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建筑退让山体

时间:2018-11-09 11: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4 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4.1 建筑间距按本地区日照条件、建筑物朝向、建筑属性及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综合考虑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综合确定。

4.2 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4.3 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

4.3.1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或由正南北方向偏东(西)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南北朝向。

4.3.2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或由正东西方向偏南(北)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东西朝向。

4.4 两栋建筑物夹角≤30度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控制;两栋建筑物夹角>60度时,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30度,≤60度时, 建筑间距按非平行非垂直要求控制。

4.5 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4.5.1 中高层及以下建筑间距:

(1)平行布置:

新区:南北向≥1.0H(南侧或东侧建筑高度,下同),东西向≥0.8H;

旧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

南侧为面宽<25米点式住宅时,≥0.8H。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

新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

旧区:南北向≥0.7H,东西向≥0.6H;

建筑山墙面>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要求控制。

4.5.2 高层建筑间距:

(1)平行布置:南北向:新区≥30+0.3(H-30)米,旧区≥24+0.3(H-30)米。东西向:≥24+0.2(H-30)米。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当山墙面宽≤14米时,间距≥15米;但当侧面有居室窗户时,间距≥20米;当山墙面宽>14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4.5.3 高层建筑与中高层建筑间距:

根据南侧或东侧建筑类型分别按4.5.1条款和4.5.2条款对应进行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应<13米。

4.5.4 住宅建筑侧面间距:

(1)开窗时(指客厅、居室窗,下同):中高层及以下建筑按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高层与高层、中高层及以下建筑之间≥18米;

(2)无开窗时:按消防间距要求。

4.5.5 如北侧或西侧建筑首层为架空层的,可以以南侧或东侧建筑的建筑高度扣减北侧或西侧建筑架空层的高度计算间距。

4.5.6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等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栋建筑,其间距可从裙房屋顶算起。

4.5.7 采用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室外有地形高差的,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4.5.8 居住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部分不再计算间距。

4.6 非居住建筑间距

4.6.1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节以下条款。

4.6.2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4-1 的规定。

表 4-1特殊建筑与相邻建筑最小间距表

4.6.3 非居住建筑(4.6.2条所列非居住建筑除外,下同)平行布置时之间距:

高层非居住建筑之间,≥

0.3H,且≥18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低层、多层非居住建筑之间,≥13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之间,≥10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之间,≥6米。

4.6.4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4.6.5 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4.6.6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相邻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

4.6.7 民用建筑间距不得少于表4-2的规定

表4-2

4.6.8 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允许外挑不大于1.5米进深的阳台、走廊、楼梯平台。外挑进深大于1.5米时,超出部分应计入建筑间距。

4.6.9 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大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应按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外挑边线计算建筑间距。

4.7 建筑退让

4.7.1 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防灾、通风、绿化和工程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本节相关条款要求。

4.7.2 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建筑自身高度应退间距的一半,并不得少于表4-2建筑间距最小距离的一半。如相邻用地为规划保留的已有建筑,其最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表4-2的规定。

4.7.3 地下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退让

篇二: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第四章 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发布时间:2009年8月3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点击率:2427 次

4 建筑间距与退让距离

4.1 建筑间距按本地区日照条件、建筑物朝向、建筑属性及毗邻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综合考虑满足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综合确定。

4.2 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获得日照要求的居住空间,其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应低于3小时;旧区的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1小时的标准。

4.3 建筑物朝向按以下规定确定:

4.3.1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南北或由正南北方向偏东(西)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南北朝向。

4.3.2 建筑平面的长边或主要通风、采光面朝正东西或由正东西方向偏南(北)的角度≤45度以内的,为东西朝向。

4.4 两栋建筑物夹角≤30度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控制;两栋建筑物夹角>60度时,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30度,≤60度时, 建筑间距按非平行非垂直要求控制。

4.5 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

4.5.1 中高层及以下建筑间距:

(1)平行布置:

新区:南北向≥1.0H(南侧或东侧建筑高度,下同),东西向≥0.8H;

旧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

南侧为面宽<25米点式住宅时,≥0.8H。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

新区:南北向≥0.8H,东西向≥0.7H;

