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时间:2019-09-23 13:54: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成因,困境,道德,措施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简介:社会转型是指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本文内容:


  社会转型是指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滋生,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道德发展的滞后性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日益彰显出来,从而使社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为此,迫切需要我们了解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探析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成因,正确认识社会道德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寻求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的破解对策。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表现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已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多少会受到冲击和挑战。社会新旧道德发生更替和冲突,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激烈碰撞,社会出现众多的道德负面效应,陷入重重道德困境之中,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 一)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给许多人创造了市场机会和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富裕起来。但是有些人不能遵循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只顾自己及家人的发展,未能带动其他人踏上富裕道路。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也千差万别,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日益彰显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人们间的利益严重失衡,从而失德败德现象产生。

  ( 二) 诚信缺失信任危机
  
  诚信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政府信用缺失导致政府形象不好、公信力下降,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仇官情绪浓烈。企业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到市场的各个角落,类似“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病死猪肉”等恶劣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危害到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还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国际信任危机,严重阻碍我国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人际信任缺失,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2009 年的天津“许云鹤案”给人际信任造成非常大的负面效应,致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

  ( 三) 道德评价标准多元

  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活动,作出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而这个标准随着市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会发生巨大变化,存在着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需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规则多元化,人们更容易受到双重道德评价标准甚至多重道德评价标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道德评价肯定是多元化的,有的还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之中。

  ( 四) 道德价值选择紊乱
  
  由于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甚至多元化标准,社会上任何一种活动、行为、现象都会受到不同的道德评价,再加上人们受教育程度不同、道德认知水平不同、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不一样、心理素质有差异,也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使人们所作出的道德价值选择发生紊乱,存在极端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给社会道德困境埋下了伏笔。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成因分析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和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

  ( 一) 道德发展相对滞后

  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不是简单同步的。以往旧的道德观念可能将会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而新的道德观念要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又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1].当前社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途径仍存在创新不足问题,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道德评价标准、道德价值选择产生了某些变化。我国道德发展相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显得有些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约束和规范新时期滋生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社会容易陷入道德困境之中。

  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约束和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如 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严格遵循。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不少人以“利己主义”为中心,在个人权力、物质利益、金钱等面前迷失自我,是非判断、善恶观念丧失,行为判断被物欲诱惑所干扰,现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因此出现了诸如“权力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等观念,继而引发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贪污腐败等恶劣的道德失范行为和现象。

  ( 二) 法制不全保障不力

  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曝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现象和事例,涉及到社会的各种领域。当道德规范难以调整或规避这些伦理道德缺失现象时,那就尤为需要用法律来维护道德的底线,追究不道德行为人和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不公正、执法力度不强可能会导致不道德的人和事大量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缺乏对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保护和帮助,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造成了“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另一方面,对不道德行为惩罚不力,不道德行为成本太低,导致产生竞相效仿的“破窗效应”[2].目前,个别地区出台了对公民救助行为进行立法保护的规定,如深圳市 2013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保护的空白。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相关法律来为见义勇为者解除法律风险,进行法律保护,这种法制的缺失易造成社会上“好人好事难做”的道德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也在逐步发展,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制度建设日益受到重视,趋向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社会保障措施缺乏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且有效执行,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目标就能得以实现。老人的衣食起居、医疗等问题都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社会上类似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为老人提供帮助反被诬陷讹诈的案例发生的可能性会减少,甚至会杜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转。

  ( 三)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市场带来了生机,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腾飞。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社会上有些市场主体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无视经济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不择手段狂热追求经济利益,诚信缺失、欺骗造假,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2008 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获取巨额利润,非法生产和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制品,导致全国大量婴幼儿患肾结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许多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致使社会信任危机加深。

  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经济有两个基点: 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现实个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两个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它又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 如果放任这两个最大化,不进行适当的监管包括道德规范,就必然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3].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特点,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营主体容易产生和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易做出见利忘义、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但是,市场经济和道德并不是“二律背反”,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我们要减少或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发挥社会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健康持续发展。

  ( 四) 党风政风不良影响

  党风政风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党员领导干部腐败问题和政府公信力缺失方面。在我国党政部门内存在不少贪污腐化、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抹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极度腐蚀了社风民风。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直接关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官风正则民风淳”,官风不正则会败坏社风民风。

  有些“官员”不但没有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反倒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徇私枉法、权力寻租、损公肥私、违法乱纪,官德缺失严重,极度污染了党风政风,从而给社风民风带来不良的影响。

  党员领导干部之中存在不正之风,会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和了解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在增强,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获取信息和浏览信息,但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缺乏甄别能力,往往容易被误导。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把网络传播的极少数个例事件当成是生活的常态,从而变得冷漠,甚至去模仿,扭曲了社会心理。有些媒体和从事传媒的工作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职业道德,为了极力吸引大家的注意,为了谋取利益不顾一切,片面报道、主观报道、浮夸报道甚至虚假报道时有发生,致使社会舆论偏离了正确方向,误导了读者听众观众,带来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

  ( 五) 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和日常实践逐渐形成的结果。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和健康的道德人格养成离不开道德品行教育。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品行教育方面存在着客观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同步性,社会上出现的不道德行为的个案也会间接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的道德品行教育效果,甚至会使得不少人在进行道德价值选择方面变得模糊不清,导致道德品行教育缺乏实效性,社会上不道德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良好的道德环境营造产生了阴影。

