。因此,不少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少数党员选出的村支书要有权威。这在实质上,就是对党组织权力来源或合法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很容易造成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越权、争权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农村各种民间组织的迅猛发展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外部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利益被纳入国家体系,附属于国家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的利益开始从过去被强制压缩在一起的整体利益下分离出来。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愿望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种民间组织便大量涌现出来。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已自发成立了近13万个协会[2]。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既给执政党和政府带来了机遇,也对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党组织是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各级党组织是不可替代的沟通工具。而在市场

经济体制下,除了各级党组织,“公民又获得了大量可以用来表达利益和政治参与的工具”[3]。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对党基层党组织的认同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威胁[4]。

(四)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内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首先,村级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到位。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面对环境的新变化,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扶贫、轻党建”的倾向;一些支部书记则出现了由于外出务工或转到新经济组织中去“身”不到位,由于书记兼行政职务后将工作重心放到行政上,而对党建工作不重视的“责”不到位,由于心思不在党建工作上而出现“心”不到位的“三不到位”书记;一些普通农村党员干部则出现了党员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

其次,村级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海外,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5]。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管理松散的现实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面对这种新情况,原有的完全按照地区原则进行设置的农村党组织无法适应新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流动党员无法在异地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建设的盲区。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部分先富阶层党员的群众观念下降,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增加;有的党员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廉洁奉公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再次,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对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无疑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大地消弱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制度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在目前农村党建中,普遍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一言堂、大权独揽、个人专断一直是无法克服的顽症,使集体领导形同虚设。由于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农村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普遍得不到有力

篇二: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治理对策

村级党组织的权威是指农民群众对村级党组织的公认程度。得到群众认可和拥护的,村级党组织就能实现其领导功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群众认可和拥护的,就会影响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村级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领导者、具体实施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面对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现实,必须认真分析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表现,科学探寻造成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深入研究治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对策。

一、部分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主要表现

“权威”就是让人服从的一种力量和威望。一方面是以必要的力量和威望来指挥,另一方面还要以必要的服务作前提。它既要有一定的指挥权,又要有人服从它的指挥,权威需要的是令人信服的威望。当前,村级党组织弱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村级党组织不为群众所服气,说话无人听,行动无人跟,安排无人落实,尤其是个别支部成员是靠家族势力或贿赂拉拢等不正当手段上台的,群众对其不信任、不尊重,疑惑多,一旦他们做出错事或一遇问题,群众就上访问个明白。

二是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挑战。在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村党组织居于领导地位。但党组织的领导权威不仅来自于历史的形成和制度规定,更需要村民群众的认同。改革开放以后,全党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对农村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对只知机械地服从上级指示的干部缺乏兴趣,更欢迎那种根据党的方针政策能带领群众走向富裕的干部。时代的转换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使部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权威面临着挑战。

三是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发生动摇。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准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是将上级党组织的意图转换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而上级党组织的意图与农民的愿望有时会存在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级党组织往往更多倾向于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意图,但由此也有可能失去部分村民群众的支持。而村民自治组织在决定事务过程中比较多地考虑和重视村民和本社区的意愿和利益,因此较容易获取社区的支持。村民自治组织与村党组织的运行机制有所不同,村民自治组织由全体村民组成,村委会由全体村民直接公开民主选举产生,因而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更广阔的选人范围。三年一度的选举,有助于及时补充、更换村委会的领导人,使村委会因此能获得较多的活力。

四是村级党组织权力运行效能下降、减弱,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失控。一是体现在村级各个组织相互关系之间,党的基层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妇代会、经济组织等的领导不力,监督不力。二是个别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腐败行为比较严重,群众极为不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彻底贯彻和变为现实,缺乏足够的信心;对政府在农村的施政纲领、措施取得成功的预期值不高。对于政府能否广泛而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实现预期目标,心存疑虑,信心不足。

