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知行合一,永争第一

时间:2018-11-09 10: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标签: 杂谈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 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圣贤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什么是知行合一

那么有没有两全的办法,既坚持理想和正义,又能成就大事呢?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就看看历史。所以答案是有的,这个工具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思想由明朝嘉靖年间的王守仁提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而《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最欣赏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最经典的实用案例,就是王派弟子徐阶, 运用知行合一,在官场用20多年的时间斗倒严嵩。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通俗说一下“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 是很容易的。 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 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真 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 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 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虚幻的哲学思想,而是实用主义,适用于各行各业。它博大精深,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读。例如可以理解成:学以致用;知易行难;曲线救国; 变通;以良知为基础,大智慧行事;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只有大目标,而没有具体可执行可分解可测量的步骤,只是空 谈。

我们在系统地解释知行合一之前,先反思一下传统圣贤之道的弊端,而知行合一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例如,追求传统道德经、庄子、孔孟之道思想的年轻人。往往是只有名,没有利,如海瑞、于谦等清官一辈子被打压,穷困潦倒,还有坚持理想的梵高等艺术家也都 是这样悲惨的命运。活着的时候收不到效果,往往到老年或者死后才有效果。这些好歹是史书留名的,更多追求圣贤之道的人更糟糕:空洞的圣贤理论不但不能在现 实中应用,还成了负作用,所以这些人大半生都是平庸度过。并且追求圣贤境界的人,往往冷漠、清高,眼高手低,只爱陌生人而忽略身边人或事,往往以善小而不为。连自己都混的很平庸,更不要说帮助别人了。

“知行合一”的好处

运用知行合一工具,可以名利双收;可以现实应用,及时获利;可以名垂千古,史书留名。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获人心,成就伟 业。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者是一个迂腐的人。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精神药品都要过瘾。

说了这么多知行合一的好处,那么我们都急切想知道怎么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行合一,并运用这一强大的工具。我要告诉你的是,“知行合一”的这篇文章或这趟讲 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因为没有实践,你了解了也是白费,知行合一就是要你把这些智慧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否则不叫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王守仁跟其他的圣人、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 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那么我们就从王守仁悟道中来深入了解知行合一吧。

“人的知识是学出来的,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人的境界是修出来的”。

掌握知行合一,不仅仅是靠学习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磨练出来。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就是在实践中完善“心学”和“知行合一”,并最终悟道,“修”出来的。他跟 其他圣人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是理论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论加实践派,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王守仁是历 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知行合一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仅是死了以后才出名,而且活着的时候也风光,有权有势。王守仁就是这样,他最 大的官做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

王守仁的悟道是从贵州龙场开始的。王守仁年轻的时候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公路站长)。在贵州龙场这个穷山僻壤之地,受尽磨难的王守仁不断 反思,终于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最高智慧: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

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 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 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

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

使 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 天地。

因为我即将给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权势,却是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终极的智慧。

存天理, 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理” 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欲。”

“心学”就此诞生。

王守仁“知行合一”在后人中的应用

在贵州龙场之后的几年,王守仁竟然一路升迁,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当时江西土匪盛行,面对土匪,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而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 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这帮赣南土匪们为他提供了突破的机会。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要想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在后来,王守仁平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也是利用这个工具,因为跟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的,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 行知。

王派传人徐阶用知行合一来制伏矿霸

徐阶最高做到了内阁首辅,也就是总理的位置,并利用20多年的艰辛,斗倒了大奸臣严嵩。明朝最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就是他的学生。

徐阶和王守仁的经历很类似。首先,他被贬后担任延平府推官,延平多矿霸,政府人员人浮于事,这样的糟糕的环境最适合磨练人,使其悟道。徐阶在面对这样困境的时候该怎么办?面对矿霸,难道像念咒一样把它念出来,矿霸们就能落荒而逃?