旧区:南北向≥0.7H,东西向≥0.6H;

建筑山墙面>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要求控制。

4.5.2 高层建筑间距:

(1)平行布置:南北向:新区≥30+0.3(H-30)米,旧区≥24+0.3(H-30)米。东西向:≥24+0.2(H-30)米。

(2)非平行非垂直布置:按平行布置0.9倍控制。

(3)垂直布置:当山墙面宽≤14米时,间距≥15米;但当侧面有居室窗户时,间距≥20米;当山墙面宽>14米时,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

4.5.3 高层建筑与中高层建筑间距:

根据南侧或东侧建筑类型分别按4.5.1条款和4.5.2条款对应进行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应<13米。

4.5.4 住宅建筑侧面间距:

(1)开窗时(指客厅、居室窗,下同):中高层及以下建筑按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高层与高层、中高层及以下建筑之间≥18米;

(2)无开窗时:按消防间距要求。

4.5.5 如北侧或西侧建筑首层为架空层的,可以以南侧或东侧建筑的建筑高度扣减北侧或西侧建筑架空层的高度计算间距。

4.5.6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等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栋建筑,其间距可从裙房屋顶算起。

4.5.7 采用间距系数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室外有地形高差的,应按相应间距系数折算为水平距离予以增减。

4.5.8 居住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部分不再计算间距。

4.6 非居住建筑间距

4.6.1 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居住建筑间距按国家相关规范执行。民用非居住建筑适用本节以下条款。

4.6.2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4-1 的规定。

表 4-1特殊建筑与相邻建筑最小间距表

4.6.3 非居住建筑(4.6.2条所列非居住建筑除外,下同)平行布置时之间距:

高层非居住建筑之间,≥0.3H,且≥18米;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低层、多层非居住建筑之间,≥13米;

多层非居住建筑之间,≥10米;

低层非居住建筑之间,≥6米。

4.6.4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4.6.5 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非居住建筑应在不小于本条款规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及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间距。

4.6.6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相邻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

4.6.7 民用建筑间距不得少于表4-2的规定

表4-2

4.6.8 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小于或等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允许外挑不大于1.5米进深的阳台、走廊、楼梯平台。外挑进深大于1.5米时,超出部分应计入建筑间距。

4.6.9 当外挑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总长度大于相应建筑边长的一半时,应按阳台、走廊、楼梯平台的外挑边线计算建筑间距。

4.7 建筑退让

4.7.1 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防灾、通风、绿化和工程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规范以及本节相关条款要求。

4.7.2 建筑退让用地红线:≥建筑自身高度应退间距的一半,并不得少于表4-2建筑间距最小距离的一半。如相邻用地为规划保留的已有建筑,其最小建筑间距必须满足表4-2的规定。

4.7.3 地下建筑物退让用地红线:≥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退让距离可适当减少,但其最小值应不少于5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用地界线。

4.7.4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最小距离应符合表4-3的规定:

4.7.5 建筑退让各类绿地绿线(不包括居住小区级以下的绿地),宜按建筑退让用地红线要求进行退让,并不得小于5米。

4.7.6 建筑退让河道距离应满足水利部门的规定,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少于5米。

表4-3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最小距离规定

注:1、高层建筑裙房高度≥24米,按高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

2、超高层公共建筑退让应在不少于表4-3规定的1.5倍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安全、城市设计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退让距离。

3、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面积>3000平方米的集中式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公共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临城市道路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红线退让距离应不少于表4-3规定的退让的1.5倍,并留有足够的、与城市道路相连的集散场地。

4、建筑临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应相应增加退让距离。

5、36米以上道路交叉口道路中心线交叉点150米范围内建筑临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应相应增加退让距离。

6、表4-3规定的最小退让范围内的用地用作停车的,其停车位不得纳入该项目停车位配套指标计算。

7、经批准设置的围墙、大门或门卫室退让道路红线不少于1.5米,其中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建筑的大门、门卫室应增大退让。且围墙至道路红线需设置绿化带。

4.8 建筑高度

4.8.1 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宜符合以下规定:

H≤1.5×(W+S)

