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苏格拉底和孔子关于城邦治理的不同观点

时间:2019-09-19 12:10:23 来源:免费论文网

苏格拉底和孔子关于城邦治理的不同观点 本文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城邦,治理,观点

苏格拉底和孔子关于城邦治理的不同观点 本文简介:摘要: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苏格拉底对此有不同的做法,在他的城邦构建中,强迫哲学王去治理国家,对于孔子的无道则隐并不支持。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关心的问题都有:教育、善、城邦/国家治理。从国家治理方式的问题出发,论证苏格拉底在“乱邦不入,危邦不居&rdqu

苏格拉底和孔子关于城邦治理的不同观点 本文内容:

  摘 要: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苏格拉底对此有不同的做法,在他的城邦构建中,强迫哲学王去治理国家,对于孔子的无道则隐并不支持。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关心的问题都有:教育、善、城邦/国家治理。从国家治理方式的问题出发,论证苏格拉底在“乱邦不入,危邦不居”观点上的看法,在对城邦治理的讨论中也离不开对教育和善的思考。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城邦治理;

  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笃信,忠实地信仰;好学,爱好学习,重视教育;守死善道,坚持善的方式,坚持善的理念;善,追求实在的善,正义从善中演绎出来,死守善道、死守正义。另外关于教育,《泰伯》中“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经过三年的学习,还做不了官是不正常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也有理解为,经过学习还到达不了善是不正常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善。两种理解有共通之处,治国理政的人需是具有善的德行。

  孔子坚持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险的地方不去,混乱的地方不住,天下有道则表现出自己,天下无道则退隐自己。在城邦治理上关于城邦无道时如何治理的问题,苏格拉底有不同的看法。

  一、教育之于城邦

  论语中对于学习的态度用了“笃信”二字,对于学习是有一种忠实地信仰,既然有了这种信仰的领导,那么学习是自愿主动的,是一种内心的信念使然,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我认为可以将其称作为天性。这种好学的天性即是先天的。正如我们形容孩童具有好奇心,小孩子自从生下来便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天性在之后的成长中可能会被掩盖、磨灭或者重新发掘,但都不能掩盖好奇心是天性使然的本质。在这里,首先对受教育的对象作了限制,仅限于那些天性爱学习的人来接受如何治理国家的教育。天性是好的,如果向一个方向发展的话,那必定也是个好的方向,而不会向恶的方向发展,因为他的天性里没有恶的因素。由此便确保了接受教育的人向善的方向,为治理城邦培养正义的人。教育之于城邦的意义便在于此。

  二、正义之于城邦

  正义贯穿《理想国》始终,苏格拉底构建的理想城邦即是正义的城邦,作为城邦最可贵的品质,正义的光芒很难不引人侧目。在第一卷即提出,正义是心灵的德性,心灵在这种特有的德性下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以此来指导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这个论证中直接以正义开头,不禁要问那么正义是什么呢?知道正义的前提是知道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正义从中演绎。那么善是什么呢?

  对于善的解释,苏格拉底是以线喻和洞喻作比,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世界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是善的理念。善是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可知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行事合乎理性。苏格拉底给出的善的理念或许太过于抽象,不过善本身也不是能够说得清的,我认为,只要一直保持灵魂向上的状态,自然可以够到善的实在。知道了善才知道正义和美。关于正义,有一个原则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不兼做别人的事。城邦里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些品质,正义使智慧、勇敢、节制在城邦中产生,并在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城邦的品质在个人灵魂中也有体现,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各起着各的作用,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正义不仅仅关乎外在城邦,还关乎个人内在真正本身的事情,各司其职,内在达到并保持和谐状态后,由内而外,为正义的行为,做到不仅是及内及外的和谐,还是内与外的和谐。此为正义之于城邦的意义。