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和流失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村级党组织权威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1. 农村“二元”权力运行机制影响到村级党组织的权威

从权力控制论的角度讲,权力中心、决策中心只能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指出,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由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党支部主要就村里重要事务的决定提出建议,同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村党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根据这些规定,村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居领导核心地位,拥有处理当地公共事务的决定权。但村民委员会是村民实行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也拥有处理当地公共事务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村内同时存在两个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村级组织的领导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事务、个体事务的领导和管理等方面,这就使得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能很难明确分工。这就是当前农村“领导核心”与“农村法人”之间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这必然导致两委冲突,从而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

2. 部分村级党组织对于利益问题日益呈现出的“疏离化”和“边缘化”倾向削弱了自己的权威

一方面,村级党组织所控制的集体财产比以前少多了,而他们为村民们提供的公共服务更是日益减少,农民们因而敢于大胆、频繁地批评村干部;一些农民不再愿意为村干部的补贴掏腰包。另一方面,地位下降、权力缩小后,许多村干部开始将为公众服务看成负担。毕竟,当个村干部所获的补贴与其他挣钱渠道的收入相比实在有限。同时,村干部权威下降后,执行一些不受欢迎的国家政策,如计划生育等,就变得愈发困难。村级党组织的村级党组织对于利益问题日益呈现出的“疏离化”和“边缘化”倾向,极大地削弱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渗透能力和为农民提供必要及常规性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影响到部分村级党组织的权威。

3. 农村宗族势力、宗教势力、邪恶势力、金钱势力影响到村级党组织的权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增多,家族成员间的来往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家族传统文化迅速扩张,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特征。在强调村民自治的背景下,家族成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希望通过“自家人”来影响村里的决策,以谋求本家族的利益。在一些基层行政组织瘫痪的地方,宗族势力甚至代替地方政府来保护村民的财产安全、解决农民之间的纠纷、提供公共服务以及组织公共建设项目等。家族力量与政权的合作,一方面协助村里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对村民的自我管理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家族力量,形成了公共权力,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权威,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作用。

4. 村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村党支部的威信

(1)部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这在思想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带有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痕迹的陈旧观念仍然束缚着村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为部分党员干部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干部任命制等同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党组织具体掌握管理权等同起来,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与坚持高度集权等同起来,把党的领导全部放在处理日常具体事务上。这样,既妨碍了村民自治组织的自主运转,又使党组织无暇顾及自身建设。在工作方式上,部分党员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行为严重失范,动不动就对群众采取非法的强制手段,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2)个别基层党员廉洁自律不够,破坏了党在农村的领导权威。村级党组织直接代表着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其作风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党在基层的领导威信。即使只是个别基层党员干部存在贪污腐败行为,但其危害性也不容忽视,将直接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在基层的领导权威。农村党员作用的弱化也影响到村级党组织的权威。农村步入市场经济以后,农民党员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当前,许多农村都存在“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现象。与此同时,广大农民由于主体分散,势单力薄,在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时又迫切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帮他们排忧解难,这种需求,仅靠几名村干部是根本无法满足的。

(3)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不稳定,基层组织生活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中有相当多的青壮年人员已不再务农而转向务工或外出经商,这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工作负荷重,报酬待遇却相对不高,后顾之忧较多。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更趋弱化。此外,不少农村青年党的观念比较淡漠,对党组织的感情不深,主动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热情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思想。这些都导致基层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制约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部分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正常,甚至出现“挂名党员”(即只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

(4)村务管理的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村级制度不健全或已制定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特别是村务、财务管理上,该公开的不公开,引起群众的怀疑和不满。一些村干部民主法制观念淡漠,办事透明度低,有的滥用职权,甚至以权谋私,损害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群众对村党支部的信任。从能力素质看,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条件的能力不强,对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不力,工作上缺乏对农民群众必要的组织引导,惯于按部就班和“等靠要”,工作思路窄、办法少,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决心和信心不足,群众感觉“办不了事”,进而也就失去了凝聚力。部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从思想素质看,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党建工作,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班子整体合力看,部分村“两推一选”后,村级“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呈上升趋势,削弱了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的村党支部过分强调领导地位,做事不民主,包揽村委会的事务,不注意发挥村委会的作用;部分村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两个方面问题,而这两个方面问题说到底,实质上反映了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问题。

