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策略 本文关键词:激励,个体,因素,策略,影响
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策略 本文简介: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PEB)泛指对环境或生物圈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1,2]直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心理学界亦鲜见对其的学术探讨。[3]近年来,随着次生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推进,亲环境行为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许多学者以社会
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策略 本文内容:
亲环境行为 (Pro-environmentalBehaviour, PEB) 泛指对环境或生物圈产生积极作用的行为。[1,2]直至21世纪初, 中国大陆心理学界亦鲜见对其的学术探讨。[3]近年来, 随着次生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推进, 亲环境行为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许多学者以社会心理学或环境心理学为视角, 在分析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因素的基础上, 从环境教育、提示、强化、反馈等方面论述了激励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途径。[4,5,6,7,8]随着研究得不断深入, 各项途径日趋细化, 但仍存在些许不足。一是偏向传统, 缺乏时代性。如在论述提示这一途径时, 多从图示、音频、视频等传统载体入手, 尚未尝试结合当代信息科技元素。二是不够全面, 如在论述环境教育时, 多以学校、家庭为依托, 尚未涉及环境教育市场。文章在借鉴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针对上述不足加以补充。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
亲环境行为的内部因素包括环境关心水平、环境态度、情感因素三个方面。环境关心需要通过中介因素调节亲环境行为, 而环境心理控制源 (ELOC) 是有效的中介调节因素。[9]
对于环境态度, 有学者认为, 环境态度及其各维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 体现为环境态度越积极, 环境行为就越积极[10];也有学者主张, 情境因素的性质决定了二者的关系, 中性情境因素条件下, 二者的关系最为显着;而在极为有利或不利情境因素条件下, 环境态度则会促进或者抑制亲环境行为。[1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情感因素逐渐步入研究视野。当前关于情感的研究基本围绕自然亲近感、道德情感、生态恐惧感三个领域展开, 且情感卷入能力对亲环境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12]
亲环境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包含情境因素、额外代价、评估和奖励制度及行为本身的复杂程度四个方面。勒温公式B=f (P, E) 表明, 情境因素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某些公共场所, 周围人群的良好行为可带动个体做出积极的行为决策, 反之则可能产生误导作用。亲环境行为往往消耗一定的经济或者自由度上的额外代价, 如可降解购物袋等绿色环保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或者某个亲环境行为的落实需要个体改变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 致使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倾向被削弱甚至消失。鉴于额外代价的阻碍作用, 合理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十分必要。制度化是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给予权威、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增强其自豪感、价值感的重要保障。亲环境行为本身的复杂程度亦会影响个体付诸实际行动的可能性, 个体更倾向于落实简单易行的亲环境行为, 忽略或难以坚持的复杂的亲环境行为。
二、激励个体亲环境行为的途径
环境教育是促进个体形成端正的环境态度、提升个体环境关心水平及情感卷入能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需结合提示手段促进环境意识转化为实际的亲环境行为。针对亲环境行为所消耗的额外代价, 可借助合理的强化手段对个体的亲环境行为加以巩固。上述途径的有效性可通过反馈加以检验。
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托。当前高校环境教育普遍存在不够重视、实践活动缺乏、资金投入低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 应加强环境教育的全面性、规范性, 逐步增强专业性;加大实践活动比例及资金投入。家庭是环境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家庭环境教育须把握教育方式。民主型家庭更有利于初中生良好低碳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13]环境教育市场既是学校和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补充, 也是推动环境教育走向专业化、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市场的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根基, 美国等一些国家率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认证制度, 对环境教育发展进行了规范和保障[14], 这为我国尝试建立、推行环境教育认证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提示是亲环境行为的清醒剂。[3]传统的提示手段多以音频、图片、视频等为载体, 随着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 深受大众喜爱和关注的“潜力载体”逐渐问世, 如可提供身临其境般生动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可追踪水电资源用量并发出警报的提示工具等。上述新鲜事物的融入将使传统的提示手段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提示效果亦更趋显着和持久。
斯金纳认为, 积极后果能够强化行为, 消极后果则会消退行为。因此, 可通过对行为施加一定的额外后果来引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倾向。按照实现的手段, 额外后果可分为货币后果和非货币后果。货币后果如补贴、返利、罚款和税收等,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实现大规模管理, 但可能催生商业心态, 如对乱丢垃圾行为施以罚款, 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以货币换取乱丢垃圾“特权”的心理, 而将道德义务感抛之脑后。非货币后果包括象征性标签、特权及公开表扬等, 如赋予新能源汽车特权, 为其开设单独车道或消除限行约束。非货币后果不易引发商业心态, 但难以大规模管理, 因此可尝试逐步扩大应用。
当前, 环保实践活动较为普遍, 但多存在缺乏反馈或者反馈不够细致的问题。比如很多社区开展节水节电活动, 但往往忽略了结果的公布或者仅简单公布节约的数额。反馈环节的缺失导致个体不明确自身参与环保活动的结果、价值及后续努力的方向, 而过于简单的反馈容易因个体无法把握抽象的数字概念而降低了参与亲环境行为的自我成就感, 从而可能失去坚持的动力。加强反馈首先要确保每项实践活动都设有反馈环节, 以检验活动的效果, 明确后续努力的方向。其次, 反馈的内容要直观明了, 如将抽象的节水节电数字转化成间接保护的树的数量, 保证参与活动的个体能更直观地体会到自身努力的价值和意义。第三, 向参与亲环境行为的个体传达鼓励和赞誉, 增强其自我成就感, 激励个体继续参与亲环境行为。
三、结语
环境教育、提示、强化、反馈构成了激励个体亲环境行为途径的大致框架。其中, 环境教育和提示针对个体环境行为决策之前亲环境价值体系的塑造及亲环境行为的引导, 属于先行策略, 重在源头预防。强化与反馈针对既成环境行为的矫正、巩固及检验, 属于后继策略, 重在“末端治理”。防治结合, 可有效激励个体的亲环境行为, 但使个体坚持落实亲环境行为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除上述策略外, 还需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拓展研究, 如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提高环保宣传活动的效度, 以提升激励亲环境行为途径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刘辉, 环境友好行为:基于分类基础上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 2005 (118) :123-125.
[2]常跟应.国外公众环保行为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27 (1) :79-88.
[3]李林.关于环保行为的若干理论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 :132-134.
[4]卢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亲环境行为[J].社会视点, 2014 (24) :242-243.
[5]吴建平.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6 (6) :78-82.
[6]李慧杰, 赵毅红, 王端, 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社会个体环境保护行为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 2009 (2) :21-28.
[7]王端.个体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 (5) :61-65.
[8]雷秀雅, 杨阳, 葛高飞.促进公众亲环境行为的社会心理学手段[J].新东方, 2009 (158) :39-43.
[9]刘贤伟, 吴建平.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环境心理控制源的调节作用,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心理学研究-第二届全国生态与环境心理学大会论文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0]唐明皓, 周庆, 匡海敏.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149-152.
[11]Guagnano GA, Stern PC, Dietz T.Influences on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hips:an 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5, 27:699-718.
[12]余真真, 田浩.亲环境行为研究的新路径:情理合一[J].心理研究, 2017, 10 (3) :41-4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个体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策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83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企业体制改革下公关管理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