徐阶在痛苦的思索中发现,他坚守二十余年的信念和原则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是另一样东西。说教没有用,礼仪廉耻没有用,忠孝节义也没有用。在剥除这个丑恶世界的所有伪装之后,终于找到答案:利益。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 ——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在醒悟的那一天,徐阶面对当地的里长亮出了底牌:铲除那些矿霸,我将给你们更大的利益。于是矿霸被制伏了。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追求光明的“心学”正是诞生于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倔强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在官场上用知行合一斗严嵩

忍 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1、结党。在徐阶回京任职后,与“心学”同门赵时春 、唐顺之结成团体,共同的政治理念,而不是利益。

2、后来杨继盛弹劾严嵩,被严嵩害死。徐阶他学生血淋淋的尸首前,领悟了政治斗争的最终秘诀: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

3、严嵩多次设计陷害徐阶,徐阶装聋作哑,从不与严嵩争执。徐阶的学生张居正不理解,质问徐阶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徐阶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 面上十分恭顺。

4、徐阶了解嘉靖皇帝与严嵩的深厚关系,所以采取从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下手,绊倒严嵩的策略。严世蕃被杀最致命的理由是私通倭寇,这其实是被徐阶设计冤杀 的。

5、在斗到严嵩后,徐阶还麻痹严嵩,让严嵩还认为自己是好人,成功击退了严嵩的反扑。事实证明徐阶是对的。

徐 阶给现代的年轻人很多启示

纵观历史,掌握知行合一的官员都得到善始善终,没被奸臣整死,例如王守仁、徐阶、张居正等,并且活着的时候做到了很大的官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给天下百姓带来幸福,并且个人和家庭都过着优越的生活。而大部分的清官都很少有善终的,例如袁崇焕、于谦、海瑞等都是在世的一辈子都清贫如洗,甚至穷困潦倒, 被排挤,被迫害。并且给历史、给百姓带来的实际贡献,也难以比上知行合一的政治家们。

历史人物分三种,第一级是“关键人物”,就是可以改变历史发展航道的人(或者说没有他历史就会改写),比如徐阶、张居正(张居正变法)、秦桧等;第二级是 “重要人物”,就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例如戚继光、袁崇焕,海瑞等,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第三级是“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我们年轻人要做关键人物,也就是改变历史的人物。而不懂知行合一,太过幼稚、太过

迂腐,都会导致我们还没有取得成就就会被排挤或被干掉。就连自己都混不好,更不要说去施展自己的雄才伟略,为社会造福、去改变历史了。

清官就一定贫穷吗?好人就注定安于贫困吗?圣贤之道给予人非凡的境界。但是不懂变通的圣贤之道,一种是迂腐,墨守成规,例如海瑞;一种是稚嫩,不经世事,就如同我们的年轻人。要想明白这个道理,你懂得变通,懂得妥协,是为了成就更大的事业,造福更多的百姓。与社会甚至与坏人的妥协,跟圣贤之道、跟你的崇高 理想是不矛盾的。

单打独斗,不成气候,知行合一更适应规模化社会发展

徐阶还给现代年轻人一个重要的启示:好人也要结党。谁说结党就是坏事,谁说好人就不能结党?自古以来好人都不喜欢拉帮结派,信奉“君子之交淡于水”。这也是好人的命运往往是被恶势力打击或陷害的原因。好人觉得自己身怀绝技,能技压群雄,而不用依靠别人,所以更愿意独来独往。而贪官都喜欢拉帮结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因此可以容忍同党中其他人的缺点。

为共同理念而聚到一起的是“结党”,为共同利益而聚到一起的是“团伙”。团伙做不大,也不长久,经常闹内讧。国外两党制的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有为共同 理想的两组人进行良性竞争。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古代官场,是社会最大的组织。为官之道,就是入世,讲究的是为人处世,要平衡各方面最实在的利益。所以更多讲究出世准则的圣贤之道,在官场并不适用。在官场坚持圣贤之道的人,往往被视为迂腐,不懂变通。而知行合一是对圣贤之道的改良应用,它最先在官场起到作用,发挥光芒。