5. 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到村级党组织的权威

中国农村的一大特点就是村民与集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集体经济与村级党组织的权威有密切的相关性。集体经济力量为村级党组织树立权威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和根本保障。调查表明,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推进的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其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也就更高,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和乡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因集体经济和党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在群众中的威信自然就高,凝聚力、号召力也就更强。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薄弱的村、尤其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党支部,自身运作的必要费用都经常捉襟见肘,为群众谋福利更是困难重重。由于无固定集体收入,致使党组织缺少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手段,甚至连正常办公经费都很难维持,更谈不上承办公益事业、在发展上为群众提供资金帮助等,在发展经济、振兴公益事业上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由于农村党支部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党组织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这就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

6. 农民教育管理工作弱化,普遍存在忽视做群众工作的现象

客观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村级党组织较少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而只是负责管理一些村级日常事务。主观上,部分村不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教育管理工作,宣传教育手段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设施跟不上,文化宣传阵地萎缩,有的村常年不开会,有的想开会也开不起来,教育弱化,管理松懈,使不少农民群众不关心集体事情,不尽集体义务,党组织既无法可依,又无章可循,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权威。“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这句顺口溜就说明部分农民群众已“散了心”和党组织凝聚力弱化的现象存在。

三、提高村级党组织权威的主要途径

权威从何而来?不是靠权力,不是靠对上不对下,是靠踏实工作,靠执政能力和做出的成绩。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权威,就要按照四中全会《决定》和五中全会《建议》的要求。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1.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1)拓宽视野,选准配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要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念,注意培养、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科技示范带头人担任村干部,尤其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要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三票”选举、选送大学生进村任职、选拔农村“双强”干部等措施力争选出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要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积极培养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入党,强化教育和管理,建立起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队伍,确保新形势下村干部队伍结构合理化。

(2)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是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解除后顾之忧。要建立村干部岗位“公职化”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干部报酬补偿机制;落实落后地区村干部最低报酬保障机制。二是精简干部队伍。根据村落分布、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合理确定村干部的职数。提倡村级各组织成员一肩挑;双肩挑;交叉任职,减少职数,力求精干高效,减少乡村两级的财政负担。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使村干部觉得有“奔头”。要制定严格考评办法,对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政绩突出,贡献卓越的优秀党支部书记,提高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其他待遇。四是建立村干部保护机制。要为那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对那些蓄意打击报复农村基层干部的人和事坚决查处。

(3)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村干部工作水平。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层次培训的原则,不断加强村干部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教育,做到每年对村干部轮训一遍。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意不断提升培训档次,继续依托高等院校办班培训,选派村干部到企业接受培养和锻炼。

(4)重视党员队伍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员队伍培训教育,既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教育的根本内容,又要加强实用科技的培训,力争使每个党员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重视发展党员工作,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方针,把好“入口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2.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有“钱”办事问题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近几年,农村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势头比较可观,经济实力大增。但是,集体经济相形见绌,不仅增长缓慢,在一些地方还呈萎缩之势。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给群众办不了多少实事,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因此,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就没人参加,对农民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要把相当精力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搞好农村党建的基础性工作。发展集体经济就要解决人才、启动资金、技术和集体经济管理问题。一是要提高支部成员的素质。要吸收一些懂科技、会管理、能经营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认真进行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使支部成员成为“双强”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二是要帮助他们搞好经济发展规划。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集体经济的“空壳村”,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三是要解决发展集体经济时的启动资金问题。我省许多先进基层党组织筹集启动资金的办法值得借鉴。如:多渠道集资型(竹林);村干部带头集资型(南街);利用少量贷款滚动发展型(小冀);利用农业、副业积累资金型(刘庄);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累资金型(丁烟)。四是要解决集体经济的管理问题。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管理不好就会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解决财产流失问题,要解决好管理态度、管理能力、管理制度问题。