式中:H为建筑物控制高度,

W为道路红线宽度,

S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4.8.2 建筑物临两条道路红线以上的,按较宽的道路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4.8.3 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设施周围的建筑屋,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控制的规定。

4.8.4 在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筑控制高度,应符合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由文物管理部门加具意见后,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后执行。

4.9 建筑物面宽要求

4.9.1 建筑高度大于18米且小于等于54米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100米。

4.9.2 建筑高度大于54米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

篇三:复杂山体与退台建筑

山地退台建筑问题的分析及其防治

李 荣1 秦 刚2 吴 莉2

(1云南省第二监狱,昆明 650102;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昆明 650051)

摘要:云南多数地区地处山地,本文通过某退台建筑工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总结了场地、边坡和退台建筑物相互间的特点和一些不良影响,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的一般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退台建筑;山地;挖填方;标高协调;边坡

筑形式认识不足,导致在工程建设中遇到了一系列

1 引 言

在现代的多数城市建设中,用地面积越来越有限,尤其是云南多山地、丘陵的地带,原本用地面积就有限,再加上地形限制,山地退台建筑成为一种趋势。退台建筑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历史发展影响下逐渐形成,他因地制宜,整体建筑层次变化,建筑单体高低错落。对于多山地带,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又借助了自然地形与风光,其建筑形式大受欢迎。

因城市规模的发展,住宅用地已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部分地区利用退台式建筑在山地丘陵建设住宅。退台建筑若设计合理可以有诸多好处,如采光面积大、增加观赏平台及同等面积的增加使用率,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但是目前对于这样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各方面都缺乏经验,如投资方和房屋设计单位对退台建筑形式、场地地形、地质状况的理解不深,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如何利用山地建设退台建筑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本文以某小区项目为例,探讨了目前退台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未来此种类型建设的一些措施和注意事项。

问题。 2.1地质概况

拟建场区地处昆明古滇池湖积盆地北缘与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浅切割剥蚀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场区原始地形为一孤立丘陵,总体中部高而四周低,丘陵顶部地形平缓,海拔约2045m。丘陵四周斜坡较陡,自然地形坡度15°~30°,地面标高介于1970.63~2041.62m之间;北、东两面因采石在场地外形成70°~80°人工高陡边坡,地面标高介于1939.52~2033.20m之间。开发用地在标高1990.0以上

拟建场区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滇东褶皱带内的昆明褶束之北部,南北走向构造形迹非常发育,其中规模最大的大三家向斜,长达22km,槽宽0.5~2km,褶皱走向为NNE5°,两翼皆向东倾,呈向东倒转的向斜,勘察场地所在位置处于该向斜的东翼南端,场地邻近区域有两条南北向的逆冲断层,断层面向东倾,均属张性断裂,延伸距离长短不一,为非活动性断裂,对场地稳定性影响不大。

受上述南北走向构造带影响,拟建场地处于一小型背斜核部,该背斜轴向约NNW10°,轴面倾向NEE,倾角约70°;西翼近直立,岩层产状260°~280°∠80°~90°,东翼岩层产状80°~110°∠45°~60°,南端岩层南向缓倾,形成一个北侧开口的似穹隆构造。该背斜核部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Zbdl)白云岩局部夹砂质页岩,两翼地层向外延伸分别为震旦系渔户村组(Zby)白云岩及寒武系邛竹寺组地层,拟建场区内仅揭露到震旦系灯影组(Zbdl)白云岩、砂质页岩及炭质页岩,受构造运动挤压区内岩石较

2 概况

该项目为某单位的职工经济适用住宅,修建在锅盖山上(为一馒头状山体)。由于职工需求较大,用地面积较小,所以间距较近。同时该丘陵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有滑坡、褶皱、溶沟溶槽及工程中的挖填方等问题。加之设计方对于这种新的建

作者简介:李荣(1968–),男,2000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土木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为破碎。

经勘察钻探揭露、地质调查及原有资料表明,地层由上至下情况如下:

1)第四系人工堆积(Qml)人工填土①:褐红、褐黄、褐色,由粘性土混碎石及角砾20~30%组成,不均匀,结构松散。层厚1.30~2.10m,仅分布于滑坡后缘地段,为施工堆填形成。

