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时间:2019-11-07 13:48: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本文关键词:小康社会,建成,途径,十八大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本文简介:四、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各方面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情况距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要吸取经验,分析问题,最终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本文内容:

  四、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各方面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情况距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要吸取经验,分析问题,最终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更是要严格把关,任何政策决定都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严格遵循群众路线。政治体制根本目的是为民服务的,而不应以领导者的评判为准则。

  1.把权力锁进制度的牢笼。

  首先,完善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一个拥有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行政的法制政府,彻底解决权力集中的问题;其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济改革,消除由转型期政治与经济接轨带来的空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消除空隙,让政治权力无处介入到经济领域;再次,加强行政管理,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控制和监督政府对各类资源的支配,打破全能政府的理念,推进有限权力政府模式;最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良好的价值体系,从思想上控制权力膨胀和蔓延,从道德层面进行约束和控制,只有软硬兼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

  2.增大民众参与权。

  任何一项措施的颁布,都要求政府以群众观为准侧,以群众利益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政治民主性及政治参与程度,以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加快政务公开的同时,也应关注民间自治组织的发展,促进公民参与制度化与法制化,进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也应加大对新科技的重视,这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新桥梁,公民政治参与也依托于这种新的参与方式,网络监督越来越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关注,这不仅提升了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规模,促成政府积极态度,同时也有效利用公民监督效应。政府不能把现代网络技术看作是监视器,做任何举动都怀着一种投鼠忌器的心理,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的情况下,网络是一种宣传途径,更是收集民意的好帮手,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和利用新科技,可使政府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3.建设诚信政府。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几乎是在透明下运行的。在一些事件发生后,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事情的原因结果,而后公布于众,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瞒报、误报的事已隐藏不住,反而真相能避免恐慌,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推进政府行为程序化。建立健全政府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调控机制等,使政府任何行为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这不仅使公民更好的了解政府职能,也使政府明确自己的权责,充分利用的自己的权利为公民服务。同时健全问责和失信惩罚机制等。

  其次,推进政府行为科学化。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职能体系,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同时,政府政策的出台要具备连续性,政策是政府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契约,是政府行为决策的体现,政府只有遵守这个约定,才能被公众所信服,才能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一个科学的政策的出台,不仅对政府执政的顺利推行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更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从官僚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迈进。

  最后,推进政府公开化。政府制定重大决策时,不能一厢情愿,要用群众的眼光看待问题,为了更好地收集民愿,应将政府信息公开,采纳八方意见,尤其是与此项政策有直接联系的客体,从而对政策不断完善,达到一个各方都可接受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建立行政执法公开机制,防止"暗箱操作"的发生。

  (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近几年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放缓脚步,努力扭转偏差,达到各项事业均衡健康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收益,党中央各级领导对此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如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和系统升级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将能耗纳入地方考核。以教育为支撑点,即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岗位教育、意识教育等方式加强对三种创造力的培养:一是技术创造力;二是应用技术创造力;三是销售创造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2.扩大内需,提高资金利用率。

  中国拥有巨额储蓄和极低的资金利用率,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现阶段的资金配套制度不完善。所以我们加强资金流向和资金使用链管理流程,健全相关制度。目前,我国仍处在投资拉动为主阶段,就要稳妥的进行投资拉动,抓好各类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消费增长,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要紧抓这一机遇,扩大旅游、会展、购物等消费档次及规模,保持各类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力资源的发开,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努力缩小经济差距。

  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不可能完全达到平衡的,只能通过一定政策和手段,将差距尽量缩小。首先,统筹区域规划、城乡结合、国内国际发展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其次,巩固加深已有的区域发展势头,在东部地区发展迅猛的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调整投资和资源配置,调动各地区各民族的积极性。再次,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消除城乡差异,打破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不平衡。最后,以地区为单位,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探索具有地区性特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三)注重文化发展与繁荣。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要在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要在文化生活、精神面貌方面达到小康,特别是人的道德、人格修养要达到一定水平。要想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就必须依赖文化强国战略方针。

  1.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都是精髓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点,使文化传承的观念根植于人们心中,可以从各个场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如将传统文化同互联网结合,现在互联网的受众在不断增多,网络方面的宣传教育进展速度更快,也更易被人们吸收。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除了在新兴领域的欠缺之外,在一些方面,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并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所以,我们应择优取之,择劣弃之。

  2.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见,对我国各项事业也是有积极作用。而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以及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环境、创新条件等,则是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点。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同时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科学的投入,学习先进技术和方法,吸收精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创新的新途径。另外增强文化软实力,使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3.加大文化产业保护工作。

  加强文化事业推进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中小文化产业的保护工作,可以建立专项基金,制定相关的保护制度和措施,税收政策等。同时倡导新型文化产业的参与,用文化带动经济,最终达到双丰收。在对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在立法上加强保护条例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意识到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历史中丰富的宝藏,每个人都应尽保护的义务,这对我国历史研究乃至现代化建设、人民精神的丰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中国奇迹的创造并不是偶然,那是十几亿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共同完成的,现在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已处于世界大国行列,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令全世界瞩目。但是我们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并举。

  1.树立两个核心的理念。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是当今中国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至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干部,在思想上要牢牢树立双核心理念,稳扎稳打,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增强社会发展的引领能力和保障作用,确保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全国各级政府中都有落实,杜绝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政府和干部个人的政绩的考核方法,采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源头上重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党员思想层面的学习,使其理解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将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作为工作重点,时刻站在群众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据此建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

  2.加快社会体制改革速度。

  重新思索、重新设计体制改革思路,明确党中央同地方政府间的权责和财政关系。

  加快社会建设体制改革,使其同其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同时增大群众的参与范围,拓展参与方式与渠道,各级地方政府加快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积极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加入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制定中,打破社会组织双头管理,建立一致、规范的管理体系。

  3.打破社会政策碎片化格局。

  加快推进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使其呈现统一性。所有城乡居民,打破身份、区域的壁垒,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所有政策的制定,根据实际发展的要求,遵循同类项目的统一标准,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一是扩大地区覆盖面,尽快建立能覆盖全国范围内的社保体系。并重点加强对西部偏远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保覆盖,使生活困难的地区和群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国家福利;二是扩大人群覆盖面,从之前的仅仅保障低水平工业工人的基本生活,发展到可以覆盖农民,商人,第三产业劳动工人,最后达成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列入小康社会发展内容,这也说明人类文明史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一直以来,人类都不断的从大自然中汲取资源,随着世界各国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恶性环境开发的行为也愈演愈烈,彻底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为此,我们要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转变伦理价值观。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其实不然,无论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还是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都表明世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体,人性与生态性是平等存在的,这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通过宣传还是教育等一系列方式,使人民真正了解自然,从思想上建设生态文明。

  2.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

  转变以物质主义为风尚的生活原则,摒弃高消费、高浪费错误的生活方式,用群众对环境、经济、社会共赢为目的的主动性,厉行勤俭节约、适度消费,追求思想及文化的丰富。虽然相关政府做了相当大努力,但我国仍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所以,现在应着力研制开发一条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再到废弃物的产生的循环利用的生产链,既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又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重视科技的运用,科技力量可以部分的克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中阐述了在生产过程中,环境约束是如何被科技所克服的。

  3.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相关的制度为支撑。首先,在生产过程中,把资源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中去,健全生态文明实现目标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指标考核体系。其次,加快推进资源型、能源型产品的价格及税收体制改革,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需情况、资源稀缺度等情况的机制,依据市场规律予以供给,避免资源浪费。最后,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对危害环境、形成环境损害的人要予以严惩,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损害赔偿相关政策,营造出全民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途径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73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