圣 贤之道更适合出世,知行合一更适合入世

在古代,人类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松散。古代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跟其他人合作不深的情况下获得。圣人很少有当官的,他们处江湖之远,所以可以独善其身,可以讲究与世无争,去追求个人的超凡境界。

但是当今人类活动范围大大扩展,社会变为规模化发展。只有形成组织,得到更多的人帮助,才能取得成功。并且你需要与人合作,也需要与人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个时候,讲求与世无争、空洞飘渺的圣贤之道不能解决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问题。

而知行合一和圣贤之道最大的区别是,圣贤之道侧重的是个人,是自己去“知”去“行”,可以很少和别人发生联系;而知行合一是不仅仅自己的“知”与“行”, 而是注定和身边的人互动,发生关系,影响其他人的“行”。所以,知行合一就成了最适合当今年轻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成 大事必须知行合一有大境界,有大境界的人才得道多助

自古以来,圣贤之道讲究的是淡泊名利的隐士精神,追求的是安于贫贱、与世无争、大

篇二: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懂懂日志《握住茶壶~》精选】(2014-02-28)

当你先考虑事业,后考虑游玩时,你就有事业心了,相反,你总是想轻松的玩着就把钱赚了,即便是导游也做不到这一点。

说句难听的话,都是太懒,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对金钱的欲望太弱,没有欲望的人是不会创业成功的,想很舒服的把钱赚到手,是不可能的,

大师兄也做过采访录,但是在我看来你们都走入了误区,总是想挖掘出有深度的话题,认为自己缺少了深度,从而慢慢自我否定了,其实这都是借口。

杨澜做了十年访谈录,她是第五年才找到灵感的,她现在回头看看自己过去的采访录,感觉自己好傻呀,这说明了啥?如果你不去做,不去摸索,你永远找不准切入点,做采访录唯一的核心就是:去做,持续做,不怕幼稚,只坚信一点,一期比一期好。

但是,你们都已经给自己找好了退路,所以你们都不适合,就如同写日记一样,什么深度呀,什么可读性呀,其实都是骗人的,唯一的核心就是:写,持续写。因为你写久了,肯定能找到感觉,别说看五年前的日记,我就是看三个月前的日记都觉得挺幼稚的,从侧面说明我在不断的成长。去做,才是根本,不问为什么,只勇往直前,这一点就能拦截99.9999%的竞争对手。”

出门在外的时候,不要急于表现自己,如果自己不是主宾、副宾、主陪、副陪,一定要少说话,否则很容易喧宾夺主。

这是基本的人性,不要在什么场合都要急于出彩,要不露山,不露水。

你经历越多,越包容,这是别人对你尊重的一种基本礼仪,你不能排斥,要去接受,也不要试图去纠正别人的价值观,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去接待有世俗社会身份的人时,也要遵循这套游戏规则,不要去挑战,你宴请县委书记吃饭,你带他去吃兰州拉面,哪怕拉面的确好吃,他也觉得你不会办事。

要慢慢接受并且要掌握里面的游戏规则,每个圈子有不同的交际方式,要遵循,不要挑战。

也许,这就叫圆滑。

我刚参加工作时,老师经常带我出去参加领导聚餐,他给我的任务非常简单:多看、多听、少说话、看准茶壶、酒壶。

那时,我真的是眼疾手快,不管是谁端了一下杯子,哪怕抿了一下口茶水,我接着就给添上了。

倒茶水也有很多学问:

第一、要有先后顺序,先从主宾开始倒,哪怕是上了菜,也要先转到主宾面前,酒也是如此。

第二、哪怕有人杯子里是满的,也要给添上一点,这表示重视,不能跳过。

第三、茶壶放下时,嘴不能朝向客人。

吃饭有没有讲究?

也有!

