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体系重建分析

时间:2019-06-25 00:35:03 来源:免费论文网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体系重建分析 本文关键词:合作,重建,体系,价值,解决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体系重建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的价值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合作”视为可观察的行为活动;将“合作”视为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将“合作”视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行为观、过程观和发展观下“合作&rd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体系重建分析 本文内容:

  摘 要: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的价值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将“合作”视为可观察的行为活动;将“合作”视为程序化的操作流程;将“合作”视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行为观、过程观和发展观下“合作”的价值重构, 需要建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转化的“合作”, 建立动态监控的“合作”, 建立个体意识强化的“合作”。重塑学生的角色认同, 鼓励学生形成有效的表达, 倡导学生形成良性的反思与批判是“合作”价值重构对合作问题解决的启示。

  关键词: 合作问题解决; 价值缺失; 价值重构;

  Abstract: The deviation of cooperation values in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regarding“cooperation”as an observable activity, regarding“cooperation”as a procedural operation process and regarding“cooperation”as a source of creativity.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values of“cooper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cooperation”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 to group behavior, establish“cooperation”to promot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to establish“cooperation”to promote intensification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The enlightenments of cooperation values reconstruction for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are reshaping the role identity of the problem solver, encouraging the problem solver to form an effective presentation and advocating the problem solver to inspir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Keyword: cooperation; problem solving; value deviation; value reconstruction;

  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 交流合作成为人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两人或多人合作解决问题成为推进工作进程的基本范式。[1]合作问题解决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简称CPS)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起源于问题解决, 指向合作性, 聚焦问题解决与合作之间的动态交融, 强调在解决问题的个人层面, 适切融入合作性社会素养, 聚焦于建立和维持共识、采取合适行动解决问题以及建立和维持团队组织形式。[2]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不仅具有挑战性, 还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解决。[3]由此, 关注“群体”的合作问题解决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 合作问题解决还受到了一些国际测评项目的关注, 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21世纪技能的评价与教学”项目ATC21S等都将合作问题解决作为重要的测评维度。值得关注的是, 我国学生在国际测评项目中, 合作问题解决的成绩并不理想。如PISA2015合作问题解决评估中, 中国 (四省市参与) 只有6%的学生具有高水平合作能力, 低于OECD平均水平7.9%;5.8%的学生不具备合作能力, 高于OECD平均值5.7%。[4]这样的测评结果引发了我们对“合作”的思考。

  事实上, “合作”在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 以“合作学习”为主题的论文在2000年之前均未超过百篇, 而在2000年之后, 论文数目急剧增加, 且在2010年之后, 研究热度依然不减。与此同时, 合作学习更是成为学校教育中大力践行的学习方式。在“合作”研究深入实践的背景下, PISA2015的评估结果让我们看到中国学生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上的不足, 更是让我们注意到将近20年的“合作”探索, 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不禁引人深思, 我们在“合作”方面取得的突破是形式上的, 还是实质上的?阻碍合作学习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又应该如何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201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对“合作”作出进一步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过集体生活, 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5]为更好地落实《意见》中的各项要求, 弥补“合作”的价值缺失迫在眉睫。

  一、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缺失的表现

  合作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合作”, “合作”的前提条件指的是对问题解决的预期结果达成共识;在解决路径和阶段目标上达成共识;问题解决过程不违背集体的共识;共识中一致认定的“物质条件”是集体努力下能够具备的。然而, 仅从一般意义对“合作”的形式与条件进行解读, 只能说是成就了“合作”的表面繁荣。课堂观察与实验研究发现, 教师们仅侧重于合作方式的采用, 立足于师生教学行为的改变, 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内在价值的缺失。[6]要想从实质上取得突破, 还需要对“合作”在教育学与心理学意义下的价值缺失进行探索。