第四系植物层(Qpd)①1:主要由粘性土组成,筑56个,B型退台建筑16个,其中各户型又分为4~9拼,栋间为绿化带。山顶部还规划有观景园区和幼儿园等,场地西侧入场道路边还规划了两座小高层。因场地狭小而职工需求大,规划建筑非常拥挤,道路和建筑在山地进行组合后场地内标高相互协调起来很困难。

结构松散。层厚一般0.50~0.6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2)第四系滑坡堆积(Qdel)

含砾粉质粘土②:褐红~褐黄夹灰、灰白色,局部褐色,硬塑状态,稍湿。无摇震反应,无光泽,韧性低,干强度中等。含角砾及碎石20~30%,局部仅含少量角砾。埋藏深度0.00~2.10m,层厚3.60~15.2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角砾③:灰白~灰黄色,局部褐色,成分主要为白云岩及砂质页岩,棱角形,粒径一般1~3cm,大者5cm,结构稍密,稍湿。充填粘性土10~20%,局部含少量碎石。埋藏深度0.50~15.80m,层厚1.50~5.7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呈透镜体状间夹于含砾粉质粘土②层中。

3)震旦系灯影组(Zbdl)

白云岩④:灰~灰白色,泥晶结构,薄~中厚层状,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及角砾状,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埋藏深度0.00~52.40m,揭露厚度3.30~24.10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砂质页岩④1:灰黄~灰绿色,局部地段呈紫红色,砂泥质结构,薄层状,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及角砾状,局部呈土状,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埋藏深度1.20~25.60m,揭露厚度1.70~14.00m,仅分布于场地局部地段。

炭质页岩④2:黑~黑灰色,砂泥质结构,薄层状,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及角砾状,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埋藏深度0.00~0.60m,揭露厚度1.70~20.00m,仅分布于场地北西角。据调查及走访周围居民,该层具一定的可燃性。

白云岩⑤:灰~灰白色,泥晶结构,薄~中厚层状,中等风化。岩芯呈柱状及碎块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埋藏深度0.00~19.70m,揭露厚度4.80~12.20m,整个场地均揭露到该层。 2.2场地规划及建筑结构概况

根据规划,该工程红线内用地面积为145334m2,净用地面积75614m2,其中A型退台建

图1 单体结构示意图

综合说来该工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场地用地空间狭小,建筑数量太多,规划基于满足房屋数量和减少土方的考虑,随坡就势的进行场地规划,也造成建筑的形式显得多样复杂。

2、建筑设计为了争取用地,其基础台阶的长高比基本在1:1.5,个别达到1:1,同时上层的建筑基本在4~5层,部分在后期调整又有所增加。形成了建筑物整体上头重脚轻的情况,增加了结构受力的负担。

3、规划和结构基础形式的设计又使边坡问题变得突出,形成了场地和建筑物基础的边坡问题。

3 退台建筑在山地上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退台坡度与挖填方

退台建筑修建在坡度不规则的山体上,首先需要考虑建筑本身的一个比较合理的长高比,还需要考虑场地原有的坡度和地质情况。在本工程中,场地的原始地形坡度在15°~30°,而最初的整体规划仅在进行了少量的修坡基础上进行的整体规划设计。由于退台台阶长高比基本上在1:1.5,则在缓坡地带,形成了大量的架空楼阁(见图2所示),需要需要进行大量的填方及开挖较深的桩基础。

这样的做法存在几个缺点:

1、山地本身坡形变化较大,采用单一的台阶坡比会形成局部的挖填方。对于较小的台阶(如本工程单个台阶横轴长20m宽4.5m高3m)来说,挖填方需做的非常细致,否则容易使后面的坡面修整施工变得非常困难。

2、对填方来说,即使施工质量较高,也难以保证在边坡作用和填土下沉双重作用下的地基质量。为避免地基的沉降,将不得不增加地基处理和基础的投资。

图2 形成填方的房屋示意图

对于该工程而言,由于户数较多,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单个建筑即采用了相同的台阶长高比。未考虑到山地原有的坡形情况,形成了部分房屋的基础悬空问题。如果在规划时即进行分别对待或特殊处理,则不会产生这类情况。 3.2 结构本身的稳定性