第一、第一筷子,一定要夹给别人,还要说一句:这筷子我还没用过。比较豪华的酒店都配有公勺,只要自己添菜,就给左右客人添上,而且是先别人,后自己。

第二、如果是筷子用过了,不要随意给别人夹菜。因为这个事,我跟媳妇吵过N次了,她觉得这是热情,我觉得这是尴尬??

说话有没有讲究?

也有!

第一、除了主副宾客、主副陪客,要学会聆听,尽量不要插嘴。!

第二、不要抬杠,不要对立,不要叫板,不要炫富。

看完这些,是不是心里有这么一个感觉:你们山东人真虚伪?

我倒觉得这些游戏规则蛮有意思的,说出来感觉很复杂,其实都是生活常识!

喝酒有没有讲究呢?

也有!

第一、先集体活动,再单独进行,很多南方过来的朋友很容易破坏这个规矩,主陪还没带完酒,客人就站起来要求敬酒。

第二、碰杯的时候,要尽量低过对方,如果自己是长辈,对方是晚辈,那么自己可以高一点。这也是南方朋友来北方最容易犯的错误,当然是无意识的,也不叫错误,就是没有遵循游戏规则而已。

第三、要么坚持别喝,要么遵循主陪制定的规则,他说几口喝完,就要几口喝完,你不能挑战他的权威,否则他认为你不给面子。

原本,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只要是客套的场合我就不去,而且很容易看不惯别人,遇到那些摆谱的,我就想挑战一下他的权威,往往弄的他很没面子。

如今呢?

慢慢的圆滑了,越来越适应了这个社会,酒桌上每个角色我都当的很称职了,我也带过几个小兄弟,我嘱咐的话也是:看住茶壶、酒壶。

但是,就这么简单的事,很少有人能做好,因为没有用心。

别人不看你说了什么,但是会看你做了什么!

聪明的人往往喜欢用嘴说话,智慧的人则会用行动说话,别人都能感受到你,不会看你承诺了什么,而会看你做了什么。

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平时写的那些交际知识,都是常识,为什么你还会写呢?

我说:“其实,多数人是不懂交际常识的!”

交际的这些套路其实并不重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用对方舒服的方式来交往,让别人学会接纳你。

我能做的事很简单,你愿意跟着我,我就带着你,但是你要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寻找,你发现机会可以自己去抢,如果你需要我推你一把,我觉得不错,我就推一把。

我写人的原则也很简单:谁在我身边,我写谁??

深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决定做投资公司时,我就去找了一家实力很不错的公司去打工,从业务员开始做起,老板就问我,为什么你开着车来上班?根本不像上班的,我也笑笑,我在里面工作了一年,摸索透了整个流程,我就出来创业了,老板现在跟我关系也很好。

我心想,大家都喜欢拜访所谓的名人、牛人,实际上,真正的高手都是隐性的,甚至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因为他们太低调了,但是通过很多细节又可以显现他们不平凡的一面,这也是交际细节。情商是最重要的,智商是其次的,一个人事业有多大,就在于情商有多高。

有个朋友叫多比,我也没见过,她说周五到济南来,约了牛哥跟胡律师,而且都是单独约见的。

我很好奇:“你咋约到的?”

她说:“你说的方法。”

我说:“真牛!”

别人之所以拒绝你,是因为你应该被拒绝!别人之所以接纳你,是因为你应该被接纳,每个人的时间都属于自己,你想拿到别人的时间,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价值,否则谁会把时间交给你呢?!

道理很简单,懂的很少!

【学以致用】

《三字经》里面有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做什么!

小时候就发现:

一部分人能说会道,兑现之时,无影无踪!

还有一部分人,总是说的很少,做的很多,兑现的时候总是超出你的预期!

有没有这种体验?

别人借我们的钱,我们记得很清楚,而我们借别人的钱往往容易忘记?别人迟到我们很生气,甚至抱怨,咋就不守时了?而到自己了,总是有一堆理由为自己开脱?

人往往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篇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建工学院工管1402班 杨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合一,永争第一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446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