  我国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都开设了相应的思想品德课、政治理论课,取得了一定的道德教育成效。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具体施教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一些学校和家长迫于学生孩子升学就业等竞争压力,有“重知识轻素养”、弱化道德礼教的倾向和举动,道德教育方式比较单一,道德教育内容存在假大空现象,重“说”轻“感”,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人们道德心灵素养的塑造,这样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成效,国民的道德素质难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难以提高。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境破解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指明了路径,对社会转型期走出道德困境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 一) 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

  社会良性循环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奠定良好的伦理基础。首先,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如罗国杰教授所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保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4]

  其次,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吸收借鉴外来先进道德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在伦理道德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伦理精神文化成果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如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并重、义利共生、义利共融; 坚守诚信为本,信誉天下; 尊老爱幼,文明礼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团结互助、睦邻友善等。对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并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富有时代特色,并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另外,我们还要立足于本国实际有选择地借鉴汲取国外先进的道德理念,如西方国家的人本主义、公正观念、诚信理念等伦理文化,孕育着自由、民主、文明、科学的伦理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与世界道德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相协调,更好地为我国社会转型服务。最后,要与时俱进地健全和完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社会道德规范确立和道德文化建设都需要符合时代发展,优良道德传统要秉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来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 二)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威”,这句话彰显出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伦理保障,是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焦国成教授认为: “如果说经济、政治和法德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结构之骨,那么其信用体系就是该社会结构的筋。一个信誉差的人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一个信用水平低的社会则不可能有很好的公序良俗。在充斥着欺骗和谎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社会信用缺失的恶果埋单。”[5]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诚信档案,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一旦不诚信行为被发现则会载入其诚信档案,并受到相应惩罚,还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诚信缺失行为和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资源和市场活动良性运转,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形成有实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我国弱势群体还有相当大的规模,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 7017 万农村贫困人口,有 6100 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有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有 8500 多万身体残疾人员,有近 2 亿老龄人口等,如果社会保障搞得不好,社会就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极大的危害性,整个社会环境就会埋下隐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大众的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有政策保障和实践扶助,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和帮助,使他们在阳光政策呵护下健康快乐、有尊严有体面地生存和发展。

  ( 三) 强化道德他律机制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主体难以道德自律,强化道德他律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制度是道德他律的重要手段。

  法律要为弘扬优良道德提供规则支撑,为消除不良道德提供制度保障[2].减少社会道德失范现象,走出社会道德困境,须加强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使有德者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帮助,使失德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让公平正义得以弘扬,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得以彰显,从而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水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早就有许多经验教训。现在美国乃至整个北美地区都有被称为“撒玛利亚好人法”的法律条款,对因救助他人不慎导致其再受伤害者予以免责。新加坡的法律虽然没有“好心人免责条款”,但对讹诈好心人者也早有严格规定: 被援助者如事后反咬一口,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 1 至 3 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6].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道德立法举措,加强法治建设力度,为道德行为人有力撑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须有依法治国理念,实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 须加强法治建设力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须制定出台有关公民救助行为奖励和权益保护的法规,对公民施以救助的行为给予法律保护,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遏制,为解决道德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四) 大力加强官德建设

  领导干部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和考验,只有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积极参与改革,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改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高尚的道德犹如时代的春风、前进的号角,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浸润人民群众崇德向善的心灵,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和道德示范,其自身是否按照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是否能保持清正廉洁,是否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否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大众来说影响是很大的。为此,要大力加强官德建设。官德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永恒课题,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官德建设,他在《求是》杂志 2004 年第 19 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的文章,主要探讨官德建设问题,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社会转型时期,腐败问题更加严重,更需要狠抓官德建设,加强官员道德品行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坚决抵制“四风”,始终为民务实清廉; 加强作风建设,恪守“三严三实”,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勤政廉政,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进一步优化党风政风,美化社风民风。

  ( 五)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应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把控好社会舆论导向,扬善除恶,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各种传媒应抓住时代特点和百姓生活中的道德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积极参与道德评价,以马克思主义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弘扬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流思想道德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各种非主流思想道德观念向着积极健康方面发展,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不遗余力地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我国一些主流媒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每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每两年度全国道德模范人选,还有寻找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孝心少年等等最美现象,为社会树立了许多道德楷模和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榜样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千家万户,照耀了人们心灵,为社会道德环境的改善汇聚了正能量,传播了真善美,弘扬了公平正义,凝聚了精神力量,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创新,提升道德教育实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是社会公共道德水准的提升器。道德教育成效与否深刻影响着社会道德困境的破解。社会道德教育要着重抓好未成年人这一群体,因为未成年人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形成的黄金时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须尤为关注和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社会道德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坚持从实际出发,直面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要清醒认识到道德教育相对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必须加强道德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发挥各个社会主体作用,形成网格化的道德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道德教育实效。

  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对道德发展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道德观念激烈碰撞,道德矛盾和问题不断突发,社会陷入重重道德困境,这些情况都是社会道德发展过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是社会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走出社会道德困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主体做出多维度的共同努力,坚定道德自信,破解道德困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龙静云,王飞。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与道德建设对策研究综述( 上)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0) .
  [2]孟庆湖。 社会转型期公众道德焦虑问题分析与对策[J]. 河南社会科学,2012,( 11) .
  [3]叶小文。 让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N]. 光明日报,2014 -04 -17( 01) .
  [4]龙静云,周凯。 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与道德建设对策研究综述( 下)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1) .
  [5]焦国成。 政治伦理与和谐社会[J]. 江苏社会科学,2005,( 4) .
  [6]周龙。 积聚全社会向善的力量[EB/OL]. 光明网,2011 -12 -02.
  [7]习近平。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N]. 人民日报,2014 -07 -0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63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