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启蒙主义观念

时间:2019-02-13 09:47: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启蒙主义观念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启蒙,观念,主义,萧红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启蒙主义观念 本文简介: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少不了热血青年的身影。“五四启蒙意识”就是新兴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语言。“五四启蒙意识”是借助西方文化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抨击和批判,给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浴火重生的拥有现代意义的思想上的革命。萧红是五四运动时期最为优秀的女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启蒙主义观念 本文内容: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少不了热血青年的身影。“五四启蒙意识”就是新兴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语言。“五四启蒙意识”是借助西方文化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抨击和批判,给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浴火重生的拥有现代意义的思想上的革命。萧红是五四运动时期最为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其笔下创作的小说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抨击,并且给人们启迪。这种相互矛盾的形式,是当时时代背景下萧红文学作品想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和启蒙主义。
  
  一、萧红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
  
  1.视觉领域:黑土地中的“文化场”
  
  地域文化大规模的浸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作家萧红特有的启蒙式话语。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悲苦的,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萧红把笔伸向边远、偏僻的农村、农民和农家生活,展示了东北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要忍受物质生活极度贫苦的折磨。多年生活的黑土地对她的影响深远并引发她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其作品中呈现了北极村和呼兰河镇这两个鲜活神奇的世界。萧红在平时的创作中把视线放在关东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文中字里行间都显露着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格,正是因为吸收了黑水白山灵气的结果。在萧红的黑土地上有着祖父的后花园,愚笨的乡亲还有豪放的农民,但却是一个落入他人手里的家园。这个豪放浑厚的黑土文化场是由黑水白山之间的黑土地上的记忆、历史、歌谣、传说、乡风民俗所构成的。扎根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的事和人给萧红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时代背景:工业进程期和现代过渡期
  
  在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因为在生产方式上的落后,还处在不断向现代化过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尴尬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方面还很薄弱。再加上肆虐的风沙和严酷的自然气候,导致这里的环境仍然保持着粗野、荒蛮的原始状态,人们的意识仍旧被封建保守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就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荒蛮的环境里,启蒙意识默默地在萧红的心里扎了根。在萧红童年时期,对于生活的严峻、苦难以及对孤独的最初感受,在对这片黑土地进行描述中,凭借自己启蒙者的这一身份对人的观念、民俗、道德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批判和审视。五四精神对于萧红来说,是异常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当时离启蒙运动结束已过去了20多年,但与鲁迅的结识,在其后期创作和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将鲁迅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关注人生及社会的这些思想传承下去,这并不仅仅其是在文学上的选择,而是身为一位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优秀女作家,必须要用手里的武器--笔杆子,为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人民群众做些什么,去帮助群众,将群众身上的不屈、抗战和必须要改变的国民性展现出来,使更多的国人觉醒并参与到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来。
  
  3.人生经历:流离失所的漂泊和充满温暖的平静
  
  在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漂泊后,每个作家的心理变化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非常感性的女性作家。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会塑造出萧红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对启蒙思想的呈现方式上也是和他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萧红一生是不肯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断挣扎、不断抗争的一生。在其童年生活中没有父母的疼爱,只有来自于祖父的精神寄托,对其那颗稚嫩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尤其是父亲的不屑对萧红来说更是不可磨灭的创伤。随着祖父的离世,萧红的精神世界也坍塌了,仅有的温暖和爱也随之消失了。
  
  在成长道路上,萧红不但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也接纳了个性的解放思想。在感情上也并没有一帆风顺,感情之路的颠簸也给萧红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先是跟汪恩甲同居,在有了6个月的身孕的时候被无情的遗弃,接着就是与萧军的爱情,也同样以失败告终,这给其精神和心灵带来巨大的重创,不久后被疾病缠身,她已无力漂泊,最后怀着哀怨和痛苦永远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因此,在萧红的笔下多数是叙述自己的痛苦和悲惨,而她眼中的故乡也是痛苦和悲惨的,将中国原始社会的粗粝、混沌、蒙昧和凄凉、衰败、死寂的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国民性的批判,继承启蒙传统
  