  (一) 将“合作”视为可观察的行为活动

  有意义学习的提出让旧有的课堂形式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这一改变的初衷在于让学习者具备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合作”为学习者创设了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外部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者更容易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当“合作”被视为一种可观察的行为活动时, 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的外在表现成为了评价的重要依据, 如丰富的素材、积极的讨论和高频次的互动等。但是, 这些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佐证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了有意义的“合作”。原因在于, 这些表现并不一定指向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即建立起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与新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 将“合作”视为程序化的操作流程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信息加工观将问题解决看作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系列加工过程。[7] (P344) 受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研究试图通过“合作”的程序化来揭示学习者是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的, 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的, 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的。仅依靠课堂观察不能提取到充分的评价依据, 文本分析和访谈成为了剖析任务驱动下问题解决路径的重要手段。当“合作”被视为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流程时, 目标设置、责任分工、统筹规划常被用作路径分析的合理替代。但是, 这些可遵循的准则与步骤不足以反映问题解决的真实路径。特别是非常规的问题解决, 其过程未知、结果未知的特点使得线性的操作流程无法还原为动态的、循环的问题解决过程。

  (三) 将“合作”视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美国教育心理学界就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探索, 合作学习相比于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达·斯肯、戴维·琼森、罗杰·琼森 (1981)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 合作学习的相互促进是产生高质量推理方式的基础。[8]而推理 (演绎、类比、归纳) 是创造性认知过程在生成阶段主要的认知加工形式之一。[7] (P379) 在新的和复杂的问题解决中, 由于要形成多重选择性假说, 集体努力明显要优于个人的努力。[9] (P272) 当“合作”被视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时, 以集思广益、头脑风暴, 秉承创新精神为初衷的“合作”能够形成利于创造性人才生长的土壤, 给予整个团队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然而, 面临真实的创造性问题时, “合作”在降低焦虑、提高自信的同时, 也会降低个人在任务中的责任心和创造力。[9] (P272)

  二、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的价值重构

  造成“合作”价值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 应在认识“合作”价值缺失表现的基础之上, 从行为观、过程观、发展观三个方面, 对“合作”进行价值重构, 为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一) 建立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转化的“合作”

  个体独立的认识过程需要调动个人经验分析预想, 但独立的个体面对问题产生矛盾想法的机会是较少的。[10]行为观下对“合作”进行价值重构, 首要任务是实现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的转化。丰富的素材、积极的讨论以及高频次的互动只是转化的表象。通过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整合才是转化的实质。面对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时, 需要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以解决新问题。[7] (P95) 因此, 更深层次地探寻转化的心理学意义时会发现, 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的目的在于促进问题解决图式的不断丰富、完善, 直至重新构建。多领域知识融合、多角度观点整合、全方位协助配合是实现转化的有效途径。

  (二) 建立动态监控的“合作”

  信息加工学试图将人类的思维活动翻译成计算机程序的形式, 但至今尚不能穷尽人脑思维的奥秘, 更不能还原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况。[9] (P93) 过程观下对“合作”进行价值重构, 要警惕过程固化对创造性思维的束缚。复杂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目标设置、责任分工、统筹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对解题方案的动态监控使问题空间的中间状态得以维持。在这一状态下, 学习者选择信息、编码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也是变化的, “合作”的目的之一是对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若干解答途径进行论证, 不断克服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一些刺激情境所带来的障碍。

  (三) 建立个体意识强化的“合作”

  问题解决既是一种学习结果, 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 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11] (P131) 构成共同体的不同个体均应在“合作”中获得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高能力同学给中、低能力同学带来的发展, 以及中、低能力同学给高能力同学带来的发展。高能力的同学与中、低能力的同学合作学习, 其得益并不少于与其他高能力同学合作学习。[8]发展观下对“合作”的价值进行重构, 还需要权衡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个体在群体中做出独特的贡献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之一, 这一途径不仅强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还强调个人的努力, 并且能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种成功的体验。[12]也就是说, 强化“合作”的个体意识, 不意味着吹响竞争的号角, 而是要在发挥群体优势的同时, 明确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 达到“N个1相加大于N”的效果, 可以将共同体优势发挥到最大。

  三、“合作”的价值重构对合作问题解决的启示

  “合作”是现实情境下进行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 “合作”的价值重构对合作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落实问题解决的“合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缺失的表现, 从行为观、过程观和发展观三个角度对“合作”进行价值重构, 有利于从主体认同、对话本质和实践反思方面给出学校教育中实施合作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 重塑学生的角色认同

