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时间:2019-01-03 09:19: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本文关键词:和文,使命,意义,学理论,文学

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本文简介:摘要:南帆新著《文学理论十讲》系统阐发了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建构了理解与阐释文学问题的坐标体系,以关系主义为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感性论,多角度、多层面地回答了文学以何种特殊的方式重新介入社会历史。  关键词:《文学理论十讲》;关系主义;文学感性论;社会历史;  从《文学理论新读本》到《文

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本文内容:

  摘要:南帆新著《文学理论十讲》系统阐发了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建构了理解与阐释文学问题的坐标体系, 以关系主义为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感性论, 多角度、多层面地回答了文学以何种特殊的方式重新介入社会历史。

  关键词:《文学理论十讲》; 关系主义; 文学感性论; 社会历史;

  从《文学理论新读本》到《文学理论》再到今天的《文学理论十讲》 (1) , 南帆先生对文学理论基础问题的思考热情一以贯之, 这种热情与执着源于理论家的学术自觉和文学自信, 源于批评、创作与理论三者之间的相互激荡, 更源于如何回应时代转型和文化思潮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新提问的需要。南帆的理论探索始终围绕如下问题展开:我们时代的文学何为?文学理论何为?文学有没有能力参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对话?文学能否成为思想当代的重要方式?文学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思想当代的重要方式?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贯穿了新世纪以来南帆先生文学理论研究的始终, 《文学理论十讲》是对这一系列基本问题最新思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对于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具有突出的意义。

  一是以“关系主义”为方法构建新型的“文学感性论”。《文学理论十讲》一如既往把文学置于多重文化关系网络之中予以阐释, 聚焦于“文学的意义如何镶嵌于各种关系网络, 遭受种种改造以及重新定位”。“关系”与“结构”仍然是构成《文学理论十讲》阐释文学理论问题的两个关键概念。对于南帆而言, 关系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也是一种反对本质主义、抵抗形而上学的文学认识论和知识立场。文学没有某种稳固不变的本质, 其意义与功能必须在关系与结构中予以动态的考察和比较确认, 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 文学置身于一个“共时性话语光谱”之中。“每一个独立的话语系统彼此抗衡, 互施压力, 最终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换一句话说, 相对于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相对于诸多学科,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话语系统之间的差异关系既提供了认识自我的他者, 又表明了话语权力的再分配。” (1) 文学理论的任务正在于与多种话语的对话、角逐和博弈之中不断发现文学的独特功能与特殊意义, 重新理解现今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和证明历史话语、哲学话语、经济学话语、自然科学话语等等都无法覆盖乃至遮蔽的“余数”; (2) 在于打捞和保卫不可化约的“历史的多余”和不能被“总体论”消解的“多余”。文学如何赋予那些未定的经验或无名的能量以美学形式, 这是南帆思考文学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逻辑起点。这个活生生的“余数”就是个人日常生活的具体经验、生存感性与人生细节。文学感性地呈现日常生活中压抑与解放的具体经验, 文学理论则揭示文学呈现压抑与解放经验的辩证法及其历史机制。书写和保卫“余数”构成“保卫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反思现代性传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人文精神的赓续与发扬, 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对马克思的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论的继承与阐发。在这个意义上, 南帆力图构建的是一种基于“关系主义方法学”的新型的“文学感性学”或“感性压抑与解放的叙事学”, 因此, 这种感性论既是美学的, 也是认识论意义的。《文学理论十讲》的序言、第一讲“文学、文学性与话语光谱”和第二讲“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深刻地阐述了我们重新思考文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学、理论逻辑和价值立场。

  二是建构了理解与阐释文学问题的坐标体系。在重新思考文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和理论逻辑的建构方面, 《文学理论十讲》提出如何处理“谱系”和“光谱”二者辩证互动关系这个富有启发意义的命题, 建立了一种阐释文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文化坐标, 一种文学理论的拓扑学。《文学理论十讲》突出了文学的当代处境和文学性的当代意义, 因此一如既往地强调共时性结构分析, “之所以使用‘光谱’一词而不是纵向的‘谱系’, 考虑的是众多话语系统之间横向的结构性关系”。 (3) 为了有效消解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潜在影响与隐蔽规约, 《文学理论十讲》在讨论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时大多采用了“关键词”和概念史的研究范式, 极其简约的谱系学式的分析成为《文学理论十讲》阐释概念和命题的基本方法和鲜明特点。这在阐释“文学”概念和“真实”范畴时体现得尤其明显。“文学”概念的谱系学分析表明, 文学的形态和语义一直处于持续演变过程之中, 任何本质主义的终极性界定与预设都是虚妄和可疑的。“真实”概念的语义内涵与外延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 从神话时代的超验真实到浪漫主义的激情真实, 从实证科学时代的自然主义真实到现实主义的精确摹写和再现, 从超越表象真实的“诗意真实”“想象的真实”到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现实, 从“语言现实主义”到影像符号拟真实, 一直到现今人们所发现的“后真相”困境, 谱系学分析足以表明本质主义的“真实”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真实”范畴的语义只能在文学史的具体脉络展开中予以理解与阐释。