  三、乱邦下的治理

  关于这个部分的讨论,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一,谁来治理;第二,如何治理。

  关于谁来当城邦的领袖,是第六卷的讨论主题。得出的结论是:要让真的哲学家来守卫城邦。 (如何培养出一个真的哲学家,通过研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辩证法这些有用的科目,谓之有用,是使灵魂转向真理,看向实在,看向理念而不止于表象,这种培养哲学家的过程是领导灵魂向上的过程,更确切的说是迫使灵魂向上的过程。解开囚徒的镣铐,并没有去问囚徒愿不愿意跟着向上走,而是“拉”着他向上,这从一开始就带有强制性的意味,也是研习这些科目的共同目的。再来反观现实,真的哲学家的处境并不友好,无人要求接受哲学家的统治和哲学家不会主动要求去统治他人导致乱邦之下不用哲学家。已经达到某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在做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当已经向上走出洞穴的人不愿再向下回到洞穴之中,对于这种现状,苏格拉底坚持乱邦仍入,危邦仍居,作为国家建立者的职责,是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最高的知识之后,再向下回到洞穴中去。与之前的强制向上一样,苏格拉底这次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没有了之前的隐喻:强迫向下,并且也只有哲学家才能称王,只能去强迫哲学家向下。一般人对美的东西及其他东西的平常看法都是意见,意见是和知识与无知之间的状况相对应的东西,两者之间,即是有也是无,只注意到意见的对象而没有关注到东西的存在本身只能是爱意见者不会是爱智者,我们绝大部分的一般人都是爱意见者,只有极少数爱真理的爱智者才能成为哲学王,只有哲学女神控制国家,我们所构思的城邦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苏格拉底强迫哲人向下,那么哲人自己愿不愿意统治呢?真正的正义是既要求后果善,又要求本身善,后果善是为了城邦利益,那么本身善是什么呢,强迫哲人向下是否违背了本身善?哲人自愿去统治是可能的,哲人不愿意去统治是说哲人另有人生目标与人生意义,因而不愿意为了争夺世俗利益而统治。1不愿意争夺世俗利益的统治正是最好的统治,因为哲人的不愿意才会有最正义的城邦,哲人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就是正义的本身善,即使强迫哲人向下也是对其本身善的遵守,哲人出于不会放弃对善的追求和自身的充分成长,会用自身善来治理城邦,找到城邦的正义。

  大家都追求实在的善,当然也包括哲人,并且只有在苏格拉底设想的一个合适的国家里,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进而能够保卫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在现行的政治制度下没有一种适合哲学本性,在不合适的制度下保不住自己的本性,就会败坏变质,哲学家只有在与他本身一样善的制度下即苏格拉底所构建的理想城邦中,哲学才会被观作神物,受到大众的尊敬,才可能发生普通大众主动要求受哲学统治,那么哲学的意义、哲学家的作用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从客观现状来理解哲人统治的自愿性,跳出哲人统治的主观心理推测上的不确定性。哲人一方面是追求善的,另一方面只有在正义城邦里才能施展统治才能,所以哲人是很有可能会自愿治理城邦,这种治理城邦的意愿是也对正义本身善的追求。正义的本身与后果是不一样的,利益只是后果善的东西而非本身善的东西,利益有着特定的含义,是指通过权力对事物产生影响而获得的利益,所以善并不是某种利益。2利益是后果,善不是某种利益不会是后果,善是正义的本身,只能在理想城邦中才能达到善,哲人会自愿地去管理城邦。

  乱邦之下,苏格拉底不会选择不入、不居,而是要再次回到洞穴里,把可知世界的理念带回可见世界中,即使要忍受视觉的再次模糊和同伴的嘲笑,但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记得造成眼睛迷茫或者是灵魂迷茫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从黑暗到光明还是从光明到黑暗。意识到是因为进入黑暗所以会变得迷茫,在面对同伴的嘲弄时不会再愤怒,当一段时间后适应黑暗,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灵魂转向实在也可以让被统治者的灵魂转向善的理念和正义。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最重要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来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这正是乱邦下的治理方式,危邦仍入,乱邦仍居,哲人是被认为是城邦里文武双全最优秀的人,也是最有头脑的人,在乱邦下暂时的模糊中保持清醒,引领更多的人走出洞穴。越来越多人的人走到可知世界中,洞穴外面的城邦安排下,妇女、儿童、教育全部公有,男女干一样的事情,统治者为了城邦整体的幸福来统治,在政体选择上是采用贵族政治,与善者和正义者相应。如此,一个恰当的城邦治理方式也就出来了。

  四、结语

  哲学家是政府有意培养的,使他们受到更好更完全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向善的理念和正义的人,使其有更大的能力参与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强迫他们去关心和护卫其他公民的主张,坚持“危邦仍入,乱邦仍居”,强迫哲人去统治的同时,也不能就此否定掉哲人统治具有自愿性的可能。

  综上,对于国家治理方式的讨论至此,无论是一个城邦还是某一个体的存续发展,苏格拉底都给出了最好的、最浪漫的解释,灵魂不死,永远向上。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着,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7. 12.
  [2][美]施特劳斯,着,程志敏,方旭,译.柏拉图<法义>的论辩与情节[M].华夏出版社,2011. 8.
  [3] 张立立.“哲学王悖论”新解[J].思想与文化,2017 (1) .
  [4] 肖瑛.家国之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家邦关系论述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7-10-25.

  注释

  1 张立立.“哲学王悖论”新解[J].思想与文化,2017 (1) .
  2 同上注.

    王苏.孔子与苏格拉底城邦治理思想比较研究[J].法制博览,2019(24):138-13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格拉底和孔子关于城邦治理的不同观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62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