  学生对“合作”的认同是实现社会参与、群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合作者之间需要享有共同的目标并能够为之付出努力[13] (P9-11) , 所有个体都需要深入地参与集体任务并承担责任。[14]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角色是多重的。学生可以是参与者, 但更是决策者。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背景因素, 根据问题情境和成员特征制定问题解决计划并进行合理分工[15]。学生可以是倾听者, 但更是思考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应该从被动的倾听转向积极的思考, 盲目地听信权威并不利于个体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学生是执行者, 但更是博弈者。学生要在风险与机会中权衡利弊进行抉择, 并根据环境和进度来灵活调整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彼此得到应有的尊重, 每个人的意见也随时受到重视, 经常有显示自己本领才能、创造力的机会, 使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6]

  (二) 鼓励学生形成有效的表达

  合作问题解决区别于个人问题解决的特点之一是对话, 学生的有效表达是实现对话的前提条件。表达的目的之一是清晰、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想法并且促使其他团队成员理解、接纳自己的意见。出于这一目的, 推断性、决策性的观点相比描述性、重复性的观点更有价值。对他人的表达进行回应是表达的另一目的。出于这一目的, 对他人观点进行解释、分析与评价, 相比于简单地回应“同意”与“不同意”更有意义。在表达的过程中, 强调与他人观点的异同有助于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入沟通、交流, 分析利弊, 最终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形成更为清晰的解决路径。

  (三) 倡导学生形成良性的反思与批判

  善于问题解决的学生能够根据预期目标, 主动检查、调整、控制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这要求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之前, 首先对问题情境进行合理的预测, 并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做出真实、准确的判断, 从而据此制定问题解决方案。[13] (P111-115) 在制定方案时, 学生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境, 还需要根据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推测, 保证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次, 学生需要在目标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根据目标不断地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广泛地思考和再认识, 积极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决策与行为, 进而进行调整以促进目标的达成。[13] (P158-162) 在反思过程中, 学生要根据真实情况, 大胆地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否定与批判, 敢于承担责任与风险, 进而实现问题解决策略的优化。

  善于学习, 善于思维, 善于与他人合作, 乐于不断地探究新知识是一个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17]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 核心素养与情境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受到国际教育研究机构与各国学者的重视[18], 问题解决研究将是数学以及综合实践课程长期关注的领域。在学校教育中, 认清“合作”价值缺失的几种表现, 有利于实现“合作”价值的重构。促进个体行为向群体行为的有效转化;保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动态监控;强化“合作”中的个体意识, 对改进合作问题解决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测评项目对合作问题解决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如何理解构成合作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 如何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何将这些构成要素转化为必要的条件支持, 需要理论专家的指引以及课堂实践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建林, 刘红云.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评:PISA2015和ATC21S的测量原理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 2016 (12) .
  [2]孔凡哲, 赵娜.合作问题解决视角下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定量研究——基于PISA2015 CPS测评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 2017 (3) .
  [3]董裕华.合作学习的理性分析与改进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6 (2) .
  [4]王洁.中国四省市15岁在校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表现及影响因素——基于PISA 2015数据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8 (10) .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2017-09-24) [2018-10-22].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6]林俊.合作学习:追求多元目标的价值统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5 (1) .
  [7]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8]傅志烈.关于合作学习[J].心理科学通讯, 1982 (5) .
  [9]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10]程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2) .
  [1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 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嵋,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2]綦春霞.数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之一——小组合作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3) .
  [1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4] Cohen E G. 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Conditions for Productive Small Group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1) .
  [15]柏毅, 林娉婷.合作问题解决的概念建构——基于PISA2015 CPS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6 (3) .
  [16]张雪明.“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尝试及其实验效果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1) .
  [17]胡典顺, 王静, 徐汉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3 (5) .
  [18]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 2016 (3) .

    马晓丹,王艳芝.合作问题解决(CPS)中“合作”价值的缺失与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3):60-6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合作问题解决中“合作”价值体系重建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232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