  《文学理论十讲》的创新性更在于阐发纵轴与横轴的辩证关系。该著作在三个地方集中论述了这一问题:1、在讨论文学形态的演变时, 作者直接指出:“纵轴与横轴的辩证关系是, 来自横轴的成为带动文学纵轴之上持续演变的动力。……解释、评价和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 横轴上的关系远比纵轴上的演变轨迹更为重要。”2、在考察文学类型的巩固与瓦解时, 指出:“纵轴之上的文学类型作为文学传统或者惯例世代延续, 横轴之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内容持续冲击这种传统或者惯例, 直至打开一个形式的缺口。”3、在讨论文学传统及其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时, 作者再次启用了历时之轴与共时之轴这对概念, 认为纵轴与横轴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共时之轴对历时之轴的接纳, 也体现在历时之轴接受共时之轴的改造。 (4) 两者之间的冲突与震荡构成了文学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辩证关系的揭示不仅对文学史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而且对认识传统与创新的辩证法也有所启迪。更为重要的是, 将文学传统纳入共时的结构之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关系主义阐释学或“关系与结构”分析之中引入了历史之维, 建构了理解与阐释文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文化坐标。

  三是回答了如何重建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文学理论十讲》整合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的思想资源, 试图回答的仍然是人文学科“语言学转向”之后如何重建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2002年出版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的导论中, 南帆提出了“语言学转向”之后社会历史在什么意义上重返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使命在于“发现文学语言、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交汇地带, 最终阐述它们之间的秘密结构和持久的互动。”在2008年出版的《文学理论》的引言中, 南帆再次强调处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复杂关系是现今文学理论的重要使命。十年后的《文学理论十讲》又一次提出必须重新理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必须重新打开文学理论进入社会历史的窗口。这是一种长期的理论关切, 贯穿了作者文学理论研究的始终。看来, 那种把关系主义划入后现代主义范围或界定为“充满活力的结构主义” (鲁枢元语) 都是不准确的或是某种误读。文学如何介入“社会历史”?文学以何种方式介入“社会历史”?南帆从未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如果说《文学理论新读本》和北京大学版《文学理论》 (1) 两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多地体现在由内而外的框架设计, 那么, 《文学理论十讲》则全书都聚焦于这个命题。

  回到中国当代文论史的脉络, 社会历史批评曾经长期左右了我们的文学研究, 成为强大的、过度的规范。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学界才发生“审美主义转向”并补修了“语言学转向”这一课, 社会历史批评规范逐渐被消解。这个过程可视为以“去社会历史化”的方式达成另类介入社会历史的目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巨幅变化, 文学理论的“去社会历史化”不断削弱了其有效介入社会历史的能力。理论只有再次转型才能顺应当代实践的变化。文化研究的兴起就是一种症候, 它成为人文知识分子重新介入当代文化场域以重获阐释现实能力的愿望的强烈表达方式。而在“审美主义转向”和补修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如何重新思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个问题必然浮出历史地表。南帆指出:这表明了理论的重大转机。历史———语言———历史, 这不是钟摆式的来回摆动。相反, 历史与语言的关系出现了统一的曙光。历史和语言并非两块毫无联系的大陆, 揭示这两块大陆的联系必须进入极其复杂的构造。 (2) 这正是《文学理论十讲》从各个不同层面不断讲解的核心议题, 作者提出并且论证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文学以意义生产的方式介入社会历史”;“每一个学科话语分别覆盖了社会历史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层面, 文学理论负责解释文学为什么聚焦个人与日常生活”;“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神经, 文学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察觉历史内部的异动, 并且创造性地构造再现的文学形式”;“社会历史、作家和文学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相遇并且相互认证”;“历史向意识形态表明了自己的要求, 这些要求最终由作家兑换为某种合适的文学形式”;“在符号结构之中发现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文学的首要功能是保证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活跃于博弈的现场”, 等等。尽管文学理论并未直接处理社会历史, 但是从文学话语光谱到文学形式的意义释放, 从日常生活到意义生产, 从个人欲望到历史结构, 从真实的虚构到虚构的真实, 从文学批评到文学传统, 这一系列重要命题的深度考察一再突显了文学与文学理论参与当代历史转型的特殊方式。在我们看来, 《文学理论十讲》的最大特色和意义就在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回答了文学以何种特殊的方式重新介入社会历史。

  注释
  1 南帆:《文学理论十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
  2 南帆:《文学理论十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第13页。
  3 南帆:《文学理论十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第5页。
  4 南帆:《文学理论十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第13页。
  5 南帆:《文学理论十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第209页。
  6 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 南帆:《历史与语言:文学形式的四个层面》, 《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

    郑海婷,刘小新.文学理论的使命与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20-12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学的意义和文学理论的使命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57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