退台建筑的结构本身形成梯状坡度,若整体建筑的平台长高比不合适,将使结构上的弯矩和剪力的增大,从而使结构设计要求提高。同时不适宜的长高比,也会对地基的要求有所提高。所以在进行退台建筑的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的长高比,避免出现结构本身的稳定性问题。同时,需避免建筑物顶部过分的增高,以影响整体的稳定性。如因建筑要求长高比过小,需考虑增加斜梁等措施。此处不予赘述。

从抗震方面考虑,根据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后的经验,建设部修改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4.1.8一节中明确提出了边坡等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根据具体情况在1.1~1.6范围内。

所以,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对建筑物结构的长高比合理选取,不但有利于结构本身的投资降低,也有利于地基处理和边坡处理费用的降低。

3.3 结构与道路之间的协调

目前一般的建筑规划,场地的高差比较小,而退台建筑一般在山坡上,就会产生如下问题:

一是单栋建筑物的拼数不同形成了建筑物的总体长度不同从而导致上下台出口高差不同;二是相邻建筑物,由于拼数不同上下台出口的高差差异过大引起场区道路坡度的变化。所以,场地设计时需了解建筑结构的形式、长度以及摆放角度与道路的关系等等,否则可能出现道路与房屋上下台出口无法衔接或者道路坡度极陡的低级错误。

图3 4拼户型建筑形式示意图

图4 8拼户型建筑形式示意图

如图3、4所示,由于进行经济适用房的建筑,建筑的的户型从四拼到八拼在单个结构形式上一致,其上下层出口的高差及整间建筑的长度即与拼数成正比。如果两栋房子距离太近,则会形成上下出口路面高差的起伏过大或者道路转弯较急等现象。若多栋建筑同时出现拼数的不稳定变化,则会形成道路的多个急弯和路面起伏不平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设计开始就明确退台建筑的三维立体概念。在规划时不但要清楚建筑物的占地长宽情况,也需要明确建筑物的长轴与其高差变化的关系。将建筑物的长宽高与周围道路的关系调整至最合理。

3.4 结构与退台台阶的关系

退台台阶的长高比不但影响了结构本身的稳定,也会影响退台台阶地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地

质情况不太好的山地,台阶长高比较小,可能形成

边坡问题。

图5 N拼户型建筑挖孔桩形式示意图

而整个建筑物的长高比较小,则形成了建筑物下的一个边坡整体问题,若在场地中顺着坡形建造退台建筑,则形成了山体的大边坡问题(如图5,几栋建筑较长并沿坡面布置时就会引出大边坡问题)。就结构本身来说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4】

,否则形成台阶的剥落,

导致基础的失稳。

就退台建筑来说,纵轴越短该方向的占地长度越短,而就地基台阶来说,纵轴越短则边坡越陡,而处理代价越高,结构自身稳定越差。所以,对于山地退台建筑来说,权衡边坡和结构的安全与造价是个重点问题。 3.5 退台台阶地质情况

退台建筑首先进行基础开挖,台阶长高比较小,在进行开挖时,坡体本身会有稳定性问题,若地质情况较差,台阶临空面应力释放而发生的松弛,开挖台阶会迅速风化,加上有时需要进行基础桩的开挖,工程中的震动也使退台台阶渐渐剥蚀,变成滑梯状,形成3.2所说的情况,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原本设想的利用山地坡形本身的想法变成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退台坡形,得不偿失。同时若进行治理,治理结构与建筑结构由于避让问题而非常繁琐。

图6 支挡结构与挖孔桩交叉形式示意图

图6所示为某栋建筑,最小的横向桩间距为3.6m,除去基础桩的直径,治理结构(此处为预应力锚索)能进入的空间宽度为2.6m,而由于后期为保证结构的稳定,在纵轴方向又增加了斜梁,需要穿过锚索的垫板。如此的设计、施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非常小心,尤其对于边坡施工,若遇到软硬变化的岩层边界,如施工时不规范则很可能会出现偏孔离位的情况,与结构相交。所以在退台的坡形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类与结构可能交叉的边坡问题。

