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

时间:2019-07-09 11:25:42 来源:免费论文网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 本文关键词:浅析,对策,教育质量,探讨,分析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 本文简介:[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结构教学中心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从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层面、容与教学方法的微观层面分析了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教育质量。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中观层面和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并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对策,旨在推动高校提高高等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 本文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结构 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分别从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层面、容与教学方法的微观层面分析了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教育质量。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中观层面和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并提出了相应的若干对策,旨在推动高校提高高等

  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数从623万发展到2900万,毛入学率从9.8发展到23.3,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但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上,体现在外延上。而教育教学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改革这些最核心的内容,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待业求职,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求贤若渴,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人才。

  我们需要反思:高等教育的哪些环节存在质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如何?由此,本文不是全面地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而是侧重查找不足、分析问题,并试图研究对策。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

  一般来说,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塔尖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塔底部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受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办学理念、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各类院校都在力争提高办学层次,“中升专”、“专升本”、“本申硕”、“硕申博”、进“211”、争“985”,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学校能够升格作为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和发展标志,多数高校不能安于本位。这种竞相攀高的结果,使高等教育应有的塔形结构重心上移、状态失稳、结构变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出现了错位现象,使人才市场上供求矛盾越发明显,近两年一些省区已经开始出现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不及高职生的现象。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在每一类高校都设立一流的项目和名分,并且给以重点支持和投人,鼓励各类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在所属的层面上去争一流,办出水平和特色。

  除了高等教育在结构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之间如何适应的问题,还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在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高校都增加了很多新专业,这些新专业往往是从办学成本出发增设的,大多是文科类。由于这类专业增加过快,毕业生明显的供过于求,加剧了文科学生总体上就业比工科学生困难的状况。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更加明显。

  二、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心地位

  在高等学校,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人不足仍然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大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仅有校长是不够的。从上级各个口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部属,大多都要求一把手负责、一把手挂帅。校长的责任又多又重,直接用到人才培养上的精力所剩不多。一所大学有重要的事,也有紧急的事,校长的精力用于应付紧急的事过多,用于处理重要的事不够多。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因素大体有:(1)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职称评聘和岗位竞争的考核中,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容易量化,是“硬头货”,而教学则是软的,区分度较差,导致教师的兴奋点不在教学上,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2)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够,职业道德不佳,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备课不下功夫,课堂上照本宣科、令人昏昏欲睡;有的与学生联系极少,基本不管学生,使师生关系“渐行渐远”。(3)教师的实践经历问题。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经历和工程经验的过多,虽然近年来增加的教师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乏实践体验,很多人只能是纸上谈兵,越谈越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为不利。而学校要想在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却经常受到“企业编不能进事业单位”的限制。德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在全世界得到公认,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工科专业的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高校应加强的工作可有:(1)改革教师评价指标,将教学的软指标“硬化”,增加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取决于有多漂亮的大楼,也不取决于有多先进的设备,而是取决于有多优秀的教师队伍;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取决于他学历的高低,也不取决于他教龄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他的教学态度,取决于他所付出的努力。(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作为一个教师要讲天职,这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神圣而又根本的职责,为了履行这种天职,就要注重培养所需要的天性,这种天性就是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这是需要弘扬的、令人尊敬的高尚品德和职业道德。这种天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强调和要求的,是需要教师自觉自律长期养成的。(3)通过班导师、班主任等方式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导教师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授业加激发的师生关系、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和基于赏识教育的师生关系等。(4)多渠道增加中青年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一是组织青年教师在实验室集中工作一段时间,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技能;二是利用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研发的机会增加工程经历;三是教师通过指导各类教学实习的机会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技术需求。

  大学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和检测点。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大体有:(1)长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大地压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比较多地产生了厌学情绪,总体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欠缺,学风建设任务加重。(2)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和他们所面对的就业、学业、交学费等方面的压力和矛盾,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现,使学习精力分散。(3)就业活动时间的逐步提前,学生为了求职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使第四学年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校应大力开展激发教育。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激发。比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悟道;比授业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解惑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只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需要激发,所以激发教育的背景强烈,意义重大。

  三、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及工程应用脱节的问题还比较明显,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不够,缺少案例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一些内容陈旧,应被新技术、新方法代替的教学内容还在占用着课堂学时。三是应用型知识体现不够,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还在沿用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与工程联系密切的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

  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二是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五是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很多多媒体课堂,先进的信息化装备与课件开发不到位形成明显的反差,不少教师只是把讲稿搬到了屏幕上,“照屏宣科”的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还要差。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学法中也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上述问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助长了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练习以及作业抄袭的现象;知而不识反映了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指的是注重对知识的了解、记忆、存储这些“知”的层面的内容,而忽视对知识的分析、判断、加工、处理这些“识”的方面的内容;文而不化反映了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学生背会了很多条文,但是还没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和素质。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促使上述的“过少”变为不少,使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从而使制约培养质量的瓶颈得以突破。

  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注重“四加强”: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体现了教学内容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跟踪;二是加强课程的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的内容,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开放式教学;三是加强教师的科研体会或自己所了解的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实例,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四是加强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将素质教育融人专业教育之中。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各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这里提出下列11项措施:(1)案例式教学;(2)项目式教学;(3)实验实训式教学;(4)提问式教学;(5)开放式教学内容;(6)无标准答案作业;(7)组织讨论课;(8)改革考试方式;(9)改革实验方式与内容;(10)改革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11)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这里提出课程建设的“七个一”:(1)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2)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3)一套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4)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5)一套先进实用的教材;(6)一套先进的考核方法;(7)一套效果良好的实验。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逐渐的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改革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的改革重视不够,以至于比较多地存在着教学改革只是“教”的改革的状况。任何教学改革,最终都要落到受教育者自身的提高上,“教”改和“学”改必须有机结合。对教师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是最基本的任务,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面对今天的社会需求,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下面提出“32字创新学习法”,与大家探讨:一是“始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注重在学习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是学习的兴趣和内动力,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三是“勇于突破”。鼓励学生突破书本和前人的框框,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突破和超越。如果一个教师把学生教的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教师了不起的成就。四是“善于转化”。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五是“巧于综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靠综合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六是“勇于创新”。首先要注重创新性学习,然后从创新性学习发展到学习后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七是“精于挖潜”。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都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去开发。能够自觉地进行这种挖掘和开发是可贵的觉悟和高明的智慧。八是“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37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