  新文学启蒙作家萧红最为关注的是“国民性问题”,鲁迅的小说作为开头,张天翼《华威先生》、萧红《呼兰河传》、老舍《猫城记》等众多的文学作品,都涉及启蒙意识,全力以赴地“撕面具”“挖祖坟”“挖病根”,将当时社会麻木、畸形的众生相公布于众。揭示了人们骨子里“无民族意识”“无国家观念”“无怜悯之心”“保守懦弱”“苟且偷生”“逆来顺受”“落后”“愚昧”等国民性肿瘤。对时代来说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会经常出现在当时新文学的作品中。
  
  作品《生死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国民性和灵魂,以及对历史思考方面的批斗。过去的那些生活经历对萧红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创作时就会有很多灵感和资源,将自己灵魂深处的痛苦和寂寞融入作品中。内心的敏感使得其更好地把握乡村的生活,表现出萧红强烈的表现欲和感受。
  
  正因如此,其创作才会非常贴近实际生活。在作品《生死场》中揭示了大千世界麻木空虚的现实状态,批判了农民文化的懦弱性。萧红把妇女的生育与各种动物的生殖进行交叉对照,揭示了“在乡村,任何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悲惨命运[2].在外敌不断入侵终将国民逼上反抗的道路,被亡国灭种这一危机严重压迫着。在小说中无一不显露出农民对这片土地的推崇和对生命无以言表的爱。颂扬了广大民众坚实而又动魄惊心的顽强生命力,同时萧红也显示出中国乡土将会永劫轮回的这一真相,将植根于土地的农耕文明公布于众。萧红着手于“土地”这一文化生态进行启蒙主体的批判,将超越乡土文学这一理想升华。
  
  三、过多批判,过度启蒙
  
  《呼兰河传》的光辉所在就是无情地对国民的劣根进行批判,可是在整个批判过程中操之过急,过度启蒙,给这部作品留下了病根。萧红因受到时代的严重熏陶,对历史文化中积弊的切身感受,加上不将其毁灭誓不罢休的激化心理,以对社会进行批判的角度,强调的是理性的觉醒,全力以赴对人民的“自欺欺人”“苟且”“懦弱”“善忘”“愚昧”、以及“麻木”等劣根性进行抨击和批判,却严重忽略了在劣根性的背后,民众是承载了太多的艰辛和不幸,这根本达不到先前鲁迅先生提倡的哀其不幸。萧红曾说过,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作家在进行写作时的出发点是国民的愚昧,从独特的角度来对这古老民族进行思考。
  
  《呼兰河传》中,萧红重视的是理性的觉悟,如果仅用启蒙意识来对一切事物进行衡量,来判断事物的价值,会将文中的情感成分忽略掉,更甚者会把情感和理性进行对立,这样都会使故事在发展中打破原有的平衡。鲁迅的启蒙原则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在强调理性的觉醒时,从来没有将民众的情感忽略掉。在处理鲁迅口中的启蒙原则时,萧红持着“不狠不足以示爱”的强硬态度,将理性的情感和觉醒的认同进行对立,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推崇的启蒙意识强加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以“救世主”的姿态矗立在《呼兰河传》中,试图将民众唤醒,渴望实现自己所谓的成功[3].
  
  缺少对民众最基本的尊重,仅凭借自己是知识分子这一高贵身份,尊崇五四运动中启蒙理性的规则,讥笑嘲讽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讽刺底层人民如同“猪”一般那样的低微却不自知,把底层人民生活中的懒惰全部归罪于自身的不觉醒,是让底层的人民承担起全部的历史责任和后果。
  
  四、结语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位优秀的女文学家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女性人物为创作主体,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进行刻画和描写,具有强烈、鲜明的顽强意识。由于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各不相同,在创作时纵情宣泄,坚持心中所认定的启蒙主义这一立场,将民间的愚昧公布于众,极致展示了广大人民在生与死之间的纠结。萧红的启蒙意识一方面肩负着承载启蒙的历史性重任,另一方面对国民性进行强烈的批判,将这种矛盾充分展示在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刘俊慧。永劫轮回的生死场--萧红关注国民生存状态的独特视角[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78-80.
  
  [2]杨丽丽。人文主义视域下的萧红小说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13.
  
  [3]张艳梅,胡玉伟。爱与痛的歌哭--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笔下的生命意识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6):82-8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启蒙主义观念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87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