3. 加强能力建设,解决有“能力”办事问题

篇三:论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应对策

论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应对策 [摘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的弱化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 农村党组织 影响力 原因对策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进行,农村党支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下降,党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有些党组织甚至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经济原因

农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必须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因此,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建工作的实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在经

济上实行的公有经济体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经济体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地控制村庄的管理权,村级党组织掌握着村内经济资源,享有直接决策、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的绝对权威,成为农村实际的“执政者”。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开始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同时,伴随非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村子几乎无集体经济可言,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分散的家庭之间的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日渐淡化。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党支部可控制的经济资源大幅减少,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严重短缺,权力性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严重削弱。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广大农民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的各种利益在减少,甚至消失。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受到了空前挑战。

(二)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政治原因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和非集体经济发展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的话,那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则直接挑战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民众对于组织权力的心理认同。我国自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自下而上的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农村党政关系从一元权力结构向二元权力结构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两个权力主体的权力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是由村民直选产

生的,其权力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民直选用现代民主政治最为认可和倡导的方式赋予了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大大提升了村委会及村主任的社会威望和权力地位。而村支部的权力来源主要是乡镇党委任命与党员推选。而在同一个村庄内,党员人数总比村民人数少。因此,不少村民认为:由多数村民选举的村主任自然比少数党员选出的村支书要有权威。这在实质上,就是对党组织权力来源或合法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现行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委会和村党组织的自治权和领导权做了相应规定,但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很容易造成村委会和村党组织两个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越权、争权的事件屡屡发生。致使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三)农村各种民间组织的迅猛发展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外部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利益被纳入国家体系,附属于国家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民的利益开始从过去被强制压缩在一起的整体利益下分离出来。人们追求正当利益的愿望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种民间组织便大量涌现出来。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

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已自发成立了近13万个协会[2]。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既给执政党和政府带来了机遇,也对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党组织是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各级党组织是不可替代的沟通工具。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各级党组织,“公民又获得了大量可以用来表达利益和政治参与的工具”[3]。在一些民间组织较为发达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

级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对党基层党组织的认同降低。还有些民间组织为了扩大影响,经常拉拢一些有影响的党员干部参加,使他们成为小团体的代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和党政主体权威互动的局面。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威胁[4]。

(四)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是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的内在因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目前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首先,村级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到位。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面对环境的新变化,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还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扶贫、轻党建”的倾向;一些支部书记则出现了由于外出务工或转到新经济组织中去“身”不到位,由于书记兼行政职务后将工作重心放到行政上,而对党建工作不重视的“责”不到位,由于心思不在党建工作上而出现“心”不到位的“三不到位”书记;一些普通农村党员干部则出现了党员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动摇;加之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而导致党组织影响力下降。

其次,村级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影响力,就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

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海外,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5]。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管理松散的现实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面对这种新情况,原有的完全按照地区原则进行设置的农村党组织无法适应新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流动党员无法在异地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建设的盲区。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部分先富阶层党员的群众观念下降,自我致富意识强,带领群众致富意识淡薄;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都不能管理)增加;有的党员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廉洁奉公等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使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破坏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再次,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对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无疑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农村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极大地消弱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制度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在目前农村党建中,普遍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一言堂、大权独揽、个人专断一直是无法克服的顽症,使集体领导形同虚设。由于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农村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普遍得不到有力保障,他们平时履行的义务很多,而享受的权利却很少。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二是党群关系沟通制度不完善。如今群众向上反映情况、问题,领导了解群


乡镇党的领导弱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75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