3.6退台台阶与侧边绿化带关系

山地建筑最主要的是利用了山地本身的自然特性,房屋四周的绿化带的做法是关系到建筑整体成功的一个方面。但是绿化带与退台台阶坡体如何配合,相互间形成台阶或边坡是否稳定、美观,也是一个问题。

相邻建筑物的上下层道路本身的坡度、各对应单个户型结构之间的坡度应符合绿化坡度的要求,否则绿化带本身会形成横向坡度极陡的情况,掩盖建筑物底层结构或者暴露基础的问题,需要重视。

图7 相邻建筑间绿化带高差示意图

如图7为相邻两栋建筑物的基础线,两栋建筑沿纵轴平行放置,外墙间的水平间距8m。但是出入口位置不同,上层道路的第一个结构高度也不同,形成了相同水平方向上结构基础线相差达8m,即使将绿化带尽量斜线布置,也会有4m的高差。如果按照原有的绿化方案进行布置,则会产生1:1的斜坡,如果降低绿化带水平方向的斜率,尽量随着结构的标高将绿化带斜向摆放,也会产生1:2的斜坡。如此的布置结果,造成排水的困难。或者用另一种方法,即将两侧的建筑一侧土填高些,掩埋住部分房屋,一侧土超挖些露出部分桩基础,也可降缓绿化带坡度,这也会对房屋本身的美观和基础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绿化带之间距离最好放宽,或者在设计初

即将相邻较近的两种建筑的长宽高设计得较为一

致。同时在建筑结构、道路的高差问题上应在规划阶段总体考虑解决。

3.7 绿化带的稳定性问题

绿化带的设计本身要依据场地条件及旁边建筑物的情况进行。由于绿化带在建成后的几年内植物生长期内,植物对坡体及水土无法起到维护作用,初期的灌溉作用反而对坡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其坡体的排水及稳定性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绿化带还与侧面的房屋地基标高有重要关系,若相差过大,也会形成基础桩露出地表,缺乏支护的不稳定现象。

就该工程的绿化带来说,具有坡形陡(上下两条道路及房子之间的两个方向均有此问题)、面积小、地层破碎易风化等特点。有些地方可以采用挡墙等处理,有些地方面积太小结构无法摆放,整个绿化场地状况处在一个小坍塌可能发生但是也不会有什么突然危害的状态,处理与否都很头痛。所以应该设计规划之初即考虑好栋间绿化带的问题,尽量使相邻建筑物基础变化平缓,最好使栋间距离变宽,考虑好绿化带的排水和支挡等问题。

设施也需要综合考虑。

首先,退台台阶在选取场地时应该符合其户型的本意,即自然环境较好,日照和地质情况能满足要求。同时不赞成规划布局过多,既影响总体环境也影响规划设计和投资。

其次,在进行退台台阶选址时需要对场地进行地质评价,确定是否适宜进行建设。在规划中和结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地质的影响,尤其是规划用地面积较小,建筑较多的情况下,地质条件对于建设投资成本影响极大。

再次,规划时应考虑到山地问题是个空间问题,从公路、建筑、绿化带等之间的距离、关系都需要认真思考,统筹规划,早期的合理规划会避免未来的困难及巨大浪费。一旦建设形成后发现问题,其处理费用较大,甚至会有无法使用的严重后果。

总体说来,退台建筑应该从始至终贯彻一种人文观念,与自然尽量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云南省第二监狱职工经济适用住宅区边坡及挡墙岩土工程详细勘

察报告书,2008.5

[2] 云南省第二监狱锅盖山东侧滑坡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2009.1 [3] Schuster

R

L,Krizek

R

J.Landslides

analysis

and

4 小结

在场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退台建筑的设计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空间问题,涉及的规划问题和结构问题都比较复杂。其本身需考虑建筑物、道路的平面布置和空间上的坡度 、出入口衔接等问题,同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绿化及排水、各管线等

contro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Natopnal Academy of Sciences,Washington,D.C,Special Report176.(滑坡的分析与防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GB

50011-2001

作者:秦刚 联系地址昆明东风东路东风巷1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邮编650051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电话13529459818


建筑退让山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32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